高功率密度油冷电机定子端部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0325发布日期:2021-10-27 18:4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高功率密度油冷电机定子端部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定子冷却领域。


背景技术:

2.电机是主要的动力源,电机在运行时,电机内转子旋转,定子设置于转子外,这样转子在旋转过程中就会摩擦产生热量;如果不进行降温处理,那么定子内的绕组就容易被烧坏,这样的话就会造成电机损坏无法继续工作;所以需要在电机内设置冷却结构对转子以及靠近转子的定子进行降温冷却处理,以避免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功率密度油冷电机定子端部冷却结构能有效的对电机定子绕组进行冷却,避免烧坏定子绕组的效果。
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高功率密度油冷电机定子端部冷却结构,包括定子外壳;所述定子外壳两端内壁分别环向开设有过油槽;所述过油槽内若干弧型嵌片首尾相连与过油槽之间形成腔室;所述弧型嵌片侧壁上开设有洒油孔。
6.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弧型嵌片首尾之间双铆连接;所述过油槽内设置有台阶;若干所述弧型嵌片对应嵌设于台阶上,且所述过油槽通过洒油孔与定子外壳内连通。
7.高功率密度油冷电机定子端部冷却结构,包括定子外壳;所述定子外壳两端内壁分别开设有过油槽;所述过油槽槽口内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上对应设置有弧型嵌片,且所述弧型嵌片侧壁开设有若干洒油孔;若干所述弧型嵌片首尾相连为环状,且对应嵌设于台阶上,且所述过油槽通过洒油孔与定子外壳内连通;利用冷却油对定子进行冷却。
8.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弧型嵌片首尾之间双铆连接;具有防脱作用。
9.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定子外壳侧壁上固设有进油管;所述定子外壳内壁上过油槽之间开设有散热油槽;所述进油管内壁上开设有若干通油孔;所述进油管通过通油孔分别与过油槽和散热油槽连通;便于添加冷却油对电机进行降温。
10.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油槽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散热油槽侧壁上开设有出油口;所述散热油槽内的通油孔与出油口分别设置在分隔板两侧;所述散热油槽内固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上开设有缺口;所述散热油槽通过缺口连通设置;方便冷却油流通。
11.进一步的,所述定子外壳侧壁开设有干涉点;所述散热油槽内固设有对应板;所述对应板与干涉点位置对应设置;所述对应板上开设有多条过道,所述过道沿散热油槽导液方向设置;多条所述过道之间对应于干涉点设置;便于避免开干涉点,起到冷却作用。
12.进一步的,所述定子外壳内对应设置有定子绕组;所述定子绕组中部侧壁封闭于散热油槽槽口;所述洒油孔孔口对应朝向于定子绕组两端侧壁;便于对定子绕组进行冷却。
13.进一步的,所述定子绕组中部贯通开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设置有转子结构;所述转子结构包括旋转轴;驱动装置与旋转轴一端驱动连接;所述旋转轴另一端贯穿定子
外壳侧壁,且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侧壁上套设有外洒结构;所述旋转轴带动外洒结构分洒冷却油至定子绕组贯通孔内壁上;便于对定子绕组两端降温冷却。
14.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轴中部设置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对应驱动装置一端敞口设置,且所述导油管敞口端通过定子外壳侧壁的进油端口与外界连通;所述旋转轴侧壁开设有洒出通道;所述导油管通过洒出通道与外洒结构连通;由内向外分洒对定子绕组内部进行降温冷却。
15.进一步的,所述外洒结构包括动平衡板和转子磁钢;所述转子磁钢套设在旋转轴中部侧壁上,且所述转子磁钢侧壁与贯通孔内壁间隙设置;若干所述动平衡板对称设置于转子磁钢两端;所述动平衡板靠近转子磁钢一侧中部开设有均油槽;对称设置的所述均油槽通过转子磁钢内壁设置的连接槽连通;所述均油槽侧壁环向开设有出油通道;所述洒出通道通过均油槽与出油通道连通,且所述出油通道洒出口对应朝向于定子绕组贯通孔两端内壁;便于对转子磁钢降温冷却。
16.进一步的,所述定子外壳一端设置有端盖;所述定子外壳内通过端盖上的通口与外界连通;方便加油和取油。
17.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对定子绕组内外进行有效的降温冷却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18.1)定子绕组侧壁直接与过油槽内冷却油相接触,这样就能更好的对定子绕组外侧进行降温冷却,避免定子绕组受热烧坏,避免造成损失;
19.2)通过转子向外分洒冷却油,这样转子在旋转时能向定子绕组两端内分洒冷却油,这样就能起到对定子绕组降温的作用,避免电机损坏,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0.附图1为定子外壳结构图;
21.附图2为定子绕组结构图;
22.附图3为定子绕组降温冷却通道结构图;
23.附图4为散热油槽结构图;
24.附图5为转子结构图;
25.附图6为动平衡板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27.如附图1

6:高功率密度油冷电机定子端部冷却结构,包括定子外壳1;所述定子外壳1两端内壁分别环向开设有过油槽11;所述过油槽11内若干弧型嵌片112首尾相连与过油槽11之间形成腔室;所述弧型嵌片112侧壁上开设有洒油孔113。若干所述弧型嵌片112首尾之间双铆连接;所述过油槽11内设置有台阶111;若干所述弧型嵌片 112对应嵌设于台阶111上,且所述过油槽11通过洒油孔113与定子外壳1内连通。弧型嵌片这样首尾通过双铆方式相连,并设置在过油槽内的台阶上,这样在分洒冷却油时弧型嵌片就不会脱出,起到很好的固定的作用,并且过油槽内的冷却油能通过弧型嵌片上的洒油孔分洒到定子绕组上,同时冷却油能很好的通过洒油孔分洒到定子绕组两端位置上,能起到很好的降温的作用。
28.所述所述定子外壳1侧壁上固设有进油管12;所述定子外壳1内壁上过油槽11之间开设有散热油槽13;所述进油管12内壁上开设有若干通油孔121;所述进油管12通过通油孔121分别与过油槽11和散热油槽13连通;冷却油从进油管进入,之后分为三条支路分别进入油槽11和散热油槽13内,这样一进三出,每一条支路独立开;每一条支路内的冷却油都是从最低温开始进行冷却,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降温的效果。
29.所述散热油槽13内设置有分隔板131;所述散热油槽13侧壁上开设有出油口132;所述散热油槽13内的通油孔121与出油口132分别设置在分隔板131两侧;所述散热油槽13内固设有导流板133;所述导流板133上开设有缺口134;所述散热油槽13通过缺口134连通设置。进油管内的冷却油从通油孔进入到散热油槽内,并且从分隔板一侧向另一侧流动,之后从分隔板另一侧的出油口流出,这样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流路,降温效果会更好,并且流动的冷却油被导流板限制从缺口流过,这样就能增加流动路程,已达到更好的降温冷却的效果。
30.所述定子外壳1侧壁开设有干涉点14;所述散热油槽13内固设有对应板135;所述对应板135与干涉点14位置对应设置;所述对应板135上开设有多条过道136,所述过道136沿散热油槽13导液方向设置;多条所述过道136之间对应于干涉点14设置;对应板对应干涉点设置,并在对应板上开设过道,这样干涉点就不会影响到散热油槽内冷却油的流通,并且还能保证油路的畅通,起到很好的降温的效果。
31.所述定子外壳1内对应设置有定子绕组2;所述定子绕组2中部侧壁封闭于散热油槽13槽口;所述洒油孔113孔口对应朝向于定子绕组2两端侧壁;这样定子外壳无内壁设置,定子绕组侧壁能直接与散热油槽内的冷却油相接触,这样减少了壁厚对散热的影响,提高散热效率。
32.所述定子绕组2中部贯通开设有贯通孔21;所述贯通孔21内设置有转子结构3;所述转子结构3包括旋转轴31;驱动装置与旋转轴31一端驱动连接;所述旋转轴31 另一端贯穿定子外壳1侧壁,且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31侧壁上套设有外洒结构32;所述旋转轴31带动外洒结构32分洒冷却油至定子绕组2贯通孔21内壁上。驱动装置驱动旋转轴带动外洒结构向定子绕组内壁分洒冷却油,这样能有效的对定子绕组起到降温的作用,避免定子绕组被烧坏;同时配合散热油槽和过油槽对定子绕组侧壁进行降温,这样内外降温冷却能有效的对定子绕组进行冷却,保护定子绕组。
33.所述旋转轴31中部设置有导油管311;所述导油管311对应驱动装置一端敞口设置,且所述导油管311敞口端通过定子外壳1侧壁的进油端口与外界连通;所述旋转轴31 侧壁开设有洒出通道312;所述导油管311通过洒出通道312与外洒结构32连通。冷却油通过导油管经过洒出通道将冷却油输送到外洒结构内,这样旋转轴在带动外洒结构旋转的时候,外洒结构能将冷却油分洒到定子绕组内壁,能很好的进行降温。
34.所述外洒结构32包括动平衡板321和转子磁钢322;所述转子磁钢322套设在旋转轴31中部侧壁上,且所述转子磁钢322侧壁与贯通孔21内壁间隙设置;若干所述动平衡板321对称设置于转子磁钢322两端;所述动平衡板321靠近转子磁钢322一侧中部开设有均油槽323;对称设置的所述均油槽323通过转子磁钢322内壁设置的连接槽325 连通;所述均油槽323侧壁环向开设有出油通道324;所述洒出通道312通过均油槽323 与出油通道324连通,且所述出油通道324洒出口对应朝向于定子绕组2贯通孔21两端内壁。从洒出通道出来
的冷却油流到均油槽内,并且均油槽通过连接槽连通,这样能对转子磁钢内壁进行冷却降温;在动平衡板转动的过程中,均油槽内的冷却油通过出油通道分洒到定子绕组两端内壁上,并且通过转子磁钢与定子绕组之间的间隙,这样能对定子绕组内壁进行降温,同时能对转子磁钢侧壁进行降温,这样能避免转子磁钢内的稀土受热退磁;能有效的起到保护的作用。
35.所述定子外壳1一端设置有端盖15;所述定子外壳1内通过端盖15上的通口与外界连通;对定子绕组降温后的冷却油能通过端盖上的通口收回到冷却油泵内,这样就能形成循环降温通路,能很好的对电机进降温冷却。
36.上述描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还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