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1661发布日期:2022-01-12 02:3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槽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说明书涉及一种槽道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云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规模与网络设备端口密度越来越大,网络迭代速度加快。如此大规模的通信线缆布线时,线缆也容易被刮伤或者容易因折弯而造成损坏,对槽道装置本身的结构强度与容量要求也非常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说明书提出一种槽道装置,其可满足较大规模的线缆布线需求。
4.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槽道装置,其用于收纳线缆,所述槽道装置包括槽道主体,所述槽道主体包括第一底板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底板部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侧板部,所述第一底板部与一对所述第一侧板部围成第一收纳槽道,以用于收容线缆,所述第一侧板部设有出线孔,所述出线孔用于供所述第一收纳槽道内的线缆穿出。
5.进一步地,所述槽道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组装于所述槽道主体,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二底板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底板部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部,所述第二底板部与一对所述第二侧板部围成第二收纳槽道,所述第二收纳槽道与所述第一收纳槽道连通,以收容线缆。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部设有第一组装孔,所述第二侧板部设有第二组装孔,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延伸的一对组装部,一对所述组装部分别设有限位孔,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固持装置,所述固持装置组装于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第一组装孔或者组装于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第二组装孔。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部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部的下方,所述组装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板部以及所述第二侧板部的外侧。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底板部的端部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过渡板,所述过渡板包括板状部以及自所述板状部延伸的多个卡扣,所述板状部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部以及所述第二底板部的上方,其中一个卡扣组装至所述第一定位孔,另一个所述卡扣组装至所述第二定位孔。
9.进一步地,所述板状部的边缘处设有斜面。
10.进一步地,所述槽道主体包括自一对所述第一侧板部朝向彼此延伸的一对第一折边,一对所述第一折边设有第一穿孔,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基部,所述基部设有通孔,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固持装置,所述固持装置组装于所述通孔以及所述第一穿孔。
11.进一步地,所述加强件包括自所述基部的两端向上延伸的凸出部。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收纳槽道设有至少两个出口,以供线缆穿过。
13.进一步地,所述槽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槽道主体以及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组装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或者所述槽道主体。
14.进一步地,所述槽道装置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底板部、自第三底板部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三侧板部,所述第三底板部与所述第三侧板部围成第三收纳槽道,所述第三收容槽道与所述第一收容槽道连通,以收容线缆,所述第三底板部呈弧形。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自一对所述第三侧板部朝向彼此延伸的一对第三折边,所述第三底板部的端部设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侧板部设有第三组装孔,所述第三折边设有第三穿孔。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组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槽道主体。
17.进一步地,所述槽道装置包括遮挡板,所述遮挡板组装于所述第一侧板部以遮盖所述出线孔。
18.进一步地,所述遮挡板由透明材质制成。
19.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槽道主体包括第一底板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底板部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侧板部,所述第一底板部与一对所述第一侧板部围成第一收纳槽道,以用于收容线缆,所述槽道主体的强度较佳,可满足较大规模的线缆的布线需求,所述第一侧板部设有出线孔,方便出线,有利于线缆的布线施工。
附图说明
20.图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槽道装置的示意图。
21.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槽道主体的示意图。
22.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槽道主体的a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23.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槽道主体的b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24.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出线装置的示意图。
25.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出线装置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26.图7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a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27.图8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辅助出线装置的示意图。
28.图9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b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29.图10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30.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的连接件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31.图12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32.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的第二连接件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33.图14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34.图15示出了图14所示的第一连接件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35.图16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36.图17示出了图16所示的第一连接件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37.图18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38.图19示出了图18所示的第一连接件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39.图20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固定件的示意图。
40.图21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c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41.图22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过渡板的示意图。
42.图23示出了图22所示的过渡板的侧面示意图。
43.图24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加强件的示意图。
44.图25示出了图1所示的槽道装置的d处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6.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47.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48.参见图1所示,本说明书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槽道装置应用于数据中心,以收纳线缆,满足布线的需求,保证线缆布线后的整洁。所述槽道装置围成收纳槽道10,以收容线缆。所述槽道装置包括槽道主体1和/或第一连接件2和/或第二连接件3和/或固定件71和/或过渡板72和/或加强件73和/或出线装置8和/或辅助出线装置9。所述槽道主体1和/或第一连接件2和/或第二连接件3围成所述收纳槽道10,以收容线缆。所述槽道主体1、所述第一连接件2、所述第二连接件3、所述固定件71、所述加强件73、所述出线装置8以及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由金属板材制成,具有较好的强度,以更好地支撑线缆。
49.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槽道装置可根据需要设置以上部件的一种或者多种进行组装,以满足具体的布线需求。比如,可仅包括槽道主体1,也可是槽道主体1与二通连接件4的组合等。
50.所述第一连接件2用于延长所述槽道装置的长度和/或改变所述收纳槽道10的方向,当然,也可通过设置多个槽道主体1来延长所述收纳槽道10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件2可以是二通,也可以三通或者四通等。所述第二连接件3使得所述收纳槽道10向上拱起,以满足相关的布线需求。所述固定件71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部件,以把相邻的两个部件固定在一起。所述过渡板72覆盖于相邻的两个部件的边缘处,使得相邻的两个部件光滑过渡,以防止刮伤线缆。所述加强件73用于增加所述槽道装置的强度。所述出线装置8用于引导线缆导出以及可用于挂持多余的线缆,防止多余的线缆堆积而造成空间的浪费。当线缆过多时,所述出线装置8无法满足线缆的出线需求时,可设置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以用于引导线缆导出。
51.参见图2至图4所示,所述槽道主体1包括第一底板部11、自第一底板部1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侧板部12以及分别自一对所述第一侧板部12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一折边13。所述
第一底板部11与所述第一侧板部12围成第一收纳槽道101,以收容线缆。所述收纳槽道10包括所述第一收纳槽道101。所述第一底板部1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110。所述第一侧板部12设有多个出线孔120以及多个第一组装孔121。所述出线孔120用于供线缆穿过。所述第一折边13设有多个第一穿孔130。
52.参见图5至图7所示,所述出线装置8包括第一连接板80、分别自所述第一连接板80的两端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挡板81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板80的自由端延伸的延伸部83。所述第一连接板80与所述第一挡板81围成第一出线槽道801,以供线缆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80呈拱起的弧形状,以支撑线缆,可防止线缆因折弯造成的损坏。所述第一挡板81包括主体部810、自所述主体部810折弯的第一固持部811与第二固持部812以及绕线部813。所述第一固持部811设有第一固定孔8110。所述第二固持部812设有第二固定孔8120。所述主体部810还设有缺口8101,线缆缠绕至所述绕线部813时,所述缺口8101用于供线缆穿过。所述缺口8101是所述绕线部813自所述主体部810撕裂折弯后形成。所述绕线部813设有一对限位部8130,以防止线缆从所述绕线部813脱落。
53.当所述出线装置8组装于所述槽道主体1时,所述延伸部83插入至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底板部11的下方,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板80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底板部11光滑过渡,以防止刮伤线缆;所述第一固持部811与第二固持部812分别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的出线孔120的两侧,所述第一固持部811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侧板部12贴合,所述第一固持部811的第一固定孔8110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组装孔121对齐。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组装于所述第一固定孔8110以及所述第一组装孔121的固持装置(未图示),以把所述出线装置8限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线缆从所述出线孔120穿出后进入所述第一出线槽道801,以把所述线缆从所述槽道主体1引出。当线缆过长时,可把多余的线缆缠绕至所述绕线部813,防止多余的线缆堆积而造成空间的浪费。所述固持装置可包括螺丝与螺母。
54.当部分出线孔120不需要出现时,可设置遮挡板17盖住所述出线孔120。所述遮挡板17还可由透明材质制成,可通过所述遮挡板17观察第一收纳槽道101内的线缆的情况,便于维护。所述遮挡板17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侧板部12可通过固持装置固定在一起。所述固持装置可包括螺丝与螺母。
55.所述出线装置8的设置,可防止槽道主体1刮伤线缆以及可防止线缆因折弯造成的损坏,可有效地保护线缆;所述出线装置8还可挂持多余的线缆,防止多余的线缆堆积而造成空间的浪费。
56.参见图8至图9所示,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包括第二连接板90、自所述第二连接板90的两端延伸的一对第二挡板91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板90延伸的固定部92。所述第二连接板90与一对所述第二挡板91围成第二出线槽道901,以供线缆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板90呈拱起的弧形状,以支撑线缆,可防止线缆因折弯造成的损坏。所述固定部92是自所述第二挡板91撕裂后折弯形成。所述固定部92设有第三固定孔920。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组装于所述出线装置8时,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的固定部92压接于所述出线装置8的第二固持部812。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组装于所述第二固定孔8120以及所述第三固定孔920的固持装置(未图示),以把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限位于所述出线装置8。所述固持装置可包括螺丝与螺母。当线缆过多时,所述出线装置8的第一出线槽道801无法满足线缆的出线需求时,线缆可从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的第二出线槽道901引出。
57.所述辅助出线装置9还包括自所述第二连接板90的端部向下折弯的第一弧形部93以及分别自一对所述第二挡板91向外侧折弯的一对第二弧形部94。所述第一弧形部93以及第二弧形部94的设置,可防止辅助出线装置9刮伤线缆。
58.参见图10至图1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2为二通连接件,包括第二底板部21、自第二底板部2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部22以及分别自一对所述第二侧板部22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二折边23。所述第二底板部21与所述第二侧板部22围成第二收纳槽道220,以收容线缆。所述收纳槽道10包括所述第一收纳槽道101与所述第二收纳槽道220,所述第二收纳槽道220与所述第一收纳槽道101连通,以收容线缆。所述第二收纳槽道220的两个出口朝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第二底板部2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210。所述第二侧板部22设有多个第二组装孔221。所述第二折边23设有多个第二穿孔230。
59.参见图12至图1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3包括第三底板部31、自第三底板部3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三侧板部32以及分别自一对所述第三侧板部32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三折边33。所述第三底板部31与所述第三侧板部32围成第三收纳槽道320,以收容线缆。所述收纳槽道10包括所述第三收纳槽道320。所述第三底板部3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三定位孔310。所述第三侧板部32设有多个第三组装孔321。所述第三折边33设有多个第三穿孔330。所述第三底板部31呈弧形,以抬高所述收纳槽道10。
60.参见图14至图1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4为二通连接件,包括第二底板部41、自第二底板部4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部42以及分别自一对所述第二侧板部42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二折边43。所述第二底板部41与所述第二侧板部42围成第二收纳槽道420,以收容线缆。所述第二底板部41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410。所述第二侧板部42设有多个第二组装孔421。所述第二折边43设有多个第二穿孔430。所述第二收纳槽道420的两个出口的朝向大致垂直,以满足线缆的走向需求。所述第二收纳槽道420的两个出口的朝向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61.参见图16至图1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5为三通连接件,包括第二底板部51、自第二底板部5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部52以及分别自一对所述第二侧板部52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二折边53。所述第二底板部51与所述第二侧板部52围成第二收纳槽道520,以收容线缆。所述第二底板部51的三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510。所述第二侧板部52设有多个第二组装孔521。结合图1所示,所述第二折边53设有多个第二穿孔530。所述第二收纳槽道520的其中两个出口朝向相反的方向,另一个出口的朝向与所述两个出口的朝向垂直,以满足线缆的走向需求。所述第二收纳槽道520的三个出口的朝向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62.参见图18至图19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6为四通连接件,包括第二底板部61、自第二底板部6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二侧板部62以及分别自一对所述第二侧板部62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二折边63。所述第二底板部61与所述第二侧板部62围成第二收纳槽道620,以收容线缆。所述第二底板部61的四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610。所述第二侧板部62设有多个第二组装孔621。所述第二折边63设有多个第二穿孔630。所述第二收纳槽道620的四个出口的朝向呈十字状,以满足线缆的走向需求。所述第二收纳槽道620的四个出口的朝向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63.所述第一连接件2也可为五通连接件或者六通连接件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64.参见图20至图21所示,所述固定件71包括连接部710以及自所述连接部710的两端延伸的一对组装部711。一对所述组装部711分别与所述连接部710垂直设置。一对所述组装部711分别设有限位孔7110。
65.所述固定件71用于把相邻的两个部件组装在一起,举例如下:
66.当所述固定件71把槽道主体1与第一连接件2组装在一起时,所述槽道主体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一端对齐,所述固定件71包覆于所述槽道主体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对接处,所述固定件71的一个限位孔7110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组装孔121对齐,所述固定件71的另一个限位孔711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第二组装孔221对齐。所述连接部710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底板部11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第二底板部21的下方,一对所述组装部711分别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侧板部12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第二侧板部22的外侧。
67.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固持装置(未图示)。所述固持装置可包括螺丝与螺母。所述固持装置组装于所述限位孔7110以及所述槽道主体1的组装孔121,以把所述固定件71限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所述固持装置组装于所述限位孔7110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第二组装孔221,以把所述固定件71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以把所述固定件71、所述槽道主体1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组装在一起。
68.所述固定件71把相邻的两个其他部件组装在一起的情况不再一一介绍,参照上述槽道主体1与第一连接件2的组装方法即可。
69.参见图22至图23所示,所述过渡板72位于所述收纳槽道10内,所述过渡板72设置于所述相邻的两个部件的连接处,以遮盖相连的两个部件之间的缝隙。所述过渡板72包括板状部720以及自所述板状部720延伸的多个卡扣721。所述板状部720的边缘处设有斜面7201。所述斜面7201的设置使得相连的两个部件的连接处光滑过渡,防止刮伤线缆。举例如下:
70.当所述过渡板72组装于所述槽道主体1与第一连接件2时,所述板状部720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底板部11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第二底板部21的上方,其中一个卡扣721插入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定位孔110内,以把所述过渡板72限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另一个卡扣721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第二定位孔210内,以把所述过渡板72限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所述过渡板72可由塑胶材质制成。所述过渡板72与所述固定件71对应设置,所述板状部720与所述连接部71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部11的上下两侧。
71.参见图24至图25所示,所述加强件73包括基部730以及自所述基部730的两端向上延伸的凸出部731。所述基部730的两端设有通孔7301。所述加强件73可根据需要组装于所述槽道主体1的一对所述第一折边13,以增加所述槽道主体1的强度;或者,所述加强件73组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一对所述第二折边23,以增加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强度。举例如下,当所述加强件73组装于所述槽道主体1的一对所述第一折边13时,所述通孔7301与所述第一折边13的第一穿孔130对齐。所述槽道装置还包括固持装置(未图示)。所述固持装置可包括螺丝与螺母。所述固持装置组装于所述通孔7301以及所述槽道主体1的第一穿孔130,以把所述加强件73限位于所述槽道主体1。
72.本说明书实施方式的槽道主体1包括第一底板部11以及自所述第一底板部1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侧板部12,所述第一底板部11与一对所述第一侧板部12围成第一收纳槽道
101,以用于收容线缆,所述槽道主体1具有较佳的强度,可以满足较大规模的线缆的布线需求;所述第一侧板部12设有出线孔120,所述出线孔120用于供所述第一收纳槽道101内的线缆穿出,方便线缆的出线,有利于线缆的布线施工。
73.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说明书的其它实施方案。本说明书旨在涵盖本说明书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说明书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说明书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说明书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74.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5.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