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移动电源及手电筒功能的多功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43606发布日期:2022-01-05 10:4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具有移动电源及手电筒功能的多功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移动电源及手电筒功能的多功能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具有照明功能的便携储能产品中,实现照明用途的灯具为内嵌式,角度不可调节,不可拆卸,如果想使用灯具部分,则仍必须要手提整个储能产品。然而随着便携储能产品的容量不断加大,产品的质量也在递增,产品的便携性不断下降。另外,灯具供电方式来自逆变部分的锂电池。这种产品的供电方式依赖于整体主机的电量,即产品的锂电池没有电时,灯具照明功能也无法使用。
3.如图1所示,具有移动电源功能的手电筒具有较好的便携性,但其功能较为单一,限制了其应用。其出光位置通常位于产品的顶部(图中为右端),不具有氛围灯功能。这样导致很少人会单独携带这样的手电筒,因为有很多替代照明方案,例如手机也具有照明功能。其次,这种手电的充电方式通常是通过type

c接口或者micro

usb接口方式进行充电,存在局限。
4.现有技术中,储能电源应用场景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具有移动电源及手电筒功能的装置存在的使用不便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移动电源及手电筒功能的多功能装置。
6.一种具有移动电源及手电筒功能的多功能装置,包括: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电池模块,所述外壳设有前端面,所述前端面上设有操作区、位于所述操作区一侧的手电容纳槽,其中所述操作区内设有供电接口,所述手电容纳槽内设有与所述电池模块电性连接的第一手电充电接口;手电筒,所述手电筒包括可充电电池,所述手电筒容置在所述手电容纳槽中,所述手电筒设有与所述可充电电池电性连接的第二手电充电接口,所述第二手电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一手电充电接口电性连接,所述手电筒的背对所述储能电源的一侧表面设有发光区。
7.上述多功能装置,手电筒可以自储能电源移除,且由于手电筒具有内置的电池,故手电筒自储能电源移除后手电筒仍能执行照明功能。当仅需要使用移动电源功能时,可以将手电筒自储能电源上移除,仅携带储能电源,重量减轻,提高了便携性。当仅需要使用手电筒的照明功能时,将手电筒自储能电源上移除,手电筒可以方便地携带至使用场合。另外,手电筒的背对储能电源的一侧表面设有发光区,不同于现有技术中手电筒的发光区设置在端部,本实施例的发光区在提供照明功能之余,更适合作为氛围灯使用,从而拓展了手电筒的应用场景。此外,手电筒可以安装在储能电源上执行照明功能,且可由储能电源充电,延长了手电筒的照明使用,并且手电筒的照明功能也可以方便在储能电源的操作区进行操作。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电筒通过磁吸附方式固定于所述手电容纳槽。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端面上凹设有与手电容纳槽的一端连通的避让口。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电容纳槽的形状和所述手电筒的外形相适配,所述手电容纳槽呈矩形,所述手电容纳槽的底壁的至少一端设有凹槽。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电筒呈长方体状,所述发光区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分别位于所述手电筒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手电筒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充放电接口,所述充放电接口与所述可充电电池之间通过充电电路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区呈矩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设有具有磁力的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固定于所述手电容纳槽外壁,所述手电筒包括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件。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外壳铰接的把手,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外壳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把手处于所述外壳上方,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把手至少遮盖部分的所述发光区。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地拼接以共同围成一收纳空间的前面板、中面板,后面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其中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间隔设置,所述前面板、所述中面板和所述后面板均位于所述左侧与所述右侧板之间且支撑于所述左侧与所述右侧板,所述前面板、所述中面板和所述后面板在圆周方向上依次设置,所述前面板形成所述外壳的底壁,所述前面板和所述中面板共同形成所述的前端面,所述后面板覆盖在所述中面板上以形成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后面板还同时形成所述外壳的后端面;所述操作区设置于所述前面板,所述手电容纳槽设置于所述中面板。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面板上设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中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所述后面板覆盖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电容纳槽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中面板。
附图说明
18.图1为传统具有移动电源功能的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中储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和图5分别为图3所示的储能电源移除后面板时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和图7分别为多功能装置中手电筒的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
24.100、多功能装置;
25.10、储能电源;
26.110、外壳;101、前端面;1011、避让口;102、操作区;1021、供电接口;1022、控制开关;103、手电容纳槽;104、散热孔;112、前面板;113、中面板;1131、安置槽;114、后面板;115、左侧板;116、右侧板;
27.120、电池模块;
28.130、第一充电接口;
29.140、第一磁性件;
30.150、把手;
31.160、无线充电模块;
32.20、手电筒;210、可充电电池;
33.220、第二充电接口;230、发光区;240、电源开关;250、第二磁性件;260、充放电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
41.如图2所示,图2示意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具有移动电源及手电筒功能的多功
能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多功能装置100包括储能电源10及可分离地安装在储能电源10上的手电筒20。如图3所示,示意了手电筒20自储能电源10上移除后储能电源10的结构。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手电筒20可以从储能电源10上移除,当手电筒20安装在储能电源10上时可以在较暗环境下使用储能电源10时提供照明,当不使用储能电源10时手电筒20可以拆下作为单独的照明工具使用,携带方便,扩大了使用范围和使用场景。
42.结合图2、图3和图5所示,储能电源10包括外壳110,外壳110内设有电池模块120,该电池模块120用于提供电能,外壳110设有前端面101,前端面101上设有操作区102、位于操作区102一侧的手电容纳槽103,其中操作区102内设有供电接口1021,手电容纳槽103内设有与电池模块120电性连接的第一充电接口130。外壳110还包括后端面(未标号)和左、右两侧面(未标号),其中后端面和左、右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散热孔104,两侧均设置散热孔104利于空气从一侧进入外壳110从另一侧将储能电源10产生的热量带走,散热效果更好。一示例中,第一充电接口130可设置在外壳110内由支架支撑固定,且第一充电接口130自手电容纳槽103的底壁伸入手电容纳槽103内。第一充电接口130可以为弹性触点,从而手电筒20放入手电容纳槽103内时,弹性触点与手电筒20的第二充电接口220(图6所示)能够更好的接触,稳定性更好。一示例中,操作区102位于前端面101的下部,手电容纳槽103位于操作区102的上方。一示例中,操作区102的上部与下部呈角度,操作区102的上部倾斜设置,手电容纳槽103设置于操作区102的上部,从而不仅为操作区102下部照明,便于光线较暗的地方为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操作,而且倾斜设置的手电筒发光使得周围环境照明效果更好。在其他示例中,手电容纳槽103也可以位于操作区102的下方、左侧或右侧。
43.外壳110内设有充电电路,以通过第一充电接口130为手电筒20充电。外壳110内还可设有逆变电路,其能将电池模块120转换为交流电源输出。电池模块120包括一个电池或多个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电池或电池组中电池的具体类型不限制,可以是不可充电电池,也可以是可充电电池(即蓄电池)。操作区102内的供电接口1021用以将电池模块120的电能提供给外界的用电设备充电,如向车载吸尘器,车载充气泵、吹风机等供电。供电接口102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类型不限制,如包括usb接口、12v电源接口等。供电接口1021具体可以是公插口或母插口。操作区102内还可以设置控制开关1022,用以切断上述的充电电路或逆变电路。操作区102还可设置防盗警示灯,防盗警示灯具有sos灯光闪烁功能。操作区102还可以设置显示屏,可显示剩余电量或提示其他操作。手电容纳槽103的形状具体为长方形,但不局限于此。手电容纳槽103与外壳110可以为一体式或分体式设计。本实施例提供多种接口可以兼容多种设备,为多种设备提供电源。
44.如图6和图7所示,手电筒20包括可充电电池210,即手电筒20自身内置有可充电电池。手电筒20容置在手电容纳槽103中且通过磁吸附方式固定于手电容纳槽103内。手电筒20设有与可充电电池210电性连接的第二充电接口220,第二充电接口220与第一充电接口130电性连接,手电筒20的背对储能电源10的一侧表面设有发光区230,发光区230与可充电电池210电性连接。第二充电接口220用以连接第一充电接口130,使得储能电源10中的电池模块120能够为手电筒20中的可充电电池210进行充电。可充电电池210本身作为发光区230的供电电源。通过上述手段,手电筒20能够具有较长的照明时间。进一步地,手电筒20自身设置有电源开关240,用于控制发光区230开闭。电源开关240与发光区230具体设置在手电
筒20的同一侧,方便操控。第一充电接口130具体为充电触点,第二充电接口220具体为导电接点,但不局限于此。
45.手电筒20过磁吸附方式固定于手电容纳槽103内。具体设置时,可以是手电筒20和储能电源10分别设置磁性件。或者,手电筒20和储能电源10二者中之一设置磁性件,二者中至另一设置能够与磁性件相吸附的部分,例如储能电源10设置磁性件,手电筒20内置有铁片或者手电筒20的局部表面的材质为铁。一示例中,结合图5和图6所示,外壳110内设有第一磁性件140,手电筒20包括第二磁性件250,第二磁性件250能够与第一磁性件140相吸附。第一磁性件140和第二磁性件250具体可以均为磁石或磁铁。手电筒20放入储能电源10的手电容纳槽103后通过磁吸进行固定,防止移动储能电源10时手电筒20从手电容纳槽103中掉落,而且磁吸方式简单实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手电容纳槽103的两端设置极性相反的磁性件,在手电筒20对应的位置设置相匹配的磁性件,如此可以自动鉴别手电筒20放入手电容纳槽103时方向是否正确,如果方向错误,磁性件互相排斥,则可以调整方向后放入手电容纳槽103。
46.手电筒20的外形尺寸设置为能够放置到手电容纳槽103内。较佳地,手电筒20的外形、大小与手电容纳槽103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这样手电筒20放置到手电容纳槽103内后刚好填满手电容纳槽103,手电筒20突出于前端面101的高度较小。手电筒20安装在储能电源10上的手电容纳槽103中时,多功能装置100占用空间小,外观简洁。
47.上述多功能装置100中,手电筒20可以自储能电源10移除,且由于手电筒20具有内置的电池,故手电筒20自储能电源10移除后手电筒20仍能执行照明功能。当仅需要使用移动电源功能时,可以将手电筒20自储能电源10上移除,仅携带储能电源10,重量减轻,提高了便携性。当仅需要使用手电筒20的照明功能时,将手电筒20自储能电源10上移除,手电筒20可以方便地携带至使用场合。另外,手电筒20的背对储能电源10的一侧表面设有发光区230,不同于现有技术中手电筒在顶部出光,本实施例的发光区230设置在手电筒20的一侧表面,在提供照明功能之余,更适合作为氛围灯使用,从而拓展了手电筒20的应用场景。而且照明区域较大,照明效果更好。
48.此外,手电筒20可以安装在储能电源10上执行照明功能,且可由储能电源10充电,延长了手电筒20的照明使用,并且手电筒20也可以方便在储能电源10上进行操作。具体而言,手电筒20的背对储能电源10的一侧表面设有发光区230,发光区230能够发出沿远离储能电源10方向射出的光线,方便在操作区102进行操作。如当在操作区102连接车载充气泵时,发光区230提供了照明功能,能够看清操作区102,方便使用者进行接头的连接操作。
49.为了便于从手电容纳槽103中取出手电筒20,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前端面101上凹设有与手电容纳槽103的一端连通的避让口1011。避让口1011的具体形状为半圆形,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矩形、三角形等。该避让口1011便于从手电容纳槽103中取出手电筒20。具体地,需要将手电筒20从手电容纳槽103的中取出时,手指可自避让口1011处出扣住手电筒20的一端,进而方便地将手电筒20取出。
50.为了便于从手电容纳槽103中取出手电筒20,另一实施例中,手电容纳槽103的底壁的至少一端设有凹槽。一示例中,手电容纳槽103的形状和手电筒20的外形相适配,手电容纳槽103呈矩形,更具体的为长方形,在手电容纳槽103的长度方向上,手电容纳槽103的底壁的一端或两端均设有凹槽。这样当手电筒20装入手电容纳槽103中时,手电筒20的一端
部的下方具有避空区(即上述的凹槽),便于从手电容纳槽103中取出手电筒20。需要将手电筒20从手电容纳槽103的中取出时,按压手电筒20的一端部即可。这样手电筒20的另一端部将向上翘起,从而方便将手电筒20取出。
51.为丰富手电筒20的应用场景,一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手电筒20呈长方体状,发光区230和第二充电接口220位于手电筒20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手电筒2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充放电接口260,充放电接口260与可充电电池210之间通过充电电路连接。通过上述手段,手电筒20安装至手电容纳槽103中后,第二充电接口220朝向手电容纳槽103的内部得以隐藏保护,发光区230则朝向手电容纳槽103的外部以方便提供照明功能;而当手电筒20从手电容纳槽103中取出后,充放电接口260可以用于向外部设备如手机供电,使得手电筒20还具备充电宝的功能。
52.如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发光区230呈矩形。区别于现有技术手电筒20圆形方式出光且设置在顶部,本实施例中,矩形的发光区230在发光时作为平面光源发光,除了具有照明作用外,更适合作为氛围灯使用。
53.结合图5和图6所示,为了能够使手电筒20可靠地吸附固定于手电容纳槽103中,一实施例中,外壳110内设有具有磁力的第一磁性件140,第一磁性件140固定于手电容纳槽103的外壁,手电筒20包括具有磁力的第二磁性件250。第一磁性件140和第二磁性件250具体可以均为磁石或磁铁。第二磁性件250和第一磁性件140的位置相对应,即手电筒20安装至手电容纳槽103中时,第二磁性件250和第一磁性件140处于对方的磁场范围内,优选地第二磁性件250刚好正对第一磁性件140。通过设置分别具有磁力的第一磁性件140和第二磁性件250,手电筒20能够可靠地固定于手电容纳槽103中。
54.为了方便携带上述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00或储能电源10,如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储能电源10还包括与外壳110铰接的把手150。
55.本实施例中,把手150可以相对外壳110旋转,使用时把手150旋转至处于外壳110上方,如图2所示,方便握持。收纳储能电源10时,把手150可以旋转至外壳110的前端面101并承靠在前端上,此时把手150处于收纳状态,能够减少收纳储能电源10时储能电源10占用的体积。
56.定义把手150处于外壳110上方时为把手150的第一位置,把手150在收纳状态所处的位置为第二位置。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在第二位置,把手150至少遮盖部分的发光区230。即把手150位于发光区230的远离手电容纳槽103的一侧且刚好覆盖于发光区230,从而避免发光区230裸露在外,对发光区230起到保护作用。较佳地,在第二位置,把手150完全遮盖发光区230。更进一步地,在第二位置,把手150将手电筒20全部遮蔽,对整个手电筒20起到保护作用。
57.为了方便组装储能电源10,外壳110由多个部件拼接而成。一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5所示,外壳110包括前面板112、中面板113,后面板114、左侧板115和右侧板116,它们共同围成收纳空间,电池模块120及相关的电路位于收纳空间内。
58.左侧板115和右侧板116间隔设置并分别形成外壳110的左右侧面,前面板112、中面板113和后面板114均位于左侧与所述右侧板116之间,且前面板112、中面板113和后面板114在圆周方向上依次设置。其中,前面板112形成外壳110的底壁,前面板112还和中面板113共同形成前端面101。结合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图3示意了后面板114覆盖在中面板113上
一形成外壳110的顶部,后面板114同时还形成外壳110的后端面,图4示意了后面板114自中面板113上移除后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操作区102设置于前面板112;手电容纳槽103则设置于中面板113,手电容纳槽103与中面板113可以为一体式或分体式设计。外壳110在具体设置时,前面板112、中面板113和后面板114均支撑于左侧板115及右侧板116,前面板112、中面板113和后面板114除彼此对接外,还可以借助卡扣方式连接,能够增加壳体的稳定性。各面板之间拼接时可以搭接在一起,且相邻面板之间可设置密封结构,以使储能电源10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
59.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拼接形成外壳110,方便设置外壳110内的各种元件。例如,可以先不组装后面板114,将电池模块120、第一磁性件140等安装在收纳空间内后再组装后面板114即可。另外,外壳110由多个面板拼接而成,当其中一面板意外损坏时,可以仅更换其中一个。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其中一个面板,以改变外壳110的结构布局。例如,可以更换前面板112,从而改变前面板112上供电接口1021的布局,拓展了储能电源10的应用场景。
60.进一步地,为了拓展储能电源10的应用场景,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一实施例中,后面板114靠近上端部分弯折。中面板113上设有安置槽1131,安置槽1131中设置有无线充电模块160,后面板114上端部分覆盖在无线充电模块160上。无线充电模块160与电池模块120电性连接,用以向外部设备如手机通过无线方式充电,丰富了储能电源10的功能。
61.本实施例中,利用后面板114覆盖无线充电模块160,一方面后面板114能够保护无线充电模块160,另一方面后面板114上端部分可以作为外部设备的放置区,避免外部设备直接放置在无线充电模块160而压坏无线充电模块160。并且,在组装形成外壳110的同时,即可同时形成无线充电模块160的保护结构。
62.进一步地,为了增加多功能装置100使用的便捷性,一实施例中,手电容纳槽103可拆卸地安装于中面板113。具体实施时,中面板113可开设缺口,手电容纳槽103卡持固定在中面板113的缺口中。这样,根据需要可以更换不同规格的手电容纳槽103,以更好地与不同规格的手电筒20适配使用。
63.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00,手电筒20与储能电源10的组合方式、充电方式均不同于现有技术,储能电源10及手电筒20均具有更多的使用场景。
6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