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电缆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8745发布日期:2021-10-30 10:1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式电缆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移动式电缆支架,属于线缆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电缆支架能够将电缆敷设在电缆沟和隧道内,避免将电缆直接放置在沟槽甚至地面等潮湿的地方造成漏电和加速老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供电安全、通讯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需要设置的电缆越来越多,需要电缆支架对电缆进行有效隔离。常用的电缆支架有角钢支架和装配式支架,其中组合式电缆支架主要包括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的立柱,立柱上设置电缆托板或电缆挂钩。但在实际使用时,道路、隧道等施工场地情况比较复杂对底座长度、立柱与底座的相对位置都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此外,底座和立柱采用插装结构由于其连接强度不够,常常易断裂,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对现有技术的电缆支架进行改进,通过优化底座结构,能够精准调控立柱与底座相对位置,实现底座长度可调节,从而满足不同电缆沟的环境,具体方案如下:
4.可移动式电缆支架,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立柱,安装在立柱上的挂钩,所述立柱本体设置有用于安装挂钩的第一凸起,所述挂钩的背部设置有与第一凸起相匹配的卡槽,所述第一凸起与卡槽连接,所述底座平行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立柱包括立柱本体,所述立柱本体的顶端连接有u型槽,所述立柱本体的下端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顶部与立柱本体底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下部与底座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顶端的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的底部安装有两个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为矩形结构,所述下安装板与底座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横截面为梯形、矩形中的一种,所述通孔为矩形孔,所述第一通孔与下安装板的外形相匹配。
7.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上壳体组件、下壳体组件,所述下壳体组件为矩形结构,所述下壳体组件内设有镂空区组件,其中上壳体组件位于镂空区组件顶部。
8.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组件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上壳体、位于右侧的第二上壳体,所述镂空区组件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镂空区、位于右侧的第二镂空区,其中第一上壳体安装在第一镂空区的顶部,第二上壳体安装在第二镂空区的顶部。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壳体的长度小于第一镂空区的长度,所述第二上壳体的长度大于第二镂空区的长度,所述第一上壳体的长度和第二上壳体的长度之和为a,所述第一镂空区的长度和第二镂空区的长度之和为b,其中a≥b。
10.进一步的,所述镂空区组件包括位于镂空区组件中部的第一通孔,所述上壳体组件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下安装板与第一通孔连接,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均与下安装板的外形相匹配。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为矩形孔,相邻两个矩形孔之间设有安装孔,所述通孔的外侧与下壳体组件的内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顶部设有凹槽,所述上壳体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与凹槽相匹配;
12.所述第二上壳体的下表面还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与安装孔相匹配,所述安装块与安装孔插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凸起包括个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首尾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周设置有凸筋,其中两个第一连接板内侧均设置有加强板,两个加强板之间设有横向的第二连接板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底座与立柱的结构,可以调节底座长度,增强整体强度,方便安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性强,有效地提高电缆布线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可移动式电缆支架的示意图;
17.图2为可移动式电缆支架的爆炸图;
18.图3为所述底座的爆炸图;
19.图4为所述底座、立柱、电缆隔板插件的连接示意图;
20.图5为所述电缆隔离插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术语“顶部”、“底部”、“上”、“内”、“左侧”、“右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实施例一
24.如图1

2所示的可移动式电缆支架,底座1、立柱2、挂钩3,所述立柱2与底座1连接,在立柱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挂钩3,通过在立柱2上设置第一凸起211,在挂钩3的背部设置有与第一凸起211相匹配的卡槽31,通过将卡槽31和第一凸起211卡接,使得挂钩3与立柱2实现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方便使用者根据场地情况灵活安排挂钩3的数量,避免材料的浪费,且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方便挂钩拆卸和设备维护,设计更合理。如图2所示的第一凸起211为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凸起211包括3个第一连接板,3个第一连接板的首尾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周设置有凸筋,其中左右两个第一连接板内侧均设置有加强板,两个加强板之间设有横向的第二连接板,两个加强板和第二连接板组成h型结构,该结构能够增加第一凸起211的抗压强度,防止挂钩3在受力增大时损坏,此外,该h型结构在注塑时,流道更好,注塑更均匀,产品质量更高。
25.所述立柱2包括立柱本体21、连接件22、u型槽23、第一凸起211,其中第一凸起211
位于立柱本体21的左右两侧,所述立柱本体21的顶端与u型槽23固定连接,所述立柱本体21的底部与连接件2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22的下部与底座1连接,所述连接件22为π字型结构,所述连接件22包括位于顶端的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下表面安装有两个下安装板,下安装板与底座1插接,本实施例所述固定连接为焊接、胶接等能够实现固定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制。
26.所述底座1的横截面为梯形、矩形中的一种,底座1平行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4为矩形孔,采用矩形孔能够防止立柱2转动,在宽度一定的情况下,与圆孔、三角形相比,矩形孔能够增大下安装板与底座1的接触面积,增强抗压强度,所述矩形孔的短边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通孔4与下安装板的外形相匹配。其中相邻2个第一通孔4的中心距离为3

10cm,2个下安装板插入到相邻2个第一通孔4中。具体的,在使用时,首先将2个下安装板插入到相邻两个第一通孔4中,使得立柱2安装在底座1上,接着将挂钩3卡在立柱2上的第一凸起211 上,如果现在需要调整立柱2的位置,只需要将立柱2进行左右调整,多个第一通孔4可以灵活、精准调控立柱2的位置。
27.实施二
28.图3是在实施一的基础上对底座1进行改进,所述底座1包括上壳体组件11、下壳体组件12、镂空区组件13,其中下壳体组件12为矩形结构,镂空区组件13位于下壳体组件12的腔体内,上壳体组件11位于镂空区组件13顶部,所述上壳体组件11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上壳体111、位于右侧的第二上壳体112,所述下壳体组件12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下壳体、位于右侧的第二下壳体,所述镂空区组件13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镂空区131、位于右侧的第二镂空区132,其中所述第一镂空区131位于第一下壳体组成的腔体内,所述第二镂空区132位于第二下壳体组成的腔体内如图3所示,第一上壳体111安装在第一镂空区131的顶部,第二上壳体112安装在第二镂空区132的顶部。所述第一上壳体111的长度小于第一镂空区131的长度,所述第二上壳体112的长度大于第二镂空区132的长度,所述第一上壳体111的长度和第二上壳体112的长度之和为a,所述第一镂空区131的长度和第二镂空区132的长度之和为b,其中a≥b。本实施可以将第一上壳体111、第一下壳体、第一镂空区131作为底座本体,第二上壳体112、第二下壳体和第二镂空区132作为可拆卸底座,使用者可以根据场地宽窄情况,替换不同长度的可拆卸底座,实现底座1的长度的增长或减小,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
29.所述镂空区组件13包括第一通孔4、安装孔5和第三连接板41,所述上壳体组件11设有与第一通孔4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下安装板与第一通孔4连接,其中第一通孔4位于镂空区组件13的中部,所述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均与下安装板的外形相匹配。所述第一通孔4为矩形孔,矩形孔与镂空区组件13的长度方向呈平行设置,安装孔5位于相邻两个矩形孔之间,第一通孔4的外侧与下壳体组件的内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板41,所述第三连接板的顶部设有凹槽411,所述上壳体组件11的下表面设置有与凹槽 411相匹配的第二凸起113,使得上壳体组件11能够与凹槽411卡接,
3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上壳体112的下表面还设有安装块 1121,所述安装块1121与安装孔5相匹配,所述安装块1121与安装孔5 插接。所述安装块1121、安装孔不少于两个,其中安装块1121与安装孔一一对应。与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相比,采用本实施所述的插接方式能够可拆卸底座与底座本体连接更稳定,不容易滑动。
31.实施例三
32.如图4

5在实施一的基础上对立柱2进行改进,具体的,所述立柱2 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插槽24,所述插槽24用于连接如图5所示的电缆隔板插件7,所述电缆隔板插件7的一端与立柱2连接,另一端与电缆隔板连接,所述电缆隔板插件7包括第一接插部71、第二接插部72,所述第二接插部72为第一u型槽,所述第一接插部71的末端与第二接插部72的槽壁连接,所述第二接插部72与电缆隔板连接。所述立柱本体2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置插槽24,所述插槽24与第一接插部71相匹配,所述第一接插部71包括第一连接板711、连接块712,其中第一连接板711用来与第二接插部72连接,第一连接板711的下部、上部均设置有连接块712,所述第一连接块712的首端设置有两个凸起713,其中连接块712与凸起 713呈垂直设置,即凸起713的长度方向与连接块712的宽度方向垂直。
33.为了能够实现对接插部71的安装和固定,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立柱2上的插槽24与接插部71相匹配,所述插槽24包括左槽壁、右槽壁、上槽壁、下槽壁,所述左槽壁、右槽壁呈对称设置,所述左槽壁、右槽壁均设有两个l型通孔241,位于上方的l型通孔241的水平部与上槽壁连接,位于下方的l型通孔241的垂直部的底面与下槽壁连接。安装时,首先将连接块712插入l型通孔241,凸起713沿着l型通孔241的水平部向内运动,当插入l型通孔241的垂直部时,将接插部71向下拉,使得凸起713卡在 l型通孔241的垂直部,该结构能够利用插槽24的槽壁将凸起713固定,防止接插部71受重力后脱落,能够使接插部71更稳定的固定在立柱2上,承重能力更强,产品稳定性更好,且安装方便,连接强度高,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
3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