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胶圈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49097发布日期:2022-01-05 11:3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胶圈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胶圈和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车辆的线束通常需要从车辆外部延伸至车辆内部,以完成对车辆的布线设置。
3.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车辆底盘上开设安装孔,并在安装孔处安装线束胶圈,线束胶圈的两侧分别朝向车辆内部和车辆外部。线束胶圈上一般设有一个穿设孔,线束可以从车辆内部穿过所述穿设孔到达车辆外部。然而,车辆通常需要布置较多的线束,且多根线束的装配位置也不同,这样,多根线束同时穿设于一个穿设孔,容易缠绕在一起,不便于对线束的装配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线束胶圈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装配过程中因相互缠绕而影响装配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线束胶圈,所述线束胶圈包括胶圈本体,所述胶圈本体上设有多个过线通道,一个所述过线通道用于穿设一根线束;
7.所述过线通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胶圈本体,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胶圈本体的方向延伸;
8.所述胶圈本体上设有多个过线引孔,一个所述过线通道的一端与一个所述过线引孔连通;
9.所述过线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胶圈本体远离所述过线通道的表面之间呈预设夹角。
10.进一步的,所述胶圈本体的周向设有端面连接板,且所述胶圈本体的两端均凸出于所述端面连接板;
11.所述端面连接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穿设紧固件。
12.进一步的,所述端面连接板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所述第一侧靠近所述过线通道;
13.所述端面连接板靠近所述胶圈本体的位置处设有多个环形的凸起结构,多个所述凸起结构间隔设置,且所述凸起结构凸出于所述端面连接板的第二侧。
14.进一步的,所述线束胶圈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覆于所述端面连接板的第一侧;
15.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
16.进一步的,所述胶圈本体和所述端面连接板的连接处设有卡槽;
17.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一穿设孔和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一翻边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穿设孔的孔壁,所述第一穿设孔套设于所述胶圈本体外,所述第一翻边结构扣合在所述卡
槽内。
18.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边缘设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第二翻边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一翻边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翻边结构连接于所述端面连接板。
19.进一步的,所述胶圈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20.所述多个过线引孔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过线通道依次贯穿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内设有隔音舱,所述多个过线引孔设于所述隔音舱;所述过线通道贯穿于所述隔音舱。
22.进一步的,所述胶圈本体和所述端面连接板注塑连接。
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束胶圈具有以下优势:
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过线引孔与一个过线通道连通,一根线束对应穿设于一个过线引孔和一个过线通道,使得每根线束都可以独立装配,可以避免出现线束缠绕的现象,而且,过线通道的中心线与胶圈本体远离过线通道的表面之间呈预设夹角,便于线束的走向布置,提高线束的装配效率。
2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装配过程中因相互缠绕而影响装配的问题。
2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27.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线束胶圈;
28.所述底盘包括钣金件,所述钣金件上设有第二穿设孔和安装孔;
29.所述线束胶圈的胶圈本体的一端穿设于第二穿设孔;
30.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线束胶圈的端面连接板上的第一通孔对应设置,用于穿设紧固件。
31.所述车辆与上述线束胶圈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3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胶圈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胶圈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胶圈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胶圈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胶圈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胶圈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3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41.附图标记说明:
[0042]1‑
胶圈本体,11

卡槽,12

过线通道,13

过线引孔,14

隔音舱,15

延伸部,2

端面
连接板,21

第一通孔,22

凸起结构,3

壳体,31

第二通孔,32

第一翻边结构,33

第一穿设孔,34

第二翻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4]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线束胶圈,可以用于车辆、三轮车或其他需要走线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仅以线束胶圈用于车辆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其他情况可参考设置。
[0045]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46]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胶圈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胶圈,线束胶圈可以包括胶圈本体1,胶圈本体1上可以设有多个过线通道12,一个过线通道12可以用于穿设一根线束;过线通道12的一端可以连接于胶圈本体1,另一端可以朝向远离胶圈本体1的方向延伸;胶圈本体1上可以设有多个过线引孔13,一个过线通道12的一端可以与一个过线引孔13连通;过线通道12的中心线与胶圈本体1远离过线通道12的表面之间呈预设夹角。
[0047]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圈本体1上设有多个过线引孔13,一个过线引孔13与一个过线通道12连通,一根线束对应穿设于一个过线引孔13和一个过线通道12,使得每根线束可以独立装配,可以避免出现线束缠绕的现象,而且,过线通道12的中心线与胶圈本体1远离过线通道12的表面之间呈预设夹角,便于线束的走向布置,提高线束的装配效率。
[0048]
在实际应用中,车辆的底盘通常设有钣金件,钣金件的一侧朝向车辆内部,另一侧朝向车辆外部,钣金件上设有穿设孔,线束胶圈可以穿设于所述穿设孔,并通过与所述穿设孔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钣金件上。线束通过穿设于线束胶圈的过线通道12,可以连接车辆的内部和外部。具体地,过线通道12的一端与过线引孔13连接,朝向车辆内部,过线通道12的另一端朝向车辆外部。
[0049]
如图1所示,胶圈本体1上可以设有延伸部15,延伸部15可以凸出于胶圈本体1,过线通道12可以沿过线引孔13朝远离胶圈本体1的方向延伸,过线通道12可以依次贯穿于胶圈本体1和延伸部15。
[0050]
具体地,线束可以从车辆内部依次穿过过线引孔13和过线通道12到达车辆外部,由于一个过线通道12与一个过线引孔13连通,用于穿设一根线束,使得每根线束都可以独立装配,互不干扰。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过线通道12的中心线与胶圈本体1远离过线通道12的表面之间呈预设夹角,所述预设夹角可以为0

90
°
,使得过线通道12可以朝向车辆的底盘倾斜,这样,线束从过线通道12引出后,便于线束与车辆的底板的连接。而且,线束从过线通道12引出后,可以远离地面,避免出现线束因接触地面而受到磨损的现象。
[0051]
在实际应用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接触到有水的地方,而过线通道12朝向车辆的底盘倾斜,使得线束可以远离地面,进而避免线束进水锈蚀,触电等严重后果。
[0052]
具体地,预设夹角可以为图4所示的θ角,预设夹角可以为30
°
、40
°
或50
°
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0053]
示例的,过线通道12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或锥形结构,过线通道12的中心线可以为
过线通道12的轴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54]
具体地,过线通道12为圆柱形结构的情况下,过线通道12的直径和过线引孔13的直径可以保持大小一致,具体可根据线束的直径确定,以使线束可以与过线通道12和过线引孔13实现过盈配合,进而防止水流进入车辆内部。
[0055]
如图3

5所示,过线通道12可以为锥形结构,具体地,过线通道12的另一端可以包括圆柱段和锥形段,所述锥形段可以延所述圆柱段延伸,所述锥形段的直径大小可以大于所述圆柱段的直径大小,所述锥形段可以与过线通道12的一端连接,这样,线束穿设于过线通道12的情况下,可以从直径较大的区域导入直径较小的区域,便于对线束的装配。具体的,所述圆柱段可以与线束过盈配合,以避免水流从过线通道12进入车辆内部。
[0056]
如图1

3所示,线束胶圈可以包括3个过线通道12,3个过线通道12可以并排设置,使得线束胶圈呈现“炮型”结构,可以满足车辆的装配要求,且便于设置线束的走向布置。在实际应用中,车辆上需要装配3根高压线束,过线通道12和过线引孔13的数量可以对应设置为3个,或者车辆上需要装配4根或7根高压线束的情况下,过线通道12和过线引孔13的数量可以对应设置为4个或7个,具体可参考图1

3设置,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
[0057]
结合图2

5所示,胶圈本体1的周向可以设有端面连接板2,且胶圈本体1的两端均凸出于端面连接板2;端面连接板2上可以设有第一通孔21,第一通孔21可以用于穿设紧固件。
[0058]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圈本体1的两端均凸出于端面连接板2,这样,在线束胶圈用于车辆的情况下,胶圈本体1的一部分可以伸入车辆内部,另一部分可以留在车辆内部,便于将线束胶圈固定在车辆底盘的钣金件上。而且,端面连接板2上设有第一通孔21,可以使用紧固件将端面连接板2与所述钣金件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线束胶圈和车辆底盘固定连接的牢固性。
[0059]
在实际应用中,在装配线束的过程中,线束容易拉扯线束胶圈,由于线束胶圈可以通过紧固件与车辆底盘上的钣金件固定连接,可以避免线束胶圈从所述钣金件上松脱,而且线束胶圈可以承受较重的线束重量。
[0060]
如图2所示,胶圈本体1可以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胶圈本体1的第一端可以设有过线引孔13,胶圈本体1第二端可以设有延伸部15。胶圈本体1的第一端可以穿设于所述钣金件的穿设孔,并与所述穿设孔过盈配合,以提高胶圈本体1与所述钣金件的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和防水性。胶圈本体1的第一端可以为锥形结构或圆柱结构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0061]
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线束胶圈安装车辆的可行性,第一通孔21可以包括一个圆形孔和一个长圆孔。第一通孔21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4个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
[0062]
在实际应用中,紧固件可以穿设于第一通孔21,并与所述钣金件锁紧,进而将线束胶圈与所述钣金件固定连接,紧固件可以为螺栓、螺钉、螺杆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0063]
可选地,端面连接板2可以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第一侧可以靠近过线通道12;端面连接板2靠近胶圈本体1的位置处设有多个环形的凸起结构22,多个凸起结构22间隔设置,且凸起结构22可以凸出于端面连接板2的第二侧。
[0064]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将线束胶圈用于车辆的情况下,端面连接板2的第二侧与所述钣金件接触,多个凸起结构22凸出于端面连接板2的第二侧,使得多个凸起结构22可以紧贴所述钣金件,端面接连接板2和所述钣金件的连接处密封性较好,防水性较好。
[0065]
具体地,凸起结构22可以为橡胶件,由于橡胶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凸起结构22可以与车辆贴合的更紧密。
[0066]
在实际应用中,胶圈本体1和端面连接板2可以胶接或注塑连接。
[0067]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胶圈本体1和端面连接板2可以注塑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胶圈本体1和端面连接板2注塑连接,使得线束胶圈的结构较为稳定,使用寿命较长。
[0068]
具体地,过线通道12、隔音舱14均可以与端面连接板2一体注塑成型,以提升线束胶圈的结构稳定性。
[0069]
具体地,胶圈本体1和端面连接板2均可以为橡胶件,使得线束胶圈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线束胶圈与车辆底盘的过盈配合以及线束与过线通道12的过盈配合。
[0070]
如图6

8所示,线束胶圈还可以包括壳体3,壳体3可以包覆于端面连接板2的第一侧;壳体3上还可以设有第二通孔31,第二通孔31可以与第一通孔21对应设置。
[007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3包覆于端面连接板2的第一侧,可以对端面连接板2起到保护作用,以避免端面连接板2受到外物的磨损导致破裂。而且壳体3上还设有第二通孔31,第二通孔31与第一通孔21对应设置,便于紧固件穿设第一通孔21以固定连接线束胶圈和车辆上底盘上的钣金件。
[0072]
具体地,壳体3可以为金属件,厚度可以为1~2mm,由于金属件的强度较高,使得壳体3可以更好的保护端面连接板2,进而避免端面连接板2因受到磨损断裂而影响线束胶圈的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避免来自地面的撞击和摩擦。
[0073]
具体地,一个第二通孔31与一个第一通孔21对应设置。可以先将胶圈本体1固定在所述钣金件上,再使用紧固件依次穿设于第二通孔31和第一通孔21,并与所述钣金件锁紧,进而将线束胶圈固定连接于车辆的底盘,可以提高线束胶圈与车辆底盘连接处的牢固性和密封性。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第二通孔31内设置螺栓孔,以使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为一体结构,便于紧固件的装配,而且还可以避免紧固件在紧固过程中造成壳体3破裂的现象,可靠性更高。
[0074]
可选地,胶圈本体1和端面连接板2的连接处设有卡槽11;壳体3还设有第一穿设孔33和第一翻边结构32,第一翻边结构32连接于第一穿设孔33的孔壁,第一穿设孔33套设于胶圈本体1外,第一翻边结构32扣合在卡槽11内。
[007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3的第一穿设孔33可以套设在胶圈本体1上,壳体3的第一翻边结构32可以扣合在卡槽11内,使得壳体3可以与端面连接板2的固定连接,可以提升壳体3对端面连接板2的保护效果。而且第一翻边结构32可以扣合在卡槽11内,使得第一翻边结构32和卡槽11的连接处密封性较好,防水性较好。
[0076]
具体地,壳体3上设有第一穿设孔33,使得壳体3可以套接在胶圈本体1上,可以避让过线通道12。具体地,第一穿设孔33可以与胶圈本体1过盈配合。
[0077]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翻边结构32和卡槽11可以过盈配合,第一翻边结构32和卡槽11的尺寸可以根据胶圈本体1和壳体3的结构强度以及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
例不作具体限定。示例的,第一翻边结构32的高度可以为3

5mm,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实际应用中,壳体3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在胶圈本体1上,便于安装或拆卸,单独更换壳体3,还可以节省维修成本。
[0078]
可选地,壳体3的边缘可以设有第二翻边结构34,第二翻边结构34可以设置于壳体3远离第一翻边结构32的一侧;第二翻边结构34连接于端面连接板2。
[0079]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3的第二翻边结构34设置于壳体3远离第一翻边结构32的一侧,可以提高壳体3的整体强度,避免壳体3变形,进而提高壳体3与端面连接板2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产生漏水的现象。第二翻边结构34连接于端面连接板2,可以用于保护端面连接板2的边缘位置。
[0080]
示例的,第二翻边结构34的高度可以为4

5mm,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81]
在实际应用中,壳体3上设有第一翻边结构32和第二翻边结构34,使得壳体3的结构强度较强,使用寿命较长。
[0082]
可选地,胶圈本体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凸出于第二连接部;多个过线引孔13设于第二连接部,过线通道12依次贯穿于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
[008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圈本体1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凸出于第二连接部,可以提高胶圈本体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过线通道的结构稳定性。而且,分开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便于穿设线束。
[0084]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内可以设有隔音舱14;多个过线引孔13可以设于隔音舱14,且过线通道12可以贯穿于隔音舱14。
[008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部内设置隔音舱14,隔音舱14可以阻止车辆外部的噪音进入车辆内部,提高线束胶圈的隔音效果,进而提高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0086]
如图1所示,隔音舱14可以为空腔结构,空腔内设有纵横交错的加强筋,使得隔音舱14的结构强度较强,用材较少。或者,隔音舱14还可以为橡胶板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87]
在实际应用中,在将所述线束胶圈用于车辆的情况下,可以先将胶圈本体1与车辆底盘上的钣金件过盈配合,再使用紧固件依次穿设于第二通孔31和第一通孔21,进而将线束胶圈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使得线束胶圈和车辆底盘连接的更牢固,密封效果更好,防水性能更好,进而提高线束的安全性。
[008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胶圈至少包括以下优点:
[0089]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过线引孔与一个过线通道连通,一根线束对应穿设于一个过线引孔和一个过线通道,使得每根线束都可以独立装配,可以避免出现线束缠绕的现象,而且,过线通道的中心线与胶圈本体远离过线通道的表面之间呈预设夹角,便于线束的走向布置,提高线束的装配效率。
[009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体可以包括上述线束胶圈;底盘包括钣金件,钣金件上设有第二穿设孔和安装孔;线束胶圈的胶圈本体1的一端穿设于第二穿设孔;安装孔与线束胶圈的端面连接板2上的第一通孔21对应设置,用于穿设紧固件。
[0091]
在实际应用中,车辆的底盘上设有钣金件,钣金件上设有第二穿设孔,第二穿设孔可以连通车辆的内部和外部,线束胶圈可以与第二穿设孔过盈配合,以达到防水、防噪的效
果。而且钣金件上的安装孔与线束胶圈的端面连接板2上的第一通孔21对应设置,可以使用紧固件固定线束胶圈和钣金件,进一步提高线束胶圈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线束胶圈与钣金件连接处的密封性和防水性。
[009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至少包括以下优点:
[009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过线引孔与一个过线通道连通,一根线束对应穿设于一个过线引孔和一个过线通道,使得每根线束都可以独立装配,可以避免出现线束缠绕的现象,而且,过线通道的中心线与胶圈本体远离过线通道的表面之间呈预设夹角,便于线束的走向布置,提高线束的装配效率。
[009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