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中排座椅扶手无线充电器的改进。
背景技术:2.随着用电设备对供电质量、安全性、可靠性、方便性、即时性、特殊场合、特殊地理环境等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接触式电能传输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无线充电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其原理和变压器相似,通过在发送和接收端各安置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在电力的作用下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并且将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特殊的供电方式,它不需要电源线,依靠电磁波传播,然后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电能,最终实现无线充电。
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续航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乘客的使用;目前,传统汽车座椅扶手,仅为乘员提供支撑手臂的功能,由于传统设计存在不足,导致乘客乘车过程中,无法及时对手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而传统的电线式的充电器,需随身携带转换插头及数据线,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现有的座椅扶手无线充电器无法稳定固定在座椅扶手上,在行车过程中掉落影响司机开车,并且现有的夹持固定装置无法折叠收纳,不仅占用面积较大,同时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车用中排座椅扶手无线充电器,它通过夹持固定装置能够将无线充电器稳定地固定在座椅扶手上,通过转轴及铰链使得卡舌和折叠板能够折叠后放入底壳内,避免在行车过程中掉落影响司机开车,同时通过磁铁条使得手机在充电时能够吸附在充电盖板上,避免手机滑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充电盖板1、面壳2、充电模块3、led电路板4、充电后壳5、底壳6、夹持固定装置7,所述充电盖板1的底部连接面壳2,面壳2的中间安装有充电模块3,充电模块3的两侧连接led电路板4,充电模块3的底部连接充电后壳5,充电后壳5的底部连接底壳6,底壳6的底部设有夹持固定装置7;
6.所述夹持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座701、折叠板702、转轴703、卡舌704、铰链705、导杆706、弹簧707,所述固定座701的上下两端设有折叠板702,固定座701通过转轴703连接折叠板702,折叠板702远离固定座701的一端通过铰链705连接卡舌704,固定座701的内侧设有导杆706,导杆706上设有弹簧707。
7.所述面壳2短边的两边均设有led指示灯21。led指示灯21用于表示手机的充电状态。
8.所述led指示灯21与led电路板4电性连接。
9.所述充电盖板1的底面中间两端安装有磁铁条101。磁铁条101用于将手机吸附在无线充电器上。
10.所述磁铁条101的内侧安装有隔磁板102。隔磁板102用于隔绝磁铁条101的磁性。
11.所述底壳6上设有凹槽601。凹槽601用于放置折叠板702及卡舌704。
12.所述两个凹槽601之间设有腔体602。腔体602用于放置导杆706。
1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充电盖板1的底部连接面壳2,面壳2的中间安装有充电模块3,充电模块3的两侧连接led电路板4,充电模块3的底部连接充电后壳5,充电后壳5的底部连接底壳6,底壳6的底部设有夹持固定装置7;所述夹持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座701、折叠板702、转轴703、卡舌704、铰链705、导杆706、弹簧707,所述固定座701的上下两端设有折叠板702,固定座701通过转轴703连接折叠板702,折叠板702远离固定座701的一端通过铰链705连接卡舌704,固定座701的内侧设有导杆706,导杆706上设有弹簧707,通过夹持固定装置7将无线充电器固定在座椅扶手上,通过将折叠板702和卡舌704展开,然后通过导杆706配合弹簧707使得折叠板702能够向外拉出,并利用卡舌704夹住座椅扶手进行固定,当需要充电时,将手机放置于充电盖板1上进行充电,通过磁铁条101将手机吸附在充电盖板1上,避免手机滑落,当不需要使用无线充电器时,通过折叠收纳将夹持固定装置放入凹槽601内,减少占用空间的同时更加美观。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它通过夹持固定装置能够将无线充电器稳定地固定在座椅扶手上,通过转轴及铰链使得卡舌和折叠板能够折叠后放入底壳内,避免在行车过程中掉落影响司机开车,同时通过磁铁条使得手机在充电时能够吸附在充电盖板上,避免手机滑落。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壳6的仰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固定装置7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图3的主视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充电盖板1的仰视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凹槽601的剖视图。
22.附图标记说明:充电盖板1、磁铁条101、隔磁板102、面壳2、led指示灯21、充电模块3、led电路板4、充电后壳5、底壳6、凹槽601、腔体602、夹持固定装置7、固定座701、折叠板702、转轴703、卡舌704、铰链705、导杆706、弹簧707。
具体实施方式
23.参看图1-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充电盖板1、面壳2、充电模块3、led电路板4、充电后壳5、底壳6、夹持固定装置7,所述充电盖板1的底部连接面壳2,面壳2用于安装固定充电模块3,面壳2的中间安装有充电模块3,充电模块3的两侧连接led电路板4,充电模块3的底部连接充电后壳5,充电后壳5用于保护充电模块3并提高散热
效果,充电后壳5的底部连接底壳6,底壳6的底部设有夹持固定装置7,夹持固定装置7用于将无线充电器固定在座椅扶手;
24.所述夹持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座701、折叠板702、转轴703、卡舌704、铰链705、导杆706、弹簧707,所述固定座701的上下两端设有折叠板702,固定座701通过转轴703连接折叠板702,折叠板702远离固定座701的一端通过铰链705连接卡舌704,固定座701的内侧设有导杆706,导杆706上设有弹簧707。
25.所述面壳2短边的两边均设有led指示灯21。led指示灯21用于表示手机的充电状态。
26.所述led指示灯21与led电路板4电性连接。
27.所述充电盖板1的底面中间两端安装有磁铁条101。磁铁条101用于将手机吸附在无线充电器上。
28.所述磁铁条101的内侧安装有隔磁板102。隔磁板102用于隔绝磁铁条101的磁性。
29.所述底壳6上设有凹槽601。凹槽601用于放置折叠板702及卡舌704。
30.所述两个凹槽601之间设有腔体602。腔体602用于放置导杆706。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充电盖板1的底部连接面壳2,面壳2的中间安装有充电模块3,充电模块3的两侧连接led电路板4,充电模块3的底部连接充电后壳5,充电后壳5的底部连接底壳6,底壳6的底部设有夹持固定装置7;所述夹持固定装置7包括固定座701、折叠板702、转轴703、卡舌704、铰链705、导杆706、弹簧707,所述固定座701的上下两端设有折叠板702,固定座701通过转轴703连接折叠板702,折叠板702远离固定座701的一端通过铰链705连接卡舌704,固定座701的内侧设有导杆706,导杆706上设有弹簧707,通过夹持固定装置7将无线充电器固定在座椅扶手上,通过将折叠板702和卡舌704展开,然后通过导杆706配合弹簧707使得折叠板702能够向外拉出,并利用卡舌704夹住座椅扶手进行固定,当需要充电时,将手机放置于充电盖板1上进行充电,通过磁铁条101将手机吸附在充电盖板1上,避免手机滑落,当不需要使用无线充电器时,通过折叠收纳将夹持固定装置放入凹槽601内,减少占用空间的同时更加美观。
3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它通过夹持固定装置能够将无线充电器稳定地固定在座椅扶手上,通过转轴及铰链使得卡舌和折叠板能够折叠后放入底壳内,避免在行车过程中掉落影响司机开车,同时通过磁铁条使得手机在充电时能够吸附在充电盖板上,避免手机滑落。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