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1644发布日期:2021-12-15 12:2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


背景技术:

2.广义的新能源汽车,又称代用燃料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这类全部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也包括混合动力电动车、乙醇汽油汽车等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目前存在的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包括在这一概念里,具体分为六大类: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醇醚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3.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农村的电动汽车拥有者来说,在充电问题上往往遇到一定的难题。在农村或者山区部分交流电插座没有接地的场景下,是无法给电动汽车充电的,现有技术是通过改造家用插座使之pe信号接地,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施工,因电网条件参差不齐,有些需要进行大工程施工,费时费力,影响到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使用便利性。另外,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器的充电线不够长的情况下,如果采用排插作为插座与充电器之间的导电部件时,由于普通的排插没有特地将零、火线标出,往往造成充电器的零、火线与排插的零、火线不对应而造成充电器无法充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滤波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光耦合器、第二光耦合器、mos管及 mcu,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输入端与火线和零线连接,该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的感应开关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与滤波电阻的正极连接,该滤波电阻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的b极连接,该第一三极管的e极与第二三极管的b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极和第一光耦合器的二极管的阳极均与一电池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三极管的c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e极与第二光耦合器的三极管c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三极管e极信号接地,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三极管c极和第二光耦合器的二极管的阳极与mcu的vdda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三极管e极与mcu的一脚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二极管阴极与mcu的vdd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一电源连接,该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与mos管的d极连接,所述mos管的g极与mcu的另一脚连接,所述mos管的s极接地。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极与电池电源之间设有第一电阻。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池电源之间设有第二电阻。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耦合器的二极管的阳极与mcu的vdda端之间设有第三电阻。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e极与mcu的一脚的连接支路上设有并联的第四电阻和电容,所述电容的一极接地。
11.进一步的,所述mos管的g极与mcu的另一脚的连接支路上设有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脚接地。
12.进一步的,所述mos管的d极与电源之间设有第二二极管。
13.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s1、所述第一继电器的输入端与火线和零线连接,该第一继电器的与第二继电器的感应开关的常闭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不得电,第二继电器的感应开关的铁片靠近第二继电器的线圈,如第二继电器输入的是火线信号,则第二继电器感应开关的铁片的电场可被第二继电器的线圈感应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将铁片的电场转换成磁场,第二继电器的线圈再将磁场转换成电源通过第一二极管滤波后经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进行放大,当mcu需要检测时,mcu 控制第二光耦合器打通,第一光耦合器、第二三极管及第二光耦合器形成回路,此时第一光耦合器的三极管被打通,mcu可检测到火线信号;
15.s2、如第二继电器输入的是零线信号,则第二继电器感应开关的铁片的无电场,第二继电器的线圈无法感应到铁片的电场,第二继电器的线圈无法输出电源,第二三极管无法打通,当mcu需要检测时,第二光耦合器打开,第一光耦合器、第二三极管及第二光耦合器无法形成回路,mcu无法检测到电源信号;
16.s3、当出现步骤s2时,mcu进行高低电平的切换使mos管打通,此时第一继电器的线圈得电,让第一继电器的感应开关进行切换,使得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由原零线切换成火线,原火线切换成零线。
1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第二光耦合器用于作为放大电路的开关,需要放大电路工作时,第二光耦合器的电压信号设置为低电平,不需要放大电路工作时,第二光耦合器的电压信号设置为高电平。
1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mos管需要打通时,电压信号设置为高电平,mos 管不需要打通时电压信号设置为低电平。
19.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排插电路可以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让输出的火零信号按国家标准正确输出,在农村地区当排插作为家用插座和电动汽车充电器之间的导电部件时,把汽车的接地信号通过一个电阻接到零线,使汽车充电器识别到安全的接地即可实现充电。采用本实用新型无需对家用插座进行改造,使用简单、安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参照图1,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rs1、第二继电器rs2、滤波电阻r0、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光耦合器 u1、第二光耦合器u2、mos管q3及mcu。所述第一继电器rs1的输入端与火线和零线连接,该第一继电器rs1的输出端与第二继电器rs2的感应开关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rs2的线圈与滤波电阻r0的正极连
接,该滤波电阻r0的负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b极连接,该第一三极管q1的e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b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q1管的c极和第一光耦合器u1的二极管的阳极均与一电池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合器u1的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c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e极与第二光耦合器u2的三极管c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合器u2的三极管e极信号接地。所述第一光耦合器u1的三极管c极和第二光耦合器u2的二极管的阳极与mcu的vdda端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合器u1 的三极管e极与mcu的一脚连接,所述第二光耦合器u2的二极管阴极与mcu的 vdd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rs1的线圈的一端与一电源连接,该第一继电器 rs1的另一端与mos管q3的d极连接,所述mos管q3的g极与mcu的另一脚连接,所述mos管q3的s极接地。
2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c极与电池电源之间设有第一电阻r1,该第一电阻 r1起到限流作用。所述第一光耦合器u1的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池电源之间设有第二电阻r2,该第二电阻r2起到限流作用。所述第二光耦合器u2的二极管的阳极与mcu的vdda端之间设有第三电阻r3,该第三电阻r3起到限流作用。所述第一光耦合器u1的e极与mcu的一脚的连接支路上设有并联的第四电阻r4和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一极接地,所述第四电阻r4和电容c1起到消除杂波干扰的作用。所述mos管q3的g极与mcu的另一脚的连接支路上设有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脚接地,该第五电阻r5起到消除干扰杂波的作用。所述 mos管q3的d极与电源之间设有第二二极管d2,该第二二极管d2起到防止继电器误动作的作用。
23.参照图1,一种能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的排插电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s1、所述第一继电器rs1的输入端与火线和零线连接,该第一继电器rs1 的与第二继电器rs2的感应开关的常闭端连接,第一继电器rs1的线圈不得电,第二继电器rs2的感应开关的铁片靠近第二继电器rs2的线圈,如第二继电器 rs2输入的是火线信号,则第二继电器rs2感应开关的铁片的电场可被第二继电器rs2的线圈感应到,第二继电器rs2的线圈将铁片的电场转换成磁场,第二继电器rs2的线圈再将磁场转换成电源通过第一二极管d1滤波后经第一三极管 q1和第二三极管q2进行放大,当mcu需要检测时,mcu控制第二光耦合器u2 打通,第一光耦合器u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二光耦合器u2形成回路,此时第一光耦合器u1的三极管被打通,mcu可检测到火线信号。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和第一光耦合器u1构成放大电路。
25.s2、如第二继电器rs2输入的是零线信号,则第二继电器rs2感应开关的铁片的无电场,第二继电器rs2的线圈无法感应到铁片的电场,第二继电器rs2 的线圈无法输出电源,第二三极管q2无法打通,当mcu需要检测时,第二光耦合器u2打开,第一光耦合器u1、第二三极管q2及第二光耦合器u2无法形成回路,mcu无法检测到电源信号。
26.s3、当出现步骤s2时,mcu进行高低电平的切换使mos管q3打通,此时第一继电器rs1的线圈得电,让第一继电器rs1的感应开关进行切换,使得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由原零线切换成火线,原火线切换成零线。
27.更为具体的,所述步骤s1中第二光耦合器u2用于作为放大电路的开关,需要放大电路工作时,第二光耦合器u2的电压信号设置为低电平,不需要放大电路工作时,第二光耦合器u2的电压信号设置为高电平,这样可以保护电池电源不被放电。所述步骤s2中mos管q3需要打通时,电压信号设置为高电平, mos管q3不需要打通时电压信号设置为低电平,由此可以节省电量。
28.本实用新型电路可以自动识别和校正零火线,让输出的火零信号按国家标准正确输出,在农村地区当排插作为家用插座和电动汽车充电器之间的导电部件时,把汽车的接地信号通过一个电阻接到零线,使汽车充电器识别到安全的接地即可实现充电。
29.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