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48334发布日期:2021-12-29 17:0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电源与电器之间没有电气连接的技术,也即无线传输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安全性也更高。
3.目前的无线传输装置一般采用将直流电转为较高频率的交流电,用交流电驱动无线能量输出线圈并传递交变电磁能给无线充电输入线圈,然后再将感应到的交流电转成直流电。但是,在将直流转换为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电磁干扰严重;并且在壳体内需要设置传统的垫片来提升磁性线圈组件的整体高度以提升充电效率,但是如此会使得制作及组装均更加繁琐。
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无线充电组件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充电效率更高的无线充电组件。
6.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组件,其具有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磁性线圈组件、用以与外部设备相连的电连接器及将所述磁性线圈组件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组件,所述线缆组件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磁性线圈组件相连,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基壳及盖体,所述磁性线圈组件具有靠近所述基壳设置的金属片及位于所述金属片上侧的线圈组件,所述金属片具有朝向所述基壳突伸形成以抵接于所述基壳的垫高部。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片具有基体部,所述垫高部自所述基体部的下表面一体地向下突伸形成。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部的中部呈空心状,所述垫高部包括与所述基体部相连的延伸壁及与所述基体部平行设置以与所述基壳相接触的抵接壁。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片还具有位于所述基体部外围的支撑台及将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基体部相连的上突壁,所述支撑台与所述上突壁相连呈l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性线圈组件还具有位于所述支撑台上的若干磁铁及盖设于所述线圈组件上的绝缘件。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壳具有底壁及自所述底壁的周缘且沿垂直于所述底壁的方向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垫高部抵接于所述底壁。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片具有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所述支撑台,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台之间间隔形成配合槽。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件具有主体部及分布于所述主体部外围的若干突出部,部分的所述突出部向下伸入所述配合槽内。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两个所述磁铁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撑台上。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机械及电性相连的电路板及包覆于所述电路板外的外壳,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升压电路和无线充电电路。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组件通过在金属片的底部形成朝向壳体突伸的垫高部,从而使得线圈组件能够更靠近无线充电组件的充电表面,保证线圈组件的充电效率更高且无线充电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进而保证智能终端无线充电的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时的热干扰和emi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18.图2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组件将盖体移除后的立体组装图。
19.图3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组件的磁性线圈组件的立体图。
20.图4是图3所示磁性线圈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
21.图5是图3所示磁性线圈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2.图6是图5所示磁性线圈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
23.图7是图3所示磁性线圈组件的剖视图。
24.图8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组件的剖视图。
25.图9是图1所示无线充电组件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27.请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组件100,所述无线充电组件100包括壳体1、收容于所述壳体1内的磁性线圈组件2、用以与外部设备相连的电连接器3及将所述磁性线圈组件2与所述电连接器3电性连接的线缆组件4,所述线缆组件4在所述壳体1内与所述磁性线圈组件2相连,所述壳体1包括相互盖合的基壳12及盖体13。
28.所述磁性线圈组件2具有靠近所述基壳12设置的金属片21及位于所述金属片21上侧的线圈组件22,所述金属片21具有朝向所述基壳12突伸形成以抵接于所述基壳12的垫高部212。
29.具体地,所述金属片21具有基体部211,所述垫高部212自所述基体部211的下表面一体地向下突伸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体部211的中部呈空心状,所述垫高部212包括与所述基体部211相连的延伸壁2121及与所述基体部211平行设置以与所述基壳12相接触的抵接壁2123。
30.所述金属片21还具有位于所述基体部211外围的支撑台213及将所述支撑台213与所述基体部211相连的上突壁215,所述支撑台213与所述上突壁215相连呈l形。所述线圈组件22包括铁氧体221及位于所述铁氧体221上的线圈223。
31.所述磁性线圈组件2还具有位于金属片21上的若干磁铁23及盖设于所述线圈组件
22上的绝缘件2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磁铁23位于所述支撑台213上。
32.所述基壳12具有底壁121及自所述底壁121的周缘且沿垂直于所述底壁12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侧壁123,所述垫高部212抵接于所述底壁121。
33.所述金属片21具有沿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所述支撑台213,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台213之间间隔形成配合槽214。
34.所述绝缘件24具有主体部241及分布于所述主体部241外围的若干突出部242,部分的所述突出部242向下伸入所述配合槽214内。相邻的两个突出部242沿所述主体部241的周向方向间隔形成一个收容相应磁铁23的限位槽243。
3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件24的上表面不低于所述磁铁23的上表面。
36.另外,所述绝缘件24还具有自其主体部241向其中心部位凹陷形成以给所述线缆组件4提供让位空间的让位缺部244,所述让位缺部244在所述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限位槽243。并且,位于所述让位缺部244两侧的两个所述限位槽243与所述让位缺部244连通设置。
37.所述限位槽243与所述磁铁23一一对应设置以收容并限位相应的磁铁23,所述磁铁23均匀分布于所述主体部241的外围。
38.所述突出部242的上表面与所述主体部241的上表面共面,以共同抵接至所述壳体1的内壁面。
39.所述突出部242的下表面低于所述主体部241的下表面,以形成位于所述主体部241下侧的下凸部245。所述下凸部245位于所述线圈组件22的外侧以将所述线圈组件22限位于其在径向方向上的内侧。
40.所述金属片21具有凹设于其外围的所述配合槽214,所述下凸部245包括向下超出所述主体部241第一高度的第一下凸部2451和向下超出所述主体部241第二高度的第二下凸部2452,所述第一下凸部2451向下伸入相应的所述配合槽214内。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下凸部2451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下凸部2452。
41.在本实用新型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每两个所述磁铁23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撑台213上。
42.另外,所述电连接器3包括插头连接器31、与所述插头连接器31机械及电性相连的电路板32及包覆于所述电路板32外的外壳33。在本实用新型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3符合usb type c标准,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3也可为符合其他标准的连接器。
43.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32上设置有升压电路321和无线充电电路322,将无线充电电路322与磁性线圈组件2分离设置,以避免无线充电中的热干扰与电磁干扰(emi)问题。
44.本实用新型中无线充电组件100通过在金属片21的底部形成朝向壳体1突伸的垫高部212,从而使得线圈组件22能够更靠近无线充电组件的充电表面,保证线圈组件22的充电效率更高、无线充电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进而保证智能终端无线充电的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无线充电时的热干扰和emi问题。
4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