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DC-DC转换电路、充放电电路及储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5078发布日期:2021-12-25 03:2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双向DC-DC转换电路、充放电电路及储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双向dc

dc转换电路、充放电电路及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向dc

dc转换电路、充放电电路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2.dc

dc电路主要由buck电路和/或boost电路组成,用于对输入的直流电压进行变换,以得到需要的直流电压并输出。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目前越来越多的dc

dc电路设计为双向dc

dc电路。但是发明人发现,设计为双向dc

dc时,其效率较低,从而导致整个设备的效率也降低,进而无法满足低功耗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dc

dc转换电路、充放电电路及储能设备,能够基于单向dc

dc变换电路实现双向转换,提高转换电路的效率,降低功耗。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dc

dc转换电路,设置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电压变换;所述双向dc

dc转换电路包括dc

dc变换电路以及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与所述dc

dc变换电路连接;所述开关切换电路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dc

dc变换电路的连接进行切换,以使得所述 dc

dc变换电路为单向动力传输。
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第三开关电路、第四开关电路以及切换控制电路;
7.所述dc

dc变换电路包括输入端与输出端;
8.所述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9.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四开关电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10.所述切换控制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和所述第四开关电路的通断进行控制。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向dc

dc转换电路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用电负载,所述切换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四开关电路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断开;
12.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用电负载,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供电电源,所述切换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导通,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第四开关电路断开。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向dc

dc转换电路还包括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之间;所述保护电路用于对所述dc

dc变换电路进行过流保护。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 管、三极管、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
15.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dc

dc变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16.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 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还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
17.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还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18.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切换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设置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还包括稳压管二极管、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
20.所述稳压管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稳压管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
21.所述第三电阻设置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一电阻之间,所述第四电阻设置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切换控制电路之间。
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dc

dc变换电路包括:输入滤波电路、 buck

boost电路以及输出滤波电路;
23.所述输入端、所述输入滤波电路、所述buck

boost电路、所述输出滤波电路以及所述输出端依次连接。
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保护电路,所述第二保护电路设置于所述输入滤波电路和所述输入端之间。
2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放电电路,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如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
26.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设备,所述储能设备包括电池包、连接接口以及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放电电路;所述电池包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连接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连接接口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或者供电电源。
2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设置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包括dc

dc变换电路以及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与所述dc

dc变换电路连接;所述开关切换电路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 dc

dc变换电路的连接进行切换,以使得所述dc

dc变换电路为单向动力传输,dc

dc变换电路一直工作在单向转换模式,提高了信号转换的效率,降低整体功耗。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
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一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另一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切换电路的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切换电路一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切换电路另一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3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关电路的示意图。
3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3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dc

dc变换电路的示意图。
38.图标:100

双向dc

dc转换电路;110

dc

dc变换电路;in

输入端; 111

输入滤波电路;114

buck

boost电路;q3

第三mos管;q4

第四 mos管;115

第一防逆流模块;d1

第一二极管;d2

第二二极管;r5

第五电阻;r6

第六电阻;116

第二防逆流模块;d3

第三二极管;d4

第四二极管;l1

电感;f2

第二保护电路;113

输出滤波电路;out

输出端;120
‑ꢀ
开关切换电路;121

切换控制电路;k1

第一开关电路;k1a

第一端;k1b
‑ꢀ
第二端;k1c

控制端;q1

第一mos管;q2

第二mos管;q6

三极管; r1

第一电阻;r2

第二电阻;r3

第三电阻;r4

第四电阻;z1

稳压二极管; f1

保护电路;k2

第二开关电路;k3

第三开关电路;k4

第四开关电路; p1

第一连接端;p2

第二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dc

dc电路主要由buck电路和/或boost电路组成,用于对输入的直流电压进行变
换,以得到需要的直流电压并输出。其中,buck电路用于进行降压,boost电路用于升压。为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降低成本,目前越来越多的dc

dc电路设计为双向dc

dc电路。但是发明人发现, dc

dc电路仅仅为单向变压时,其效率较高,但是当设计为双向dc

dc 时,其效率会明显降低,从而导致整个设备的效率也降低,无法满足低功耗的需求。
44.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以期通过单向dc

dc变换电路110实现双向的电信号变换。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的示意图。
45.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设置于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之间,用于实现第一连接端p1与第二连接端p2之间的电压变换,例如对第一连接端p1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升/降压变换后输出至第二连接端p2,或者对第二连接端p2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升/降压变换后输出至第一连接端p1。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均可以作为连接负载用的端子,同时也可以作为连接供电电源用的端子。
46.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包括dc

dc变换电路110以及开关切换电路120;开关切换电路120与dc

dc变换电路110连接;开关切换电路120 用于与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连接p2连接,并对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连接进行切换,以使得dc

dc变换电路110为单向动力传输。单向电路传输是指dc

dc变换电路只能沿一个预设方向进行电能传输,例如当输入端in和出处端out被确定后,其电能只能从输入端in向输出端out传输,而不能由输出端out向输入端in 传输。
47.本技术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利用单向dc

dc变换电路 110及开关切换电路120对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连接进行切换,从而可以根据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 接入的情况来对开关切换电路120进行控制,确保dc

dc变换电路110一直工作在单向电力传输模式,提高了电能转换的效率,降低整体功耗。
48.dc

dc变换电路110包括输入端in与输出端out,开关切换电路120 包括切换开关及切换控制电路(图1未标示),用以将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与输出端out的连接进行切换。
49.例如,开关切换电路120包括至少四个连接端子,如开关电路第一端 s1、开关电路第二端s2、开关电路第三端s3与开关电路第四端s4,开关电路第一端s1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开关电路第二端s2与第二连接端 p2连接,开关电路第三端s3与输入端in连接,开关电路第四端s4与输出端out连接;切换控制电路用于对切换开关的导通状态进行控制,以使开关电路第一端s1、开关电路第二端中s2的一个与开关电路第三端s3导通,另一个与开关电路第四端s4导通,从而将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接,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出端out连接;或者将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 连接,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出端out连接。
50.于本实施例中,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连接端p1连接供电电源,第二连接端p2连接用电负载。如图2所示,开关切换电路120 将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接,第二连接端 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出端out连接。
51.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连接端p1连接用电负载,第二连接端p2连接供电电源,如图3所示,在反向动力传输模式下,如图3所示,开关切换电路120将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
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接,将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出端out连接。
52.开关切换电路120可以是由多个开关电路形成的开关组,例如可以由4 个开关电路组成;在一些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开关切换电路120还可以由双刀双掷开关、单刀双掷开关等其他开关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而成。
53.例如,请参阅图4,图4示出了一种双向dc

dc转换电路的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中,开关切换电路120包括第一开关电路k1、第二开关电路k2、第三开关电路k3以及第四开关电路k4。
54.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通过第一开关电路k1与第一连接端 p1连接,该输入端in还通过第二开关电路k2与第二连接端p2连接。dc

dc 变换电路110的输出端out通过第三开关电路k3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该输出端out还通过第四开关电路k4与第二连接端p2连接。
55.上述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中的一个用于连接供电电源,另一个用于连接用电负载,但不限于此。
56.第一开关电路k1、第二开关电路k2、第三开关电路k3及第四开关电路k4均与切换控制电路121连接,以根据切换控制电路121的控制信号切换导通状态。
57.例如,请结合参阅图2与图5,当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连接端p1连接供电电源,第二连接端p2连接用电负载,切换控制电路121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电路k1、第四开关电路k4导通,并控制第二开关电路k2、第三开关电路k3断开,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 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通,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出端out连通,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将第一连接端p1接入的电源信号进行升/降压变换后输出至第二连接端p2,提供给用电负载。
58.请结合参阅图3与图6,当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连接端p1连接用电负载,第二连接端p2连接供电电源,切换控制电路121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电路k2、第三开关电路k3导通,并控制第一开关电路k1、第四开关电路k4断开,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通,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出端out连通,从而将第二连接端p2接入的电源信号进行升/降压转换后输出至第一连接端p1,提供给用电负载。
59.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案设置了单向的dc

dc变换电路110及多个开关电路,利用多个开关电路的逻辑切换,按照需求将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设置在单向dc

dc电路的输入端in或者输出端out,实现第一连接端p1与第二连接端p2之间的信号双向变换,但对于dc

dc变换电路110而言,其本身始终工作在单向转换模式,从而能够确保整体的转换效率维持较高的状态。
60.下面对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多个开关电路进行介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电路k1、第二开关电路k2、第三开关电路k3以及第四开关电路 k4的结构相似,原理相同,本实施例仅对其中的第一开关电路k1进行详细介绍,第二开关电路k2、第三开关电路k3与第四开关电路k4的结构与原理可以参照第一开关电路k1的相关内容。
61.请结合参阅图4与图7,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开关电路 k1的示意图。第一开关电路k1包括第一端k1a、第二端k1b及控制端k1c。其中第一端k1a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接,第二端k1b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控制端k1c与切换控制电路121
连接。
62.当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工作在第一工作模式时,切换控制电路121 用于向控制端k1c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电路k1的第一端k1a 与第二端k1b导通,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 连通;当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工作在第二工作模式时,切换控制电路 121用于向控制端k1c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电路k1的第一端 k1a与第二端k1b断开,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 in断开连接。
6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电路k1包括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以及稳压二极管z1。
64.其中,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接,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第一连接端p1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也即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 反向串联在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之间。
65.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还与第二mos 管q2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还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与切换控制电路121连接。
66.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电阻r3设置于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1之间,第四电阻r4设置于三极管q6的基极与切换控制电路121 之间。
67.在三极管q6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设置有第二电阻r2作为偏置电阻,第一mos管q1的源极与栅极、第二mos管q2的源极与栅极共用第一电阻r1作为偏置电阻,为了确保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2的状态稳定,还设置有稳压管二极管z1,稳压二极管z1的阴极与第一mos管 q1的源极,稳压二极管z1的阳极与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
68.基于上述的第一开关电路k1,当切换控制电路121向第一开关电路 k1的控制端k1c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控制信号时,三极管q6导通,同时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皆导通,此时第一开关电路k1导通,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连接。
69.当切换控制电路121向第一开关电路k1的控制端k1c输出低电平的第二控制信号时,三极管q6截止,同时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 均截止,此时第一开关电路k1断开,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 110的输入端in断开连接。
7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三极管q6选用的三极管,第一mos 管q1、第二mos管q2选用的pmos管,但在本技术的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选用其他的开关管以实现第一开关电路k1的功能,第二~第四开关电路亦是如此,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71.第二开关电路k2、第三开关电路k3、第四开关电路k4的结构及原理与第一开关电路k1基本相同,本实施例不再进行详细说明。
72.此外,由于本技术提供的方案通过第一开关电路k1、第二开关电路 k2、第三开关电路k3、第四开关电路k4实现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 p2通过dc

dc变换电路110进行双向变换,而每进行一次转换模式切换需要对四个开关电路的导通状态均进行切换,为了避免各个开关电路没有被正确切换,比如第一连接端p1和第二连接端p2直接经过开关电路连接,而并没有经过dc

dc变换电路110时,会产生瞬间的大电流,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该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设置有保护电路f1,如图7与图8所示,该保护电路f1设置在开关切换电路 120与第一连接端p1之间,或者设置在开关切换电路120
与第二连接端p2 之间。
73.上述保护电路f1可以是保险丝,例如可恢复保险丝,当电流过大时保险丝熔断,避免造成电路或者设备损坏。
74.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均分别通过两个开关电路与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或输出端out连接,仅仅是对本技术提供的开关切换电路120的示例性说明,并非是对开关切换电路120 的限制,开关切换电路120还可以具有其他的结构或组成,例如在本技术的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单刀双掷开关、双刀双掷开关等结构,也可以将第一连接端p1对应的开关电路与第二连接端p2对应的开关电路进行联动,例如,当第一连接端p1与dc

dc变换电路110之间的开关电路导通时、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110之间的开关电路即会断开。
75.本技术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利用单向dc

dc变换电路110 及开关切换电路120对第一连接端p1、第二连接端p2与dc

dc变换电路 110的连接进行切换以实现双向信号变换,dc

dc变换电路110一直工作在单向转换模式,请参阅图9,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c

dc 变换电路110的示意图。dc

dc变换电路110包括:输入端in、输入滤波电路111、buck

boost电路114、输出滤波电路113及输出端out。输入端in、输入滤波电路111、buck

boost电路114、输出滤波电路113 以及输出端out依次连接。
76.其中输入滤波电路111和输出滤波电路113均包括多个并联接地的电容,电容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77.为了避免输入端in的信号过大损坏dc

dc变换电路110,在输入端 in与输入滤波电路111之间设置有第二保护电路f2,例如,保险丝。
78.buck

boost电路114用于对信号进行升压或降压转换, buck

boost电路114包括第三mos管q3、第一防逆流模块115、第五电阻r5、电感l1、第四mos管q4、第二防逆流模块116、电容c1以及第六电阻r6。
79.其中,第三mos管q3的漏极通过输入滤波电路111与输入端in连接,第三mos管q3的源极与电感l1的第一端l1_1连接,第三mos管q3 的源极通过第一防逆流模块115、第五电阻r5接地,电感l1的第二端l1_2 通过第二防逆流模块116、输出滤波电路113与输出端out连接,电感l1 的第二端l1_2还与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源极接地。第三mos管q3的栅极、第四mos管q4栅极分别与切换控制电路 121连接,以在切换控制电路121的控制下改变导通状态,实现对信号的升 /降压变换。
80.电容c1、第六电阻r6串联设置后并联在第二防逆流模块116的两端,组成滤波电路用于吸收尖峰电压。
81.上述第一防逆流模块115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二极管d1与第二二极管 d2,其中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经过第五电阻r5接地。
82.第二防逆流模块116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三二极管d3与第四二极管d4,其中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电感l1的第二端l1_2连接,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输出滤波电路113连接。
83.当上述dc

dc变换电路110用于进行降压变换时,切换控制电路121 控制第四mos管q4保持关断状态,切换控制电路121通过控制第三mos 管q3的栅极信号的占空比以实现
降压变换;当上述dc

dc变换电路110 用于进行升压变换时,切换控制电路121控制第三mos管q3保持关断状态,切换控制电路121通过控制第四mos管q4的栅极信号的占空比以实现升压变换。
84.切换控制电路121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 (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
85.在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的工作过程中,上述dc

dc变换电路110 始终工作在单向转换模式,即将dc

dc变换电路110的输入端in接入的信号进行升/降压变换后经过输出端out进行输出,本实施例设置了开关切换电路120,通过开关切换电路120的逻辑切换实现利用单向dc

dc变换电路110实现第一连接端p1与第二连接端p2之间的双向能量转换。
86.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路(图未示),充放电电路包括上述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通过设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充放电电路可以实现充电及放电时的双向能量转换,提高信号转换的效率,降低功耗。
87.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设备(图未示),储能设备包括电池包、连接接口以及如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充放电电路。例如,上述储能设备可以是移动电源,可以进行放电或者充电。
88.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池包的正极连接第一连接端p1;连接接口连接第二连接端p2,以通过第二连接端p2连接用电负载或者供电电源,通过本技术提供的双向dc

dc转换电路100实现电池包的放电或者充电。
89.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dc

dc转换电路、充放电电路及储能设备,设置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电压变换;所述双向dc

dc转换电路包括dc

dc 变换电路以及开关切换电路;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与所述dc

dc变换电路连接;所述开关切换电路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dc

dc变换电路的连接进行切换,以使得所述dc

dc变换电路为单向动力传输。通过对开关切换电路的逻辑控制,实现利用单向dc

dc变换电路进行双向信号转换,提高整体的转换效率,降低整体功耗。
9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