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0400发布日期:2022-01-05 11:4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循环泵降噪、减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


背景技术:

2.循环泵的作用是给水循环提供动力,不断的将水提到高处,确保水能够按照设置好的流量在系统内循环。循环泵多用于采暖、空调水系统中,例如将循环水泵安装在采暖系统的回水管道上,通过提高热水循环,增加室内温度。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电机的开启会产生大量的噪声,需要对噪声进行降噪,以免噪声扰民,同时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会对循环泵本身造成损坏。
3.目前市面上的循环泵在安装时大多只借助减振材料进行减振,减振效果差,难以达到所需的降噪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能够解决循环泵使用过程中的噪音传播,造成扰民和电机振动损坏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包括底座、电机、隔音夹套、第一弹性降噪件以及弹性减振件,底座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置腔;电机设置在底座上,电机的一侧设有泵体;隔音夹套罩设在电机上,且与底座相连接,隔音夹套的内部具有容纳腔,隔音夹套靠近电机的一侧壁上设有贯通孔;第一弹性降噪件连接于容纳腔远离贯通孔的一侧腔壁上,第一弹性降噪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吸能板,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容纳腔的内腔壁上,另一端向贯通孔一侧延伸,第一吸能板连接于第一弹性件的外伸端;弹性减振件设置在容置腔内并向上延伸至抵接于电机的底面上,用于弹性振动以吸能减振。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贯通孔和第一弹性降噪件分别设有若干个,且第一弹性降噪件与贯通孔一一对应设置。
7.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沿贯通孔的轴向延伸,第一吸能板的板面垂直于第一弹性件的延伸方向设置。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容纳腔的内腔壁上设有第二弹性降噪件,第二弹性降噪件位于相邻两个贯通孔之间,第二弹性降噪件包括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二吸能板,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于隔音夹套的内腔壁上,另一端向第一弹性降噪件一侧延伸;第二吸能板设置在第二弹性件的延伸端,且第一吸能板的板面垂直于第二弹性件的延伸方向设置。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容纳腔的内腔壁与第一弹性降噪件之间设有吸音垫层。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底座与电机之间设有减振板,减振板位于容置腔的上方。
11.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减振件包括连接柱以及第三弹性件,连接柱设置在减振板的下端面,且竖直向下延伸;第三弹性件套设于连接柱上,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减振板的下端面抵接、另一端与容置腔的底壁抵接。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隔音夹套上设有贯穿设置的避让口,避让口位于隔音夹套靠近泵体的一侧,避让口上封堵有封堵板。
13.一些实施例中,隔音夹套上设有自避让口的边缘向避让口内部延伸的限位板,限位板位于隔音夹套靠近电机的一侧,限位板能够与封堵板的内侧面贴合以限位封堵板。
14.一些实施例中,封堵板的外侧壁设有与封堵板固定连接的拉环。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电机产生的噪音通过贯通孔进入隔音夹套,第一弹性降噪件受到噪声冲击后产生振动,进而进行吸能降噪,弹性减振件对电机产生的振动进行吸能,有效地解决了电机产生噪音的传播以及电机振动对自身的影响。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的正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的a

a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2.100、隔音夹套;110、贯通孔;120、容纳腔;130、限位板;200、第一弹性降噪件;210、第一弹性件;220、第一吸能板;300、第二弹性降噪件;310、第二弹性件;320、第二吸能板;400、吸音垫层;500、电机;510、泵体;600、底座;610、容置腔;700、弹性减振件;710、连接柱;720、第三弹性件;800、减振板;900、封堵板;910、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
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进行说明。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包括底座600、电机500、隔音夹套100、第一弹性降噪件200以及弹性减振件700,底座600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置腔610;电机500设置在底座600上,电机500的一侧设有泵体510;隔音夹套100罩设在电机500上,且与底座600相连接,隔音夹套100的内部具有容纳腔120,隔音夹套100靠近电机500的一侧壁上设有贯通孔110;第一弹性降噪件200连接于容纳腔120远离贯通孔110的一侧腔壁上,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包括第一弹性件210和第一吸能板220,第一弹性件210的一端连接于容纳腔120的内腔壁上,另一端向贯通孔110一侧延伸,第一吸能板220连接于第一弹性件210的外伸端;弹性减振件700设置在容置腔610内并向上延伸至抵接于电机500的底面上,用于弹性振动以吸能减振。
27.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隔音减振循环泵,隔音夹套100带有贯通孔110的一面朝向电机500,电机500产生的噪音通过贯通孔110进入隔音夹套100内,并传向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噪音使第一吸能板220振动,并且将振动传递到第一弹性件210,第一弹性件210产生弹性振动,对噪音进行吸能降噪,避免噪音向外传播对工作人员造成影响。在电机500工作时产生的振动,振动能量传送到弹性减振件700上,通过弹性减振件700的弹性振动进行吸能减振,避免电机500长时间的振动对自身和泵体510内部结构造成损坏。
2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贯通孔110和第一弹性降噪件200采用如图1及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3,特征贯通孔110和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分别设有若干个,且第一弹性降噪件200与贯通孔110一一对应设置。
29.具体地,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布满在容纳腔120远离贯通孔110的一侧腔壁上,且第一弹性降噪件200正对贯通孔110,使噪音通过各个贯通孔110直接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弹性降噪件200直接接触,噪音使第一吸能板220振动,并且将振动传递到第一弹性件210,第一弹性件210产生弹性振动,对噪音进行吸能降噪,使噪音被充分的吸收。
30.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10沿贯通孔110的轴向延伸,第一吸能板220的板面垂直于第一弹性件210的延伸方向设置。
31.具体地,第一弹性件210朝向贯通孔110的方向延伸,使第一吸能板220靠近贯通孔110,噪音从贯通孔110进入直接与第一吸能板220接触。第一吸能板220的板面垂直于第一弹性件210的延伸方向设置,使第一吸能板220与噪音的接触面积增大,从保证了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充分吸收从贯通孔110进入的噪音。
32.可选的,隔音夹套100为隔音板或其他材质,可将到达容纳腔120的内腔壁上的噪音反射回来,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将被反射回来的噪音再次进行吸能降噪。
33.可选的,第一弹性件210可为弹簧或胶类的弹性材料,在此不作限制。
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容纳腔120采用如图1及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3,特征容纳腔120的内腔壁上设有第二弹性降噪件300,第二弹性降噪件300位于相邻两个贯通孔110之间,第二弹性降噪件300包括第二弹性件310以及第二吸能板320,第二弹性件310一端连接于隔音夹套100的内腔壁上,另一端向第一弹性降噪件200一侧延伸;第二
吸能板320设置在第二弹性件310的延伸端,且第一吸能板220的板面垂直于第二弹性件310的延伸方向设置。
35.具体地,第二弹性降噪件300与第一弹性降噪件200相对设置,第二弹性降噪件300对从贯通孔110进入,并在容纳腔120内扩散的噪音进行吸收,第二弹性降噪件300与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可将从贯通孔110进入、且被容纳腔120的内腔壁反射回来的噪音进行充分吸收。
36.可选的,第二弹性件310可为弹簧或胶类的弹性材料,在此不作限制。
3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隔音夹套100采用如图1及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3,特征容纳腔120的内腔壁与第一弹性降噪件200之间设有吸音垫层400。
38.具体地,将隔音夹套100带有贯通孔110的一面朝向声源方向,噪音通过贯通孔110进入隔音夹套100内,先使第二弹性降噪件300与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对噪音进行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噪音再进入容纳腔120的内腔壁与第一弹性降噪件200之间的吸音垫层400,在被吸收后,如果还有未被吸收的噪音,会被隔音夹套100反射回来,使吸音垫层400、第一弹性降噪件200以及第二弹性降噪件300对噪音再次吸收。
39.可选的,吸音垫层400可为吸音棉,对噪音有着极佳的吸收效果,与第一弹性降噪件200和第二弹性降噪件300配合,可对电机500产生的噪音有着极佳的降噪效果。
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底座600与电机500采用如图1及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4,特征底座600与电机500之间设有减振板800,减振板800位于容置腔610的上方。
41.具体地,减振板800的设置将电机500与底座600间隔开,并且将减振板800架设在容置腔610上方,便于弹性减振件700在容置腔610内的设置,同时也方便了弹性减振件700的更换。
42.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减振件700包括连接柱710以及第三弹性件720,连接柱710设置在减振板800的下端面,且竖直向下延伸;第三弹性件720套设于连接柱710上,第三弹性件720的一端与减振板800的下端面抵接、另一端与容置腔610的底壁抵接。
43.具体地,连接柱710的设置限制了第三弹性件720的位移,使第三弹性件720始终处于竖直状态,且第三弹性件720始终保持一端与减振板800的下端面抵接、另一端与容置腔610的底壁抵接,电机500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弹性减振件700上,弹性减振件700也跟随电机500振动,弹性减振件700在振动的同时对电机500传送的振动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削弱电机500的振动能量,避免电机500振动对周围的工作人员造成影响。
44.电机500在产生振动后传送到减振板800上,再从减振板800上传送到第三弹性件720上,第三弹性件720发生弹性振动,通过第三弹性件720的振动对电机500产生的振动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减弱底座600的振动,避免电机500产生的振动幅度过大对电机500和泵体510造成损伤。
4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隔音夹套100采用如图1及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2,特征隔音夹套100上设有贯穿设置的避让口,避让口位于隔音夹套100靠近泵体510的一侧,避让口上封堵有封堵板900。
46.具体地,隔音夹套100可拆卸,并且下端设有向外侧延伸的连接法兰,在放置好电机500时,将隔音夹套100罩设在电机500上,通过螺栓连接将连接法兰、减振板800以及底座
600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封堵板900将避让口进行封堵,不但避免了电机500产生的噪音从避让口传出,还方便了隔音夹套100的安装。
47.可选的,封堵板900为隔音板或者隔音毡,在此不作限制。
48.一些实施例中,隔音夹套100上设有自避让口的边缘向避让口内部延伸的限位板130,限位板130位于隔音夹套100靠近电机500的一侧,限位板130能够与封堵板900的内侧面贴合以限位封堵板900。
49.具体地,在安装封堵板900时,将封堵板900上与避让口对齐,可直接使封堵板900推进避让口,当封堵板900到达避让口中的预定位置时,限位板130与封堵板900抵接,并限制封堵板900继续行进,无需人工控制封堵板900在避让口中的位置,方便了工作人员的使用。
50.一些实施例中,封堵板900的外侧壁设有与封堵板900固定连接的拉环910。
51.具体地,拉环910的设置方便了封堵板900的拿取,当需要安装封堵板900时,通过拉环910拿起封堵板900进行安装,当需要拆卸封堵板900时,直接拉取拉环910便可将封堵板900直接拆卸下来,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5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