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座和电子设备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62095发布日期:2022-11-22 18:25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充电座和电子设备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座和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智能手表等腕戴设备根据表带相对表盘是否可旋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表带随表耳可自由旋转型(普通生耳结构);另一类为表带与表盘相对固定型(表带不可旋转)。对于表带随表耳可自由旋转型的腕戴设备采用市售的普通充电座即可进行充电;而针对表带与表盘相对固定型的腕戴设备,因为其表带和表盘呈一定夹角且无法发生相对转动,导致充电时其表带相对表盘无法平铺展开,从而普通充电座无法实现对其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充电座,旨在提升充电座对不同腕戴设备充电的兼容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座,包括:
5.支撑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
6.充电部,所述充电部设有充电结构,所述充电结构用于给电子设备充电;以及
7.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充电部,所述转轴的轴向相对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分布方向倾斜,所述充电部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部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充电座具有平板式充电状态和立式充电状态;
8.于所述平板式充电状态,所述充电部相对所述支撑部展开,于所述立式充电状态,所述充电部相对所述支撑部倾斜。
9.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部于背离所述第二侧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分布方向倾斜,所述充电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并行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贴合设置,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斜面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斜面设有第二轴孔,所述转轴的端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中的至少一者。
11.可选地,所述第二轴孔的孔口设置有限位台阶,所述转轴的安装于所述第二轴孔的端部具有较外周缘向外凸设的安装凸部,所述安装凸部被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的远离所述第二轴孔的孔口的一侧。
12.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充电部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以在所述平板式充电状态和/或所述立式充电状态下使所述充电部与所述支撑部保持相对固定。
13.可选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的第一磁吸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充电部的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磁吸连接于所述第二磁吸件,可使所述充电部和所述支撑部至少在所述平板式充电状态和所述立式充电状态下保持相对固定。
14.可选地,所述转轴的相对两侧各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磁吸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磁吸件,一所述第一磁吸件与一所述第二磁吸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平板式充电状态和所述立式充电状态下,所述第一磁吸件对应磁吸连接于不同侧的所述第二磁吸件。
15.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座体和第一安装件,所述第一座体具有所述第二侧部,所述第一安装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座体远离所第二侧部的一侧,以形成所述第一侧部,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件与所述充电部转动连接。
16.可选地,所述充电部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二座体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安装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设有所述充电结构,所述充电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件与所述支撑部转动连接。
17.可选地,所述支撑部设有电路板,所述充电结构通过所述转轴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18.可选地,所述充电部设有定位磁体,所述定位磁体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磁吸连接。
19.可选地,所述充电部上具有用于供所述电子设备放置的放置面,于所述立式充电状态,所述放置面与所述支撑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放置面位于所述充电部背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
20.可选地,所述充电结构为无线充电线圈,所述充电部设有安装槽,用于收容安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安装槽。
21.可选地,所述充电结构为设置于所述放置面的pin针。
22.可选地,所述盖板上设有让位凹槽,所述放置面设于所述让位凹槽,所述让位凹槽用于供所述电子设备卡合放置。
23.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电子设备组件,该电子设备组件包括腕戴设备以及前述的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用于给所述腕戴设备充电。
2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充电座中,支撑部和充电部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且转轴的轴向(也即充电部的转动轴线)相对支撑部上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分布方向倾斜,从而使得充电座具有充电部旋转至相对支撑部展开的平板式充电状态和充电部旋转至相对支撑部倾斜的立式充电状态。如此,充电座调整至平板式充电状态时,此时可以通过充电部上的充电结构给旋转型表带的智能手表充电;而将充电座调整至立式充电状态时,可以通过充电部上的充电结构给固定型表带和旋转型表带的智能手表充电。也即,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座可以对不同表带类型的智能手表进行充电,提升了充电座对不同腕戴设备充电兼容性。另外,在外出携带及收纳时,可以将充电座调整为平板式充电状态,以使充电座的占用空间更小,从而便于外出携带及收纳。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电座一实施例中处于平板式充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充电座的剖视图;
28.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4为图1中充电座处于立式充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图4中充电座的剖视图;
31.图6为处于立式充电状态时的充电座上放置腕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处于平板式充电状态时的充电座上放置腕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图1中充电座的爆炸图;
34.图9为图8中爆炸状态下的充电座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号说明:
3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充电座125第二安装件11支撑部126第二定位槽111第一侧部128安装槽112第一斜面129盖板113第二侧部1291让位凹槽114第一座体13无线充电线圈115第一凹槽141第一磁吸件116第一安装件142第二磁吸件117第一定位槽15转轴12充电部151安装凸部121放置面152限位台阶122第二斜面16衬套123第二座体17充电接头124第二凹槽18定位磁体20腕戴设备
ꢀꢀ
3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0.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
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充电座,用于给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腕戴设备,也可以是手机或蓝牙耳机等其他电子设备。其中,智能手表分为两大类:一种为旋转型表带,表带往往采用普通生耳结构与表盘连接,因此表带相对表盘发生旋转,使表带相对于表盘具备平展或者呈一定夹角的形态;另一种为固定型表带,这种表带可以通过固接方式、或者其他类型生耳、或者各种快拆机构与表盘连接,连接后表盘相对表盘呈一定夹角从而方便佩戴于腕部,但是表带无法绕表盘发生旋转,因此连接后表带无法相对于表盘呈平展状态。常规的智能手环产品,表带往往相对于手环主体固定而不能旋转,因此表带无法相对于表盘呈平展状态。以下以充电座给智能手表充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该充电座10包括支撑部11、充电部12以及转轴15,充电部12上设有充电结构,充电结构用于给腕戴设备20充电,支撑部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部111和第二侧部113。转轴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侧部111和充电部113,充电部12通过转轴15转动安装于第一侧部111,转轴15的轴向相对第一侧部111和第二侧部113的分布方向倾斜,以使充电部12的转动轴线(参照图2和图5中的虚线x)相对第一侧部111和第二侧部113的分布方向倾斜,从而使充电座10具有平板式充电状态和立式充电状态。于平板式充电状态,充电部12相对支撑部11呈平板式展开,于立式充电状态,充电部12相对支撑部11呈立式倾斜。其中,如图1所示,此时充电座10处于平板式充电状态,充电部12沿箭头z指示的方向与支撑部11发生相对旋转,即可使充电座10切换至如图3所示的立式充电状态。
43.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用于放置在桌面。例如于平板式充电状态时,支撑部11放置在桌面时,充电部12相对支撑部11展开,使得充电座10呈平板状,此时可以通过充电部12上的充电结构为旋转型表带(表带可相对表盘旋转)的智能手表充电(参照图7)。而于立式充电状态时,支撑部11放置在桌面时,充电部12相对桌面倾斜,此时可以通过充电部12上的充电结构为固定型表带(表带与表盘相对固定,即表带不可旋转)的智能手表充电(参照图6),立式充电状态也可以为旋转型表带充电。且在外出携带及收纳时,可以将充电座10调整为平板式充电状态,以使充电座的占用空间更小,从而便于外出携带及收纳。
44.请参照图2、图5、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部111背离第二侧部113的一侧设有第一斜面112,第一斜面112相对第一侧部111和第二侧部113的分布方向倾斜,充电部12设有与第一斜面112相并行的第二斜面122,第一斜面112与第二斜面122相贴合设置,转轴15的两端分别穿设于第一斜面112和第二斜面122。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面112与第二斜面122相并行设置,也即为二者互相平行或近似平行,而转轴的轴向,也即充电部12的转动轴线垂直或近似垂直于第一斜面112和第二斜面122,如此,转轴15即相对第一侧部111和第二侧部113的分布方向倾斜设置,而使充电座10能在平板式充电状态和立式充电状态之间转换。在充电座10在平板式充电状态和立式充电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二斜面122和第一斜面112相对转动,相当于充电部12在第一斜面112上绕着转轴15转动,而支撑部11在第二斜面122上绕转轴15转动,可以使得充电部12与支撑部11之间的转动更平稳。而当充电座10处于立式充电状态时,支撑部通过第一斜面对充电部进行支撑,第一斜面能够分担大部分
压力,而避免转轴承受过大的压力,而且第一斜面能够有效增加支撑部承受充电部压力的受力面积,以降低第一侧部上的来自于充电部的压强,有利于提升支撑部支撑充电部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第一侧部的结构稳定性。此外,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贴合设置,还可以使得第一侧部111和充电部12之间的间隙较小,从而降低第一侧部111和充电部12之间进入灰尘等杂物的可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充电部与第一侧部之间预留出足够的让位空间,以使充电部能够自由绕转轴旋转,此时,可在充电部的远离第一侧部的一端设置活动支架,在平板式充电状态,该活动支架收容在充电部的侧部,在立式充电状态,该活动支架支撑于充电部与支撑部之间,以提升对充电部的支撑作用。
45.在一实施例中,充电部12上具有用于供腕戴设备20放置的放置面121,于立式充电状态,放置面121与支撑部1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放置面121位于充电部12背离支撑部11的一侧。以支撑部11放置在桌面时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放置面121朝上倾斜设置,且充电部12在桌面的正投影位于支撑部11在桌面的正投影内。如此,在将智能手表放置于放置面121进行充电时,智能手表和充电部12的重心位于支撑部11的上方,智能手表、充电部12以及支撑部11的重心较集中,能够防止充电座10发生偏倒,以进一步提升支撑部的支撑稳定性。此外,固定支撑部11不动,而将充电部12旋转至平板式充电状态时,也可以使得放置面121朝上,如此不需要翻转支撑部11即可继续给旋转型表带的智能手表充电,切换方便。其中,放置面与支撑部11的夹角可以为80
°
,也可以小于80
°
或大于80
°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放置面与支撑部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钝角,此时,放置面位于充电部朝向支撑部的一侧,并且适当增加支撑部的重量,以避免在智能手表放置在充电部后,支撑部能够稳定支撑充电部以及智能手表。
46.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1与充电部1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以在平板式充电状态和/或立式充电状态下使充电部11与支撑部12保持相对固定。在定位结构的作用下,能确保充电部11与支撑部12在充电状态下的稳定连接,以使充电部能够供腕戴设备稳定放置。
47.进一步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侧部111的第一磁吸件141以及设置于充电部12的第二磁吸件142,第一磁吸件141磁吸连接于第二磁吸件142,可使充电部11和支撑部12至少在平板式充电状态和立式充电状态下保持相对固定。其中,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中至少一者为磁体,当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中仅一者为磁体时,另一者的材质为铁、钴或镍等铁磁性材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相磁吸,以使充电部11和支撑部12在充电状态稳定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定位结构也可以是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部和充电部的卡扣结构和卡槽结构,在充电状态下,卡扣结构和卡槽结构相配合,以使充电部与支撑部稳定连接。
4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仅在立式充电状态下磁吸连接。可以理解,在立式充电状态下,充电部和支撑部倾斜设置,稳定性较差,而在平板式充电状态下,充电部和支撑部都能接触到桌面或台面,不必通过定位结构的连接,即能相对稳定地连接。具体而言,于平板式充电状态,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分设于转动轴线的两相对侧,当充电部12旋转至立式充电状态时,可以使得第二磁吸件142运动至第一磁吸件141的位置,从而使得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磁吸连接,以限制充电部12自行相对支撑部11旋转,使得充电部12能够稳定处于立式充电状态,保证充电过程中充电部12较为稳定。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可以在充电部12和支
撑部11相对旋转的过程中提供定位作用,当充电部12和支撑部11相对旋转至第一磁吸件141与第二磁吸件142相磁吸,即代表充电座10已经切换至立式充电状态。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中至少一者设置为环设在转动轴线外周的环形磁体。
49.在一实施例中,转轴15的相对两侧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磁吸件141和至少一个第二磁吸件142,一第一磁吸件141与一第二磁吸件142相对设置,在平板式充电状态和立式充电状态下,第一磁吸件141对应磁吸连接于不同侧的第二磁吸件142。本实施例中,转轴15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磁吸件141和一个第二磁吸件142,且两侧的第一磁吸件141相对称设置,每侧的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相对设置,如此,在平板式充电状态和立式充电状态下,第一磁吸件141对应磁吸连接于不同侧的第二磁吸件142,以避免充电部12自行相对支撑部11旋转,实现充电部12和支撑部11的固定连接,从而使充电座稳定处于充电状态。另外,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磁吸件141磁吸于第二磁吸件142,充电座10将对应处于立式充电状态或平板式充电状态,因此,第一磁吸件141与第二磁吸件142同样能在充电部12和支撑部11相对旋转的过程中提供定位作用。当用户需要切换充电座10的充电状态时,需要使充电部12和支撑部11相对旋转。可以理解,当前充电状态下,两个第一磁吸件141与两个第二磁吸件142相对应吸合,当充电部12和支撑部11相对旋转后,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不再吸合在一起,直至充电部12和支撑部11相对旋转180度,而使第一磁吸件141吸合于与之前不同的第二磁吸件142,此时,充电座10也对应切换至目标充电状态,用户即可停止操作。如此,有利于提升充电座10在两种充电座状态之间切换的便利性,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
50.在一实施例中,充电结构包括无线充电线圈13,支撑部11上设有充电接头17,无线充电线圈13与充电接头17电连接。具体而言,腕戴设备20设有无线接收线圈,将腕戴设备20放置于充电部12上进行充电时,通过无线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线圈13实现充电。如此可以避免充电电极暴露在外,也能提升充电座10的防水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充电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于放置面121的pin针,具体地,正极充电顶针(如pogo pin)和负极充电顶针(如pogo pin)穿设于充电部12上用于供腕戴设备20放置的放置面121,以在将腕戴设备20放置于放置面121时,使得正极充电顶针和负极充电顶针抵接于腕戴设备20上的充电触点。
51.在一实施例中,充电部12设有安装槽128,无线充电线圈13收容安装于安装槽128内,充电座10还包括盖板129,盖板129可拆卸地盖合安装槽128,以将无线充电线圈13盖合在内。而当充电座故障时,即可拆下盖板129检查或更换无线充电线圈13。进一步地,盖板129上设有让位凹槽1291,放置面121设于让位凹槽1291,让位凹槽1291用于供腕戴设备卡合放置,以进一步提升腕带设备与充电部12在充电时的连接稳定性。
52.在一实施例中,充电座10设有定位磁体18,定位磁体18用于与腕戴设备20磁吸连接。具体而言,腕戴设备20设有磁吸件,将腕戴设备20放置于充电部12上进行充电时,可以使得磁吸件与定位磁体18磁吸连接,如此便于腕戴设备20定位,且能将腕戴设备20固定在充电部12上,降低充电过程中腕戴设备20从充电部12上掉落的可能。其中,磁吸件可以为磁体,或者磁吸件的材质为铁、钴或镍等铁磁性材质。本实施例中,定位磁体18位于无线充电线圈13内侧,即无线充电线圈13环设于定位磁体18的外周,如此有利于提升充电部12内的结构紧凑性,减小充电部12的尺寸。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充电部12上设置卡接
结构,以将腕戴设备20固定在充电部12上。
5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座体114和第一安装件116,第一座体114具有第二侧部113,第一安装件116安装于第一座体114远离所第二侧部113的一侧,以形成第一侧部111,第一安装件116与充电部12转动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安装件116与第一座体114分体成型,充电接头17设于第一座体114,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安装件116与充电部12安装,以先完成第一安装件116与充电部12之间转动结构的装配,再将第一安装件116固定于第一座体114,相较于整个支撑部11,第一安装件116的尺寸较小,便于操作,即能够便于支撑部11和充电部12之间转动结构的装配。
54.在一实施例中,充电部1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二座体123和第二安装件125,第二安装件125安装于第二座体123,第二座体123设有充电结构,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一侧部111转动连接。具体而言,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二座体123分体成型,充电接头17设于第二座体123,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一侧部111安装,以先完成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一侧部111之间转动结构的装配,再将第二安装件125固定于第二座体123,相较于整个充电部12,第二安装件125的尺寸较小,便于操作,即能够便于支撑部11和充电部12之间转动结构的装配。
55.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座体114和第一安装件116,第一座体114具有第二侧部113,第一安装件116安装于第一座体114远离所第二侧部113的一侧,以形成第一侧部111,充电部1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二座体123和第二安装件125,第二安装件125安装于第二座体123,第二座体123设有充电结构,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一安装件116转动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安装件116与第一座体114分体成型,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二座体123分体成型,第一安装件116和第二安装件125均呈板状。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一安装件116装配在一起,以先完成第一安装件116与第二安装件125之间转动结构的装配,再将第一安装件116固定于第一座体114,第二安装件125固定于第二座体123。如此能便于第一安装件116和第二安装件125之间转动结构的装配,即能够便于支撑部11和充电部12之间转动结构的装配。
56.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16设有上述第一斜面112,第二安装件125设有上述第二斜面122。第一磁吸件141安装于第一安装件116,第二磁吸件142安装于第二安装件125,如此便于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定位安装。
57.可选地,第一安装件116在背离第二安装件125的一侧设有两个关于转轴15对称的第一定位槽117,用以安装第一磁吸件141。第二安装件125在背离第一安装件116的一侧设有两个关于转轴15对称的第二定位槽126,用以安装第二磁吸件142。如此既便于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的定位安装,也能保证第一磁吸件141和第二磁吸件142固定牢靠。其中,第一磁吸件141可以过盈装配于或粘接于各自的第一定位槽117内,同理,第二磁吸件142可以过盈装配于或粘接于各自的第二定位槽126内。
5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16设有第一轴孔,第二安装件125设有第二轴孔,充电座10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转轴15穿设于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第一限位结构连接于转轴15的一端,并位于第一安装件116背离第二安装件125的一侧,第二限位结构连接于转轴15的另一端,并位于第二安装件125背离第一安装件116的一侧。
59.具体而言,转轴15的一端转动安装于第一轴孔内,转轴15的另一端转动安装于第
二轴孔内,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限位结构安装于转轴15的一端,将转轴15穿设于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后,再将第二限位结构安装于转轴15的另一端,从而将第一安装件116、第二安装和转轴15装配在一起,最后再将第一安装件116固定于第一座体114,第二安装件125固定于第二座体123。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制转轴15朝第二安装件125的方向运动,第二限位结构用于限制转轴15朝第一安装件116的方向运动。
60.当转轴15在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内转动时,第一限位结构能够相对第一安装件116运动,第二限位结构能够相对第二安装件125运动。如此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可以将转轴15限制在第一安装件116和第二安装件125上,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其中,第一限位结构可以为销钉、螺母或粘接于转轴15端部的限位件。第二限位结构可以为销钉、螺母或粘接于转轴15端部的限位件。
61.在一实施例中,转轴15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过线孔,充电结构与支撑部11之间的连接电线穿设于过线孔,如此可以降低充电部12的转动对连接电线的影响。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转动轴线的旁侧设置过线孔,充电结构与支撑部11之间的连接电线穿设于过线孔。
62.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1设有电路板,充电结构通过转轴15电连接于电路板。可选地,转轴15的材质设置为导电材质,如此,无线充电线圈13电连接于转轴的一端,电路板电连接于转轴15的另一端,即可实现无线充电线圈13与电路板的电连接,此时,需另外在转轴外套设绝缘套,以避免漏电;亦或者,转轴15主体的材质为非导电材质,但转轴15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导电触点,这两个导电触点互相电连接,如此,无线充电线圈13和电路板分别连接于各自一侧的导电触点,也可实现无线充电线圈13与电路板的电连接。
6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中一者一体成型于转轴15。即可以将第一限位结构一体成型于转轴15的一端,而将第二限位结构与转轴15分体成型;或者将将第二限位结构一体成型于转轴15的一端,而将第一限位结构与转轴15分体成型。如此可以减少第一限位结构或第二限位结构安装于转轴15的工序,便于安装,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均与转轴15分体成型。
64.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限位结构可以是设置于转轴151的一端、且较转轴151的外周缘向外凸设的安装凸部151,第二轴孔的孔口设置有限位台阶152,转轴15安装于充电部后,安装凸部151被限位于限位台阶152的远离第二轴孔的孔口的一侧,第二限位结构也可同样照此设置。
6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中至少一者设有衬套16,转轴15转动安装于衬套16内。即可以仅在第一轴孔内设置衬套16,或者仅在第二轴孔内设置衬套16,或者在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中均设置衬套16,如此可以减小第一安装件116和第二安装件125的磨损,有利于提升充电座10的使用寿命。
66.不同于转轴15转动安装于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的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充电座10还包括转轴15,第一安装件116和第二安装件125中的一者与转轴15固定,另一者与转轴15转动连接。具体而言,充电座10还包括限位件,可以将转轴15的一端与第二安装件125固定,而在第一安装件116设有第一轴孔,转轴15穿设于第一轴孔,并能在第一轴孔内转动,限位件连接于转轴15远离第二安装件125的一端,并位于第一安装件116背离第二安装件125的一侧,其中,转轴15与第二安装件125可以螺接、粘接或焊接在一起,或者转轴15与第
二安装件125一体成型。也可以将转轴15的一端与第一安装件116固定,而在第二安装件125设有第二轴孔,转轴15穿设于第二轴孔,并能在第二轴孔内转动,限位件连接于转轴15远离第一安装件116的一端,并位于第二安装件125背离第一安装件116的一侧,其中,转轴15与第一安装件116可以螺接、粘接或焊接在一起,或者转轴15与第一安装件116一体成型。如此也能将转轴15、第一安装件116和第二安装件125装配在一起,且结构简单。
6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座体114设有第一凹槽115,第一安装件116安装于第一凹槽115内。具体而言,第一凹槽115的槽深与第一安装件116的厚度大致相当,以在将第一安装件116安装于第一凹槽115内时,使得第一安装件116的表面(第一斜面112)与第一凹槽115的边缘大致齐平,从而避免第一安装件116凸出于第一座体114的表面,而且如此也能便于第一安装件116的定位安装,还使得第一安装件116与第一座体114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提升第一安装件116与第一座体114连接稳定性。其中,第一安装件116与第一座体114可以粘接或通过螺钉固定。
68.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座体123设有第二凹槽124,第二安装件125安装于第二凹槽124内。具体而言,第二凹槽124的槽深与第二安装件125的厚度大致相当,以在将第二安装件125安装于第二凹槽124内时,使得第二安装件125的表面与第二凹槽124的边缘大致齐平,从而避免第二安装件125凸出于第二座体123的表面,而且如此也能便于第二安装件125的定位安装,还使得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二座体123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提升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二座体123连接稳定性。其中,第二安装件125与第二座体123可以粘接或通过螺钉固定。
6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组件,该电子设备组件包括腕戴设备和充电座,充电座用于给腕戴设备充电,该充电座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组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