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2.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户外电源的应用也愈发广泛,现有的户外电源能够外接太阳能充电板进行充电。市面也出现了具有光线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
3.支撑装置内通常具有动力舱组件,动力舱组件内设置有电池及控制模组,现有技术中,电池及控制模组的电路板通常是在动力舱组件内堆叠设置,如此一方面不利于电池及控制模组的散热,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动力舱组件的高度,从而导致支撑装置高度过高,重心不稳。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由于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动力舱组件高度较高、致使设备重心高、稳定性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包括俯仰机构;动力舱组件,俯仰机构设置于动力舱组件上;动力舱组件包括外壳体、控制模组和电池包,外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置控制模组和电池包的容置槽,电池包和控制模组均设置于容置槽的底面,电池包和控制模组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间,控制模组包括逆变器板和主控板,逆变器板和主控板沿容置槽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利用外壳体内形成的动力槽来容置电池包和控制模组,且将电池包与控制模组设置于容置槽底面,避免了电池包与控制模组在沿容置槽的深度方向上进行层叠设置,使得动力舱组件更加扁平,从而降低俯仰机构的安装高度,以降低设备的重心,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同时,电池包与控制模组之间形成散热空间以保证散热互不影响,且控制模组的逆变器板和主控板在容置槽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以提高逆变器板和主控板的散热效果。
8.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内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相邻于容置槽,且沿外壳体的高度方向、安装槽的底面高度低于容置槽的底面高度;动力舱组件还包括支座,支座设置于安装槽的底部,且外露于外壳体,支座用于支撑俯仰机构。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外壳体内与容置槽相邻的安装槽来安装支座,使得用于提供动力控制的电池包和控制模组与用于与俯仰机构连接的支座进行分区安装,提高外壳体的规整性;同时,安装槽的底面高度低于容置槽的底面高度,以使支座的安装高度降低,与支座连接的俯仰机构的安装高度也同步降低,从而进一步地降低设备的重心,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10.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供于支座穿过的避空口,支座部分穿过避
空口且与俯仰机构相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体的顶部开设避空口,设于安装槽底部的支座能够部分穿过避空口至外部且与俯仰机构相连接,以提高安装的便捷性。
12.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正对于安装槽设置的凹腔,避空口开设于凹腔的底部。
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体的顶部开设凹腔,俯仰机构安装时能够安装在凹腔的底部,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俯仰机构的安装高度,以降低设备的重心,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14.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力舱组件还包括形成于凹腔的底面的两个保护壳,支座外露于外壳体的部分形成有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分别容置于两个保护壳内,且两个连接部彼此相对的一面外露于对应的保护壳。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保护壳对支座外露于外壳体的部分进行保护,即支座的连接部设于外壳体内,且连接部相对的一面外露于保护壳,以便于连接部与俯仰机构的连接安装。
16.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的壳壁上开设有排水槽,排水槽的一侧连通凹腔,排水槽的另一侧延伸至外壳体的壳壁的边缘处。
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体的壳壁上设置排水槽,使得排水槽与凹腔连通,避免凹腔发生积水现象。
18.在一个实施例中,俯仰机构包括固定架和俯仰组件,固定架包括固定部和连接于固定部的支撑部,固定部位于外壳体内,并固定于安装槽的底部,支撑部外露于外壳体,并和俯仰组件相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固定部设于外壳体内并固定在安装槽的底部,且支撑部外露于外壳体并与固定部连接,利用支撑部与俯仰组件相连,以提高俯仰组件的稳定性。
20.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直管段和两个间隔设置的弯管段,两个直管段穿过安装槽和容置槽,且均和安装槽和容置槽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弯管段的一端伸入外壳体内并分别和两个直管段相连接,两个弯管段的另一端外露于动力舱组件并均和俯仰组件相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直管段穿过槽和容置槽以进行固定,同时利用弯管段与直管段相连接,且外露于动力舱组件并连接俯仰组件,以提高俯仰机构的稳定性。
22.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上开设有用于通风散热的散热孔。
2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体上开设散热孔以增加容置槽和安装槽与外部的空气流通,提高散热效果。
24.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上设有排风扇,排风扇的进风端朝向于安装槽和/或容置槽,排风扇的出风端朝向外壳体的外侧。
2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体上设置排风扇,利用排风扇来提高安装槽和/或容置槽与外部的空气流通,以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舱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2.100-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
ꢀꢀꢀ
10-俯仰机构
ꢀꢀꢀꢀꢀꢀꢀꢀꢀꢀꢀꢀ
11-固定架
33.12-俯仰组件
ꢀꢀꢀꢀꢀꢀꢀꢀꢀꢀꢀꢀꢀꢀꢀꢀ
20-动力舱组件
ꢀꢀꢀꢀꢀꢀꢀꢀꢀꢀ
21-外壳体
34.22-控制模组
ꢀꢀꢀꢀꢀꢀꢀꢀꢀꢀꢀꢀꢀꢀꢀꢀ
23-电池包
ꢀꢀꢀꢀꢀꢀꢀꢀꢀꢀꢀꢀꢀꢀ
24-支座
35.25-保护壳
ꢀꢀꢀꢀꢀꢀꢀꢀꢀꢀꢀꢀꢀꢀꢀꢀꢀꢀ
111-直管段
ꢀꢀꢀꢀꢀꢀꢀꢀꢀꢀꢀꢀꢀ
112-弯管段
36.211-容置槽
ꢀꢀꢀꢀꢀꢀꢀꢀꢀꢀꢀꢀꢀꢀꢀꢀꢀ
212-散热空间
ꢀꢀꢀꢀꢀꢀꢀꢀꢀꢀꢀ
213-安装槽
37.214-避空口
ꢀꢀꢀꢀꢀꢀꢀꢀꢀꢀꢀꢀꢀꢀꢀꢀꢀ
215-凹腔
ꢀꢀꢀꢀꢀꢀꢀꢀꢀꢀꢀꢀꢀꢀꢀ
216-排水槽
38.221-逆变器板
ꢀꢀꢀꢀꢀꢀꢀꢀꢀꢀꢀꢀꢀꢀꢀ
222-主控板
ꢀꢀꢀꢀꢀꢀꢀꢀꢀꢀꢀꢀꢀ
24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现有的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中,其动力舱组件内设置有电池及控制模组,现有技术中,电池及控制模组的电路板通常是在动力舱组件内堆叠设置,如此一方面不利于电
池及控制模组的散热,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动力舱组件的高度,从而导致支撑装置高度过高,重心不稳。
44.请参考图1至图4,针对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100,包括俯仰机构10和动力舱组件20,俯仰机构10设置于动力舱组件20上;动力舱组件20包括外壳体21、控制模组22和电池包23,外壳体21内形成有用于容置控制模组22和电池包23的容置槽211,电池包23和控制模组22均设置于容置槽211的底面,电池包23和控制模组22之间形成有散热空间212,控制模组22包括逆变器板221和主控板222,逆变器板221和主控板222沿容置槽21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
45.具体地,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100还包括用于支撑动力舱组件20的脚架、安装于动力舱上的俯仰机构10、安装在俯仰机构10上的支撑架以及设于支撑架上的光线追踪器。由于太阳能充电板支撑装置100的重量较大,若设备的重心太高,则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将会较差。因此,通过对动力舱组件20内部的结构进行规整,以降低动力舱组件20的高度,使得动力舱组件20更加扁平,以此来降低与动力舱组件20连接的俯仰机构10的高度,从而支撑架的高度也得以降低,支撑架支撑的太阳能充电板的高度也将降低,从而使得整体的重心得到降低,有效的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
46.其中,逆变器板221和主控板222沿容置槽21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为,逆变器板221设置于容置槽211的底面,主控板222沿容置槽21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于逆变器板221的上方;或者,主控板222设置于容置槽211的底面,逆变器板221沿容置槽21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于主控板222的上方。逆变器板221和主控板222的具体安装形式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自行选择。
47.电池包23与控制模组22均设置在容置槽211底面,避免了电池包23与控制模组22在沿容置槽211的深度方向上进行层叠设置,从而容置槽211的深度仅需大于电池包23或控制模组22中较高的一个即可,使得动力舱组件20更加扁平;而俯仰机构10连接于动力舱组件20,动力舱组件20的扁平设计使得俯仰机构10的安装高度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设备的重心,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同时,电池包23与控制模组22之间形成散热空间212,且控制模组22的逆变器板221和主控板222沿容置槽21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即用于散热的空间更大,使得电池包23、逆变器板221和主控板222之间散热互不影响,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
48.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21内形成有安装槽213,安装槽213相邻于容置槽211,且沿外壳体21的高度方向、安装槽213的底面高度低于容置槽211的底面高度;动力舱组件20还包括支座24,支座24设置于安装槽213的底部,且外露于外壳体21,支座24用于支撑俯仰机构10。利用外壳体21内与容置槽211相邻的安装槽213来安装支座24,使得用于提供动力控制的电池包23和控制模组22与用于与俯仰机构10连接的支座24进行分区安装,提高外壳体的规整性;同时,安装槽213的底面高度低于容置槽211的底面高度,以使支座24的安装高度降低,与支座24连接的俯仰机构10的安装高度也同步降低,从而进一步地降低设备的重心,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49.可以理解地,为了实现太阳能充电板的自动追踪功能,除了俯仰机构10能够控制太阳能充电板的俯仰动作外,动力舱组件20上设有用于旋转的旋转机构,而支座24设置于旋转机构上,以便于旋转机构对俯仰机构10的旋转控制。其中,旋转机构设于安装槽213内,或者,旋转机构设于外壳体21的底部,此时安装槽213设为通孔结构,旋转机构的顶部表面
即为安装槽213的底面,支座24设置在旋转机构的顶部表面上。
50.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21的顶部开设有供于支座24穿过的避空口214,支座24部分穿过避空口214且与俯仰机构10相连接。装配时,支座24安装在外壳体21内的安装槽213中,且支座24的部分穿过避空口214至外壳体21的外部,以便于与俯仰机构10相连接。
51.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21的顶部开设有正对于安装槽213设置的凹腔215,避空口214开设于凹腔215的底部。可以理解地,凹腔215是由外壳体21在其壳壁的顶部朝向内部凹陷而形成的凹腔215,从而凹腔215的底面要低于外壳体21的顶部壳壁。安装时,将俯仰机构10安装在凹腔215中并与支座24进行连接,俯仰机构10能够设置在高度更低的凹腔215底面,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俯仰机构10的安装高度,以降低设备的重心,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52.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力舱组件20还包括形成于凹腔215的底面的两个保护壳25,支座24外露于外壳体21的部分形成有两个连接部241,两个连接部241分别容置于两个保护壳25内,且两个连接部241彼此相对的一面外露于对应的保护壳25。利用保护壳25对支座24外露于外壳体21的部分进行保护,即支座24的连接部241设于外壳体21内,且连接部241相对的一面外露于保护壳25,以便于连接部241与俯仰机构10的连接安装。
53.请参考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21的壳壁上开设有排水槽216,排水槽216的一侧连通凹腔215,排水槽216的另一侧延伸至外壳体21的壳壁的边缘处。通过在外壳体21的壳壁上设置排水槽216以对围挡的内部进行排水。具体地,排水槽216可以呈开放式设计;或者,排水槽216可以呈封闭式设计。排水槽216的具体构造不进行限定,只需实现将围挡内的水进行排放的效果即可。
54.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俯仰机构10包括固定架11和俯仰组件12,固定架11包括固定部和连接于固定部的支撑部,固定部位于外壳体21内,并固定于安装槽213的底部,支撑部外露于外壳体,并和俯仰组件12相连接。利用固定部设于外壳体21内并固定在安装槽213的底部,且支撑部外露于外壳体并与固定部连接,利用支撑部与俯仰组件12相连,以提高俯仰组件12的稳定性。
55.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架1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直管段11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弯管段112,两个直管段111穿过安装槽213和容置槽211,且均和安装槽213和容置槽211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弯管段112的一端伸入外壳体21内并分别和两个直管段111相连接,两个弯管段112的另一端外露于动力舱组件20并均和俯仰组件12相连接。利用直管段111穿过槽和容置槽211以进行固定,同时利用弯管段112与直管段111相连接,且外露于动力舱组件20并连接俯仰组件12,以提高俯仰机构10的稳定性。
56.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21上开设有用于通风散热的散热孔。通过在外壳体21上开设散热孔以增加容置槽211和安装槽213与外部的空气流通,提高散热效果。具体地,散热孔可以设为圆形孔、条纹孔、百叶孔或其他任意形式的孔,具体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选择。
57.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21上设有排风扇,排风扇的进风端朝向于安装槽213和/或容置槽211,排风扇的出风端朝向外壳体21的外侧。通过在外壳体21上设置排风扇,利用排风扇来提高安装槽213和容置槽211与外部的空气流通,以提高散热效果。
5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