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3240发布日期:2022-03-16 23:3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无线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无线充电是一种不需要采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与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进行连接的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进行能量的传送。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设备是一款搭载在汽车内部的用以实现手机无线充电的设备。目前市面上的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设备一般都集成设置在汽车扶手箱上开设的卡槽内,在进行充电时,手机一般都是直接放置在卡槽内,无线充电设备与手机相接触从而实现对手机的充电。虽然无线充电技术省去了充电线,但是手机必须与无线充电设备之间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才能实现充电过程的连续性。然而,现有的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设备缺乏对手机进行有效固定的固定装置,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可能使手机在无线充电设备的位置发生变化,导致充电效率降低,无法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固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设备缺乏对手机进行有效固定的固定装置,导致手机容易发生移动,从而影响充电效率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固定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开设有用于放置手机的容纳腔,壳体的其中一个侧壁的内部镶嵌有无线充电感应器,壳体的另外一个侧壁上安装有用于对手机进行压紧固定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开设在壳体侧壁上的并与容纳腔相连通的安装窗口,安装窗口内部滑动连接有贯穿安装窗口的挤压部,壳体的侧壁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将挤压部限位在安装窗口内部的固定部,挤压部的一端延伸至容纳腔内并朝向容纳腔凸起设置,挤压部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外部并通过压缩弹簧与固定部连接;当手机置于容纳腔内时,手机会推动挤压部向靠近固定部的方向移动,压缩弹簧被压缩。
5.优选地,固定部包括与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固定压板,固定压板的两端固定有对称设置的连接耳板,固定部通过连接耳板与壳体的侧壁可拆卸连接,两个连接耳板与固定压板之间形成几字型,挤压部的两侧开设有对称设置的用于供连接耳板通过的滑槽;当手机推动挤压部向靠近固定部的方向移动时,连接耳板位于滑槽内部。
6.优选地,连接耳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与两个连接耳板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固定套,固定套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连接耳板通过依次穿过安装孔、螺纹孔的固定螺丝与固定套可拆卸连接。
7.优选地,挤压部延伸至容纳腔内的一端呈朝向容纳腔凸起设置的弧形,挤压部延伸至容纳腔内的一端的外壁上固定有软体层。
8.优选地,挤压部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的四周固定有限位框,限位框为矩形框架结构,限位框的内径大于安装窗口的内径,限位框的两端开设有与滑槽相连通的开口。
9.优选地,壳体侧壁的两端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安装板,两个安装板分别位于无线充电感应器的两侧,安装板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安装板之间形成用于与汽车扶手箱相配合的固定槽。
10.优选地,无线充电感应器包括镶嵌在壳体侧壁内部的电路板,壳体侧壁的外部固定有用于将电路板与壳体的侧壁固定的定位套,电路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套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电路板通过依次穿过螺纹孔、定位孔的固定螺丝与定位套可拆卸连接,电路板上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插头,插头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通过设置壳体、容纳腔、无线充电感应器、安装窗口、挤压部和固定部,并在挤压部与固定部之间设置压缩弹簧,使用时,将手机放置在容纳腔内,手机推动挤压部向靠近固定部的方向移动,由于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挤压部上,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部上,而固定部又固定在壳体的侧壁上,因此,当挤压部向靠近固定部的方向移动时,压缩弹簧被挤压,被挤压后的压缩弹簧在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有带动挤压部向靠近手机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从而将手机压紧贴合在镶嵌有无线充电感应器的壳体的内壁上,对手机进行限位固定,避免充电时手机发生移动,保证充电过程的连续性,提高充电效率;通过固定部将挤压部限位在安装窗口内部,且固定部与壳体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拆卸,便于实现快速拆装,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
15.图4为挤压部与固定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无线充电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壳体、2—容纳腔、3—安装窗口、4—挤压部、5—固定部、6—压缩弹簧、7—固定压板、8—连接耳板、9—安装孔、10—固定套、11—滑槽、12—安装板、13—固定槽、14—电路板、15—定位套、16—定位孔、17—电磁感应线圈、18—限位框、19—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1,对壳体1的形状不做限定,可以为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壳体1内部开设有用于放置手机的容纳腔2,壳体1的其中一个侧壁的内部镶嵌有无线充电感应器,壳体1的另外一个侧壁上安装有用于对手机进行压紧固定的定位机构。如图3所示,定位机构包括开设在壳体1侧壁上的并与容纳腔2相连通的安装窗口3,安装窗口3内部滑动连接有贯穿安装窗口3的挤压部4,壳体1的侧壁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将挤压部4限位在安装窗口3内部的固定部5,挤压部4的一端延伸至容纳腔2内并朝向容纳腔2凸起设置,挤压部4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1外部并通过压缩弹簧6与固定部5连接,压缩弹簧6的一端固定在挤压部4上,压缩弹簧6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部5上,压缩弹簧6的数量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本实施例所述的压缩弹簧6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容纳腔2内部的挤压部4的一
端的端部与镶嵌有无线充电感应器的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手机的厚度,当手机置于容纳腔2内时,手机会推动挤压部4向靠近固定部5的方向移动,压缩弹簧6被挤压,被挤压后的压缩弹簧6在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有带动挤压部4向靠近手机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从而将手机压紧贴合在镶嵌有无线充电感应器的壳体1的内壁上,对手机进行限位固定。
19.如图1和图4所示,固定部5包括与压缩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固定压板7,固定压板7的两端固定有对称设置的连接耳板8,固定部5通过连接耳板8与壳体1的侧壁可拆卸连接,两个连接耳板8与固定压板7之间形成几字型。连接耳板8上开设有安装孔9,壳体1的侧壁上固定有与两个连接耳板8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固定套10,固定套10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连接耳板8通过依次穿过安装孔9、螺纹孔的固定螺丝与固定套10可拆卸连接。方便实现固定部5的快速拆装。挤压部4的两侧开设有对称设置的用于供连接耳板8通过的滑槽11,当手机推动挤压部4向靠近固定部5的方向移动时,连接耳板8位于滑槽11内部。通过设置滑槽11,保证挤压部4在向靠近固定部5的方向运动时,连接耳板8不会对挤压部4造成干涉。挤压部4延伸至容纳腔2内的一端呈朝向容纳腔2凸起设置的弧形,提高挤压部4的韧性和下压力,使挤压部4与手机之间贴合的更加牢固。挤压部4延伸至容纳腔2内的一端的外壁上固定有软体层(图中未示出)。软体层可通过双面胶粘贴在挤压部4的外壁上,软体层的材质可为绒布、弹性橡胶片、弹性硅胶片等软体材质。软体层的存在能够防止挤压部4对手机造成划伤,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满意度。挤压部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的四周固定有限位框18,限位框18为矩形框架结构,限位框18的内径大于安装窗口3的内径,限位框18的两端开设有与滑槽相连通的开口19。通过设置限位框18,当限位框18运动至与壳体1的侧壁相贴合后,由于壳体1侧壁的阻挡,能够避免挤压部4继续向靠近手机的方向运动,避免因挤压部4持续向靠近手机的方向运动而对手机产生过大的挤压力,避免因挤压力过大而对手机造成损坏。
20.如图2所示,壳体1侧壁的两端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安装板12,两个安装板12分别位于无线充电感应器的两侧,安装板1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安装板12之间形成用于与汽车扶手箱相配合的固定槽13。使用时,将汽车扶手箱卡合在固定槽13内部,方便将该装置安装在汽车扶手箱上。
21.如图2和图5所示,无线充电感应器包括镶嵌在壳体1侧壁内部的电路板14,壳体1侧壁的外部固定有用于将电路板14与壳体1的侧壁固定的定位套15,电路板14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定位孔16,定位套15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电路板14通过依次穿过螺纹孔、定位孔16的固定螺丝与定位套15可拆卸连接,电路板14上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17,壳体1的侧壁上固定有插头(图中未示出),插头与电路板14电性连接。插头与汽车内部的电路相连通,通过插头对电路板14进行供电,在电磁感应线圈17的作用下,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当带有感应线圈的手机放入容纳腔2后,手机中的感应线圈感应来自镶嵌在壳体1内部的电磁感应线圈17引起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压及感应电流,进而实现对手机的无线充电。
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使用时,将汽车扶手箱卡合在固定槽13内部,将该装置安装在汽车扶手箱上,将插头与汽车内部的电路相连通,将带有感应线圈的手机放入容纳腔2内部,由于位于容纳腔2内部的挤压部4的一端的端部与镶嵌有无线充电感应器的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小于手机的厚度,当手机置于容纳腔2内时,手机会推动挤压部4向靠近固定部5的方向移动,压缩弹簧6被挤压,被挤压后的压缩弹簧6在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有带动挤压部4向靠近手机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从而将手机压紧贴合在镶嵌有无线
充电感应器的壳体1的内壁上,对手机进行限位固定,手机中的感应线圈感应来自镶嵌在壳体1内部的电磁感应线圈17引起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压及感应电流,进而实现对手机的无线充电。
23.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