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77738发布日期:2022-07-16 02:4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机壳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


背景技术:

2.一般外置直流电机共有3根引线,引线由pvc套管包裹,通过过线夹连接到电机,过线夹位于电机壳体的外表端面的边缘。电机处于运行状态时,当内部引线预留过长时,引线可能与转子接触摩擦,导致电机产生摩擦噪音以及磨损断线。摩擦噪音是售后投诉的关键问题之一,磨损断线可能会导致电机出现漏电跳闸的隐患。因此,需要防止直流电机的引线与转子触碰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能够增大电机的引线和转子之间的距离,防止电机引线和转子产生摩擦,从而防止产生摩擦噪音和磨损断线。
4.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包括:
5.电机壳体的外表端面设有环状走线槽;
6.靠近所述环状走线槽的侧壁处周向布置有m个接线柱,所述环状走线槽内设置有引线入口;
7.所述环状走线槽的中心处设有转子通孔,所述环状走线槽内转子通孔的边缘处周向设置有n个限位机构;所述n和m为大于零的整数。
8.所述限位机构为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为凸起的圆柱体结构。
9.还包括:
10.过线夹,设置于所述环状走线槽侧壁的厚度所在面;
11.所述过线夹由第一过线夹片和第二过线夹片拼接而成,所述第一过线夹片有凸起柱,所述第二过线夹片设有与所述凸起柱相对应的凹槽;
12.所述第一过线夹片上设置有第一引线凹槽,所述第二过线夹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线凹槽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引线凹槽。
13.所述限位机构为过线夹连接片,所述过线夹连接片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线夹片,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线夹片;
14.当第一过线夹片与所述第二过线夹片对折连接后,所述过线夹连接片弯折形成引线的限位孔。
15.当第一过线夹片与所述第二过线夹片扣合后,所述第一引线凹槽与所述第二引线凹槽在过线夹片间的侧面上形成所述引线入口。
16.所述引线入口具体为所述环状走线槽侧壁上的通孔。
17.所述环状走线槽的侧壁处设置有n个接线柱弧槽,所述接线柱弧槽用于在所述环状走线槽的侧壁处提供所述接线柱的容置空间。
18.一种防止引线摩擦的电机,包括:
19.电机转子,引线,以及以上所描述的电机壳体;
20.所述电机壳体套设于电机转子,电机转子的部分结构从环状走线槽内的转子通孔穿出;所述引线从所述环状走线槽的过线夹引出,沿所述限位机构环绕走线,连接到所述接线柱。
2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可以在电机引线过长的情况下,通过在环状走线槽的边缘处周向设置限位柱,使得引线从环状走线槽的过线夹引出,沿限位柱环绕走线,连接到接线柱。该电机壳体能够增大引线与转子的距离,防止电机引线和转子产生摩擦,从而防止产生摩擦噪音和磨损断线。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4.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过线夹及过线夹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过线夹片和第二过线夹片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0.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1.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实现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33.当电机引线过长时,电机引线可能与转子接触摩擦,导致产生摩擦噪音和磨损断线。
34.对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35.实施例一
36.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请参阅图1,包括:
37.电机壳体10的外表端面设有环状走线槽101。
38.靠近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侧壁处周向布置有3个接线柱102,所述环状走线槽101内设置有引线入口。
39.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接线柱为凸起的金属圆柱体,和末端带有金属夹子的引线连接,用于给电机供电。
40.具体的,接线柱102在环状走线槽的槽底且靠近环状走线槽的侧壁处。
41.在实际应用中,引线入口在环状走线槽101中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引线入口为环状走线槽的侧壁处的通孔。
42.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中心处设有转子通孔103,所述环状走线槽101内转子通孔103的边缘处周向设置有限位机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机构为限位柱1041;在实际应用中,限位柱1041的数量可以根据引线的绕线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所述限位柱1041为凸起的圆柱体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43.在实际应用中,若不在环状走线槽的侧壁开通孔,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引线入口还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还包括:
44.过线夹105,设置于所述环状走线槽101侧壁的厚度所在面;
45.所述过线夹105由第一过线夹片1051和第二过线夹片1052拼接而成,所述第一过线夹片1051有凸起柱,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设有与所述凸起柱相对应的凹槽;其中,此处凹槽所描述的“相对应”表示尺寸相适配,以及位置相对称。
46.所述第一过线夹片1051上设置有第一引线凹槽,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线凹槽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引线凹槽。第一引线凹槽与所述引线30的尺寸相匹配,第二引线凹槽与所述引线30的尺寸相匹配。其中,此处“相匹配”表示引线凹槽能够容置引线。
47.当第一过线夹片1051与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扣合后,所述第一引线凹槽与所述第二引线凹槽在过线夹片间的侧面上形成所述引线入口。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侧壁处设置有n个接线柱弧槽,所述接线柱弧槽用于在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侧壁处提供所述接线柱102的容置空间。所述接线柱弧槽与所述接线柱的数量相对应,示例性,所述接线柱弧槽的数量为3。
48.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包括:
49.电机转子20,引线30,以及以上所描述的电机壳体10;
50.所述电机壳体10套设于电机转子20,电机转子20的部分结构从环状走线槽101内的转子通孔103穿出;所述引线30从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过线夹105引出,沿所述限位柱1041环绕走线,连接到所述接线柱102。
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可以在电机引线过长的情况下,通过在环状走线槽的边缘处周向设置限位柱,使得引线从环状走线槽的过线夹引出,沿限位柱环绕走线,连接到接线柱。该电机壳体能够增大引线与转子的距离,防止电机引线和转子产生摩擦,从而防止产生摩擦噪音和磨损断线。
52.实施例二
53.当所述环状走线槽的侧壁的高度不足,且环状走线槽的横向面积足够时,可以在所述环状走线槽内转子通孔的边缘处周向设置过线夹连接片,通过过线夹连接片连接第一过线夹片和第二过线夹片,使得引线可以固定在接线夹扣夹上,从而避免引线与转子摩擦。
5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55.另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请参阅图2,包括:
56.电机壳体10的外表端面设有环状走线槽101。
57.靠近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侧壁处周向布置有3个接线柱102,所述环状走线槽101内设置有引线入口。
58.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中心处设有转子通孔103。
59.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接线柱为凸起的金属圆柱体,和末端带有金属夹子的引线连接,用于给电机供电。
60.具体的,接线柱102在环状走线槽的槽底且靠近环状走线槽的侧壁处。
61.过线夹105,设置于所述环状走线槽101侧壁的厚度所在面;
62.所述过线夹105由第一过线夹片1051和第二过线夹片1052拼接而成,所述第一过线夹片1051有凸起柱,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设有与所述凸起柱相对应的凹槽;其中,相对应具体是指尺寸相适配,以及位置相对称。
63.所述第一过线夹片1051上设置有第一引线凹槽,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线凹槽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引线凹槽。第一引线凹槽与所述引线30的尺寸相匹配,第二引线凹槽与所述引线30的尺寸相匹配,其中,此处“相匹配”表示引线凹槽能够容置引线。
64.过线夹连接片104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过线夹片105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
65.当第一过线夹片1051与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对折连接后,所述过线夹连接片1042弯折形成引线的限位孔。
66.当第一过线夹片1051与所述第二过线夹片1052扣合后,所述第一引线凹槽与所述第二引线凹槽在过线夹片间的侧面上形成所述引线入口。所述引线入口也可以为所述环状走线槽101侧壁上的通孔。
67.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侧壁处设置有n个接线柱弧槽,所述接线柱弧槽用于在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侧壁处提供所述接线柱102的容置空间。所述接线柱弧槽与所述接线柱的数量相对应,示例性,所述接线柱弧槽的数量为3。
68.请参阅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包括:
69.电机转子20,引线30,以及以上所描述的电机壳体10;
70.所述电机壳体10套设于电机转子20,电机转子20的部分结构从环状走线槽101内
的转子通孔103穿出;所述引线30从所述环状走线槽101的过线夹105引出,沿所述过线夹连接片1042环绕走线,连接到所述接线柱102。
7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过线夹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3,所述过线夹连接片1042的横向面积足够大,使得所述引线30能够穿过所述过线夹连接片1042。过线夹连接片1042使得第一过线夹片1051和第二过线夹片1052所成的角度在0
°‑
360
°
之间。
7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过线夹片和第二过线夹片扣合后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4,第一过线夹片和第二过线夹片扣合后,所述引线30能够限位在过线夹连接片1042弯折后形成的通孔上。
7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防止电机引线摩擦的电机壳体和电机,可以在电机引线过长的情况下,引线从环状走线槽的过线夹引出,沿过线夹连接片弯折后形成的通孔环绕走线,连接到接线柱。该电机壳体能够增大引线与转子的距离,防止电机引线和转子产生摩擦,从而防止产生摩擦噪音和磨损断线。
74.上文中已经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方案。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技术所必须的。另外,可以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本技术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75.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和方法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记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记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76.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