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75459发布日期:2022-05-11 12:0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控制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农业生产以及民生用电量也在逐年攀升,且用电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对电力部门的供电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电网公司所覆盖的许多农网地区,由于当地网架结构薄弱,电力供应的保障仍是突出问题,特别是全年用电负载率低,峰值用电具有时段性或季节性,特定时期内尖峰负荷突出,时常造成台区配变、线路过载和用户低电压,供电能力无法保障。
3.现在的装置,在如何解决配电变压器重过载运行,避免设备事故发生,提高供电质量、供电可靠率方面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是现在的装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用电高峰时,电池会因为工作负荷变得温度比较高,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基于此,现在提出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旨在解决在用电高峰时,电池会因为工作负荷变得温度比较高,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包括主框体,所述主框体内设置有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上设置有电池部、监控部和功率变换部,所述主框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光伏部,所述主框体的侧面连接有连通管,所述框架组件上还设置有电池散热组件,通过电池散热组件对电池部进行散热。
6.优选地,所述框架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主框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往复滑块,所述往复滑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竖向板,所述竖向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内卡接有横向板,所述主框体的侧面开设有与横向板配合的多个第二卡接槽。
7.优选地,所述电池散热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固定连接有冷却泵,所述冷却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冷却机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内设置有冷却液,所述冷却机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漏斗,所述外壳内还固定连接有抽气泵,所述抽气泵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分成多段,且每段所述第二连接管分别与第二漏斗连接。
8.优选地,所述横向板上设置有对监控部进行固定稳定的稳定组件。
9.优选地,所述稳定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与横向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内杆,所述固定内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固定外杆,所述固定外杆内设置有连接槽,所述固定内杆通过第一弹力件与连接槽连接,所述固定外杆的另外一端与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与监控部滑动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弹力件为弹簧。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12.1、通过框架组件和电池散热组件的设置,能够根据各种器件的位置,对框架组件进行位置的调整,在电池部的相应位置安装电池散热组件,通过电池散热组件的设置解决在用电高峰时,电池会因为工作负荷变得温度比较高,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13.2、通过稳定组件的设置,第一弹力件的弹力作用,使得第二固定板抵接在监控部的侧面,对监控部进行稳定固定。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中固定内杆与固定外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中电池散热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注释:1、主框体;2、框架组件;201、电机;202、往复丝杆;203、往复滑块; 204、竖向板;205、第一卡接槽;206、横向板;207、第二卡接槽;3、电池部;4、监控部; 5、功率变换部;6、光伏部;7、连通管;8、电池散热组件;801、外壳;802、冷却泵;803、第一连接管;804、冷却机;805、第一漏斗;806、抽气泵;807、第二连接管;808、第二漏斗;9、稳定组件;901、第一固定板;902、固定内杆;903、固定外杆;904、连接槽;905、第一弹力件;906、第二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变动态增容光储一体化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主框体1,主框体1内设置有框架组件2,框架组件2上设置有电池部3、监控部4和功率变换部 5,主框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光伏部6,主框体1的侧面连接有连通管7,框架组件2上还设置有电池散热组件8,通过电池散热组件8对电池部3进行散热。
23.上述装置实际使用的时候,先根据各种器件的位置,通过框架组件2进行位置的调
整,再将各个组件放置在框架组件2上,然后在电池部3的相应位置安装电池散热组件8,通过电池散热组件8的设置解决在用电高峰时,电池会因为工作负荷变得温度比较高,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24.进一步的,框架组件2包括电机201,电机201固定连接在主框体1上,电机2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往复丝杆202,往复丝杆202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往复滑块203,往复滑块203 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竖向板204,竖向板204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卡接槽205,第一卡接槽205内卡接有横向板206,主框体1的侧面开设有与横向板206配合的多个第二卡接槽207
25.上述框架组件2实际使用的时候,根据需求将相应数量的横向板206卡设在对应位置的第二卡接槽207内,然后启动电机201,调动往复丝杆202转动以带动往复滑块203往复移动,带动竖向板204移动,构成需求的间隔,此时再放置各个组件即可。
26.进一步的,电池散热组件8包括外壳801,外壳801内固定连接有冷却泵802,冷却泵 802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连接管803与冷却机804连接,第一连接管803内设置有冷却液,冷却机804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漏斗805,外壳801内还固定连接有抽气泵806,抽气泵806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管807连接,第二连接管807分成多段,且每段第二连接管807分别与第二漏斗808连接。
27.上述电池散热组件8实际使用的时候,冷却泵802带动冷却机804冷却后的冷却液在第一连接管803内构成循环,抽气泵806的输入端将冷却泵802处冷却的空气抽入再经由第二连接管807通过各个方向的第二漏斗808吹出,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散热作业。
28.结合图5,横向板206上设置有对监控部4进行固定稳定的稳定组件9。
29.稳定组件9包括对称设置的与横向板206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板901,第一固定板901 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内杆902,固定内杆902的外侧滑动连接有固定外杆903,固定外杆 903内设置有连接槽904,固定内杆902通过第一弹力件905与连接槽904连接,固定外杆 903的另外一端与第二固定板906连接,第二固定板906与监控部4滑动连接。
30.第一弹力件905为弹簧。
31.上述稳定组件9实际使用的时候,通过第一弹力件905的弹力作用,使得第二固定板906 抵接在监控部4的侧面,对监控部4进行稳定固定。
32.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先根据各种器件的位置,通过框架组件2进行位置的调整,再将各个组件放置在框架组件2上,然后在电池部3的相应位置安装电池散热组件8,通过电池散热组件8的设置解决在用电高峰时,电池会因为工作负荷变得温度比较高,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的问题;冷却泵802带动冷却机804冷却后的冷却液在第一连接管803内构成循环,抽气泵806的输入端将冷却泵802处冷却的空气抽入再经由第二连接管807通过各个方向的第二漏斗808吹出,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散热作业;通过第一弹力件905的弹力作用,使得第二固定板906抵接在监控部4的侧面,对监控部4进行稳定固定。
3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