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残压高可靠性防雷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44839发布日期:2022-09-07 11:3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残压高可靠性防雷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残压高可靠性防雷电路。


背景技术:

2.在通常的220伏工频电网中,常见的电网故障是零线接触不良或者断路,造成线路电压短时上升到接近380伏,容易损坏电路。为了对电路起到保护,在电路中接入压敏电阻和放电管的串联支路,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但是,这种串联支路工作电压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容易产生弊端。如:放电管的直流击穿电压值需选择较高,使放电管的厚度加大,价格增加;耐受电网电压异常波动的能力较弱,需要大幅度提高放电管的直流击穿电压值;串联支路耐压和残压相互冲突,高耐压会有高残压,低残压则耐压也较低,无法实现高耐压和低残压的兼顾;串联电路作为一些更复杂的组合电路中的一部分时,也会因工作电压分配不理想而起不到最佳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低残压高可靠性防雷电路,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两个低残压器件串联增加电路的耐压,并联电阻r1和r2起到均压作用,保证电路可靠性、耐冲击性和防误导通作用。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低残压高可靠性防雷电路,包括第一滤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防雷模块和整流模块;
5.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的输入端与市电电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防雷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防雷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与负载电路电连接;
6.所述防雷模块包括压敏电阻rv1、放电管gd1、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压敏电阻rv1和所述放电管gd1串联为第一支路,所述电阻r1并联在所述压敏电阻rv1的两端,所述电阻r2并联在所述放电管gd1的两端;所述电阻r1远离放电管gd1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2远离压敏电阻rv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x1和共模电感lf1,所述电容cx1的两端并联在共模电感lf1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一引脚与市电的零线端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四引脚与市电的火线端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与第二滤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二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x2和共模电感lf2,所述电容cx2的两端并联在共模电感lf2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所述共模电感lf2的第一引脚与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2的第四引脚与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2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与防雷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9.优选的,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桥db1,所述整流桥db1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第一支路的两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1的正极端和负极端。
10.优选的,还包括熔断器f1,所述熔断器f1连接在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的输入端与市电的火线端之间。
11.优选的,还包括压敏电阻rv2,所述压敏电阻rv2并联在所述第一滤波模块的输入端之间。
12.优选的,还包括热敏电阻ntc1,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一端与共模电感lf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与防雷模块电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串联,提高了第一支路的导通电压,提高了电路的耐压能力,降低了电路残压,同时,在压敏电阻rv1的两端并联电阻r1,在放电管gd1的两端并联电阻r2,电阻r1和电阻r2起到均压的作用,防止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分压不均而带来风险,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在高压下,能保证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两个器件电压均衡,不会有单一器件误导通的现象发生。
14.本技术通过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两个低残压器件串联增加电路的耐压,并联电阻r1和r2起到均压作用,保证电路可靠性、耐冲击性和防误导通作用。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路连接图。
17.其中:第一滤波模块1、第二滤波模块2、防雷模块3、整流模块4。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1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一种低残压高可靠性防雷电路,包括第一滤波模块1、第二滤波模块2、防雷模块3和整流模块4;
23.所述第一滤波模块1的输入端与市电电连接,所述第一滤波模块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2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模块2的输出端与所述防雷模块3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防雷模块3的输出端与所述整流模块4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模块4的输出端与负载电路电连接;
24.所述防雷模块3包括压敏电阻rv1、放电管gd1、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压敏电阻rv1和所述放电管gd1串联为第一支路,所述电阻r1并联在所述压敏电阻rv1的两端,所述电阻r2并联在所述放电管gd1的两端;所述电阻r1远离放电管gd1的一端以及所述电阻r2远离压敏电阻rv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与所述整流模块4的输入端电连接。
25.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串联,提高了第一支路的导通电压,提高了电路的耐压能力,降低了电路残压,同时,在压敏电阻rv1的两端并联电阻r1,在放电管gd1的两端并联电阻r2,电阻r1和电阻r2起到均压的作用,防止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分压不均而带来风险,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在高温高压下,能保证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两个器件电压均衡,不会有单一器件误导通的现象发生。
26.本实施例中,压敏电阻rv1为390v压敏电阻,放电管gd1为200v放电管,电路整体耐压达到400vac,远高于额定输入电压,可工作在大多数的工频交流情况下,两个器件的残压较低,降低了整体电路在电流突波时的残压。
27.当电流突波到来时,压敏电阻rv1先到通,此时压敏电阻rv1阻值会迅速减小,这时电压加在放电管gd1上,此时放电管gd1导通放电,这时残压尖峰电压约600v,平台电压为400v左右。
28.本技术通过压敏电阻rv1和放电管gd1两个低残压器件串联增加电路的耐压,并联电阻r1和r2起到均压作用,保证电路可靠性、耐冲击性和防误导通作用。
29.具体地,所述第一滤波模块1包括电容cx1和共模电感lf1,所述电容cx1的两端并联在共模电感lf1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一引脚与市电的零线端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四引脚与市电的火线端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与第二滤波模块2的输入端电连接。
30.电容cx1和共模电感lf1组成emi滤波电路,能够通过频率为50hz左右的交流电,滤除高于50hz以上的高频干扰杂波,起到对市电电网的产生的高频脉冲干扰起到滤除作用,同时减少防雷电路本身对外界的电磁干扰。
31.优选的,所述第二滤波模块2包括电容cx2和共模电感lf2,所述电容cx2的两端并联在共模电感lf2的第一引脚和第四引脚,所述共模电感lf2的第一引脚与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2的第四引脚与所述共模电感lf1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lf2的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与防雷模块4的输入端电连接。
32.电容cx2和共模电感lf2组成第二级emi滤波电路,进一步对电路起到滤除高频干扰杂波的作用,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33.优选的,所述整流模块4包括整流桥db1,所述整流桥db1的两个交流输入端与第一支路的两端电连接,所述整流桥db1的正极端和负极端。
34.整流桥db1将交流输入转换为直流输出,为负载电路提供稳定的电源。
35.本技术中,还包括熔断器f1,所述熔断器f1连接在所述第一滤波模块1的输入端与市电的火线端之间。
36.设置熔断器f1,起到保护电流的作用。当市电输入电流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当电流超过一定数值时,熔断器f1会产生热量使其熔体熔化,从而断开电流,达到保护的效果。
37.具体地,还包括压敏电阻rv2,所述压敏电阻rv2并联在所述第一滤波模块1的输入
端之间。
38.压敏电阻rv2进一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当电路承受过压时,压敏电阻rv2起到电压钳位作用,吸收多余的电流从而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39.优选的,还包括热敏电阻ntc1,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一端与共模电感lf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与防雷模块3电连接。
4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