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电路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30845发布日期:2022-05-17 09:4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电源电路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显示设备中的电源通常具有过功率保护作用,当电源输出功率较大时,则认为显示设备中的负载可能存在故障,因此会关闭向显示设备中电源对负载的供电,其中,负载包括:主板、背光组件、音频输出模块等。具体地,在实现电源的过功率保护作用时,通常是通过检测电源电路中变压器初级侧的总电流值,当检测到该总电流值大于预设值时,认为电源此时的输出功率较大,则停止向负载供电,避免由负载故障而导致的显示设备中的其余部件损坏。
3.然而,在通过上述方式实现电源的过功率保护时,由于上述方法检测的电流值为电源中变压器初级侧的总电流,并未具体区分是哪一路负载的电流,当显示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时,变压器次级侧连接的负载中只有主板处于工作状态,此时主板故障所引起的变压器初级侧的电流变化很难达到变压器初级侧的预设电流值,进而无法及时关断对主板的供电输出,容易对显示设备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设备,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设备在待机状态下,主板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关断对主板的供电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交直流转换器、变压器以及控制电路;其中,
6.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交流电信号,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与主板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与驱动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三端与所述主板的第二端连接;
7.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板的第三端连接;所述主板的第四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8.当主板处于待机模式,且所述控制电路检测到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值时,所述控制电路基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输出电压生成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所述交直流转换器基于所述控制信号通过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向所述主板输出第一供电信号,以使所述主板基于所述第一供电信号以及所述驱动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电路工作;所述交直流转换器还用于在检测所述变压器的输入端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停止工作。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可控元件以及信号生成电路;
10.所述可控元件的一端作为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可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二
端作为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板的第三端连接,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三端作为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11.所述可控元件用于在所述驱动电路第二端的输出电压大于预设电压值时,对所述驱动电路第二端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后生成第一信号,以使所述信号生成电路基于所述第一信号以及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的输出电压生成所述控制信号和所述驱动信号。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控元件包括:稳压二极管;
13.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作为所述可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可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生成电路包括:恒压电路和产生单元;
15.所述恒压电路的第一端作为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三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恒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产生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产生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可控元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产生单元的第三端作为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主板的第三端连接;
16.所述恒压电路,用于基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向所述产生单元提供恒压信号,以使所述产生单元基于所述恒压信号以及所述第一信号生成所述控制信号和所述驱动信号。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产生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第一电容;
18.第一晶体管的基极作为所述产生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作为所述产生单元的第三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作为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三端。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恒压电路包括:基准电压源、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20.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作为所述恒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基准电压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基准电压源的参考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准电压源的阳极连接后接地。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还包括:开关电路;
22.所述开关电路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四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另一端用于接收工作信号,若所述工作信号为待机模式,则所述控制电路工作;若所述工作信号为正常工作模式,则所述控制电路停止工作。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第八电阻、第九电阻以及第四电容;
24.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作为所述开关电路的另一端,用于接收工作信号;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开关电路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四端连接。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还包括隔离电路,所述隔离电路的一端与所述主板的第三端连接,所述隔离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板的第三端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包括第四接口、第五接口以及第六接口;所述隔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以及第三二极管;
27.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主板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用于传输所述控制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
28.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主板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第五接口用于传输所述控制电路生成的驱动信号中的开关信号;
29.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主板的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接口连接,所述第六接口用于传输所述控制电路生成的驱动信号中的占空比信号。
3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电路、驱动电路、主板、发光元件和音频输出模块;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元件连接,用于在主板输出的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所述发光元件发光;所述电源电路中的变压器还包括第三输出端,所述电源电路通过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以及所述第三输出端,分别向所述主板、所述发光元件以及所述音频输出模块供电。
3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及显示设备,电源电路包括:交直流转换器、变压器以及控制电路;交直流转换器第二端与变压器输入端连接,变压器第一输出端与主板第一端以及控制电路第三端连接,变压器第二输出端与驱动电路第一端连接;交直流转换器第三端与主板第二端连接;控制电路第一端与变压器第二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主板第三端连接;主板第四端与驱动电路第二端连接;当主板处于待机模式,控制电路在检测到第二输出端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值时,使得主板基于控制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工作,以提高变压器初级侧的电流值,使其超过第一预设值,交直流转换器停止向负载供电,起到对显示设备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3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3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设有独立电源板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源板与负载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5.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电视电源架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产生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4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4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4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产生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45.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电路原理示意图;
46.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47.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8.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9.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50.下面对本技术所涉及的应用场景以及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51.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加深,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应运而生,比如电脑、电视机以及投影仪等。供电电路是显示装置中最为重要的电路结构之一,供电电路可以为显示装置提供电能,从而使显示装置得以正常运行。有的显示装置设置有独立电源板,有的显示装置将电源板和主板合二为一。
52.以设置有独立电源板的显示装置为例,对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参见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设有独立电源板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面板1、背光组件2、主板3、电源板4、后壳5和基座6。其中,面板1用于给用户呈现画面;背光组件2位于面板1的下方,通常是一些光学组件,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面板1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组件2还包括背板20,主板3和电源板4设置于背板20上,通常在背板20上冲压形成一些凸包结构,主板3和电源板4通过螺钉或者挂钩固定在凸包上;后壳5盖设在面板1上,以隐藏背光组件2、主板3以及电源板4等显示装置的零部件,起到美观的效果;底座6,用于支撑显示装置。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源板与负载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源板4包括输入端41和输出端42(图中示出第一输出端421、第二输出端422、第三输出端423),其中,输入端41与市电相连,输出端42与负载相连,比如,第一输出端421和用于点亮显示屏幕的led灯条相连,第二输出端422和音响相连,第三输出端423和主板相连。电源板4需要将交流市电转换为负载所需求的直流电,并且,该直流电通常具有不同的规格,例如音响需要18v,面板需要12v等。
54.具体地,以电视为例介绍显示装置的电源架构,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电视电源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供电电路、负载、反馈电路、电源,其中,电源包括:整流桥、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模块和谐振变换器(llc)模块,llc
模块中包括同步整流电路(图3未示出)。pfc模块与llc模块连接,llc模块分别供电电路、反馈电路相连。
55.其中,整流桥用于对输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向pfc模块输入全波信号。pfc模块主要对输入的交流电源进行功率因数校正,向llc模块输出稳定的直流母线电压(如380v)。pfc模块可以有效提高电源的功率因数,保证电压和电流同相位。llc模块通常包括同步整流电路、脉冲频率调整(pulse frequency modulation,pfm)电路、电容以及电感等元器件。llc模块具体可以对pfc模块输入的直流母线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并输出恒定的电压给负载。电源还可以包括反激模块(图3未示出),用于向pfc模块和llc模块提供自身的供电电压和待机电源。
56.反馈电路分别与电源、供电电路相连,能够控制供电电路是否导通,即控制llc模块输出的电能能否经过供电电路为负载供电,从而实现负载的开启或关闭。供电电路还与llc模块、负载相连,当供电电路连通时,llc模块能够为负载供电,当供电电路断开时,llc模块不能够为负载供电。负载包括主板、背光组件、显示主体等。
57.在一些示例中,电源在向显示设备中的负载供电时,供电电路中通常包括有变压器,在变压器的次级侧设置有三个绕组,其中一个绕组与变压器初级侧绕组耦合连接,用于向主板供电,其余两个绕组均与向主板供电的绕组耦合连接,分别向显示设备的背光组件中的驱动电路和显示设备中的音频模块供电。
58.在一些示例中,电源具有过功率保护作用,当电源检测到当前的输出功率较大时,会关闭向显示设备中的负载供电。相关技术中,在实现电源的过功率保护作用时,通常是通过检测电源电路中变压器初级侧的电流值,当检测到电流值大于预设值时,此时则认为电源此时的输出功率较大,则停止向负载供电。
59.然而,在通过上述方式实现电源的过功率保护时,由于上述方法检测的为变压器初级侧的总电流,并未具体区分是哪一路负载的电流。当显示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时,此时,变压器次级侧连接的负载中,只有主板处于工作状态。此时主板故障所引起的变压器初级侧的电流变化很难达到在显示设备正常工作时的预设电流值时,进而电源无法开启过功率保护而无法及时关断对主板的供电输出,容易对显示设备造成损害。
60.本技术提供的电源电路及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相关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61.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6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电源电路包括:交直流转换器、变压器以及控制电路;其中,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交流电信号,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二端与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与主板的第一端以及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与驱动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三端与主板的第二端连接;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主板的第三端连接;主板的第四端与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63.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一端,可用于接收交流电信号,例如,可以外接220v的市电,之后通过交直流转换器对外部输入的交流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直流电信号。并且,该直流电信号输出至与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二端连接的变压器的初级侧的
输入端,经变压器进行电压变换之后,由变压器的次级侧输出两路电压信号,一路通过变压器次级侧的第一输出端输出至与其连接的主板的第一端,为主板供电。另一路通过变压器次级侧的第二输出端输出至与其连接的驱动电路的第一端,为驱动电路提供供电电压。即,在变压器次级侧设置有两个绕组,两个绕组耦合连接,其中一个绕组通过与变压器初级侧的绕组耦合连接后向主板供电,另一个绕组通过与变压器次级侧的另一绕组耦合连接,向驱动电路供电。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交直流转换器可以包括图3中的反馈电路、llc模块。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交直流转换器中还可以包括图3中的整流桥以及pfc模块。本实施例中的变压器可以作为图3中的供电电路,为与其连接的主板、驱动电路供电。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路是用于向背光组件发送驱动信号以调节背光组件亮度。
64.而且,交直流转换器的第三端与主板的第二端连接,以使交直流转换器可以实时采集主板上的供电电压,通过反馈调节以使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的输出电压维持恒定。
65.主板的第四端与驱动电路的第二端连接,以使得显示设备在显示画面时,可以驱动电路可以依据主板第四端输出的驱动信号驱动显示设备中的背光模组发光。
66.此外,为了确保电源在主板处于待机工作时,对显示设备实现过功率保护,电源电路中还包括有控制电路。本实施例中,主板在处于待机状态时,变压器通过第一输出端提供给主板的供电信号低于主板在正常工作时的第一供电信号的电压。
67.该控制电路的第三端与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进而通过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供电信号为控制电路供电。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用于在主板处于待机模式时,当主板出现故障导致主板的负载升高时,由于驱动电路的供电输入端(即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处的绕组由于与主板的供电的绕组耦合连接,所以当给主板供电的绕组的电压升高时,与其耦合连接的用于向驱动电路供电的绕组的输出电压也随着升高,而控制电路可用于检测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且在检测到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值时,该控制电路基于检测到的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以及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的输出电压,生成驱动信号以及控制信号。
68.当交直流转换器检测到控制电路向主板输出的控制信号之后,与该主板连接的交直流转换器经过反馈控制后,将向主板提供的供电信号提升至第一供电信号(例如,通常主板在待机时为了节省功率提供9v的供电电压,在正常工作时,需要提供12v的工作电压时主板可正常工作)。进而,主板基于第一供电信号以及控制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可以控制原本在主板处于待机状态时停止工作的驱动电路开始工作,进而在驱动电路工作的状态下,提高变压器初级侧输入端的电流,以使得交直流转换器可以通过检测变压器的输入端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停止工作,即停止向变压器次级侧连接的负载供电。
69.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显示设备在待机状态下,主板故障时所引起的电流变化值不足以达到显示设备在正常工作时设置的电流值(即第一预设值),而无法对显示设备起到断电保护作用,在变压器次级侧设置了控制电路。由于当主板侧的负载升高时,与主板供电端绕组耦合连接的另一绕组的输出电压也会随着增大,因此可以通过设置控制电路,检测另一绕组(即为驱动电路供电的绕组,也就是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当该电压超过预设电压值时,此时则认为主板出现故障,则此时通过生成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使得主板基于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工作,进而在驱动电路工作的状态下,相比于原先主板故障时变压器初级侧的电流仅与主板上的电流相关,此时在主板故障时,变压器
初级侧的电流与主板上的电流以及驱动电路中的电流相关,即提高了变压器初级侧的电流值,以使得提高后的电流值可以达到第一预设值,进而,交直流转换器此时会停止工作,即停止向变压器次级侧的负载供电,起到对显示设备的保护作用。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电源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具体包括:可控元件以及信号生成电路;
71.可控元件的一端作为控制电路的第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可控元件的另一端与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一端连接,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二端作为控制电路的第二端,与主板的第三端连接,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三端作为控制电路的第三端,与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可控元件用于在驱动电路第二端的输出电压大于预设电压值时,对驱动电路第二端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后生成第一信号,以使信号生成电路基于第一信号以及变压器的第一端的输出电压生成控制信号和驱动信号。
72.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中的可控元件的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用于在主板处于待机模式时检测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的大小,并且当检测到的电压大小大于预设电压值时,此时,可控元件导通,并且,在可控元件导通时,还对输入至可控元件的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以避免输入电压较大时对与可控元件另一端连接的信号生成电路造成损坏。之后,信号生成电路可以依据可控元件降压处理后的得到的第一信号以及与信号生成电路连接的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所提供的输出电压生成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
73.在实际电路中,可控元件包括:稳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作为可控元件的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作为可控元件的另一端,与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一端连接。
74.具体地,在电源电路工作时,由于稳压二极管地阴极与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信号生成电路连接,当主板发生故障导致主板上的负载升高时,此时,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也不断升高,与变压器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稳压二极管阴极侧的电压也不断升高,并且随着电压的不断升高,会导致稳压二极管反向导通,并且对输入至稳压二极管阴极侧的电压起到了降压作用。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电路中可控元件中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串联的稳压二极管,且稳压二极管的数量与稳压二计管的击穿电压以及预设电压值相关,此处仅以一个稳压二极管为例进行说明。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再图5所示的电源电路的结构的基础上,图中信号生成电路中具体包括:恒压电路和产生单元;
76.恒压电路的第一端作为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三端,与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恒压电路的第二端与产生单元的第一端连接,产生单元的第二端作为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一端,与可控元件的另一端连接;产生单元的第三端作为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二端,与主板的第三端连接;恒压电路,用于基于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向产生单元提供恒压信号,以使产生单元基于恒压信号以及第一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和驱动信号。
77.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在信号生成电路中具体包括有恒压电路以及产生单元,其中,恒压电路的第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恒压电路的第二端与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一端连接,其中,恒压电路用于对与其连接的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
电压处理之后,进而将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输出的变压转换为恒压信号,并且通过该恒压信号为与恒压电路连接的产生单元供电,以使得产生单元在该恒压信号以及可控元件输出的第一信号的作用下生成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至产生单元连接的主板。
78.在实际电路中,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产生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如图7所示,图中产生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v1)、第二晶体管(v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以及第一电容(c1);
79.第一晶体管的基极作为产生单元的第二端(vo),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作为产生单元的第三端;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作为信号生成电路的第三端(sb)。
80.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产生单元中包括有第一晶体管(图中用v1标识)以及第二晶体管(v2)。图中vcc端作为恒压电路的输出端,向产生单元提供恒压信号。图中vo端为可控元件的输出端,用于接收可控元件传输的第一信号。在电路具体工作时,若可控元件检测到的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信号未超过预设电压值,则此时可控元件无法导通,进而该产生单元在此时不工作。当可控元件由于变压器的第二输出端的电压升高而导通后,生成第一信号传输至与可控元件连接的产生单元的vo端。当第一信号传输至vo端时,此时,首先经过第一电阻以及第一电容的滤波之后,传输至第一晶体管的基极,以使得第一晶体管基极处的电压升高,而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至恒压电路的输出端(vcc),进而使得第一晶体管导通。在第一晶体管导通之后,由于第二晶体管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进而在第一晶体管导通的状态下,第二晶体管的基极处的电压降低,而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恒压电路的输出端(vcc),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进而使得第二晶体管导通,并在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处生成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图中用sb代表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的输出端)。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第一电阻以及第一电容也可不设置。
81.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如图8所示,图中该恒压电路中包括:基准电压源(n1)、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的一端作为恒压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与基准电压源的阴极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以及基准电压源的参考端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基准电压源的阳极连接后接地。
82.示例性地,图中的vi端为恒压电路的第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图中的vcc端为恒压电路的第二端,与产生单元连接,用于向产生单元提供恒压信号。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恒压电路中,通过主要是通过基准电压源(n1)以及与基准电压源的参考端连接的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的作用下,以使在基准电压源阴极侧可以输出稳定的恒压信号。具体地,当变压器的第一输出端的输出的电压信号传输至vi端,此时通过第二电容滤波以减少之后,传输至与vi端连接的第五电阻的一端,之后通过第五电阻的限流降压后输出至第六电阻的一端,经过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的分压,以及基准电压源的调整,使得基准
电压源阴极侧的输出电压维持在恒定电压值,而且该恒定电压值与vi端的输入电压的大小无关,仅仅与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的电阻值以及基准电压源参考端所提供的基准电压有关。具体基准电压源可以维持恒压输出的原理与相关技术中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的第三电容也可以起到滤波以减少信号纹波的作用,在一些电路中也可以不添加该元件。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电源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源电路中还包括:开关电路;其中,开关电路一端与控制电路的第四端连接,开关电路的另一端用于接收工作信号,若工作信号为待机模式,则控制电路工作;若工作信号为正常工作模式,则控制电路停止工作。
84.示例性地,在待机工作时,主板上的电路只有部分处于工作状态(例如,接收用户唤醒指令的电路),而当正常工作时,此时主板上的电路全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相比于待机状态时,主板侧的负载提高,从而会导致驱动电路侧的供电电压(即,变压器第二输出端的电压)提高。又或者,显示设备在处于关屏听音乐的应用场景时,此时,显示设备中的主板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主板侧的负载相比于主板待机时提高,从而也会导致驱动电路侧的供电电压提高。
85.为了避免控制电路在正常状态下工作时容易产生误保护的作用,需要控制控制电路仅在待机模式下工作,可以控制电路的第四端连接一个开关电路,该开关电路可用于接收当前的工作信号,并依据当前的工作信号为正常工作的信号还是待机信号来控制控制电路为停止工作状态还是工作状态。
86.在实际电路中,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0所示,开关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v3)、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以及第四电容(c4);
87.第八电阻的一端作为开关电路的另一端,用于接收工作信号;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以及第三晶体管的基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以及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作为开关电路的一端,与控制电路的第四端连接。
88.示例性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电路中,设置有第三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点可作为控制电路的第四端。在开关电路的输入端处,设置有第八电阻,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以及第三晶体管的基极,第八电阻起到限流作用以保护第三晶体管,第九电阻以及第四电容用于对外部输入的信号进行滤波,第八电阻的一端用于接收工作信号。当接收到的工作信号为待机模式的信号时,此时开关电路接收到的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进而开关电路中的第三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此时控制电路可以正常工作,即产生单元可以在可控元件输出的第一信号以及恒压电路提供的恒压信号的作用下产生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至主板,以使主板依据该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控制驱动电路工作,进而使得交直流转换器停止向负载供电。当接收到的工作信号为正常工作模式的信号时,此时开关电路接收到的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进而开关电路中的第三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此时与第三晶体管集电极连接的第一晶体管的基极始终处于低电平状态,无法导通,进而使得控制电路在接收到的信号为正常工作模式下的工作信号时,可以停止工作。
89.在本实施例中,可控元件中包括有三个依次串联连接的稳压二极管(ld0、ld1、
ld2),此处仅为示例性说明,具体稳压二极管的数量可以依据实际电路需求具体设置。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可控元件与产生单元的连接处还可设置有第十电阻,第十电阻的一端与可控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该第十晶体管可以起到限流作用,以避免电流较大时,第一晶体管烧坏。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6所示的电源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源电路中还包括:包括隔离电路,隔离电路的一端与主板的第三端连接,隔离电路的另一端与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92.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在主板与控制电路连接时,为了防止控制电路产生的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反灌至主板中,使得主板工作异常,因此在主板与控制电路通过隔离电路连接起来。当控制电路工作时,控制电路产生的控制信号以及驱动信号可以通过主板发送至驱动电路进而控制驱动电路工作,且控制电路以及驱动信号由于隔离电路的存在,也不会反灌至主板的工作电路中,进而对主板的电路造成损坏。而当主板正常工作时,主板产生的驱动信号和控制信号可以直接通过隔离电路传输至驱动电路,进而使得驱动电路可以正常工作。
93.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产生单元的电路示意图。其中,产生单元产生的驱动信号中包括有占空比信号(pwm1)以及开关信号(sw1)。产生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用stb1标识。
94.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主板的第三端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在主板正常工作时,主板可以依据这三个接口分别传输控制信号、开关信号以及占空比信号至驱动电路,以使驱动电路开始工作。并且控制电路的第二端包括第四接口、第五接口以及第六接口,用于传输产生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开关信号以及占空比信号。隔离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三二极管(d3)。
95.其中,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主板的第一接口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四接口连接,第四接口用于传输控制电路生成的控制信号,即用于传输产生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stb1)的第四接口与主板上产生控制信号(stb)的接口连接,进而在产生单元产生控制信号stb1时,控制信号stb1可以通过原本主板与驱动电路之间传输stb信号的传输通路,传输至驱动电路。而,为了防止stb1信号倒灌至主板上的第一接口,添加了一个二极管,二极管的阳极与主板的第一接口连接,二极管管的阴极与第四接口连接,进而stb1信号无法通过二极管的阴极传输至与二极管阳极连接的主板上的第一接口,起到对主板上电路保护的作用。而基于该二极管的设置,主板第一接口输出的信号可以基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性传输至驱动电路。
96.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主板的第二接口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五接口连接,第五接口用于传输控制电路生成的驱动信号中的开关信号,即用于传输产生单元产生的驱动信号(sw1)的第五接口与主板上产生驱动信号(sw)的接口连接,进而在产生单元产生驱动信号sw1时,驱动信号sw1可以通过原本主板与驱动电路之间传输sw信号的传输通路,传输至驱动电路。而,为了防止sw1信号倒灌至主板上的第二接口,添加了一个第二二极管,二极管的阳极与主板的第二接口连接,二极管管的阴极与第五接口连接,进而sw1信号无法通过二极管的阴极传输至与二极管阳极连接的主板上的第二接口,起到对主板上电路保护的作用。而基于该二极管的设置,主板第二接口输出的信号可以基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性传
输至驱动电路。
97.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主板的第三接口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六接口连接,第六接口用于传输控制电路生成的驱动信号中的占空比信号,即用于传输产生单元产生的占空比信号(pwm1)的第六接口与主板上产生占空比信号(pwm)的接口连接,进而在产生单元产生占空比信号pwm1时,占空比信号pwm1可以通过原本主板与驱动电路之间传输pwm信号的传输通路,传输至驱动电路。而,为了防止pwm1信号倒灌至主板上的第三接口,添加了一个二极管,二极管的阳极与主板的第三接口连接,二极管管的阴极与第六接口连接,进而pwm1信号无法通过二极管的阴极传输至与二极管阳极连接的主板上的第三接口,起到对主板上电路保护的作用。而基于该二极管的设置,主板第三接口输出的信号可以基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性传输至驱动电路。
98.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板与控制电路连接时,在主板与控制电路之间设置隔离电路,进而可以确保控制电路生成的信号不会倒灌至主板,造成主板的损坏。
99.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电路原理示意图。图中,本实施例中的交直流转换器中包括有依次连接的滤波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谐振变换器以及反馈电路(此处图中示处的反馈电路的电路结构为图3中的反馈电路的一种电路形式)。图中,谐振变换器与变压器初级侧连接,变压器次级侧包括三个输出端,其中提供16v电压的输出端可以为显示设备中的音频输出模块供电。标号vled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连接,用于为驱动电路供电。标号

对应的输出端为主板供电。在变压器次级输出三个供电信号之前,可以分别设置一个由二极管组成的输出整流滤波电路,使得变压器次级侧输出的信号经过滤波处理之后,在输出给各负载供电。其中,为主板供电的输出端通过反馈电路与谐振变换器连接。该反馈电路可用于为主板供电的输出端的供电信号,当该供电信号未达到预设值时,则会生成一个反馈信号通过光耦传输至谐振变换器中的控制芯片的反馈输入端(fbi),之后,该控制芯片通过控制与其连接的两个开关管的频率以调整变压器次级侧输出的电压。并且,在谐振变化器中还设置有电阻r11,该电阻r11用于对变压器初级侧的总电流进行采样,并将采样后的信号通过控制芯片的isen管脚传输至控制芯片中,以使得控制芯片对采样信号进行判断,当确定采样信号大于预设值时,此时则控制与该控制芯片连接的两个开关管关断,停止向变压器初级侧输出信号。
10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主板处于待机模式时,此时为了节省供电消耗,此时,为主板提供的供电信号为9v,当主板正常工作时,可采用12v的供电信号以使主板正常工作。因此,在对主板的供电电压进行反馈调节时,当主板处于待机模式时,反馈电路中stb1的信号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为低电平,与该信号连接的晶体管未导通,此时,通过图中的电阻r12与电阻r13对主板供电端的供电信号进行采样。而当主板从待机模式转化为正常工作模式时,此时反馈电路中stb1的信号输入端输入的信号为高电平,与该信号连接的晶体管导通,此时与晶体管连接的电阻参与到对主板供电端的供电信号的采样中,进而由于采样电阻阻值的变化,使得产生的反馈信号也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反馈调节,使得主板供电端的电压从9v提升至12v。
101.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中,该驱动电路中设置有驱动芯片,其中驱动芯片的vcc端用于为该驱动芯片供电。驱动芯片中的en/dim端用于接收主板或者控制电路发送的sw信号以及pwm信号,当输入的sw信号为高电平且有pwm信号
输入时,此时,该驱动芯片会通过out端输出信号来控制发光元件的亮度,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out端输出的信号可直接输出至于其连接的开关管的控制端,且该开关管还于发光元件连接,进而通过控制开关管的通断频率来调节与该开关管连接的发光元件。当有pwm信号输入但输入的sw信号为低电平时,此时与sw1端连接的二极管导通会拉低驱动芯片的en端的电平,此时该驱动芯片仍无法工作。即,仅有当输入的sw信号为高电平且存在pwm信号时,该驱动芯片才会工作,以控制发光元件亮度。
102.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源电路、发光元件和音频输出模块、主板、驱动电路,其中,驱动电路与主板和发光元件连接,用于在主板输出的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发光元件发光;电源电路中的变压器还包括第三输出端,电源电路通过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以及第三输出端,分别向主板、发光元件以及音频输出模块供电。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电源电路在显示设备处于待机模式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的控制来避免主板由于故障所导致的负载增大时,可及时关断对主板的供电,进而起到对电源电路的保护作用。
103.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104.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