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及电池箱。
背景技术:2.目前,随着对动力电池系统整体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动力电池内各种控制器件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动力电池控制系统中,需要通过诸多线束来进行电力的传输及信号指令的控制。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系统内部的线束主要是通过带有卡扣的支架结构,并通过一根束线带的方式固定的,这种线束固定头结构较复杂,对束线带的安装也不稳固,并且在固定线束时,卡扣容易将线束划伤,使线束受损。此外卡扣结构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因部件老化而导致其卡接性能下降,同时束线带由于安装不稳固也会脱离束线带,进而使线束存在脱落卡扣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及电池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系统内部线束固定可靠性差,易伤线束的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开设有线束固定槽,所述线束固定槽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穿线槽,所述第一穿线槽与所述线束固定槽垂直交错连通,所述固定基座背向所述线束固定槽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穿线槽,所述第二穿线槽与所述第一穿线槽平行设置,所述线束固定槽能够容置线束。
6.可选地,所述线束固定槽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线束固定槽间隔分布。
7.可选地,还包括束线带,当所述线束容置于所述线束固定槽时,所述束线带能够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穿线槽与所述第二穿线槽以将所述线束固定。
8.可选地,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二穿线槽的槽壁向外延伸设置。
9.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焊接端面。
10.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
11.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有内螺纹。
12.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插接头。
13.可选地,所述固定基座的材质设置为金属。
14.一种电池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和分流器,所述第一继电器与所述箱体之间通过第一线束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继电器之间通过第二线束连接,所述分流器与所述箱体之间通过第三线束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固定装置,所述线束固定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第一线束、所述第二线束及所述第三线束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线束固定装置,且所述第一线束、所述第二线束及所述第三线束分别容置于对应的所述线束固定槽内。
15.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线束固定槽,在安装线束时线束容置于线束固定槽内,从而将线束可靠地进行固定,结构简单,使用便捷,位于线束固定槽中的线束不会轻易脱落,也不会出现划伤的情况,进而增强了线束固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束固定装置固定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固定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固定基座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固定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固定基座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电池箱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于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中:
25.100、固定基座;110、线束固定槽;120、第一穿线槽;130、第二穿线槽; 140、连接部;141;焊接端面;142、第一通孔;143、第二通孔;
26.200、线束;
27.300、束线带;
28.400、箱体;410、第一继电器;411、第一线束;420、第二继电器;421、第二线束;430、分流器;431、第三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3.实施例一
3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参照图1至图3所示,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基座100和束线带300,其中固定基座100开设有线束固定槽110,线束固定槽110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一穿线槽120,第一穿线槽120与线束固定槽110 垂直交错连通,固定基座100背向线束固定槽11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穿线槽130,第二穿线槽130与第一穿线槽120平行设置,线束固定槽110能够容置线束200。于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线束固定槽110,线束200可靠地进行固定,结构简单,使用便捷,位于线束固定槽110中的线束200不会轻易脱落,也不会出现划伤的情况,进而增强了线束200固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5.进一步地,于本实施例中,线束固定装置还包括束线带300,当线束200容置于线束固定槽110时,束线带300能够依次绕设于第一穿线槽120与第二穿线槽130以将线束200固定,第一穿线槽120和第二穿线槽130给束线带300 提供了可靠的固定位置,在绕设固定线束200时,束线带300依次绕设第一穿线槽120及第二穿线槽130,进而将线束200稳固可靠地固定束缚住,使线束 200不会脱离线束固定槽110,并且束线带300自身的安装会更加稳定,不会脱离第一穿线槽120及第二穿线槽130,进而保证对线束200的固定效果。
36.进一步地,第一穿线槽120的开设方向与线束固定槽110垂直,即第一穿线槽120、第二穿线槽130的开设方向均与线束固定槽110垂直,这样设置使得在绕设束线带300时,束线带300可以沿线束200的径向固定和束缚线束200,进一步避免线束200在线束固定槽110中产生窜动,进而保证线束200固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7.于本实施例中,线束固定槽110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线束固定槽110 间隔分布。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线束固定槽110,当需要同时固定多条线束200时,可将每条线束200对应容置在其中一个线束固定槽110中,从而将线束200有序地分开,使排线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避免线束200之间对信号传输的干扰,有效提升ems测试的通过率。此外这样设置也能更加方便线束 200的维护,在线束200检修和排查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操作效率。
38.于本实施例中,线束固定装置还包括连接部140,连接部140沿第二穿线槽 130的槽壁向外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0给固定基座100提供了可靠的连接位置,同时设置连接部140沿第二穿线槽130的槽壁向外延伸设置也不会占用第二穿线槽130的槽体空间,使结构布置更加合理。于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0与第二穿线槽130的槽壁一体成型设置,这样的设置省去了连接部 140与第二穿线槽130分体组装的过程,并且也使得连接部140能够更加牢固地设置于第二穿线槽130的槽壁上,不易变形,增强了连接部140的可靠性。
39.进一步地,连接部140上设置有焊接端面141,当外部设备需要通过焊接的形式与固定基座100焊接时,通过焊接端面141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可靠的焊接。作为优选地,焊接工艺优选设置为激光焊接,激光焊接热影响区金相变化范围小,热传导而产生的变形量小,且激光束易于聚焦、对准及受光学仪器所导引,无需电极,不会受到电极污染而受损的影响。
40.进一步地,固定基座100的材质设置为金属,进而使固定基座100具备良好的刚度、强度和韧性。金属材质的选用可以是钢、也可以是铝,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41.实施例二
42.本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固定装置参照图4至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连接部14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42。当固定基座100需要通过铆接的形式与外部设备连接时,使用铆钉穿设外部设备连接端的铆接孔与连接部140上的第一通孔142,即可实现固定基座100与外部设备的可靠连接。进一步地,第一通孔142的数量被设置为多个,在连接部140与外部设备连接时,可以根据实际安装位置选择位置合适的第一通孔142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第二通孔142 的尺寸可根据外部设备的铆接孔尺寸进行适应性设置,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43.进一步地,连接部140上还开设有第二通孔143,第二通孔143设置有内螺纹。当固定基座100需要通过螺接的形式与外部设备连接时,使用螺栓穿设外部设备连接端的螺孔与连接部140上的第二通孔143,即可实现固定基座100与外部设备的可靠连接。进一步地,第二通孔143的数量被设置为多个,在连接部140与外部设备连接时,可以根据实际安装位置选择位置合适的第二通孔143 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第二通孔143的尺寸可根据外部设备的螺孔尺寸进行适应性设置,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44.实施例三
45.本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固定装置与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140上设置有插接头。当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开设有插接槽时,通过将插接头插接于插接槽,即可实现固定基座100与外部设备的可靠连接。插接头与插接槽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进而可以保证插接的稳固性,使固定基座100 牢固可靠地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
46.实施例四
4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箱,参照图6至图7所示,电池箱包括箱体400、第一继电器410、第二继电器420和分流器430,其中第一继电器410与箱体400 之间通过第一线束411连接,第二继电器420与第一继电器410之间通过第二线束421连接,分流器430与箱体400之间通过第三线束431连接,还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线束固定装置,线束固定装置设置于箱400体内,第一线束411、第二线束421及第三线束431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线束固定装置,且第一线束411、第二线束421及第三线束431分别容置于对应的线束固定槽110内。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箱内的第一线束411、第二线束421及第三线束431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线束固定装置,使得电池箱内各线束的都能通过线束固定装置进行可靠地固定,各条线束不会轻易脱落,且不会有划伤的情况出现,保证各条线束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于本实施例中,每个线束固定装置均绕设有束线带300,进一步保证各条线束的稳固连接。
48.可选地,箱体400内还包括电池模组、熔断器等部件,这些部件在通过连接线进行连接时,可以根据需要对应地设置线束固定装置,进而保证这些连接线的连接稳定性。
49.具体地,当电池箱的箱体400上设置有焊接区域时,本实施例将使用到实施例一提供的线束固定装置来固定线束200,通过将连接部140上的焊接端面 141与箱体400上的焊接区域向对应,并优选使用激光焊接工艺进行焊接。
50.进一步地,当电池箱的箱体400上设置有铆接孔或螺接孔时,本实施例将使用到实施例二提供的线束固定装置来固定线束200,当箱体400上开设有铆接孔时,使用铆钉穿设箱体400上的铆接孔与连接部140上的第一通孔142,即可实现固定基座100与箱体的可靠安装;当箱体400上开设有螺孔时,使用螺栓穿设箱体400上的螺孔与连接部140上的第二通孔143,使固定基座100与箱体 400进行安装。
51.进一步地,当电池箱的箱体400上设置有插接槽时,本实施例将使用到实施例三提
供的线束固定装置来固定线束200,通过将连接部140上的插接头插接于箱体400上的插接槽,实现固定基座100与箱体400的可靠连接。
52.在上述实施例中,线束固定槽110、第一穿线槽120、第二穿线槽130的槽体宽度及高度,线束固定槽110的数量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在此不做过多限定。
53.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