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轴承外圈固定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60998发布日期:2022-11-12 02:31阅读:25来源:国知局
马达以及轴承外圈固定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以及轴承外圈固定单元。


背景技术:

2.在日本专利特开2008-30160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马达,其具有轴(马达轴)、供轴穿插的壳体、以及相对于壳体能够旋转地支承轴的轴承(滚珠轴承)。日本专利特开2008-301609号公报的轴承的内圈通过压入轴而固定在轴上。另一方面,日本专利特开2008-301609号公报的轴承的外圈被收纳在形成于壳体的开口中,在轴的轴向上始终被施力。


技术实现要素:

3.但是,日本专利特开2008-301609号公报中的轴承的外圈没有固定在壳体上。因此,例如在对马达施加过度的振动等异常时,由于超过对外圈施力的作用力的力作用于轴的轴向上,因此存在外圈相对于内圈在轴向上偏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轴承有可能损坏。
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轴承的外圈在轴向上的偏移的马达以及轴承外圈固定单元。
5.本发明的一方式是一种马达,其具有:轴;壳体,其供所述轴穿插;以及轴承,其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轴,所述马达具备:第1构件,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支承所述轴承的外圈的一个端面侧;以及第2构件,其安装在所述第1构件上,支承所述外圈的另一个端面侧,所述外圈紧固在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上。
6.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轴承外圈固定单元,其用于将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轴承相对于供轴穿插的壳体能够旋转地支承所述轴,所述轴承外圈固定单元具备:第1构件,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支承所述轴承的外圈的一个端面侧;以及第2构件,其安装在所述第1构件上,支承所述外圈的另一个端面侧,所述外圈紧固在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上。
7.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通过第1构件和第2构件来把持外圈,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的外圈在轴向上的偏移。
附图说明
8.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截面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的轴承外圈固定单元与马达的一部分一起表示的截面图。图3是将变形例1的轴承外圈固定单元与马达的一部分一起表示的截面图。图4是将变形例2的轴承外圈固定单元与马达的一部分一起表示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9.以下,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0.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截面图。马达10具有定子12、转子14、轴16、壳体18和轴承20。
11.定子12产生用于使转子14旋转的力。定子12形成为筒状,配置在转子14的外周侧。
12.转子14使用定子12所产生的力而旋转。转子14配置在筒状的定子12的筒内部,配置在定子12的内周侧。转子14通过响应于流过定子12的电流而与在定子12中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而旋转。
13.轴16与转子14的旋转联动而旋转。轴16形成为棒状,安装在转子14上。轴16的旋转轴ax与定子12以及转子14的中心轴一致。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轴16的一端侧为前侧,轴16的另一端侧为后侧。在轴16的后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轴16的旋转的被检测体22。被检测体22例如是设置在轴16的外周面上的齿轮等。
14.壳体18是具有供轴16穿插的孔的箱体。壳体18可以收纳整个定子12,也可以如图1所示,单独收纳定子12的前侧端部和后侧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8单独收纳定子12的前侧端部和后侧端部。以下,将覆盖定子12的前侧端部的壳体18称为前侧壳体18a,将覆盖定子12的后侧端部的壳体18称为后侧壳体18b。
15.前侧壳体18a在与轴16的前侧的定子12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以覆盖转子14的前侧的端面的方式设置在定子12上。后壳体18b在与轴16的后侧的定子12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以覆盖转子14的后侧的端面的方式设置在定子12上。
16.在后侧壳体18b的内周侧的面上形成有供轴承20的外圈32嵌入的凹部24。在后侧壳体18b的外周侧的面上设置有检测轴16的转速的旋转传感器26。旋转传感器26基于设置在轴16后侧的被检测体22来检测轴16的转速。被检测体22和旋转传感器26被安装在后侧壳体18b的后端面上的盖部28覆盖。
17.轴承20相对于壳体18能够旋转地支承轴16。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支承从转子14向前侧延伸的轴16的轴承20和支承从该转子14向后侧延伸的轴16的轴承20。以下,将支承从转子14向前侧延伸的轴16的轴承20称为前侧轴承20a,支承从转子14向后侧延伸的轴16的轴承20称为后侧轴承20b。
18.前侧轴承20a以及后侧轴承20b具有内圈30、外圈32、配置在内圈30与外圈32之间的滚动体34。前侧轴承20a以及后侧轴承20b的内圈30例如通过压入到轴16而固定在轴16的外周面上。前侧轴承20a的外圈32通过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固定在前侧壳体18a上,后侧轴承20b的外圈32通过嵌入到后侧壳体18b的凹部24而安装在后侧壳体18b上。另外,后侧轴承20b的外圈32被配置在后侧壳体18b与外圈32之间的弹簧等未图示的施力部始终从后侧向前侧施力。
19.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是用于将外圈32固定在壳体18上的单元,具有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图2是将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与马达10的一部分一起表示的截面图。
20.第1构件42支承外圈32的一个端面侧。第1构件42通过安装在前侧壳体18a上而固定在前侧壳体18a上(参照图1)。第1构件42也可以具有与沿着外圈32的轴向形成在前侧壳体18a上的螺纹孔对应的螺纹孔,通过与该螺纹孔螺合的螺栓46安装在前侧壳体18a上。在图1中,示出了通过螺栓46安装第1构件42的情况。
21.第1构件42具有供轴16穿插的贯通孔50和用于收纳外圈32的一部分的收纳孔52。收纳孔52从第2构件44侧的端面朝向相反侧的端面延伸,具有比外圈32的外径大的外径。
22.第1构件42具有用于压制收纳在收纳孔52中的外圈32的前侧的端面的第1壁面42x和用于压制该外圈3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第2壁面42y。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壁面42x与收纳在收纳孔52中的外圈32的前侧的端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壁面42y与从收纳在收纳孔52中的外圈32的前侧的端面到后侧的端面的中途的外圈32的外周面接触。
23.第2构件44支承外圈32的另一个端面侧。第2构件44通过安装到第1构件42上而固定到第1构件42上。第2构件44也可以具有与沿着外圈32的轴向形成在第1构件42上的螺纹孔对应的螺纹孔,通过与该螺纹孔螺合的螺栓48安装在第2构件44上。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通过螺栓48安装第2构件44的情况。
24.第2构件44具有供轴16穿插的贯通孔60和用于收纳外圈32的一部分的收纳孔62。收纳孔62从第1构件42侧的端面朝向相反侧的端面延伸,具有比外圈32的外径大的外径。
25.第2构件44具有用于压制收纳在收纳孔62中的外圈32的后侧的端面的第1壁面44x和用于压制该外圈3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第2壁面44y。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壁面44x与收纳在收纳孔62中的外圈32的后侧的端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壁面44y与从收纳在收纳孔62中的外圈32的后侧的端面到前侧的端面的中途的外圈32的外周面接触。
26.外圈32紧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螺栓48从第1构件42的前侧的端面拧入到第2构件44,将外圈32紧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由此,能够通过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把持外圈32,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外圈32在轴向上的偏移。
27.另外,也可以通过螺栓48以外的紧固构件将外圈32紧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第2构件44固定在第1构件42上的构件、以及紧固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的构件而共用螺栓48,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
28.在此,简单说明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的安装方法的一例。在轴16中的从前侧壳体18a突出的部分,穿插第2构件44的贯通孔60,在所穿插的第2构件44的收纳孔62中收纳外圈32。此时,在固定于轴16的内圈30与外圈32之间配置滚动体34。接着,第1构件42的贯通孔50被轴16穿插,使得外圈32收纳在第1构件42的收纳孔52中,并且外圈32通过螺栓48紧固到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接着,通过螺栓46将第1构件42固定在前侧壳体18a上。
29.这样,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被固定在前侧壳体18a上。即,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能够相对于前侧壳体18a拆卸。因此,与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不能相对于前侧壳体18a拆卸的情况相比,外圈32更容易安装在前侧壳体18a上。另外,容易提高支承外圈32的第1构件42及第2构件44的壁面(第1壁面42x、44x、第2壁面42y、44y)的表面精度等。
30.[变形例]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所述进行变形。
[0031]
(变形例1)图3是将变形例1的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与马达10的一部分一起表示的截面图。在图3中,对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省略与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0032]
本变形例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新具备调整板70。
[0033]
调整板70用于调整外圈32的轴向厚度。调整板70配置在外圈32与第2构件44之间。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第2构件44的第1壁面44x与外圈32的后侧的端面接触,与此相对比,在本变形例中,第1壁面44x与调整板70接触。外圈32隔着调整板70被压制在第1壁面44x上。
[0034]
调节板70可以配置在外圈32与第1构件42之间,而不是配置在外圈32与第2构件44之间,或者调节板70也可以除了配置在外圈32与第2构件44之间之外,还配置在外圈32与第1构件42之间。简而言之,调节板70可配置在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中的至少一个与外圈32之间。由此,即使外圈32的轴向的厚度随着外圈32的种类变更等而变化,也能够使外圈32的紧固程度相同。
[0035]
另外,调整板70可以形成为环状,也可以形成为板状。在调整板70形成为板状的情况下,多个调整板70也可以在外圈32的绕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外圈32与第2构件44之间。
[0036]
(变形例2)图4是将变形例2的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与马达10的一部分一起表示的截面图。在图4中,对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省略与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0037]
在本变形例中,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相对于外圈32的支承方式与实施方式不同。即,在实施方式中,第1构件42支承外圈32的前侧的端面,第2构件44支承外圈32的后侧的端面。与此相对比,在本变形例中,第1构件42支承外圈32的后侧的端面,第2构件44支承外圈32的前侧的端面。
[0038]
在本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构件42具有贯通孔50和收纳孔52。另一方面,第2构件44具有贯通孔60,但不具有收纳孔62。在本变形例的第2构件44中,第1构件42侧的端面成为第1壁面44x。
[0039]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的安装顺序与实施方式不同。即,在从前侧壳体18a突出的轴16上穿插有第1构件42的贯通孔50,被穿插的第1构件42通过螺栓46固定在前侧壳体18a上。接着,外圈32被收纳在第1构件42的收纳孔52中。此时,在与固定于轴16上的内圈30之间配置有滚动体34。接着,第2构件44的贯通孔60被轴16穿插,在第2构件44的第1壁面44x与外圈32的前侧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螺栓48将外圈32紧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
[0040]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与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把持外圈32,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外圈32在轴向上的偏移。
[0041]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第2构件44与轴16之间设置有覆盖前侧轴承20a的前端部的盖构件80。该盖构件80可以省略。另外,也可以在实施方式的第2构件44与轴16之间设置盖构件80。
[0042]
(变形例3)后侧轴承20b的外圈32也可以通过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安装在后侧壳体18b上。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如实施方式所示,在前侧壳体18a的内周侧的面上形成有供前侧轴承20a的外圈32嵌入的凹部24,在该凹部24中嵌入外圈32。在这种情况下,前侧轴承20a的外圈32始终被配置在前侧壳体18a与外圈32之间的弹簧等施力部从前侧向后侧施力。
[0043]
(变形例4)也可以通过将螺栓48从第2构件44的后侧的端面拧入到第1构件42来将外圈32紧
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即使在将螺栓48从第2构件44的后侧的端面拧入到第1构件42的情况下,也与将螺栓48从第1构件42的前侧的端面拧入到第2构件44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将外圈32紧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
[0044]
[发明]作为能够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掌握的发明,以下给出第1方面以及第2发明。另外,对于以下记载的发明的构成要素,在括号内附加了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使用的符号。
[0045]
(第1发明)第1发明是一种马达(10),其具有:轴(16);壳体(18),其供轴(16)穿插;以及轴承(20),其相对于壳体(18)能够旋转地支承轴(16)。马达(10)具备:第1构件(42),其安装在壳体(18)上,并支承轴承(20)的外圈(32)的一个端面侧;以及第2构件(44),其安装在第1构件(42)上,并支承外圈(32)的另一个端面侧。外圈(32)紧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
[0046]
由此,能够通过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把持外圈32,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外圈(32)在轴向上的偏移。
[0047]
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能够相对于壳体(18)拆卸。由此,与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不能相对于壳体(18)拆卸的情况相比,容易将外圈(32)安装在壳体(18)上。此外,容易提高支承外圈(32)的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的壁面的表面精度等。
[0048]
马达(10)也可以具备调整板(70),该调整板(70)配置在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中的至少一方与外圈(32)之间,用于调整外圈(32)的轴向厚度。由此,即使外圈(32)的轴向厚度随着外圈(32)的种类变更等而变化,也能够使外圈(32)的紧固程度相同。
[0049]
(第2发明)第2发明是一种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该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用于将轴承(20)的外圈(32)固定在壳体(18)上,该轴承(20)相对于供轴(16)穿插的壳体(18)能够旋转地支承轴(16)。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具备:第1构件(42),其安装在壳体(18)上,并支承轴承(20)的外圈(32)的一个端面侧;以及第2构件(44),其安装在第1构件(42)上,并支承外圈(32)的另一个端面侧。外圈(32)紧固在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上。
[0050]
由此,能够通过第1构件(42)和第2构件(44)把持外圈(32),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外圈(32)在轴向上的偏移。
[0051]
轴承外圈固定单元(40)也可以具备调整板(70),该调整板(70)配置在第1构件(42)以及第2构件(44)中的至少一个与外圈(32)之间,用于调整外圈(32)的轴向厚度。由此,即使外圈(32)的轴向厚度随着外圈(32)的种类变更等而变化,也能够使外圈(32)的紧固程度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