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固定框架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51405发布日期:2022-08-17 03:13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固定框架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太阳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备受全球推崇,得到大力的支持和发展。光伏组件面板主要由硅晶体板材构成,其质量大且质地较脆,需要使用檩条对光伏发电组件进行安装固定,使其能够进行稳定的发电工作。
3.现有的与檩条配合用于固定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件一般有压块或者螺栓连接件,压块的结构较为复杂;对于结构较简单的螺栓连接件,一般为π型或者l型,与檩条固定后,上表面再与太阳能电池板进行螺栓连接。
4.然而,π型件一般就需要焊接或者开模,相对比较麻烦,而l型件加工相对简单,但是没有定位作用,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时要调位置,时间较长;且二者共同缺点是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的连接部强度较差,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及其安装方法,至少有利于提高檩条对光伏组件边框的承载强度。
6.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包括:光伏组件边框、檩条以及固定件,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檩条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固定所述光伏组件边框和所述檩条;其中,所述檩条具有向远离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方向凹陷的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光伏组件边框指向所述檩条的方向的剖面上,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一面积,所述凹槽远离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二面积,所述第一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面积。
7.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所述凹槽的部分区域在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投影,远离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所述凹槽的部分区域在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投影,所述第一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正投影中。
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光伏组件边框指向所述檩条的方向上,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边框指向所述檩条的方向上,所述凹槽侧壁与所述凹槽底部之间的夹角为45
°
~90
°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靠近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第一凹槽和远离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连通,且沿垂直于所述光伏组件边框指向所述檩条的方向的剖面上,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积。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
1/3~2/3。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件边框包括:第一光伏组件边框和/或第二光伏组件边框,所述第一安装孔包括所述第一光伏组件边框上的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边框上的第四安装孔;所述光伏组件固定框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具有第五安装孔以及与所述第五安装孔位置错开的第六安装孔,所述第五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适配,所述第六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适配;其中,部分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五安装孔,以固定所述第一光伏组件边框和所述连接件;部分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六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固定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檩条;部分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六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一并固定所述第二光伏组件边框、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檩条。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光伏组件边框指向所述檩条的方向上,所述连接件的厚度为2mm~5mm;沿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连接件的长度为500mm~1000mm。
14.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的安装方法,包括:提供光伏组件边框以及檩条,所述光伏组件边框上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檩条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适配的第二安装孔,其中,所述檩条具有向远离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方向凹陷的凹槽,沿垂直于所述光伏组件边框指向所述檩条的方向的剖面上,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一面积,所述凹槽远离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二面积,所述第一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面积;提供固定件,采用固定件贯穿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固定所述光伏组件边框和所述檩条。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所述光伏组件边框的步骤包括:提供第一光伏组件边框和/或第二光伏组件边框,所述第一安装孔包括所述第一光伏组件边框上的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光伏组件边框上的第四安装孔;所述安装方法还包括:提供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具有第五安装孔以及与所述第五安装孔位置错开的第六安装孔,所述第五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适配,所述第六安装孔和所述第四安装孔适配;提供所述固定件的步骤包括:采用部分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五安装孔,以固定所述第一光伏组件边框和所述连接件;采用部分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六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固定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檩条;采用部分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六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一并固定所述第二光伏组件边框、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檩条。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7.由于凹槽靠近光伏组件边框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小于凹槽远离光伏组件边框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二面积,即凹槽顶部开口的宽度小于凹槽底部开口的宽度,一方面,有利于将光伏组件边框对檩条造成的压力逐步分散至凹槽的底部,以增强檩条对光伏组件边框的承载强度以及避免光伏组件边框和檩条的变形;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通过檩条连接的相邻光伏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从而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边框的布局密度;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条可以通过现有的檩条压制加工成型,无需设计新的模具来制备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条,有利于降低檩条的制备成本。
附图说明
18.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中光伏组件边框、檩条以及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至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檩条的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中第一光伏组件边框、连接件以及檩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中第二光伏组件边框、连接件以及檩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的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由背景技术可知,檩条对光伏组件边框的承载强度有待提高,光伏组件边框的布局密度有待提高。
27.经分析发现,对于s型组件边框而言,用现有与s型组件边框适配的檩条进行安装时,相邻s型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较大,且沿s型组件边框中夹持光伏组件的夹持槽的延伸方向上,s型组件边框上的安装孔之间的间距较大,不利于提高组件边框的布局密度。
28.对于铝合金组件边框而言,用现有与铝合金组件边框适配的檩条进行安装时,相邻铝合金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较小,且沿铝合金组件边框中夹持光伏组件的夹持槽的延伸方向上,铝合金组件边框上的安装孔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无法通过同一种类型的檩条实现s型组件边框和铝合金组件边框的安装,而且无法对s型组件边框和铝合金组件边框进行组合安装。此外,由于铝质组件边框的成型成本较高,且铝质组件边框容易变形,而光伏组件的重量又较大,常期使用后,在风雨的作用下光伏组件边框和檩条均容易变形。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檩条,至少有利于提高檩条对光伏组件边框的承载强度,以及提高光伏组件边框的布局密度。
2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较小以及较大均是针对于s型组件边框和铝合金组件边框两者而言。
30.本技术实施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及其安装方法,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中,由于凹槽顶部开口的宽度小于凹槽底部开口的宽度,一方面,有利于将光伏组件边框对檩条造成的压力逐步分散至凹槽的底部,以增强檩条对光伏组件边框的承载强度以及避免光伏组件边框和檩条的变形;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通过檩条连接的相邻光伏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从而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边框的布局密度;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
条可以通过现有的檩条压制加工成型,无需设计新的模具来制备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条,有利于降低檩条的制备成本。
3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实施例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32.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中光伏组件边框、檩条以及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檩条的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中第一光伏组件边框、连接件以及檩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中第二光伏组件边框、连接件以及檩条的结构示意图。
3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以及清晰地示意出光伏组件固定框架的特点,图1中示意出的是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中示意出的是第一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中示意出的是第二光伏组件边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参考图1至图4,光伏组件固定框架包括:光伏组件边框100、檩条101以及固定件102,光伏组件边框100上具有第一安装孔110,檩条101上具有与第一安装孔110适配的第二安装孔111,固定件102贯穿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111,以固定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其中,檩条101具有向远离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方向凹陷的凹槽121,沿垂直于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101的方向的剖面上,凹槽121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一面积,凹槽121远离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
35.由于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一方面,有利于将光伏组件边框100对檩条101造成的压力逐步分散至凹槽121的底部,以增强檩条101对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承载强度以及避免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的变形,以提高光伏组件固定框架整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通过檩条101连接的相邻光伏组件边框100之间的安装间距,从而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布局密度,即相同的平面面积中,可以布局更多的光伏组件边框100;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条101可以通过现有的檩条压制加工成型,无需设计新的模具来制备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条101,有利于降低檩条101的制备成本。
36.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意出光伏组件边框100中与檩条101相接触的接触面的俯视图,仅示意出檩条101中与光伏组件边框100相接触的接触面的俯视图,且图1中示意出的固定件102的结构图仅为示意性说明,固定件102的具体构造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固定件102可以为螺栓和螺母的组合固定件。在实际应用中,固定件102可以未m8螺丝、螺帽以及垫圈的组合固定件。
37.而且,图1中以光伏组件边框100上具有2个第一安装孔110、檩条101上具有4个第二安装孔111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对光伏组件边框100上的第一安装孔110的数量以及檩条101上第二安装孔111的数量不做限制,只需满足檩条101上第二安装孔111的数量为光伏
组件边框100上第一安装孔110的数量的两倍即可,且固定件102的数量与檩条101上第二安装孔111的数量一致。
38.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凹槽121的部分区域在光伏组件边框10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投影,远离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凹槽121的部分区域在光伏组件边框100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投影,第一正投影位于第二正投影中。如此,使得凹槽121顶部开口位于凹槽121底部开口正上方,有利于使得檩条101能够将光伏组件边框100对檩条101造成的压力较均匀的分散给凹槽121侧壁的各个区域上,以避免檩条101的局部区域受力过大而发生变形,以及带动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变形,从而增强檩条101对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承载强度以及避免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的变形。
39.在一个例子中,檩条101具有中心轴线,中心轴线与凹槽12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凹槽121沿中心轴线对称,如此有利于使得檩条101能够将光伏组件边框100对檩条101造成的压力更均匀的分散给凹槽121侧壁的各个区域上,以及提高檩条101自身的稳定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檩条101由钢型材制备而成。
41.以下通过三种实施例对檩条101进行详细的说明。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沿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101的方向x上,凹槽12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凹槽121的侧壁朝凹槽121的内部弯曲。
43.其中,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的方向x上,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之间的夹角α为45
°
~90
°
。在一个例子中,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50
°
~80
°
,若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之间的夹角α大于80
°
,不利于檩条101将承受的光伏组件边框100施加的力逐步传递给凹槽121的各个区域,会增大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的衔接拐角处的受力;若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之间的夹角α小于50
°
,容易在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的衔接拐角处出现应力集中。可见,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之间的夹角α大于80
°
或者小于50
°
均会对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的衔接拐角造成较大的受力,不利于改善檩条101整体的受力情况,因此,将凹槽121侧壁与凹槽121底部之间的夹角α设置在50
°
~80
°
,有利于改善檩条101整体的受力情况,从而提高檩条101对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承载强度以及避免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的变形。
4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凹槽121可以包括: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第一凹槽131和远离光伏组件边框100的第二凹槽141,第一凹槽131和第二凹槽141连通,且沿垂直于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的方向x的剖面上,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凹槽141的横截面积。如此,有利于通过调节第一凹槽131的开口宽度的大小,以调节通过檩条101连接的相邻光伏组件边框100之间的安装间距。
4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凹槽141的横截面积,即凹槽121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侧壁向凹槽121的内部凹陷或弯曲,凹槽121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侧壁向凹槽121的内部凹陷或弯曲的具体表现形式至少包括以下两种实施例。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凹槽121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侧壁向凹槽121的内部凹陷,即第一凹槽131整体相对于第二凹槽121向凹槽121的内部凹陷。
47.其中,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凹槽141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3~2/3。若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凹槽141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小于1/3,通过第一凹槽131对相邻光伏组件边框100之间的安装间距的调整过小,不利于提高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布局密
度;若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凹槽141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2/3,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凹槽141的横截面积之间的差异过大,第一凹槽131的尺寸过小,不利于保证第一凹槽131对光伏组件边框100良好的支撑强度。因此,将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与第二凹槽141的横截面积的比值控制在1/3~2/3,有利于在保证光伏组件边框100较高的布局密度的同时,保证第一凹槽131对光伏组件边框100良好的支撑强度。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凹槽121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侧壁向凹槽121的内部弯曲,即沿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101的方向x上,第一凹槽13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49.其中,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的方向x上,第一凹槽131侧壁与第一凹槽131底部之间的夹角β为60
°
~75
°
。若第一凹槽131侧壁与第一凹槽131底部之间的夹角β大于75
°
,不利于檩条101将承受的光伏组件边框100施加的力逐步传递给第一凹槽131的各个区域,会增大第一凹槽131侧壁与第一凹槽131底部的衔接拐角处的受力;若第一凹槽131侧壁与第一凹槽131底部之间的夹角β小于60
°
,容易在第一凹槽131侧壁与第一凹槽131底部的衔接拐角处出现应力集中。因此,将第一凹槽131侧壁与第一凹槽131底部之间的夹角β设置在60
°
~75
°
,有利于改善第一凹槽131侧壁整体的受力情况,从而提高檩条101对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承载强度以及避免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的变形。
50.需要说明的是,图2至图4为沿垂直于凹槽121延伸方向的剖面上,檩条101的三者剖面图。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至图8,光伏组件边框100(参考图1)可以包括: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和/或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第一安装孔110包括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上的第三安装孔140和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上的第四安装孔150;光伏组件固定框架还可以包括:连接件103,连接件103上具有第五安装孔113以及与第五安装孔113位置错开的第六安装孔123,第五安装孔113与第三安装孔140适配,第六安装孔123和第四安装孔150适配;其中,部分固定件102(参考图1)贯穿第三安装孔140和第五安装孔113,以固定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和连接件103;部分固定件102贯穿第六安装孔123和第二安装孔111,以固定连接件103和檩条101;部分固定件102贯穿第四安装孔150、第六安装孔123以及第二安装孔111,以一并固定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连接件103和檩条101。
52.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可以为s型光伏组件边框,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可以为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
53.可以理解的是,对于s型光伏组件边框,即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而言,用现有与s型光伏组件边框适配的檩条进行安装时,相邻s型光伏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较大,且沿s型光伏组件边框中夹持光伏组件的夹持槽的延伸方向上,s型光伏组件边框上的安装孔之间的间距较大,不利于提高组件边框的布局密度。对于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即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而言,用现有与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适配的檩条进行安装时,相邻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较小,且沿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中夹持光伏组件的夹持槽的延伸方向上,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上的安装孔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无法通过同一种类型的檩条实现s型光伏组件边框和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的安装,而且无法对s型光伏组件边框和铝合金组件光伏边框进行组合安装。此外,由于铝质光伏组件边框的成型成本较高,且铝质光伏组件边框容易变形,而光伏组件的重量又较大,常期使用后,在风雨的作用下光伏组件边框
和檩条均容易变形。
54.因此,一方面,在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之间增设一个如图7和图8所示的连接件103,调整连接件103上的两组安装孔之间的间距,即调整相邻第五安装孔113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第六安装孔123之间的间距,使得s型光伏组件边框和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能够通过同一种尺寸的檩条101实现连接,以及使得s型光伏组件边框和铝合金组件光伏边框能够组合安装,即在进行光伏组件边框100进行组装时,无需区分s型光伏组件边框和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且只需采用同种型号的檩条101即可实现相邻光伏组件边框100之间的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安装效率和降低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安装成本。
55.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以连接件103连接两个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为示例,图8中以连接件103连接两个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同一连接件103可以连接一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和一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具体的,该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上的第三安装孔140与连接件103上的部分第五安装孔113适配,以实现该连接件103与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上的第三安装孔140与连接件103上的部分第六安装孔123适配,以实现该连接件103与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之间的固定连接。
56.另一方面,增设的连接件103使得安装后的光伏组件边框100彼此间更加固定牢靠,受力不易发生形变,使得光伏组件边框100整体随跟踪支架转动时受力更均匀,提高安装后的光伏组件边框100整体的力学性能。
57.又一方面,在需要连接的两个光伏组件边框100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连接件103上的相邻第五安装孔113之间的间距或者相邻第六安装孔123之间的间距来满足需求,对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安装起到了更高效便捷的作用。
58.再一方面,现有对相邻s型光伏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相比相邻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之间的安装间距更大,用现有的檩条匹配s型光伏组件边框会占用更多的安装空间,同样的安装空间内光伏组件边框的安装数量会减少,增加一个连接件103,使得s型光伏组件边框和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能够通过与铝合金光伏组件边框对应的檩条实现连接,有利于节省安装空间,在同样的安装空间内增加安装的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安装数量,即提高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布局密度。
59.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仅示意出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中与连接件103相接触的接触面的俯视图,仅示意出檩条101中与连接件103相接触的接触面的俯视图,以及连接件103的俯视图;图8中仅示意出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中与连接件103相接触的接触面的俯视图,仅示意出檩条101中与连接件103相接触的接触面的俯视图,以及连接件103的俯视图。
60.而且,图7以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上具有2个第三安装孔140为示例,图8中以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上具有2个第四安装孔150为示例,图7和图8中以檩条101上具有4个第二安装孔111,连接件103上具有4个第五安装孔113和4个第六安装孔123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对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上的第三安装孔140的数量、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上的第四安装孔150的数量,檩条101上的第二安装孔111的数量以及连接件103上的第五安装孔113的数量和第六安装孔123的数量均不做限制,只需满足檩条101上第二安装孔111的数量为需要连接的两个光伏组件边框100上的第一安装孔110的总和,且固定件102的数量与檩条101上第二安装孔111的数量一致,连接件103上第五安装孔113的数量为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上第三安装孔140的数量的两倍,第六安装孔123的数量为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上第四安
装孔150的数量的两倍。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8,沿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101的方向x上,连接件103的厚度为2mm~5mm;沿凹槽121的延伸方向上,连接件103的长度为480mm~1000mm。连接件103的厚度小于2mm,连接件103的长度小于480mm时,连接件103自身的尺寸较小,对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支撑强度较低,不利于提高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整体的稳定性;连接件103的厚度大于5mm,连接件103的长度大于1000mm时,连接件103自身的尺寸较大,所需的制备连接件103的成本较高。因此,设计连接件103的厚度为2mm~5mm,连接件103的长度为480mm~1000mm时,有利于在保证连接件103对光伏组件边框100良好的支撑强度的同时,降低连接件103的制备成本。在实际应用中,连接件103的长度可以为480mm~870mm,有利于在保证连接件103对光伏组件边框100良好的支撑强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连接件103的制备成本。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101的方向x的方向上,连接件10的宽度可以未50mm。在实际应用中,连接件103可以由钢型材制备而成,连接件103的强度大于等于500mpa
63.综上所述,由于凹槽121顶部开口的宽度小于凹槽121底部开口的宽度,一方面,有利于将光伏组件边框100对檩条101造成的压力逐步分散至凹槽121的底部,以增强檩条101对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承载强度以及避免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的变形;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通过檩条101连接的相邻光伏组件边框100之间的安装间距,从而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边框100的布局密度;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条101可以通过现有的檩条101压制加工成型,无需设计新的模具来制备本技术实施例中设计的檩条101,有利于降低檩条101的制备成本。
64.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固定框架的安装方法,用于对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进行安装。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的安装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部分,在此不做赘述。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固定框架的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65.参考图9、图1和图2,光伏组件固定框架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6.s101:提供光伏组件边框100以及檩条101,光伏组件边框100上具有第一安装孔110,檩条101上具有与第一安装孔110适配的第二安装孔111,其中,檩条101具有向远离光伏组件边框100的方向凹陷的凹槽121,沿垂直于光伏组件边框100指向檩条101的方向x的剖面上,凹槽121靠近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一面积,凹槽121远离光伏组件边框100的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
67.s102:提供固定件102,采用固定件102贯穿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111,以固定光伏组件边框100和檩条101。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和图8,提供光伏组件边框100(参考图1)的步骤可以包括:提供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和/或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第一安装孔110包括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上的第三安装孔140和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上的第四安装孔150;安装方法还可以包括:提供连接件103,连接件103上具有第五安装孔113以及与第五安装孔113位置错开的第六安装孔123,第五安装孔113与第三安装孔140适配,第六安装孔123和第四安装孔150适配;提供固定件的步骤可以包括:采用部分固定件102贯穿第三安装孔140和第五安装
孔113,以固定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和连接件103;采用部分固定件102贯穿第六安装孔123和第二安装孔111,以固定连接件103和檩条101;采用部分固定件102贯穿第四安装孔150、第六安装孔123以及第二安装孔111,以一并固定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连接件103和檩条101。
69.需要说明的是,提供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和/或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的情况包括以下三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同一连接件103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同一连接件103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同一连接件103可以连接一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和一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具体的,该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上的第三安装孔140与连接件103上的部分第五安装孔113适配,以实现该连接件103与第一光伏组件边框120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上的第三安装孔140与连接件103上的部分第六安装孔123适配,以实现该连接件103与第二光伏组件边框130之间的固定连接。
70.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