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6295发布日期:2022-07-26 21:5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2.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角位移或线位移的电动机。每输入一个脉冲信号,转子就转动一个角度或前进一步,其输出的角位移或线位移与输入的脉冲数成正比,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因此,步进电动机又称脉冲电动机。
3.现有的步进电机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散热,但现有步进电机的散热组件存在着安装不便,以及散热效果不佳,散热成本较高等问题,损坏后也不便于更换影响了步进电机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且散热效果较佳,散热成本较低,便于更换维护的步进电机组件结构。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包括有电机壳体,及设置于电机壳体外的散热组件,该电机壳体的顶角处呈倒角设置,且在电机壳体的倒角位置设置有第一组件卡位,在电机壳体的表面设有第二组件卡位,该第二组件卡位位于邻靠于第一组件卡位的两侧,该散热组件为与电机壳体的表面形成贴合的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的内侧设有与第一组件卡位形成插销配合的第一安装卡凸,及与第二组件卡位形成卡持配合的第二安装卡凸。
7.作为优选,该散热鳍片组由一片以上的、环绕于电机壳体外周形成封闭的散热鳍片组成,两两相邻的散热鳍片在电机壳体的倒角位置形成凹凸配合。
8.作为优选,该散热鳍片的一侧设有阶梯状的凹陷位,另一侧设有阶梯状的凸出位,两两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通过阶梯状的凹陷位与阶梯状的凸出位形成活动连接。
9.作为优选,该第一安装卡凸设置于散热鳍片在电机壳体的倒角位置,并由两两凹凸配合的散热鳍片拼合而成,每一散热鳍片在第一组件卡位处形成有一半的第一安装卡凸。
10.作为优选,该第一组件卡位由一呈u字型设置的杆体构成,该第一组件卡位位于该呈u字型设置的杆体中心的u型凹圈处。
11.作为优选,该第二安装卡凸为一凸出于散热鳍片的条形凸柱,该第二安装卡凸的末端呈侧向弯曲设置,其该第二安装卡凸的末端弯曲方向为由中部向外侧方向弯曲。
12.作为优选,该第二安装卡凸的长度大于第一安装卡凸的长度,该第二安装卡凸的宽度小于第一安装卡凸的宽度。
13.作为优选,该第一安装卡凸卡入于第一组件卡位内形成充盈,该第二安装卡凸卡入于第二组件卡位内形成活动。
14.作为优选,该电机壳体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纹路,该散热纹路为一条以上的、密布于
电机壳体周侧的凹凸纹路,该散热纹路的纹路方向与散热鳍片的鳍片方向相垂直。
15.作为优选,该电机壳体的散热纹路表面涂有导热硅脂层,该电机壳体的散热纹路与散热鳍片之间通过导热硅脂层形成接触。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采用第一组件卡位和第二组件卡位来进行散热鳍片组的可拆卸组装,相比于传统的热传递散热结构,本方案针对于电机壳体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第一组件卡位和第二组件卡位的卡持配合结构,并且使散热鳍片组上形成与之配合的第一安装卡凸和第二安装卡凸,经由电机壳体与散热鳍片组的贴靠接触以及卡持配合,使得整体散热组件能够较为牢固的固定在震动幅度较大的步进电机上,并且达到安装方便和高效散热的目的。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的电机壳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的散热鳍片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2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实施例
25.参阅图1-3所示,一种步进电机组件结构,包括有电机壳体1,及设置于电机壳体1外的散热组件,该电机壳体1的顶角处呈倒角设置,且在电机壳体1的倒角位置设置有第一组件卡位11,在电机壳体1的表面设有第二组件卡位12,该第二组件卡位12位于邻靠于第一组件卡位11的两侧,该散热组件为与电机壳体1的表面形成贴合的散热鳍片组2,该散热鳍片组2的内侧设有与第一组件卡位11形成插销配合的第一安装卡凸21,及与第二组件卡位
12形成卡持配合的第二安装卡凸22。
26.该散热鳍片组2由一片以上的、环绕于电机壳体1外周形成封闭的散热鳍片23组成,两两相邻的散热鳍片23在电机壳体1的倒角位置形成凹凸配合。
27.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四片散热鳍片23组合封闭呈一矩形的散热鳍片组2,该种设计的散热鳍片组2刚好与现有的常规步进电机的矩形形状相配合,并且采用这种散热鳍片组2的安装方式能够最大化的节约步进电机的占用空间,从而得到更多的实用前景。
28.该散热鳍片23的一侧设有阶梯状的凹陷位,另一侧设有阶梯状的凸出位,两两相邻的散热鳍片23之间通过阶梯状的凹陷位与阶梯状的凸出位形成活动连接,通过采用了凹陷位与凸出位的配合设计来实现两两相邻散热鳍片23之间的凹凸配合,采用这种阶梯状的凹凸位配合优点是便于一片一片散热鳍片23的依次装入,不会出现阻挡装入的情况,当然也可采用倾斜配合的方式。
29.该第一安装卡凸21设置于散热鳍片23在电机壳体1的倒角位置,并由两两凹凸配合的散热鳍片23拼合而成,每一散热鳍片23在第一组件卡位11处形成有一半的第一安装卡凸21,该第一组件卡位11由一呈u字型设置的杆体构成,该第一组件卡位11位于该呈u字型设置的杆体中心的u型凹圈处。
30.通过采用第一安装卡凸21与第一组件卡位11的配合卡持结构,实现散热鳍片23与电机壳体1顶角处的卡持,该卡持的目的在于封闭顶角位置。
31.该第二安装卡凸22为一凸出于散热鳍片23的条形凸柱,该第二安装卡凸22的末端呈侧向弯曲设置,其该第二安装卡凸22的末端弯曲方向为由中部向外侧方向弯曲,该第二安装卡凸22的长度大于第一安装卡凸21的长度,该第二安装卡凸22的宽度小于第一安装卡凸21的宽度。
32.通过采用第二安装卡凸22与第二组件卡位12的配合卡持结构,实现散热鳍片23与电机壳体1侧面处的卡持,该卡持的目的在于使散热鳍片23固定在电机壳体1的侧面位置,避免由于震动等情况造成的脱离。
33.该第一安装卡凸21卡入于第一组件卡位11内形成充盈,该第二安装卡凸22卡入于第二组件卡位12内形成活动,该设计的目的主要为了便于散热鳍片23的安装固定,避免由于过盈造成的散热鳍片23难以卡入安装在电机壳体1的情况,以及避免空隙造成的散热鳍片23震动时脱离电机壳体1的情况。
34.该电机壳体1的外表面设有散热纹路13,该散热纹路13为一条以上的、密布于电机壳体1周侧的凹凸纹路,该散热纹路13的纹路方向与散热鳍片23的鳍片方向相垂直,该电机壳体1的散热纹路13表面涂有导热硅脂层,该电机壳体1的散热纹路13与散热鳍片23之间通过导热硅脂层形成接触。
35.考虑到电机壳体1的热传递散热,在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了增加散热纹路13的方式来进一步的提高电机壳体1的散热接触面,同时还采用了涂覆导热硅脂层的方式来提高电机壳体1与散热鳍片23之间的热传递效果。
36.在使用时,首先将电机壳体1的表面散热纹路13处涂覆满导热硅脂,形成导热硅脂层,接着将其中一散热鳍片23一侧的第一安装卡凸21插入在第一组件卡位11内,接着将该侧的第二安装卡凸22插入于第二组件卡位12内,接着再将另一侧的第二安装卡凸22插入于另一第二组件卡位12内,接着再将该侧的第一安装卡凸21插入在第二组件卡位12内,即可
完成一侧的散热鳍片23的安装,同理,完成另外三侧的散热鳍片23安装后,即可拼合为一个完整的散热鳍片组2。
3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8.采用第一组件卡位和第二组件卡位来进行散热鳍片组的可拆卸组装,相比于传统的热传递散热结构,本方案针对于电机壳体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第一组件卡位和第二组件卡位的卡持配合结构,并且使散热鳍片组上形成与之配合的第一安装卡凸和第二安装卡凸,经由电机壳体与散热鳍片组的贴靠接触以及卡持配合,使得整体散热组件能够较为牢固的固定在震动幅度较大的步进电机上,并且达到安装方便和高效散热的目的。
39.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发明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