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开关柜触头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88985发布日期:2022-10-12 15:2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开关柜触头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触头盒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压开关柜触头盒。


背景技术:

2.目前,高压开关柜触头盒是高压开关柜上比不可少的元件,高压开关柜触头盒在开关柜上主要起绝缘隔离和联接过渡的作用,。
3.相关技术中高压开关柜触头盒包括触头盒本体,触头盒的侧面设置有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分别位于进线槽的两侧,触头盒本体上方开设有进线槽,触头盒本体远离支撑板的侧面设置有出线口。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灰尘多的工作环境中,灰尘等异物容易从出线口进入到触头盒内部,导致触头盒内壁意以及内部元件上粘有灰尘,在元件通电时使得电晕放电现象更容易产生,严重时会引起绝缘件击穿、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触头盒使用时的安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压开关柜触头盒。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压触头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压触头盒,包括呈圆柱状的触头盒本体,所述触头盒本体的上端开设有进线槽,所述触头盒本体的侧面设置有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位于触头盒本体的两侧,所述触头盒本体朝向上连接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出线管,所述第一出线管远离触头盒本体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出线孔,所述进线槽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接线杆,所述第一接线杆穿过第一出线孔且伸出到触头盒本体外;所述第一出线管上设置有用于封堵第一出线孔的第一封堵结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封堵结构,对第一出线管封堵,防止异物从第一出线孔进入到触头盒内壁,即防止异物粘在触头盒内部的元件上,降低了电晕放电现象的发生几率,提高了触头盒使用时的安全性能。
8.可选的,所述第一封堵结构包括套接在第一接线杆外的操作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出线孔内壁的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出线孔沿水平方向的两内壁均与操作板固定连接,所述操作板将第一出线孔分隔成两个透气通道,所述操作板/第一出线孔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封堵透气通道的活动板,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活动板转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驱动活动板转动,使透气通道打开,便于热空气从触头盒本体内部流向触头盒的外部,降低触头盒本体内部的温度;反之,触头盒本体内部温度降低后,重新将透气通道封堵,起到密封的效果。
10.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活动板靠近进线槽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第一出线孔内壁铰接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远离铰接处的端面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置有气囊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铰接处的一侧与活动板铰接,所述气囊的一端与固定槽底壁连接,所述气囊的另一端与固定杆连接,所述气囊内填充有氮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触头盒内部的温度上升时,热量会传递到固定杆上,固定杆再将热量传递到气囊内的氮气,氮气内的体积增大,使得气囊的体积增大,由于固定槽内的容积固定,气囊驱动固定杆移动,使固定杆伸出固定槽且驱动活动板转动,将透气通道打开;反之,触头盒本体内部温度降低后,氮气体积减小,气囊拉动固定杆复位,使活动板重新将透气通道封堵,起到密封的效果。
12.可选的,所述固定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二限位环,所述固定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位于第二限位环靠近固定槽底壁的一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抵触时,限制固定杆继续伸出固定槽,具有限位作用。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出线孔内壁上设置有挡块,当活动板封堵透气通道时,所述活动板与挡块抵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活动板与挡块抵触时,限制活动板继续转动,具有限位作用。
16.可选的,所述第一封堵结构包括设置于套接在第一接线杆外的固定环块,所述固定环块外套接有操作环块,所述操作环块具有弹性,所述操作环块与第一出线孔的内壁连接,所述操作环块远离进线槽的端面开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的开口沿远离进线槽的方向逐渐减小。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触头盒本体内部温度升高时,触头盒内部空气体积增大,空气驱动操作环块形变,操作环块形变使第一透气孔远离进线槽的开口变大,便于热空气从触头盒本体内部流向触头盒的外部,降低触头盒本体内部的温度。
18.可选的,所述触头盒本体朝向第一出线管的第一防护结构,所述第一防护结构包括与触头盒本体的外圆周面设置有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分别位于第一出线管的相对的两侧,第二固定板沿第一出线管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固定板沿第一出线管轴线方向的长度。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防护结构,增加第一接线杆到配电柜体的爬电距离,同时增加第一接线杆与设备之间的电气间隙,对触头盒内的电路进行保护。
20.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一侧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伞裙。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伞裙,增加第一接线杆到配电柜体的爬电距离,对触头盒内的电路进行保护。
22.可选的,所述触头盒本体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出线管结构相同的第二出线管,所述第二出线管远离触头盒本体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出线孔,所述进线槽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接线杆,所述第二接线杆穿过第二出线孔且伸出到触头盒本体外。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触点盒出线可以连接不同的物件,当一侧接线杆损坏时,另一个接线杆还可以将连接设备。
24.可选的,所述触头盒本体朝向第二出线管的第二防护结构,所述第二防护结构包括与触头盒本体的外圆周面设置有的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第二出线管的相对的两侧,第四固定板沿第二出线管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三固定板沿第二出线管轴线方向的长度。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二防护结构,增加第二接线杆到配电柜体的爬电
距离,同时增加第二接线杆与设备之间的电气间隙,对触头盒内的电路进行保护。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设置第一封堵结构,对第一出线管封堵,防止异物从第一出线孔进入到触头盒内壁,即防止异物粘在触头盒内部的元件上,降低了电晕放电现象的发生几率,提高了触头盒使用时的安全性能;2.设置气囊、固定筒、固定杆,使气囊内部的氮气受热时,可以驱动固定杆伸出,驱动操作板转动,使透气通道打开。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凸显第一出线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凸显第二出线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中凸显触头盒本体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5是实施例1中驱动组件的剖视图;图6是实施例2中凸显第一封堵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实施例2中凸显操作环块形变时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实施例3中凸显第一封堵结构的剖视图。
28.附图标记:1、触头盒本体;11、进线槽;12、第一出线管;121、第一出线孔;13、第二出线管;131、第二出线孔;132、挡块;14、上连接板;15、下连接板;16、第一接线杆;17、第二接线杆;2、第一防护结构;21、第一固定板;22、第二固定板;23、第一侧板;24、第一伞裙;3、第二防护结构;31、第三固定板;32、第四固定板;33、第二侧板;34、第二伞裙;4、第一封堵结构;41、操作板;42、活动板;43、驱动组件;431、固定筒;4311、固定槽;4312、第二限位环;432、固定杆;4321、第一限位环;433、气囊;45、固定环块;46、操作环块;461、第一透气孔;47、固定块;48、操作块;481、第二透气孔;5、第二封堵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压开关柜触头盒。参照图1,一种高压开关柜触头盒,包括触头盒本体1,触头盒本体1呈圆柱状。触头盒本体1上端面开设有进线槽11。
31.参照图1和图2,触头盒本体1的圆周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出线管12和第二出线管13,第一出线管12位于进线槽11轴线的一侧,第二出线管13位于进线槽11轴线远离第一出线管12的一侧。
32.参照图1和图2,第一出线管12远离触头盒本体1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出线孔121,第一出线孔121与进线槽11连通。第二出线管13与第一出线管12的结构相同,第二出线管13远离触头盒本体1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出线孔131,第二出线孔131与进线槽11连通。
33.参照图1和图2,触头盒本体1朝向第二出线管13的端面固定连接有上连接板14,上连接板14位于第二出线管13的正上方。触头盒本体1朝向第一出线管12的端面固定连接有下连接板15,下连接板15位于第一出线管12的正下方,下连接板15的下端面与触头盒本体1
的下端面共面。
34.参照图1,触头盒本体1朝向第一出线管12的端面设置有第一防护结构2。第一防护结构2包括与触头盒本体1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板21、第二固定板22和第一侧板23。第一固定板21、第二固定板22和第一侧板23沿第一出线管12轴线的长度均大于第一出线管12的长度。第一固定板21位于第一出线管12与下连接板15之间。第一侧板23设置有两个,且位于第一出线管12水平的两侧。第一侧板23均与第一固定板21远离下连接板15的端面固定连接。
35.参照图1,第二固定板22位于第一出线管12的正上方,第一侧板23远离第一固定板21的端面与第二固定板22朝向第一出线管12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22沿第一出线孔121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固定板21沿第一出线孔121轴线方向的长度。
36.参照图1,第一固定板21、第二固定板22、第一侧板23远离第一出线管12的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伞裙24。第一伞裙24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一伞裙24沿第一出线管12的轴线阵列分布。
37.参照图1和图2,进线槽11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接线杆16和第二接线杆17。第一接线杆16穿过第一出线孔121且伸出到触头盒本体1外。第二接线杆17穿过第二出线孔131且伸出到触头盒本体1外。第一出线管12内设置有用于封堵第一出线孔121的第一封堵结构4。
38.参照图3和图4,第一封堵结构4包括操作板41、活动板42和驱动组件43,操作板41套接在第一接线杆16外,第一出线孔121沿水平方向的两内壁均与操作板41固定连接。操作板41将第一出线孔121分隔呈两个透气通道。
39.参照图4,活动板42设置有两个,各自用于封堵一个透气通道。活动板42与操作板41铰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活动板42可以与操作板41的内壁铰接。
40.参照图4和图5,驱动组件43设置有两个,各自用于驱动一个活动板42转动。驱动组件43位于操作板41靠近进线槽11的一侧。驱动组件43包括固定筒431、固定杆432、气囊433。
41.参照图4和图5,固定筒431采用容易的导热材料制成。固定筒431与第一出线孔121的内壁铰接。固定筒431远离铰接处的端面开设有固定槽4311。固定杆432滑动设置于固定槽4311内,固定杆432的一端与活动板42铰接。固定杆43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4321,固定槽431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4312。第一限位环4321位于第二限位环4312远离固定槽4311开口的一侧。当第一限位环4321和第二限位环4312抵触时,限制固定杆432继续伸出固定槽4311。
42.参照图4,第一出线管1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挡块132,挡块132位于操作板41靠近进线槽11的一侧。当活动板42封堵透气通道时,活动板42与挡块132抵接,限制活动板42朝进线槽11方向转动。
43.参照图4和图5,气囊433具有弹性,可进行形变。气囊433的一端与固定槽4311的底部连接,气囊433的另一端与固定杆432连接。气囊433内填充有氮气。当氮气升温时,会使得氮气内的体积增大,即气囊433的体积增大,使得气囊433朝固定槽4311开口方向膨胀,以驱动固定杆432伸出固定槽4311,即驱动活动板42转动。反之,驱动固定杆432缩回固定槽4311内。
4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出线孔121沿竖直方向的两内壁均与操作板41固定连接,两个活动板42位于操作板41水平的两侧。
45.参照图3,同理,第二出线管13内也设置有用于封堵第二出线孔131的第二封堵结构5,第二封堵结构5与第一封堵结构4相同。
46.参照图2,触头盒本体1朝向第二出线管13的端面设置有第二防护结构3。第二防护结构3包括与触头盒本体1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的第三固定板31、第四固定板32和第二侧板33。第三固定板31、第四固定板32和第二侧板33沿第二出线管13轴线的长度均大于第二出线管13的长度。第三固定板31位于第二出线管13与上连接板14之间。第二侧板33设置有两个,且位于第二出线管13水平的两侧。第二侧板33均与第三固定板31远离上连接板14的端面固定连接。
47.参照图2,第四固定板32位于第二出线管13的正下方,第二侧板33远离第三固定板31的端面与第四固定板32朝向第二出线管13的端面固定连接。第四固定板32沿第一出线孔121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三固定板31沿第一出线孔121轴线方向的长度。
48.参照图2,第三固定板31、第四固定板32、第二侧板33远离第二出线管13的端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伞裙34。第二伞裙34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二伞裙34沿第二出线管13的轴线阵列分布。
49.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触头盒本体1内部温度升高后,热量通过固定筒431传递到气囊433,气囊433内的氮气受热膨胀,气囊433驱动固定杆432伸出,固定杆432驱动活动板42转动,使触头盒本体1内与外界连通,对触头盒内部进行散热。
50.实施例2参照图6和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封堵结构4包括固定环块45、操作环块46。固定环块45套接在第一接线杆16外。操作环块46套接在固定环块45外,操作环块46与第一出线孔121的内壁连接。操作环块46具有弹性,操作环块46远离进线槽11的端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透气孔461,第一透气孔461的开口沿远离进线槽11的方向逐渐减小。
51.同理,第二封堵结构5可以与实施例1的第一封堵结构4或实施例2的第一封堵结构4相同。
52.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触头盒本体1内部温度升高后,触头盒内部空气体积增大,空气驱动操作环块46朝远离进线槽11的方向凸起,即使得第一透气孔461远离进线槽11一侧的开口增大,使触头盒本体1内空气通过第一透气孔461排放到外界,对触头盒内部进行散热。
53.实施例3参照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封堵结构4包括固定块47、操作块48。固定块47套接在第一接线杆16外,固定块47的水平两端面均与第一出线孔121的内壁固定连接。操作块48设置有两个,操作块48将透气通道封堵。操作块48与透气通道的内壁固定连接。操作块48具有弹性,操作块48远离进线槽11的端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透气孔481,第二透气孔481的开口沿远离进线槽11的方向逐渐减小。
54.同理,第二封堵结构5可以与实施例1的第一封堵结构4或实施例2的第一封堵结构4相同。
55.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触头盒本体1内部温度升高后,触头盒内部空气体积增大,空气驱动操作块48朝远离进线槽11的方向凸起,即使得第二透气孔481远离进线槽11一侧
的开口增大,使触头盒本体1内空气通过第二透气孔481排放到外界,对触头盒内部进行散热。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