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接口、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49939发布日期:2022-12-07 01:35阅读:23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属于充电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充电接口、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增加,会大量消耗电子设备内电池的电量,因此需要经常、多次充电。但目前的充电速度较慢。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接口,包括:4.壳体,包括底壁和/或第一侧壁;当所述壳体包括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侧壁时,所述第一侧壁弯折连接所述底壁的周缘;5.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源引脚,所述电源引脚装设于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中的至少一者;6.其中,在垂直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每个所述电源引脚的截面面积为18mm2-60mm2。7.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充电接口,通过利用壳体来装设电源引脚,为电源引脚提供装设基础与有效的保护。电源引脚的一端可电连接至电路板上将电压传输至电路板,或者从电路板接收电压。在垂直于壳体的轴向方向上,换言之在垂直于第一侧壁的高度方向上,每个电源引脚与收容空间具有对应的截面。本实施方式可使每个电源引脚的截面面积为18mm2-60mm2,极大地提高了电源引脚的截面面积。电源引脚截面面积的提高可提高单位时间电流通过的载荷量,进而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即提高过流能力,使充电接口具有快速充电功能,提升对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第一外壳、插脚、第一电路板、以及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充电接口,所述插脚能够凸出于所述第一外壳,所述充电接口装设于所述第一外壳的端部,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插脚、及所述充电接口的电源引脚;9.其中,所述插脚用于接收第一电压并传输至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并通过所述电源引脚将所述第二电压传输至电子设备。10.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源适配器,通过采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充电接口可提高电源引脚的截面面积,从而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使电源适配器具有快速充电功能。通过插脚接收插座内的第一电压,插脚再传输给第一电路板进行处理转换成第二电压,最终由第一电路板将第二电压传输给充电源引脚,通过该通电源引脚为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提升了对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11.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二外壳、第二电路板、电池、以及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装设于所述第二外壳的端部,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池、及所述充电接口的电源引脚;12.其中,所述电源引脚用于将接收到的第二电压通过所述第二电路板传输至所述电池。13.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充电接口可提高电源引脚的截面面积,从而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使电子设备具有快速充电功能。通过电源引脚接收来自电源适配器的第二电压,然后将该第二电压传输给第二电路板进行处理,最终传输给电池进行充电,提升了对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附图说明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1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6.图2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7.图3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的爆炸图。18.图4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19.图5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0.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壳体只包括底壁时与电源引脚的截面示意图。21.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壳体只包括第一侧壁时与电源引脚的截面示意图。22.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3.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4.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5.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6.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7.图13为图12所示的充电接口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8.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9.图15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0.图16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的爆炸图。31.图17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沿d-d方向的截面示意图。32.图18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沿e-e方向的截面示意图。33.图1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4.图20为图19所示的充电接口沿f-f方向的截面示意图。35.图21为图19所示的充电接口的爆炸图。36.图2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截面示意图。37.图2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38.标号说明:39.充电接口-1,电源适配器-2,电子设备-3,壳体-10,底壁-11,连接面-110,第一侧壁-12,第一外侧面-121,第一内侧面-122,凹槽-123,收容空间-13,第二侧壁-14,第二外侧面-141,第二内侧面-142,收纳空间-15,第三侧壁-16,电源引脚-20,第一电源引脚-21,第二电源引脚-22,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第三部分-203,仿形面-23,第一仿形面-231,第二仿形面-232,第一平面-241,第二平面-242,数据引脚-30,第一外壳-40,第一容置空间-41,插脚-50,第一电路板-60,第二外壳-70,第二容置空间-71,第二电路板-80,电池-90。具体实施方式40.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41.在介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的技术问题。42.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提供了海量的应用功能。用户不但可以使用电子设备进行传统应用,例如使用手机接听电话或拨打电话。同时用户还可以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网页浏览、图片浏览、影音播放、玩游戏等等。43.所以目前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不断增加,但这样也会大量消耗电子设备内电池的电量,导致需要经常、多次充电,甚至一天内要充2-3次电。其中电子设备利用充电接口中的电源引脚来传输电压,进而为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能,或者为电子设备直接提供能源。但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较慢,充满一次电所需的时间较长,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44.例如目前充电接口的电源引脚的截面面积为0.1mm2-1mm2,所有充电引脚的截面总面积占壳体的收容空间的截面面积不到2%(约1.7%),每个充电引脚的截面面积占收容空间的截面面积不到1%。这就使得目前充电引脚的外观为细条状,导致其截面面积较小,过流能力较弱,降低了电流的传输速度即降低了充电速度。45.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接口,可有效提高充电速度。请一并参考图1-图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的爆炸图。图4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壳体只包括底壁时与电源引脚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壳体只包括第一侧壁时与电源引脚的截面示意图。46.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接口1,具体包括壳体10与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源引脚20。其中壳体10包括底壁11和/或第一侧壁12;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第一侧壁12弯折连接所述底壁11的周缘。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源引脚20,所述电源引脚20装设于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中的至少一者。其中,在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每个所述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为18mm2-60mm2。47.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接口1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设备中,例如可应用于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3,或者还可应用于提供充电功能的电源适配器2等等。实际上只要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接口1的设备,其充电接口1与对应的设备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48.充电接口1由多种结构件组成,本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壳体10与电源引脚20。但这并不意味着充电接口1只包括壳体10与电源引脚20这两种部件,本实施方式指的是只需要利用壳体10与电源引脚20便可解决上述提及的技术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1还可包括其他结构件,例如数据引脚30。接下来本实施方式将依次、详细地介绍壳体10与电源引脚20。49.壳体10作为充电接口1的插接主体,主要用于装设和保护其他结构件,并且后续还需利用壳体10将充电接口1整体安装至其他结构件上。壳体10通常由绝缘材质制备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防止与充电接口1的其他部件短路。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壳体10的具体材质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绝缘的功能即可。50.壳体10包括底壁11和/或第一侧壁12,换言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10可只包括底壁1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壳体10可只包括第一侧壁1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0可同时包括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当壳体包括第一侧壁12或者壳体10包括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时,壳体10具有收容空间13。换言之,第一侧壁12可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3,或者底壁11与第一侧壁共同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3。51.当壳体10同时包括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时,第一侧壁12弯折连接于底壁11的全部周缘,即第一侧壁12360°围绕形成的空间便为收容空间13,且该收容空间13只有在第一侧壁12背离底壁11的一侧具有开口。也可以理解为,第一侧壁12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外侧面121与第一内侧面122,第一外侧面121相较于第一内侧面122远离收容空间13。第一外侧面121形成了充电接口1的外观面,而第一内侧面122与底壁11共同围设形成了收容空间13。52.另外,本实施方式提及的在垂直于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如图1-图2中o所示)指的是在垂直于第一侧壁12的延伸方向,换言之,在垂直于第一侧壁12的高度方向上。也可以理解为底壁11具有弯折连接第一侧壁12的连接面110(如图4所示),在平行于连接面110的方向上。可以预见的是,当第一侧壁12弯折连接底壁11的周缘后,此时收容空间13的形状便是固定的。因此在垂直于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收容空间13的截面形状也是固定的,因此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也是固定不变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技术下文提及的截面形状与截面面积均指的是在垂直于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的截面。具体地,本技术下文指的截面是从第一侧壁12的中部沿垂直于第一侧壁12的轴向方向上的截面,如图1中截面线b-b所示的位置。53.可选地,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收容空间13的截面形状进行限定,例如本实施方式仅以收容空间1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整个收容空间13为圆柱形进行示意性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收容空间13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跑道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其他形状。54.可选地,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为一体式结构时,即代表着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此时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均用于装设电源引脚20。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壳体10的不同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为分体式结构时,即代表着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是通过不同的工序制备而成,然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焊接、粘接等)连接在一起。此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也可均用于装设电源引脚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仅利用第一侧壁12装设电源引脚20,而底壁11起其他的作用,例如导通电源引脚20。55.可选地,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的尺寸参数进行限定,例如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的长宽高等参数。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的大小,甚至是收容空间13的大小可根据充电接口1实际应用到的设备尺寸进行相关调整。56.电源引脚20也可称之为过电流的端子(voltagebus,vbus),主要用于使电流通过。由于充电接口1可应用于需要充电的电子设备3上,也可应用于提供充电功能的电源适配器2上,因此对应地,充电接口1的电源引脚20的作用稍有不同。其中电子设备3上的电源引脚20用于接收来自电源适配器2的电压,最终传输给电子设备3内的电池90。电源适配器2上的电源引脚20用于接收来自插座的电压,再传输给电子设备3上的充电接口1的电源引脚20,最终传输给电子设备3内的电池90。57.本实施方式包括多个电源引脚20。其中多个电源引脚20包括至少一个正极电源引脚20与至少一个负极电源引脚20。因此电源引脚2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于正极电源引脚20与负极电源引脚20的数量分别为多少个,本实施方式在此并不进行限定。另外,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源引脚20尤其是正极电源引脚20与负极电源引脚20之间需间隔设置,防止短路。58.电源引脚20的材质通常为导电材质从而能够有效传输电流,至于电源引脚20的具体材质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其限定,只要能实现导电功能即可。电源引脚20装设于壳体10上,可利用壳体10实现对电源引脚20的稳固安装,并利用壳体10对电源引脚20进行保护。59.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可装设于底壁11上,例如如图6所示,壳体10只包括底壁11,电源引脚20则装设于底壁11上。或者,如图4所示,壳体10同时包括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电源引脚20只连接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间隔设置,此时只利用底壁11来固定、装设电源引脚20。6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也可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上,例如如图7所示,壳体10只包括第一侧壁12,电源引脚20则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上。或者,如图4所示,壳体10同时包括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电源引脚20只连接第一侧壁12,与底壁11间隔设置,此时只利用第一侧壁12来固定、装设电源引脚20。又例如电源引脚20也可同时连接分体式结构的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但只有第一侧壁12用于固定、装设电源引脚20。此时底壁11可以为电路板,利用底壁11连接电源引脚20起导通电源引脚20的作用,但并不起装设的作用。61.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也可同时装设于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上,例如电源引脚20同时连接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此时可同时利用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来固定、装设电源引脚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甚至还可装设于壳体10的其他部件上。62.由于电源引脚20需要与电路板电连接,实现与电路板的配合,因此无论电源引脚20装设于壳体10的何处,电源引脚20的一端均电连接电路板。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的一端可贯穿底壁11从而凸出于底壁1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的一端可从底壁11的外周缘延伸从而凸出于底壁11。并且由于充电接口1的应用设备不同,电源引脚20与电路板的配合关系也不同。例如当充电接口1应用于电子设备3时,充电接口1将接收到的电压传输给电路板进行处理,再通过电路板传输给电池90进行充电。当充电接口1应用于电源适配器2时,电路板接收插脚50从插座中传输来的电压,经电路板处理后再传输给电源引脚20。63.至于电源引脚20与收容空间13的位置关系,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的部分可位于收容空间13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可位于收容空间13外。同理,电源引脚20相对的另一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位于收容空间13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位于收容空间13外。64.另外,由于电源引脚20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杆状部件,因此上述提及的壳体1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理解为电源引脚20长度的延伸方向。65.从上述内容可知,相关技术中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仅为0.1mm2-1mm2,截面面积较小导致电流传输速度较慢。本实施方式可使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为18mm2-60mm2(如图5电源引脚20中交叉式的斜线状填充线所示的面积),相较于相关技术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提高了10倍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电源引脚20截面面积的提高可提高单位时间电流通过的载荷量,进而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即提高过流能力,使电流的传输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使充电接口1具有快速充电功能,提升对电子设备3的电池90的充电效率。66.至于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如何提高至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大小,可通过改变电源引脚20的结构、位置、形状等方法来实现,本实施方式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可选地,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为18mm2-22mm2,25mm2-30mm2,以及50mm2-60mm2。67.请再次参考图5,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第一侧壁12或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壳体10具有收容空间13,在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每个所述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所述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的5%-20%。或者,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时,所述底壁11具有用于装设所述电源引脚20的连接面110,每个所述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所述连接面110的面积的5%-20%。68.从上述内容可知,在垂直于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收容空间13具有固定不变的截面面积,同样电源引脚20也具有相应的截面。在相关技术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与本技术的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相关技术每个充电引脚的截面面积占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不到1%。而本实施方式可使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的5%-20%。本实施方式可在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换言之使电源引脚20变粗,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电流的通过量,提高充电效率。或者,如图6所示,当壳体只包括底壁11时,所述底壁11具有用于装设所述电源引脚20的连接面110,此时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就不是和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进行比较,而是与连接面110的面积进行比较,即每个所述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所述连接面110的面积的5%-20%。69.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以收容空间1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进行示意性说明,收容空间13的半径为10mm。70.可选地,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的5.73%-19.11%。进一步可选地,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的5.73%-7.01%,7.96%-9.55%,以及15.92%-19.11%。71.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以连接面110的形状为圆形进行示意性说明,连接面110的半径为10mm。72.可选地,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连接面110的面积的5.73%-19.11%。进一步可选地,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占连接面110的面积的5.73%-7.01%,7.96%-9.55%,以及15.92%-19.11%。73.请再次参考图1-图7,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第一侧壁12或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壳体10具有收容空间13,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二侧壁14,所述第二侧壁14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所述多个电源引脚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源引脚21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源引脚22,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与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装设于所述第二侧壁14。74.对于收容空间13、第一电源引脚21、以及第二电源引脚22本技术上文已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方式仅以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进行示意性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除了底壁11与第一侧壁12外,还包括第二侧壁14,第二侧壁14同样弯折连接于底壁11,且第二侧壁14设于收容空间13内。换言之,第一侧壁12对应第二侧壁14的外周缘设置。这样第一侧壁12围设形成一个大的环形,第二侧壁14围设形成一个小的环形。可选地,第二侧壁14与底壁11可围设形成收纳空间15,该收纳空间15实际上为收容空间13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可将第一电源引脚21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上,第二电源引脚22装设于第二侧壁14上。将两种电源引脚20分别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4上,可降低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装设难度。75.可选地,在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形状为环形。76.可选地,第二侧壁14与第一侧壁12和底壁11可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以及底壁11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壳体10的不同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或者第二侧壁14与第一侧壁12和底壁11可为分体式结构,即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以及底壁11通过不同的工序分别制备而成,随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焊接、粘接等)连接在一起。或者第二侧壁14与第一侧壁12和底壁11部分为分体式结构,部分为一体式结构,即三个部件中的部分是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的,而其余的部件则是不同的工序制备而成的,随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焊接、粘接等)连接在一起。77.请再次参考图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12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外侧面121与第一内侧面122,所述第一外侧面121相较于所述第一内侧面122远离所述收容空间13;所述第二侧壁14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二外侧面141与第二内侧面142,所述第二外侧面141相较于所述第二内侧面142靠近所述第一内侧面122;所述充电接口1满足如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78.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设于所述第一外侧面121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22中的至少一侧表面。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所述第二外侧面141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42中的至少一侧表面。79.第一侧壁12的第一外侧面121与第一内侧面122上述已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赘述。第二侧壁14同样具有相背设置的两个侧面:第二外侧面141与第二内侧面142。其中第二外侧面141与第二内侧面142均设于收容空间13内。第二外侧面141相较于第二内侧面142靠近第一内侧面122,换言之第二外侧面141相较于第二内侧面142远离容纳空间。80.上述已提及第一电源引脚21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上,第二电源引脚22装设于第二侧壁14上。至于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具体位置本实施方式提供了多种实现方式。具体地,对于第一电源引脚21来说可设于第一外侧面121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22中的至少一侧表面。例如,第一电源引脚21可设于第一外侧面121,或者第一电源引脚21可设于第一内侧面122,或者第一电源引脚21可同时设于第一外侧面121与第一内侧面122。同理,第二电源引脚22可设于第二外侧面141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42中的至少一侧表面。例如,第二电源引脚22可设于第二外侧面141,或者第二电源引脚22可设于第二内侧面142,或者第二电源引脚22可同时设于第二外侧面141与第二内侧面142。通过上述各个方案的排列组合共可得到9种具体的方案,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电源引脚21设于第一内侧面122,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第二内侧面142进行示意性说明。81.可选地,设于收容空间13内的电源引脚20可通过贯穿底壁11从而凸出于底壁11,设于收容空间13外的电源引脚20可从底壁11的外周缘延伸至底壁11外从而凸出于底壁11。82.为了实现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为18mm2-60mm2,电源引脚20占收容空间13的截面面积的5%-20%,本技术提供了多种具体的电源引脚20与壳体10配合的实施方式。下面将一一进行介绍。83.请一并参考图8-图9,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引脚20的部分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上,且在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电源引脚20的截面形状为环形或扇形。84.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的部分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上,即电源引脚20与第一侧壁12实现装配连接。电源引脚20的其余部分则未装设于第一侧壁12,其余部分可凸出于底壁11用于电连接电路板,还可用于实现其他功能。至于电源引脚20与底壁11的关系,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可装设于底壁11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也可不装设于底壁11上。由于第一侧壁12弯折连接于底壁11的周缘,第一侧壁12可围设形成一环形。因此电源引脚20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上,使得在垂直于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述电源引脚20的截面形状为环形或环形的部分。如图8所示,当每个电源引脚20围设于第一侧壁12的部分时,此时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形状便为环形的一部分即扇形。如图9所示,当每个电源引脚20围设于第一侧壁12的全部时,此时每个电源引脚20的截面形状便为环形。这样可充分利用充电接口1的空间,使电源引脚20在增加截面面积的基础上,不会过渡增加充电接口1的尺寸,或者占用收容空间13的太多空间。85.请再次参考图8,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第一侧壁12或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多个电源引脚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源引脚21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源引脚22,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与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与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均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的部分,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的部分。86.多个电源引脚20包括两种电源引脚20: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每种电源引脚20的数量均为至少一个,且两种电源引脚20的极性相反。第一电源引脚21可以为正极电源引脚20与负极电源引脚20中的一者,第二电源引脚22可以为正极电源引脚20与负极电源引脚20中的另一者。例如当第一电源引脚21为正极电源引脚20时,第二电源引脚22为负极电源引脚20。当第一电源引脚21为负极电源引脚20时,第二电源引脚22为正极电源引脚20。两种电源引脚20间隔设置可防止短路。87.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第一侧壁12的同一侧,例如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共同设于第一侧壁12的第一外侧面121,此时可不占用收容空间13的尺寸,不影响收容空间13内的结构件的设置。或者,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共同设于第一侧壁12的第一内侧面122,此时可利用壳体10的第一侧壁12有效保护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另外,由于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第一侧壁12的同一侧,因此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均只设于第一侧壁12的部分。这样可仅利用第一侧壁12的一侧表面便可实现上述的截面面积大小。88.可选地,当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沿壳体1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时,此时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形状为环形的部分。当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沿壳体1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使,此时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形状为环形。89.可选地,当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第一外侧面121时,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通过底壁11的周缘凸出于底壁11。当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第一内侧面122时,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贯穿底壁11从而凸出于底壁11。90.请再次参考图9,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第一侧壁12或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壳体10具有收容空间13,所述多个电源引脚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源引脚21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源引脚22,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与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与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的相背两侧,且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相较于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靠近所述收容空间13。91.对于收容空间13、第一电源引脚21、以及第二电源引脚22本技术上文已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装设于第一侧壁12的相背两侧,即可使第一电源引脚21设于第一内侧面122,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第一外侧面121。换言之第一电源引脚21设于收容空间13内,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收容空间13外,从而使第一电源引脚21相较于第二电源引脚22靠近收容空间13。这样可进一步增加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面积或高度,进一步提高电流传输的速度,从而提高充电速度。92.另外,设于收容空间13内的第一电源引脚21可贯穿底壁11从而凸出于底壁11,设于收容空间13外的第二电源引脚22可从底壁11的周缘延伸从而凸出于底壁11。93.可选地,在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形状为环形。94.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三侧壁16,所述第三侧壁16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还装设于所述第三侧壁16;其中,在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源引脚21的截面的总面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的总面积相同。95.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除了底壁11、第一侧壁12、以及第二侧壁14外,还包括第三侧壁16,第三侧壁16设于收容空间13内。换言之,第一侧壁12对应第三侧壁16的外周缘设置。这样第一侧壁12围设形成一个大的环形,第三侧壁16围设形成一个小的环形。可选地,第三侧壁16设于收纳空间15内,即第二侧壁14对应第三侧壁16的外周缘设置。这样,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6的截面分别形成一个大、中、小的环形。第一电源引脚21设于大环形的第一侧壁12上,第二电源引脚22设于中环形的第二侧壁14,以及小环形的第三侧壁16上。96.本实施方式可使至少一个第一电源引脚21的截面的总面积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的总面积相同。换言之,本实施方式利用两个半径稍小的环形侧壁来装设第二电源引脚22,利用一个半径稍大的环形来装设第一电源引脚21。使其两个小的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面积总和等于一个大的第一电源引脚21的截面面积。这样正极电源引脚20与负极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之便可相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充电速度。97.可选地,在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轴向方向上,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的截面形状为环形。98.可选地,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6、以及底壁11可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6、以及底壁11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壳体10的不同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或者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6、以及底壁11可为分体式结构,即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6、以及底壁11通过不同的工序分别制备而成,随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焊接、粘接等)连接在一起。或者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6、以及底壁11部分为分体式结构,部分为一体式结构,即四个部件中的部分是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的,而其余的部件则是不同的工序制备而成的,随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焊接、粘接等)连接在一起。99.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电源引脚20包括第一部分201、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01的第二部分202与第三部分203,所述第二部分202与所述第三部分203设于所述第一部分201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部分201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所述第二部分202凸出于所述底壁11,所述第三部分203弯折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01并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2背离底壁11的一侧。100.上述介绍了电源引脚20与侧壁的多种设置方式,对于电源引脚20本身来说可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以及第三部分203。其中第二部分202与第三部分203设于第一部分201的相对两侧。第一部分201装设于第一侧壁12上,第二部分202则凸出于底壁11,至于第三部分203可弯折连接第一部分201并连接第一侧壁12背离底壁11的一侧。换句话说,第三部分203的至少部分设于收容空间13外,并且弯折连接至第一侧壁12的端侧,这样可增加电源引脚20端侧的截面积,从而不仅利于电源引脚20与其他部件的连接,而且还可增加两个部件连接时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接触电阻,进一步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101.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源引脚20有三个不同的部分,本技术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提及的电源引脚20的截面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一部分201与第二部分202的横截面。至于第三部分203是为了增加电源引脚20端侧的截面面积,以降低接触电阻,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102.可选地,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及第三部分203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及第三部分203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将电源引脚20的不同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或者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及第三部分203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即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及第三部分203通过不同的工序分别制备而成,随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焊接、粘接等)连接在一起。或者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及第三部分203部分为分体式结构,部分为一体式结构,即三个部件中的部分是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的,而其余的部件则是不同的工序制备而成的,随后再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焊接、粘接等)连接在一起。103.请再次参考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部分203朝远离所述第一侧壁12的方向凸起。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三部分203形成一凸起结构,这样不仅可进一步增加第三部分203与其他部件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还可利用其弧形凸起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其他部件插座充电接口1并与电源引脚20电连接。104.可选地,第三部分203朝远离第一侧壁12的方向形成弧形凸起。105.请一并参考图12-图13,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充电接口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3,所述充电接口1还包括装设于所述底壁11的至少一个数据引脚30,所述数据引脚30的部分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且所述数据引脚30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壁11并用于电连接所述电路板。106.充电接口1除了壳体10与电源引脚20外,还包括数据引脚30。其中数据引脚30主要用于使数据信号通过,从而实现电子设备3与外界终端的数据传输,例如传输短信、图片、影音资料、应用软件等等。数据引脚30的材质通常为导电材质从而能够有效传输电信号,至于数据引脚30的具体材质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其限定,只要能实现传输电信号即可。并且数据引脚30与电源引脚20间隔设置,防止短路。107.对于上述介绍的电源引脚20与侧壁的多种设置方式,本实施方式可使数据引脚30装设于底壁11上,同时数据引脚30设于收容空间13内。由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虽然较大,但其围绕着各种侧壁设置,因此可有效利用收容空间13的内部空间,使其至少数据引脚30依然可以同相关技术一样设置在收容空间13内,其数量,尺寸、结构、形状均可不变,降低了制备难度。本实施方式对上述参数并不进行限定。另外,数据引脚30由于也需电连接外界的电路板,因此装设于底壁11的数据引脚30的一端可贯穿底壁11从而凸出于底壁11,便于与电路板进行连接,实现数据引脚30与电路板之间电信号的相互传输。108.可选地,当壳体10还包括第二侧壁14时,数据引脚30可设于收纳空间15内,此时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4之间的收容空间13用于其他部件的插入。109.上述介绍了电源引脚20装设于第一侧壁12时的多种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电源引脚20与第一侧壁12的实施方式。请一并参考图14-图18,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的爆炸图。图17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沿d-d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18为图14所示的充电接口沿e-e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壳体10包括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时,所述底壁11与所述第一侧壁12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3,所述电源引脚20装设于所述底壁11,所述电源引脚20的部分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且所述电源引脚20与所述第一侧壁12间隔设置,所述电源引脚20具有仿形面23,所述仿形面23的形状与所述第一侧壁12的第一内侧面122的形状相同。110.本实施方式中,电源引脚20装设于底壁11上且电源引脚20的部分设于收容空间13内,但使电源引脚20与第一侧壁12间隔设置。换句话说,电源引脚20仅设于底壁11上且电源引脚20的一端贯穿底壁11从而凸出于底壁11。电源引脚20与第一侧壁12之间的空隙可使其他结构件插入从而电连接电源引脚20。111.并且本实施方式使电源引脚20具有仿形面23,该仿形面23的形状与收容空间13的形状相同。其中仿形面23指的是电源引脚20的外周侧面的部分表面或全部表面,仿形面23具有与其他表面形状相同的特性。具体地,仿形面23的形状与第一侧壁12的第一内侧面122的形状相同,即仿形面23的形状与收容空间13的形状相同。这样在收容空间13尺寸与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收容空间13的形状,从而增加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以第一内侧面122为圆形,使其收容空间13也为圆形进行示意性说明。电源引脚20的仿形面23为圆弧形,与第一内侧面122的形状相同,进一步增加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112.请再次参考图14-图1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电源引脚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源引脚21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源引脚22,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与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的极性相反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源引脚21具有第一仿形面231,所述第二电源引脚22具有第二仿形面232,所述第一仿形面231与所述第二仿形面232相背设置。113.从上述内容可知多个电源引脚20包括第一电源引脚21与第二电源引脚22两种电源引脚20。对于这两种电源引脚20上文已进行了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第一电源引脚21具有第一仿形面231,第二电源引脚22具有第二仿形面232,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仿形面231与第二仿形面232相背设置,换句话说使每个电源引脚20的仿形面23更靠近该电源引脚20的第一内侧面122,从而利用有限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114.如图18所示,收容空间13的形状为圆形,第一仿形面231与第二仿形面232为圆弧形,第一仿形面231与第二仿形面232背对背设置。第一电源引脚21还具有第一平面241,第二电源引脚22还具有第二平面242,第一平面241与第二平面242面对面间隔设置,115.请一并参考图19-图20,图1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的充电接口沿f-f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接口1还包括至少一个数据引脚30,所述数据引脚30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3外且装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的第一外侧面121,所述数据引脚30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底壁11并用于电连接所述电路板。1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口1同样还包括数据引脚30。但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引脚30并不设于收容空间13内,而是设于收容空间13外。从而为电源引脚20预留出更多的空间,进一步提高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具体地,数据引脚30装设于第一侧壁12的第一外侧面121,且数据引脚30的一端从底壁11的外周缘延伸至底壁11外从而凸出于底壁11,以便于数据引脚30后续电连接电路板。117.可选地,当充电接口1包括多个数据引脚30时,多个数据引脚30围绕第一侧面间隔设置。118.请一并参考图19与图21,图21为图19所示的充电接口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侧面121具有凹槽123,所述数据引脚30的部分设于所述凹槽123内。本实施方式可利用凹槽123来将装设数据引脚30,这样不仅可利用凹槽123来降低数据引脚30的凸出程度,从而降低充电接口1的整体尺寸。并且还可利用凹槽123有效保护收据引脚,防止数据引脚30与其他结构相碰撞而脱落或损坏。119.请再次参考图19,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引脚30远离所述收容空间13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外侧面121齐平。由于第一侧壁12的第一外观面为充电接口1的外观面,因此本实施方式可通过数据引脚30远离收容空间13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外侧面121齐平设置从而提高充电接口1外观面的平整度。120.请参考图22,图2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2,包括第一外壳40、插脚50、第一电路板60、以及如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接口1,所述插脚50能够凸出于所述第一外壳40,所述充电接口1装设于所述第一外壳40的端部,所述第一电路板60设于所述第一外壳40内的第一容置空间41,所述第一电路板60电连接所述插脚50、及所述充电接口1的电源引脚20。其中,所述插脚50用于接收插座内的第一电压并传输至所述第一电路板60,所述第一电路板60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并通过所述电源引脚20将所述第二电压传输至电子设备3。12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2,通过采用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接口1可提高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从而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使电源适配器2具有快速充电功能。通过插脚50接收插座内的第一电压,插脚50再传输给第一电路板60进行处理从而转换成第二电压,最终由第一电路板60将第二电压传输给充电源引脚20,通过该通电源引脚20为电子设备3的电池90进行充电,提升了对电子设备3的电池90的充电效率。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路板60即为上文提及的电路板。可选地,第二电压小于第一电压。122.请参考图23,图2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包括第二外壳70、第二电路板80、电池90、以及如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接口1,所述充电接口1装设于所述第二外壳70的端部,所述第二电路板80与所述电池90设于所述第二外壳70内的第二容置空间71,所述第二电路板80电连接所述电池90、及所述充电接口1的电源引脚20。其中,所述电源引脚20用于将接收到的第二电压通过所述第二电路板80传输至所述电池90。123.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media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对电子设备3的种类并不进行限定。124.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通过采用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接口1可提高电源引脚20的截面面积,从而提高电流的传输速度,使电子设备3具有快速充电功能。通过电源引脚20接收来自电源适配器2的第二电压,然后将该第二电压传输给第二电路板80进行处理,最终传输给电池90进行充电,提升了对电子设备3的电池90的充电效率。12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