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中受控地建立短路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66243发布日期:2023-06-04 21:4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用于在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中受控地建立短路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中受控地建立短路的装置,其中,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第一变流器,所述第一变流器借助功率半导体元件将施加在输入侧的交流电压转变为施加在输出侧的直流电压,或者所述第一变流器将施加在输入侧的直流电压转变为施加在输出侧的交流电压,以及直流中间电路,所述直流中间电路由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供电,或者所述直流中间电路为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供电,并且在所述直流中间电路中布置有至少一个中间电路电容器,中间电路电压施加在所述中间电路电容器上。


背景技术:

1、轨道车辆、尤其是用于地方交通、区域交通和长途交通的轨道车辆通过供电网被供电。在欧洲,供电网的电压对于交流电而言通常为25kv,50hz或者15kv,16.7hz对于直流电则为1.5kv或者3kv。

2、针对在导引交流电的供电网上的运行,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通常具有牵引变压器,牵引变压器的初级侧借助集电器与供电电网侧的架空线连接。牵引变压器将施加在初级侧的交流电转变成施加在次级侧上的较低的交流电。牵引变压器的次级侧与驱动系统的电网侧的变流器连接,变流器将施加在其输入侧上的交流电转化为施加在输出侧上的直流电。这种电网侧的变流器例如设计为四象限调节器(4qs)。在输出侧施加的直流电用于供给中间电路、尤其是直流中间电路,由中间电路供给一个或多个载荷侧的变流器。载荷侧的变流器例如设计为脉冲逆变器(pwr),所述脉冲逆变器将施加在其输入侧的直流电转化为施加在输出侧的振幅和频率变化的交流电,以交流电供给一个或多个牵引电动机。

3、可以尤其与基于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或者金刚石的功率半导体开关在电网侧的变流器中的使用相结合地通过降低牵引变压器的漏电感来提高轨道车辆的这种驱动系统的总效率,由此例如能够有利地降低轨道车辆的能量消耗。

4、然而较低的漏电感和随之产生的较低的牵引变压器的短路电压的负面作用是,当在中间电路中发生短路时,由于漏电感较低,流经电网侧的变流器的半导体元件的短路电流出现迅速并且强烈的升高。特别地,这种冲击电流可以流动经过与功率半导体开关反并联或者固有地包含在功率半导体开关中的空载二极管并且在空载二极管中导致高载荷,甚至导致这些空载二极管损坏。这一方面归因于由于漏电感降低造成冲击电流升高,另一方面归因于以下事实,即基于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或者金刚石的半导体元件由于晶片表面积比硅(si)更低而仅能存储和传导较少的损耗热,从而在产生电流冲击时,半导体元件中产生的热量无法足够快速地导出。

5、按照欧洲专利申请ep 3 575 127 a1,当在中间电路中出现短路时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短路保护装置实现对电网侧的变流器的半导体元件的保护。该短路保护装置与牵引变压器的次级侧并联并且与电网侧的输入端并联地布置并且具有旁路开关,该旁路开关由两个反并联地连接的晶闸管构成。当在中间电路中出现短路时,晶闸管由控制器接通并且产生牵引变压器的次级侧或者电网侧的变流器的输入端的短接,从而没有电流或者仅有有限的电流流入半导体元件中。

6、驱动系统的总效率的升高尤其如下实现,即上述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或者金刚石的功率半导体开关由于更短的通断时间而实现了比基于硅的功率半导体开关更高的通断频率。然而该快速的通断过程可能由于由此产生的在晶闸管处的更快的电压升高造成不期望的导通、即所谓的冒顶闪络可能由此造成的并非由驱动系统的故障部件引起的短路,对轨道车辆的运行是不利的,因为随之产生轨道交通的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置,所述装置确保了可靠的受控的短接,用以保护轨道工具的驱动系统的变流器中的功率半导体元件。

2、所述技术问题按照本发明通过一种用于在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中受控地建立短路的装置、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一种轨道车辆和一种所述装置的应用解决。

3、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在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中受控地建立短路的装置。在此,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第一变流器,所述第一变流器借助功率半导体元件将施加在输入侧的交流电压转变为施加在输出侧的直流电压,或者所述第一变流器将施加在输入侧的直流电压转变为施加在输出侧的交流电压;直流中间电路,所述直流中间电路由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供电,或者所述直流中间电路为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供电,并且在所述直流中间电路中布置有至少一个中间电路电容器,中间电路电压施加在所述中间电路电容器上。在此,所述装置包括非受控的第一整流器,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整流器借助半导体二极管将施加在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的交流电压转变为直流电压,或者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整流器借助半导体二极管将施加在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交流电压转变为直流电压,其中,所述直流电压分别施加在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受控制的半导体开关,所述半导体开关布置在第一支路中,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电压电位和第二电压电位相连接,其中,借助所述半导体开关能够受控地短接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至少一个第一电容器,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器布置在与所述第一支路并联的第二支路中;和至少一个电压源,借助所述电压源将施加在所述第一电容器上的电压调整为高于中间电路电压。

4、通过按照本发明的用于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中的装置有利地确保了可靠地保护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免受由于冲击电流造成的损害或毁坏,所述冲击电流例如尤其可能在直流链路短路时出现。由于这种保护,在电网侧的变流器中可以尤其与具有低漏电感的牵引变压器相结合地使用基于带间隙大于硅的半导体材料、尤其前述的sic、gan或金刚石的功率半导体元件,由此能够实现轨道车辆的高能效的驱动系统。通过按照本发明的装置以相同的方式使得能够尤其与一个或多个具有低漏电感的牵引电动机结合地将相应的功率半导体元件使用在负载侧的变流器中。

5、针对在交流供电网中的运行,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由此既能够用于保护前述的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也能够用于保护轨道车辆的与前述的驱动系统对应的驱动系统中的负载侧的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在这种驱动系统中,所述装置的整流器的输入侧与电网侧的变流器的输入侧相连接或者与该输入侧并联,以保护所述电网侧的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其中,所述电网侧的变流器的输入侧与牵引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的接头相连接,或者将整流器的输入侧与负载侧的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或者与该输出侧并联,以保护所述负载侧的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其中,所述负载侧的变流器的输出侧与至少一个牵引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的三个相位相连接。

6、按照本发明的装置能够以相同的方式用于在导引直流电的供电网中运行的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在这种驱动系统中,直流中间电路通过集电器直接地与供电网的架空线或者换电流母线相连接,其中,例如可以设置附加的输入滤波器以过滤干扰电流。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将所述装置的整流器的输入侧与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尤其是连接由直流中间电路供电的脉冲逆变器或者将所述整流器的输入侧与变流器的输出侧并联。这尤其在使用具有低漏电感的牵引电动机以及分别供给一个或者多个牵引电动机的并联的变流器时是有利的,因为当在其中一个变流器中出现短路时其它变流器的二极管受到保护。

7、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非受控的第一整流器例如设计为所谓的桥式整流器。这种桥式整流器以已知方式具有多个在输出侧并联的支路,其中,在每个支路中有两个二极管并联,这两个二极管的中点形成整流器的相应的输入端,待转化的交流电的相应的相的电压电位施加在所述输入端。并联的支路的数量相应地取决于施加在输入侧的交流电的相的数量。与牵引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的接头或者与电网侧的变流器的输入侧相连的第一整流器例如与所谓的非受控的整流桥(b2u)对应地具有总共带有四个二极管的两个并联的支路,而与牵引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的三个相位相连的第一整流器例如与所谓的非受控的三相整流桥(b6u)对应地具有总共带有六个二极管的三个并联的支路。例如对于牵引变压器的两个次级绕组以及两个与所述次级绕组连接的电网侧的变流器可以相应地设置具有四个并联的支路和总共八个二极管的第一整流器。

8、受控制的半导体开关优选设计为晶闸管,然而该半导体开关备选地同样可以设计为gto(闸门电路可关断)晶闸管或者设计为igct(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晶闸管是能切换的半导体元件,其在基础状态中不导通并且能够通过在栅电极上施加控制信号切换为导通。这种切换也被称为晶闸管的激发。晶闸管在电流低于最小电流时又成为不导通的,而gto晶闸管或igct则可以通过栅电极控制地再次切换为不导通。半导体开关的使所述半导体开关导通的受控制的通断产生整流器在输入侧短接,由此相应地也使变流器的输入侧或输出侧短接。通过使用与待保护的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相比具有更低的正向电压的晶闸管,使来自整流器和晶闸管的故障电流的主要份额从功率半导体元件旁导引经过。

9、半导体开关的通断优选借助控制器实现,其中,所述控制器例如实现为轨道车辆的驱动控制器的部件。控制器分析适宜的测量值,以决定是否控制半导体开关,由所述测量值可以推断出是否存在可能破坏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的短路或冲击电流。通过布置在驱动系统中的适宜的测量装置检测的这些测量值例如是变流器的输入侧和/或输出侧的电流、中间电路电容器的电压和/或电流,或者控制变流器中的功率半导体开关的控制电路的信息。

10、所述装置的电压源用于将电压施加到与半导体开关的第一支路并联的第二支路中的第一电容器的接头上,所述电压大于中间电路电容器上的电压。借助通过电压源对第一电容器的预充电实现了,使第一整流器的二极管在驱动系统正常工作期间不导引电流,因此不产生降低驱动系统效率的开关损耗。有利的是由此使得能够在整流器中使用成本低廉并且抗冲击电流的二极管。所述二极管例如可以基于硅制造并且针对基础频率的电网运行优化,而针对在通断的变流器中的运行优化是不必要的。慢速通断的所谓电网二极管是尤其适宜的,所述电网二极管由于大量的载流子而具有较低的正向损耗并且因此具有较高的耐冲击电流强度。

11、与中间电路电容器的电容相比,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在此可以选择得较小,因为第一电容器的电容至少主要是为了补偿二极管的阻挡层电容。对于示例性的两千伏的中间电路电压和一兆瓦的驱动系统功率,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可以是几百纳法拉至几十微法拉。

12、由于第一电容器的电容较小,并且第一整流器的二极管仅有较低的漏电流,因此电压源一方面必须提供仅几瓦的功率,另一方面必须能够使第一电容器的电压保持在大于中间电路电压的水平,其中,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中间电路电压的运行波动。在此例如可以将第一电容器上的电压调整为始终高于包括确定的余量的最大预期的中间电路电压,或者将电压源的电压调节为始终高于包括确定的余量的瞬时中间电路电压。在后一种情况中,电压源必须有足够的性能来跟踪第一电容器上的电压,该电压的动态特性至少与中间电路电压上升的动态特性相同。所述余量在此例如可以定义为第一电容器上的电压减去中间电路电压的绝对值或者以中间电路电压为参照的相对值、例如可以是1%至25%。电压源例如可以设计为开关网络部件(schaltnetzteil),其尤其由轨道车辆的110v的车载电池或控制器的供电装置供电。

13、根据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一扩展设计,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二变流器,所述第二变流器借助功率半导体元件将施加在输入侧的直流电压转变为施加在输出侧的交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一变流器将施加在输入侧的交流电压转变为施加在输出侧的直流电压,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的直流电压是所述中间电路电压,并且所述装置还包括非受控的第二整流器,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整流器借助半导体二极管将施加在所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的交流电压转变为直流电压,其中,所述直流电压施加在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侧,其中,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相连接,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与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出侧并联连接。

14、根据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的该设计方案,直流中间电路一方面与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另一方面与附加的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相连接。附加的第二整流器在此在输入侧与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而第一整流器在输入侧与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相连接。以前述的用于在导引交流电的供电网上运行的驱动系统为例,装置的第一整流器在输入侧对应于电网侧的变流器,而装置的第二整流器在输入侧对应于负载侧的变流器。

15、两个整流器的输出端相互连接或者并联,从而所述装置的半导体开关的通断使得电网侧的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和负载侧的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都短接。尤其在直流中间电路出现短路的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都有利地被保护免受冲击电流的影响。此外有利的是,在所述装置中仅使用受控制的半导体开关或者晶闸管、第一电容器和电压源,其中,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应当与数量较多的二极管对应地适配。

16、根据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扩展设计,所述电压源包括第一电压源,其中,所述第一电压源一方面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电压电位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所述中间电路电压的第一电压电位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二电压电位与所述中间电路电压的第二电压电位相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电压源一方面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二电压电位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所述中间电路电压的第二电压电位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电压电位与所述中间电路电压的第一电压电位相连接。

17、根据所述装置的该设计方案,第一电压源与中间电路电容器串联,或者施加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电压相当于第一电压源的电压与中间电路的电压的总和。根据上述设计方案,第一电压源必须有利地专门提供期望的电压差,其中,对于压差被定义为百分比的值的情况,第一电压源必须能够遵循中间电路电压的动态特性。

18、在按照前述扩展设计的装置的具有在输出侧并联的第一和第二整流器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电压电位相应地对应于两个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相应的共同的电压电位。

19、按照基于上述扩展设计的装置,所述电压源还包括第二电压源,其中,所述第二电压源一方面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二电压电位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所述中间电路电压的第二电压电位相连接,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电压源一方面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电压电位相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所述中间电路电压的第一电压电位相连接。

20、除了根据前述扩展设计的第一电压源外,按照该设计方案的装置还具有第二电压源,所述第二电压源分别与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和中间电路电压的其它电压电位相连接。根据所述装置的该设计方案,第一和第二电压源以及中间电路电容器串联,或者施加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电压对应于第一和第二电压源以及中间电路的电压的总和。

21、与根据上述扩展设计的仅一个第一电压源不同地,两个电压源必须分别具有较低的容量,以便能够提供期望的电压差。

22、按照基于前述两个扩展设计的另一扩展设计,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容器,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压源并联连接,或者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容器和第三电容器,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电压源并联连接,并且所述第三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电压源并联连接。

23、根据该设计方案,相应的电容器与第一电压源并联并且在必要时与第二电压源并联。在由于中间电路电压的动态波动造成的瞬时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电容器用于为装置的第一电容器提供相应的电荷。由此能够有利地避免对一个或多个电压源的原本可能的冗余设计。

24、相应的电容器的电容优选是第一电容器的电容的多倍、例如五到二十五倍。然而,由于连续运行中的各个电容器只仅须针对第一或第二电压源的运行电压或者针对电压差设计,所述电压差根据上述实施方案例如相当于中间电路电压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十五,因此,尽管电容器的电容较大,但仍可以在构造上紧凑地设计。仅在半导体开关接通时,相应的电容器上的电压才能变得更高。

25、作为前述关于第一和必要时的第二电压源的扩展设计的备选方案,根据进一步扩展设计的装置的电压源包括第三电压源,所述第三电压源与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出侧的第一电压电位和第二电压电位相连接。

26、根据该设计方案,所述装置的电压源与第二支路并联,第一电容器布置在第二支路中。第三电压源例如可以设计成开关网络部件,该开关网络部件借助适宜的措施、例如尤其是布置与第三电压源串联的欧姆电阻而具有足够的短路强度。

27、根据另一扩展设计,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限流元件,所述限流元件在所述第一支路中与第一半导体开关串联连接,其中,所述限流元件尤其设计为电感。

28、这种对应配属于装置的半导体开关的限流或限制电流陡度的元件例如设计为扼流圈并且用于降低半导体开关中的电流陡度。仅具有几微亨到几十微亨的电感的扼流圈在此就足够了,因为所述扼流圈仅须针对第一电容器的放电的持续时间设计。扼流圈例如可以实现为能饱和的芯、优选电流母线上的环形芯。这种构造例如使得来自牵引变压器的具有比第一电容器的放电电流低的电流陡度的冲击电流由于饱和状态中的低电感而在半导体开关或晶闸管中流动并且不会在电网侧的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中流动。

29、根据另一扩展设计,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电阻元件,所述电阻元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电压源串联连接,其中,所述电阻元件尤其设计为欧姆电阻。

30、这种对应于相应的电压源的电阻元件、例如欧姆电阻,用于使寄生的串联谐振电路衰减,所述串联谐振电路由中间电路电容器的电容、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和由电压源的电感和线路电感产生的电感形成。

31、在从由于直流中间电路短路导致中间电路电容器的电压下降到零到通过接通半导体开关或激发晶闸管使装置的第一电容器完全放电的时间段中,电阻元件或欧姆电阻吸收第一电容器的电压所降低的大小为电压源的电压的电压差,从而保护电压源免受过载或者保护电压源的电容器免受过充。由此能够有利地减少保护电压源免受高电流影响的措施。

32、当相对于直流中间电路中的短路延迟地发生半导体开关的接通或者晶闸管的激发时,电阻元件或欧姆电阻同样有利地防止电压源的电容器上的电压不期望的增加。在短路和半导体开关接通之间的时间段中,电阻元件基本上承接了装置的第一电容器上的电压。

33、根据另一扩展设计,所述装置还包括另外的电阻元件,所述另外的电阻元件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的连接部中,或者布置在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连接部中;或者所述另外的电阻元件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的连接部,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二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的连接部中。

34、这些对应于装置的第一整流器或者第一和第二整流器的另外的电阻元件用于使由第一或第一和第二变流器的通断过程激发的振荡电路衰减,其中,所述振荡电路由相应的整流器的二极管的阻挡层电容和供相应的整流器与变流器连接的连接线路的寄生电感形成。

35、电阻元件在此优选设计为不会使有待通过半导体开关传导的故障电流衰减。与激发的振荡电路中的电流相比,所述故障电流具有明显更低的频率然而具有更高的振幅。

36、按照基于上述扩展设计的另一扩展设计,各个所述另外的电阻元件包括电感和与所述电感并联的欧姆电阻,其中,所述欧姆电阻尤其与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相连接,并且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绕组布置在相应的连接部中。

37、为了不会由于各个另外的电阻元件而影响所述装置的导出冲击电流的性能,相应的电感优选仅具有较低的欧姆内阻。这种低内阻例如可以如下实现,即主要通过铁磁性的材料实现期望的电感。材料的尺寸在此例如设计为,使得所述材料在预期的冲击电流的一小部分、例如冲击电流的1/300至1/50时就已经进入磁饱和状态并且由此大大地降低有效电感。

38、各个另外的电阻元件优选可以包括一个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与欧姆电阻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变压器芯件的铁磁性的材料应当根据上述设计方案将尺寸设计为,使得在预期的冲击电流的一小部分时就能大大地降低有效电感。

39、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至少包括牵引变压器,所述牵引变压器具有初级侧绕组和至少一个次级侧绕组,其中,所述初级侧绕组通过集电器能够与导引交流电的供电网相连接;第一变流器,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牵引变压器的次级侧绕组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变流器借助功率半导体元件将施加在输入侧的交流电压转变为施加在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直流电压;和直流中间电路,所述直流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其中,在所述直流中间电路中布置有至少一个中间电路电容器,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的直流电压相关的中间电路电压施加在所述中间电路电容器上。所述驱动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装置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相连接。

40、根据第二方面的驱动系统特别适用于轨道车辆,该车辆设计用于在导引交流电的供应网络中运行。

41、布置在直流中间电路中的中间电路电容器可以实现为唯一的电容器,然而备选地也可以实现为多个并联的电容器。

42、按照一种扩展设计,按照本发明的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二变流器,所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直流中间电路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变流器借助功率半导体元件将施加在输入侧的直流电压转变为电压值和频率可变的多相的交流电压,该交流电压施加在所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和至少一个牵引电动机,所述至少一个牵引电动机具有至少一个多相的定子绕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定子绕组与所述第二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所述驱动系统的特征还在于,所述驱动系统具有按照第一扩展设计的装置。

43、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至少包括直流中间电路,至少一个中间电路电容器布置在所述直流中间电路中,中间电路电压施加在所述中间电路电容器上;第一变流器,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直流中间电路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变流器借助功率半导体元件将施加在输入侧的直流电压转变为电压值和频率可变的多相的交流电压,该交流电压施加在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和至少一个牵引电动机,所述至少一个牵引电动机具有至少一个多相的定子绕组,其中,所述定子绕组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所述驱动系统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还包括根据装置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整流器的输入侧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输出侧相连接。

44、按照第三方面的驱动系统可以有力地使用在设计用于在导引直流电的供电网中使用的轨道车辆,其中,直流中间电路例如通过输入滤波器由供电网供电。驱动系统相应地具有一个或多个变流器,借助按照本发明的装置保护所述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免受来自至少一个牵引电动机的冲击电流的影响。轨道车辆可以以同样方式具有装置、例如一个或多个牵引蓄电池和/或燃料电池,通过所述装置能够产生用于运行所述轨道车辆所需的直流电。

45、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前述类型的装置或者前述类型的驱动系统。

46、按照本发明的轨道车辆例如可以设计为用于地方交通、区域交通和长途交通的动车组,所述动车组由具有电能的供电网供电以便运行。轨道车辆同样可以具有多个所述装置、例如一个或多个用于驱动相应的发电机的内燃机、一个或多个牵引蓄电池或者一个或多个燃料电池,通过这些装置能够产生用于运行轨道车辆所需的电能。

47、最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一种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应用,用于保护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统的第一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或者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的功率半导体元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