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3725发布日期:2023-03-17 22:5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头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日益普及,技术的迭代革新非常迅速,因此,消费者对于移动通信设备的要求也是越来越苛刻;以移动手机上安装的摄像头为例,由于消费者极力追求高质拍照功能的缘故,各大手机手机厂商争相对手机摄像头进行研发和改进;其中,摄像头主要由驱动装置、镜头、感光元件共同构成,镜头顾名思义就是起到拍照摄像的功能,镜头、感光元件不是本技术研究的对象,此处不再赘述,在其他专利中另行保护;而驱动装置(音圈马达)主要是能够将镜头进行伸缩以便实现自动对焦功能。
3.目前,中国专利库中公开了申请号为202110252510.8、专利名称为音圈马达、摄像头及电子设备的专利文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使用音圈马达时,线圈组件通电使其与磁性件之间产生第一电磁力,第一电磁力驱动附有镜头的线圈组件沿轴向移动,以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平板线圈通电使其与磁性件之间产生第二电磁力,以驱动框架并带动附有镜头的线圈组件在音圈马达内沿xoy平面运动抵消镜头抖动,以实现镜头防抖功能。本技术在通电时,能够通过磁力对镜头进行防抖。
4.但是,上述公开专利文件中的音圈马达存在的问题在于:当上述音圈马达发生断电、磁力消失时,框架会带动平板线圈、镜头发生回位并有短暂的晃动,镜头在高频率、长期的短暂晃动过程中,难免会导致镜头出现损伤和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头模组,避免传统音圈马达在断电、磁性消失时易导致镜头出现晃动的难题。
6.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音圈马达,包括载体,载体的一端用于连接镜头,载体上套设有线圈,载体的上、下方分别连接有上弹片和下弹片,上弹片与外壳连接,下弹片与底座连接外壳与底座可拆装连接;上弹片、下弹片之间设有至少一块磁石,下弹片的下方设有用于和磁石电连接的端子,端子与外置驱动芯片连接;载体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外壳上形成有至少两片插板,插板与限位槽一一对应且滑动适配。
7.作为对本技术的第一套优化方案:端子的一侧连接有两定极片,两定极片沿载体移动方向间隔分布;动极片连接于载体上,定极片设置于动极片的一侧,动极片、定极片与外置驱动芯片电连接;动极片、定极片的相对面积随着动极片的移动不断改变,驱动芯片根据动极片与两个定极片所形成的电容信号控制动极片在对焦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8.作为对本技术的第二套优化方案:其一,下弹片的一端通过半开窗型结构与载体的相对面连接,半开窗型结构与下弹片的连接处形成有避空区间;其二,端子及外置驱动芯片镶嵌于底座的内部。
9.作为对本技术的第三套优化方案:与插板接触的限位槽表面上形成有呈阶梯状的
接触部,接触部的阶梯个数至少为三个,插板与相邻接触部上处于中间的阶梯接触;接触部距装配孔的距离设定预设值,且预设值以插板、限位槽进行接触时而载体不折断为准。
10.作为对第三套优化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擦拭机构,其中,擦拭机构包括支撑体,支撑体的一端与插板连接,支撑体与接触部相邻的另一端面上通过销轴铰接有翻转板,翻转板的翘起部与支撑体一端通过弹性部件连接且成锐角;翻转板上连接有去尘部件,去尘部件与插板相对的接触部进行接触;插板的端面上形成集料槽,集料槽位于去尘部件的下方;集料槽的进口边沿上形成逐渐缩小的坡面,集料槽的内部设有蛇形盘延的叶片。
11.作为对第三套优化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回位机构,其中,回位机构包括柱销结构、触发结构、复位结构,翻转板下方铰接侧形成有插入空间,插入空间的一侧、支撑体上设有柱销结构,柱销结构的一侧、限位槽上分别设有触发结构和复位结构。
12.第一,柱销结构包括限位管、锁位柱,限位管设置在滑座上、翻转板一侧,限位管内滑动适配有锁位柱,锁位柱正对翻转板的插入空间;当翻转板向上方翻转且插入空间抬起满足锁位柱能够进入的高度时,锁位柱受力可进入插入空间并进行锁定,翻转板带动去尘部件脱离于限位槽。
13.第二,触发结构包括顶板、立板,顶板和立板共同形成抵压槽;翻板进入抵压槽,顶板压迫翻板翻转使得插入空间满足锁位柱插入条件,之后立板推动锁位柱进入到插入空间,锁定翻板。
14.第三,复位结构包括杆体、挡件,挡件位于限位槽的初始位置,翻板回到初始位置过程中,挡件对杆体进行阻挡,使得锁位柱从插入空间内抽离出来。
15.第二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上述的音圈马达,包括上述音圈马达以及镜头,镜头设于上述音圈马达中,上述音圈马达用于驱动镜头移动。
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点:第一,由于限位槽与插板进行相互适配,当线圈不受磁力作用的情况下,载体会在限位槽、插板的限位作用下沿轴向发生回位,线圈上磁力消失并不会导致载体发生晃动,从而附在载体上的镜头相应并不会发生晃动;因此,镜头不会出现长期、高频晃动的情况下,镜头的使用寿命会大为提升。
附图说明
17.图1为载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载体的底部展示图。
19.图3为载体、上弹片以及线圈组装为一体的立体结构展示图。
20.图4为载体与下弹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外壳和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上弹片、下弹片以及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端子及外置驱动芯片与底座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动极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动极片与定极片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图4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示出的是限位槽、插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擦拭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插板改进后的剖开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柱销结构、触发结构、复位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6为附有注销机构的翻转板24进入出发结构内的状态示意图。
33.图17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中,载体1、装配孔2、渠道3、点胶槽4、限位槽5、连接柱6、上弹片7、下弹片8、通槽9、辅助孔10、线圈11、外壳12、插板13、底座14、锁柱15、磁石16、端子17、外置驱动芯片18、定极片19、动极片20、半开窗型结构21、避空区间22、擦拭机构23、支撑体2301、去尘部件2302、翻转板24、集料槽25、叶片26、柱销结构27、限位管2701、锁位柱2702、插入空间2703、触发结构28、顶板2801、立板2802、复位结构29、杆体2901、挡件2902、接触部30。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清楚的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音圈马达及摄像头模组进行详细说明。
36.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37.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一个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38.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圈马达,包括载体1,参考图1示出的是载体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载体1的中央形成有用于和镜头进行连接的装配孔2,装配孔2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装配孔2上的内螺纹与镜头上形成的外螺纹配合连接;载体1的外壁上延伸形成有渠道3,渠道3主要用于线圈11套设其中,其中,渠道3是由间断的段槽以及载体1的外壁共同构成,图1中a、b两条虚线之间形成的间隙(h)即为渠道3;载体1的上表面等间距形成有4个点胶槽4,点胶槽4的作用:点胶槽4、上弹片7连接时,在点胶槽4内注胶并将载体1、上弹片7附和在一起;载体1的周侧壁上等间距形成有4个限位槽5,主要用于后续和外壳12的表面形成限位关系。参考图2,示出的是载体1的底部展示图,载体1的底表面上等间距形成有4个连接柱6,连接柱6主要用于和下弹片8连接。
39.其中,参考图3所示,示出的是载体1、上弹片7以及线圈11组装为一体的立体结构展示图,上弹片7的4个内连端与载体1上的4个点胶槽4分别对应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使用胶粘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例如焊接,等),上弹片7的外侧形成有4个外连端,4个外连端
主要用于和外壳12进行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载体1与上弹片7的连接牢固性,在内连端上形成有和点胶槽4相适配的通槽9,另一方面,在通槽9周围挖设有6个辅助孔10,使用时,通过将胶水依次滴入点胶槽4、通槽9以及辅助孔10,确保载体1与上弹片7进行连接,在上弹片7表面设置通槽9、辅助孔1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弹片7的重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线圈11缠绕贴合在渠道3内。参考图4,示出载体1与下弹片8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下弹片8的内侧形成4个内接部,下弹片8的4个内接部分别与载体1上的4个连接柱6对应连接(本实施例采用胶粘,为使下弹片8、载体1连接更加牢固,在内接面上设置有辅助孔10);下弹片8的外侧形成有4个外接部,4个外接部主要用于和底座14进行连接。
40.其中,如图5所示,示出的外壳12和底座1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外壳12的中央形成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边沿上以环形阵列的方式形成有4片插板13,4片插板13分别与4个限位槽5对应且适配,外壳12的内侧边角与对应的上弹片7外连端进行连接(参考图5中的上方展示结构);外壳12的底部连接适配有底座14,底座14主要对外壳12中的部件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底座14中央形成有第二通孔,底座14的4个边角上均形成有一对锁柱15,每对锁柱15分别与下弹片8的外接部进行连接(参考图5中的下方展示结构)。
41.其中,图6示出的是上弹片7、下弹片8以及端子17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中a所示,上弹片7、下弹片8之间的4个边角分别设有4块磁石16,下弹片8的下方设有端子17。如图6中b所示,上弹片7的下方边角与其对应的磁石16上表面粘接,下弹片8的上方边角与其对应的磁石16下表面粘接;端子17的上方电连接有外置驱动芯片18,外置驱动芯片18与4块磁石16电连接。磁石16、端子17以及外置驱动芯片18共同构成升降模块,使用时,在外置驱动芯片18的作用下,磁石16和线圈11通电并产生电磁力,电磁力驱动线圈11沿轴向移动(轴向即图6中所示的z向),间接带动附有镜头的载体1沿z方向发生移动,进而使镜头实现对焦功能;在磁力消失后,上弹片7、下弹片8依然可以带动附有镜头的载体1发生回位。
42.由于限位槽5与插板13进行相互适配,当线圈11不受磁力作用的情况下,载体1会在限位槽5、插板13的限位作用下沿轴向发生回位,线圈11上磁力消失并不会导致载体1发生晃动,从而附在载体1上的镜头相应并不会发生晃动;因此,镜头不会出现长期、高频晃动的情况下,镜头的使用寿命会大为提升。
43.实施例2作为实施例1的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参考图7所示,示出的是端子17及外置驱动芯片18与底座14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将端子17及外置驱动芯片18镶嵌在底座14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外壳12内部的安装空间,从而使音圈马达的整体结构能够实现小型化,以便音圈马达可以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安装,实用性更强。
44.实施例3作为实施例1的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参见图6和图7,端子17的一侧连接有两定极片19,两定极片19沿载体1移动方向间隔分布;参考图8示出的动极片20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动极片20上设有定位孔,载体1上设有定位柱,定位孔与定位柱套接连接(实际安装过程中,定位孔与定位柱之间会进行点胶处理)。参考图9所示,示出的是动极片20与定极片19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定极片19设置于动极片20的一侧,动极片20、定极片19与外置驱动芯片18电连接;使用时,载体1在移动时会带动动极片20沿轴向发生移动,动极片20、定极片19的相对面积随着动极片20的移动不断改变,驱动芯片根据动极片20与两个定极片19所形成的电容
信号控制动极片20在对焦方向(即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从而避免动极片20带动附有镜头的载体1与外壳12发生碰撞的情况,本技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镜头、动极片20、载体1等部件的损坏,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45.实施例4作为实施例1的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参考图10,示意的是图4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下弹片8的外接部一侧形成有半开窗型结构21,通过半开窗型结构21与载体1的相对面进行粘接,半开窗型结构21与下弹片8的连接处形成有避空区间22;通过结合下弹片8与半开窗型结构21,一方面可以节省空间,另一方面,通过锡膏将下弹片8焊接于载体1上时,由于锡膏本身具有流变性的缘故,易造成锡膏向载体1内侧爬升,进而导致锡膏对镜头等部件造成损坏,本技术通过利用半开窗型结构21的设计,可以有效阻挡锡膏流向载体1内侧。
46.实施例5通过限位槽5、插板13对载体1进行限位过程中,由于插板13和载体1上的限位槽5会发生摩擦,进而导致限位槽5上会产生诸如细粉尘或细小物体之类的微粒,产生的微粒会聚集在镜头上,从而使镜头产生的图像或视频显示质量劣化;为此,本实施例在限位槽5、插板13的基础上对本技术进行了全新设计,具体方案如下。
47.参考图11所示,示出的是限位槽5、插板13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在限位槽5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呈阶梯状的接触部30,本实施例中接触部30的阶梯个数为3个,插板13置于限位槽5后,插板13的两侧表面分别与相邻接触部30上处于中间的阶梯进行接触,在最大限度上减少限位槽5表面与插板13的接触面积,进而在源头上尽量减少微粒的产生量。另一方面,考虑到载体1多为注塑模制,接触部30距第一通孔的距离(l)设定预设值,此处的预设值以插板13、限位槽5进行接触时而载体1不折断为准(具体的预设值数值此处不作公布,在其他专利中会进行保护)。使用时,当外置驱动芯片18对磁石16断电后,磁石16作用于线圈11的磁力消失,载体1在上弹片7、下弹片8作用下进行回位;载体1在回位时,由于受到限位槽5、插板13的限位作用,载体1会沿轴向移动进行回位,并不会出现晃动的情况;与此同时,由于限位槽5上接触部30的特殊阶梯状设计(至少3节阶梯),插板13与限位槽5的接触面积减少,而插板13与限位槽5接触后产生的微粒减少。因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既可以保证将不受磁力限制的载体1沿轴向回位且不发生晃动,同时可以保证载体1在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抑制细粉尘等微粒的产生。
48.进一步的,限位槽5的接触部30与插板13的接触方式,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微粒的减少,但是仍然会有微量的微粒产生,为了防止这部分微量的微粒依然会飘散到镜头上的可能;为此,作为本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进一步设计一种擦拭机构23,具体方案如下。
49.参考图12所示,示出的是擦拭机构23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插板13的一侧连接有擦拭机构23;其中,擦拭机构23包括支撑体2301,支撑体2301的一端与插板13连接,支撑体2301与接触部30相邻的另一端面上通过销轴铰接有翻转板24,翻转板24的翘起部与支撑体2301的上方通过弹性部件连接且成锐角(α),此处弹性部件选用弹簧;翻转板24的顶部连接有去尘部件2302,其中,去尘部件2302呈“l”型,去尘部件2302的两臂分别与插板13相对的接触部30两侧表面进行接触适配(注:去尘部件2302的材料选用柔性材质,例如布料等)。使用时,插板13移动相应带动擦拭机构23进行移动,移动中的擦拭机构23通过其去尘部件2302对接触部30进行从擦拭去尘,而擦拭机构23上的弹性部件可以对去尘部件
2302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缓冲效果。另一方面,去尘部件2302擦拭过程中,接触部30上的微粒会被清除,此时,微粒的收集问题又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为此,参见图12、13,其中,图13为插板13改进后的剖开结构示意图,插板13两侧端面上均形成集料槽25,集料槽25位于去尘部件2302的下方,为了确保微粒顺利落入到集料槽25中,集料槽25的进口边沿形成有逐渐缩小的坡面;集料槽25的内部设有蛇形盘延的叶片26,微粒可以沿着叶片26的表面进入到集料槽25的内部,蛇形盘延的叶片26可以防止进入集料槽25的微粒反向流出。
50.其中,当上述擦拭机构23沿接触部30向上移动时,会导致有轻微的粉尘向上飞扬;为此,进一步设计一种针对擦拭机构23的回位机构,回位机构包括位于支撑体2301上的柱销结构27、位于限位槽5上的触发结构28以及位于限位槽5上的复位结构29;参考图14示出的是柱销结构27、触发结构28、复位结构29的装配结构示意图,翻转板24下方铰接侧形成有插入空间2703,插入空间2703的下方、支撑体2301上设有柱销结构27,柱销结构的下方、限位槽5上分别设有触发结构28和复位结构29,具体的设计方案如下。
51.图15示出的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柱销结构包括限位管2701、锁位柱2702,限位管2701设置在支撑体2301表面、翻转板24下方,限位管2701内滑动适配有圆柱状锁位柱2702,锁位柱2702正对翻转板24下方的插入空间2703,当翻转板24向上方翻转且插入空间2703抬起足够高度时,锁位柱2702受力可进入插入空间2703并进行锁定;继续参考图15,触发结构28呈l型,包括顶板2801和立板2802,顶板2801和立板2802共同形成抵压槽。
52.参考图16(图16为附有注销机构的翻转板24进入出发结构内的状态示意图),当翻转板24由上至下逐渐进入到抵压槽时,翻转板24的销轴一侧首先进入到抵压槽,进入过程中,抵压槽的顶板2801逐渐接触翻转板24并使其向上翻转(沿b方向抵压),翻转过程中,翻转板24的翘起部翻转直至连接在翻转板24上的去尘部件2302脱离于限位槽5,且翻转板24下方的插入空间2703的高度满足锁位柱2702进入;之后,锁位柱2702逐渐接触抵压槽的立板2802(沿c方向抵压),立板2802推动锁位柱2702进入到翻转板24的插入空间2703内,将翻转板24此时的状态进行锁定。
53.其中,参见图16,复位结构29包括杆体2901,杆体2901设置在锁位柱2702的侧端;参见图15,插板13的一侧、限位槽5上设有用于和杆体2901相抵的挡件2902,当翻转板24回到限位槽5上方(初始位置)时,经过挡件2902,挡件2902对杆体2901进行阻挡,翻转板24继续前行,直到将锁位柱2702完全脱离于翻转板24的插入空间2703,翻转板24恢复到初始状态,去尘部件2302相应与限位槽5再次贴合。
54.本技术通过结合柱销结构27、触发结构28、复位结构29,当插板13带动擦拭机构23向下移动过程中,柱销结构27、触发结构28、复位结构29不发生关系,直至插板13带动擦拭机构23移动到限位槽5下方时,触发结构28作用柱销结构27使擦拭机构23脱离限位槽5;当插板13带动擦拭机构23向上移动时,由于擦拭机构23脱离限位槽5,擦拭机构23并不会将微粒向上扫动,从而做到了抑制微粒粉尘向上飘散的作用,从而在微粒粉尘及少量产生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其对镜头造成影响。
55.进一步的,集料槽25的底部设有用于收集微粒的黏性合成树脂;作为优选,黏性合成树脂和选择黏性环氧树脂(现有产品,此处不再赘述,图中并未示出)。
56.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包括上述音圈马达以及镜头(图中并未示出镜头),镜头设于上述音圈马达中,所述音圈马达用于驱动镜头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