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62475发布日期:2022-10-28 23:4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2.充电系统为电动汽车运行提供能量补给,是电动汽车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也是电动汽车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包括两种,第一种为充电桩充电,容易受到地点的限制,第二种为车载充电器进行充电,通过将充电器置于车辆车体上,在必要时刻可以进行临时的充电,而目前的汽车充电器的电池与充电头基本上为一体结构,并固定安装在车体上。
3.现有技术开发的一种汽车充电器,如cn214240469u的一种汽车充电器,该实用新型在未充电时,密封板可以对开口进行密封,防止灰尘以及湿气接触到输电座,当需要对汽车进行充电时,可以开启本体将充电头取出,在本体开启的过程中通过齿轮以及齿条可以开启密封板,将充电头与输电座连接即可,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汽车在行驶,易发生晃动,从而导致放置在车载充电器处的物体被保护壳拐角的尖锐处划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所述充电器本体上方、下方、左侧、右侧均设置有支撑杆,且在支撑杆与充电器本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橡胶垫;
7.所述充电器本体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隔板,且在保护壳内壁相对于隔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隔板插接在第一凹槽上,所述保护壳壁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以及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以及第二加强筋相互交错;
8.所述隔板的外侧设置有收线盘;
9.所述充电器本体的前侧设置有透明玻璃板,所述透明玻璃板的前侧设置有螺栓,所述保护壳相对于透明玻璃板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保护壳外部的拐角处均紧贴设置有第一橡胶垫。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护壳左右两侧的下方均设置有固定脚,且在固定脚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固定螺丝,所述保护壳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提手,所述保护壳的后侧以及透明玻璃板上均设置有多个散热栅格,且在散热栅格的上方设置有挡板。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线盘的内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前侧延伸到保护壳的外侧,且在转轴的前侧端部设置有把手。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左右所述收线盘上均缠绕有电源线,左侧所述电源线的左侧端部设置有充电插口,右侧所述电源线的右侧端部设置有充电头,所述保护
壳的壁体上相对于电源线的位置开设有孔洞。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充电器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指示灯,所述充电器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第一提手。
14.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上下两侧所述支撑杆的末端固定连接在保护壳上,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杆的末端固定连接在隔板上。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将充电器本体放置在保护壳内,并将外置的保护壳固定安装在车体上,随车携带,在电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因车身发生颠簸而导致充电器本体发生晃动的情况,由于保护壳外部设置有第一橡胶垫,还有效地避免了保护壳拐角的尖锐处与车体内放置的物体直接接触而对物体造成伤害,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充电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充电器本体;101、指示灯;102、第一提手;2、保护壳;201、隔板;202、第一凹槽;203、第一加强筋;204、第二加强筋;205、第二凹槽;3、固定脚;301、固定螺丝;4、第一橡胶垫;5、透明玻璃板;501、螺栓;6、散热栅格;601、挡板;7、收线盘;701、转轴;702、把手;8、电源线;801、充电插口;802、充电头;9、孔洞;10、支撑杆;11、第二橡胶垫;12、第二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锂电池汽车车载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1、保护壳2以及固定脚3,充电器本体1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壳2,保护壳2的下方设置有多个固定脚3,保护壳2内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隔板201,且在保护壳2内壁相对于隔板20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202,隔板201插接在第一凹槽202上,保护壳2的外部拐角处均紧贴设置有第一橡胶垫4,将充电器本体1放置在保护壳2内,并将外置的保护壳2固定安装在车体上,随车携带,在电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因车身发生颠簸而导致充电器本体1发生晃动的情况,由于保护壳2外部设置有第一橡胶垫4,还有效地避免了保护壳2拐角的尖锐处与车体内放置的物体直接接触而对物体造成伤害,非常实用,保护壳2壁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筋203以及第二加强筋204,多个第一加强筋203以及第二加强筋204相互交错,通过第一加强筋203以及第二加强筋204提高了保护壳2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保护壳2的抗撞击能力。
22.在图1和图2中,充电器本体1的前侧设置有透明玻璃板5,保护壳2相对于透明玻璃板5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205,透明玻璃板5插接在第二凹槽205上,透明玻璃板5的前侧设置有螺栓501,充电器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指示灯101,在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通过透明玻璃板5观察到指示灯101的颜色,当指示灯101亮绿灯,表明充电器本体1处于正常的充电模式,当指示灯101亮红灯,表明充电器本体1工作异常,需要将充电器本体1断电,对充电器本体1进行相应的维修处理,充电器本体1的前表面设置有第一提手102,当需要对充电器本体1进行维修处理时,可以拧松螺栓501,将透明玻璃板5从第二凹槽205
内拔出,通过第一提手102将充电器本体1从保护壳2内取出,即可进行相应的维修处理。
23.在图1中,保护壳2的后侧以及透明玻璃板5上均设置有多个散热栅格6,且在散热栅格6的上方设置有挡板601,通过散热栅格6可以将充电器本体1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避免因充电器本体1内部过热,而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
24.在图1和图2中,隔板201的外侧设置有收线盘7,收线盘7的内部设置有转轴701,转轴701的前后两侧均插接在保护壳2上,转轴701的前侧延伸到保护壳2的外侧,且在转轴701的前侧端部设置有把手702。
25.在图1、图2和图3中,左右收线盘7上均缠绕有电源线8,电源线8的内侧均插接在充电器本体1上,左侧电源线8的左侧端部设置有充电插口801,右侧电源线8的右侧端部设置有充电头802,保护壳2的壁体上相对于电源线8的位置开设有孔洞9,在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过程中,通过把手702的转动,带动转轴701的转动,从而使得收线盘7发生转动,将电源线8转出,使得伸出的电源线8满足充电需求,待充电结束后,反向转动把手702,将电源线8收纳到收线盘7上,充电插口801以及充电头802收纳在保护壳2内,确保充电器本体1在放置的过程中,电源线8、充电插口801以及充电头802不会发生损坏。
26.在图2中,充电器本体1上方、下方、左侧、右侧均设置有支撑杆10,且在支撑杆10与充电器本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橡胶垫11,通过支撑杆10可以确保充电器本体1牢固的固定在保护壳2内,不会随着保护壳2的晃动而发生晃动,确保不会与保护壳2的壁体发生撞击,对充电器本体1造成不同的损伤,延长了充电器本体1的使用寿命,上下两侧支撑杆10的端部固定连接在保护壳2上,左右两侧支撑杆10的端部固定连接在隔板201上。
27.上下两侧支撑杆10的末端固定连接在保护壳2上,左右两侧支撑杆10的末端固定连接在隔板201上。
28.在图1中,保护壳2左右两侧的下方均设置有固定脚3,且在固定脚3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固定螺丝301,在充电器本体1安装的过程中,通过固定螺丝301将保护壳2固定安装在车体上,确保整个装置可以牢固的固定在车体上,提高了整个装置的稳定性,一方面,在充电过程中,可以确保整个装置与地面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动,避免因充电器本体1的滑动,导致电源线8过于的拉紧,使得充电插口801以及充电头802的连接处发生松动,造成充电插口801以及充电头802的接触不良,从而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正常充电,另一方面,在不充电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装置放置在车体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减少了保护壳2与车体碰撞对车体的壁体造成划伤的风险,保护壳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提手12,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握第二提手12对整个装置进行搬运,实现了充电器本体1在后背箱中的取出与放入,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29.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