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户内配电箱下出线配线结构。
背景技术:2.配电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是电动机控制中心的统称,安装在住宅区的配电箱,其内部会接入较多的线路,整栋楼内的住户电源都会接入单个配电箱内。
3.单个配电箱内接入较多的线路,会因为接入线路较多,造成箱体内部线路杂乱,提高了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不便于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同时杂乱的线路,会干扰到箱体内部电器元件的散热,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此,提出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户内配电箱下出线配线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户内配电箱下出线配线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户内配电箱下出线配线结构,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固定安装有接线板,所述接线板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接线板的前端转动安装有定位条,所述接线板的上方固定安装有引风机,所述引风机的外部连通有遮罩,所述接线板后方转动安装有转板,所述转板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定位条的前端开设有外圆槽,所述定位条的后端开设有内圆槽。
6.优选的,所述通槽开有若干组,每组通槽上对应开设有若干组第一通孔,每组第一通孔的前端对应转动安装有一组定位条,且每组定位条上开设有与通槽数量相对应的内圆槽。
7.优选的,所述接线板的上方固定安装有隔板,且转板与隔板通过转动连接,所述转板仅能向外壳体的后方进行转动,所述转板与接线板之间形成风道。
8.优选的,所述遮罩的底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引风机通过导管与遮罩连通,所述引风机的底端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风道对接。
9.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后端顶侧开设有穿线口,所述穿线口穿过有导线,所述导线卡入凹槽内,且部分导线从第二通孔内穿过。
10.优选的,所述接线板的背面螺接有电器元件,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均有导线穿过与电器元件连通。
11.优选的,所述外圆槽开设有深度相较于内圆槽更深,且外圆槽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橡胶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外接的主线接入配线箱之后,基本不会再做调整,本装置将电器元件安装到风
道内,外接主线内的分线,逐一穿过转板上的第二通孔,接入风道中的电器元件上,然后将住户接线从底端穿线口穿过然后从接线板上第一通孔穿过接入电器元件上,接线板上的第一通孔按照既定的规则排列,设置的层数与楼层数相同,单层第一通孔数量与单楼层内住宅数量相同,当某一住户的接线出现问题时,可更加快速方便的寻找到该住户所属的接线,以进行修理,同时每个通孔均处在一列通槽上,通槽内可卡入所接的导线,当与所属电器元件处于同一水平线时,即可将导线穿过该通槽,插入风道中,与电器元件连接,避免箱体内出现线缆交杂错乱的情况,同时在风道顶端设置有风机,风机从外部抽取空气,风道内的空间有限,安装的电器元件,可更方便的进行风冷散热,避免因高温造成装置损坏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安装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条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外壳体;2、接线板;3、通槽;4、第一通孔;5、引风机;6、遮罩;7、定位条;8、隔板;9、穿线口;10、转板;11、凹槽;12、第二通孔;13、风道;14、外圆槽;15、内圆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户内配电箱下出线配线结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住宅户内配电箱下出线配线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内固定安装有接线板2,接线板2上开设有通槽3,通槽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4,接线板2的前端转动安装有定位条7,接线板2的上方固定安装有引风机5,引风机5的外部连通有遮罩6,接线板2后方转动安装有转板10,转板10上开设有凹槽11,凹槽1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定位条7的前端开设有外圆槽14,定位条7的后端开设有内圆槽15。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在风道13内安装上电器元件,电器元件安装在接线板2上,然后将主线从外壳体后端内的穿线口9穿过,然后将分线逐一卡在凹槽11上,分线到达既定的电器元件安装位置之后,穿过第二通孔12,与电器元件连接,之后将楼层住户的线路按照其所对应层数与位置逐一穿过第一通孔4,与后方的电器元件连接,然后将线路卡入通槽3中,在将定位条7关闭,通过内圆槽15与通槽3的相互配合,将线路稳定卡在通槽3内,高层的线路无法卡入通槽3之后,将其卡在定位条7外部的外圆槽14上,即可保证线路不会出现杂乱的情况,也可快速通过住户内电路情况,快速找到其所接入的电器元件;电器元件安装在风道13内,顶部的引风机5通过导管从遮罩6处引入空气,导入风道13中,对风道13内的电器元件进行散热,由于风道13内的电器元件位置集中安装,同时风道13空间有限,散热效果更加优良。
22.具体的,如图1至图4所示,通槽3开有若干组,每组通槽3上对应开设有若干组第一通孔4,每组第一通孔4的前端对应转动安装有一组定位条7,且每组定位条7上开设有与通槽3数量相对应的内圆槽15。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一行第一通孔4对应一个楼层,每列第一通孔4的数量对应该楼层内住户的数量,将相对应的接线穿过第一通孔4,与后方的电器元件连接,然后将接线卡入通槽3内,使用定位条7将接线稳定卡在通槽3内,保证装置内部接线的整齐有序,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24.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接线板2的上方固定安装有隔板8,且转板10与隔板8通过转动连接,转板10仅能向外壳体1的后方进行转动,转板10与接线板2之间形成风道13。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8连接接线板2和转板10,转板10可转动,方便在风道13内对电器元件进行安装,同时形成的风道13空间有限,引风机5工作时,散热效率更高。
26.具体的,如图1所示,遮罩6的底端开设有开口,引风机5通过导管与遮罩6连通,引风机5的底端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风道13对接。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风机5通过导管与遮罩6的开口连通,吸入空气,将空气吹入风道13中,进行散热工作,遮罩6的设计避免雨水容易进入风道13,造成内部装置内部进水,引发短路。
28.具体的,如图2所示,外壳体1的后端顶侧开设有穿线口9,穿线口9穿过有导线,导线卡入凹槽11内,且部分导线从第二通孔12内穿过。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线口9穿过的导线为主线,主线内的分线逐一对应从第二通孔12内穿过与电器元件连接,同时分线卡在凹槽11中,保证接入主线整齐有序。
30.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接线板2的背面螺接有电器元件,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12内均有导线穿过与电器元件连通。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通孔4内穿过的导线为住户所接导线,第二通孔12为外接主线所接入的导线。
32.具体的,如图4所示,外圆槽14开设有深度相较于内圆槽15更深,且外圆槽14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橡胶环。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部分接入高层第一通孔4的导线,通槽3无法继续容纳,可卡入外圆槽14上,保证所接导线整齐有序。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此外,“第一”、“第二”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