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9186发布日期:2022-07-26 23:1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背景技术:

2.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现有的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虽然能实现无线充电的目的,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需要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3.现有的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在使用时缺少固定充电设备的措施,设备在通过装置充电时的位置易发生偏移,从而造成充电失败的情况,且现有装置在使用时由于装置自身质量较小,使装置在使用时易因外力出现移动的情况,不利于装置的固定,实用性差。
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两侧均设有定位块,且定位块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的表面设有穿孔,且定位块的外侧设有转动夹板,所述转动夹板的内侧设有活动杆,且活动杆与转动夹板固定连接,并且活动杆贯穿于穿孔,所述转动夹板的外侧设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与转动夹板固定连接;
8.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设有底板,且底板的表面设有配重块,且配重块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的底部设有吸盘,且吸盘与配重块固定连接。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表面设有磨砂层,且转动夹板通过活动杆与定位块活动连接。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配重块平行分布在底板的表面,且底板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一侧设有插线口,且装置主体的顶部设有顶盖,并且顶盖的表面设有充电区。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设有线圈层,且线圈层的表面设有连接杆,且顶盖通过与连接杆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装置主体的顶部。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线圈层的表面设有线圈组,且线圈组呈相互交叠状分布在线圈层的内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通过设置的固定块、转动夹板和磨砂层的使用,当设备放置在充电区的表面充电时,使用者可以拨动装置主体两侧的固定块,使转动夹板内侧的活动杆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在穿孔的内部转动,随后转动夹板可以在活动杆的带动下使自身翻折,使固定块可以贴合在设备的两侧,随后磨砂层可以提高固定块表面的摩擦力,使固定块可以更加稳定的贴合在设备的表面。
16.2、通过设置的配重块和吸盘的使用,当装置主体放置在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底板向下的顺序将装置主体放置在平面上,随后使用者可以向下按压装置主体,使吸盘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吸附在平面上,随后配重块可以持续为吸盘提供压力,使使用者结束按压动作后吸盘不易出现脱落的情况,从而通过吸盘吸附的方式使装置主体可以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平面上,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18.图2为图1中装置主体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转动夹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装置主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装置主体;2、插线口;3、顶盖;4、充电区;5、转动夹板;6、固定块;7、磨砂层;8、线圈层;9、线圈组;10、连接杆;11、定位块;12、穿孔;13、活动杆;14、底板;15、配重块;16、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参照图1-4,一种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的一侧设有插线口2,且装置主体1的顶部设有顶盖3,并且顶盖3的表面设有充电区4。
24.装置主体1的两侧均设有定位块11,且定位块11与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定位块11的表面设有穿孔12,且定位块11的外侧设有转动夹板5,转动夹板5的内侧设有活动杆13,且活动杆13与转动夹板5固定连接,并且活动杆13贯穿于穿孔12,转动夹板5的外侧设有固定块6,且固定块6与转动夹板5固定连接,固定块6的表面设有磨砂层7,且转动夹板5通过活动杆13与定位块11活动连接。
25.当设备放置在充电区4的表面充电时,使用者可以拨动装置主体1两侧的固定块6,使转动夹板5内侧的活动杆13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在穿孔12的内部转动,随后转动夹板5可以在活动杆13的带动下使自身翻折,使固定块6可以贴合在设备的两侧,随后磨砂层7可以提高固定块6表面的摩擦力,使固定块6可以更加稳定的贴合在设备的表面。
26.装置主体1的底部设有底板14,且底板14的表面设有配重块15,且配重块15与底板14固定连接,配重块15的底部设有吸盘16,且吸盘16与配重块15固定连接,配重块15平行分布在底板14的表面,且底板14与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
27.当装置主体1放置在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底板14向下的顺序将
装置主体1放置在平面上,随后使用者可以向下按压装置主体1,使吸盘16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吸附在平面上,随后配重块15可以持续为吸盘16提供压力,使使用者结束按压动作后吸盘16不易出现脱落的情况,从而通过吸盘16吸附的方式使装置主体1可以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平面上。
28.装置主体1的内部设有线圈层8,且线圈层8的表面设有连接杆10,且顶盖3通过与连接杆10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装置主体1的顶部,线圈层8的表面设有线圈组9,且线圈组9呈相互交叠状分布在线圈层8的内部。
29.当设备放置在充电区4的表面充电时,相互交叠分布的线圈组9可以提高与设备的接触面积,使设备在充电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充电中断的情况。
30.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中,设备使用之前使用者需检查装置各部件之间的紧密性,随后当装置主体1放置在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底板14向下的顺序将装置主体1放置在平面上,随后使用者可以向下按压装置主体1,使吸盘16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吸附在平面上,随后配重块15可以持续为吸盘16提供压力,使使用者结束按压动作后吸盘16不易出现脱落的情况,从而通过吸盘16吸附的方式使装置主体1可以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平面上;
31.当设备放置在充电区4的表面充电时,使用者可以拨动装置主体1两侧的固定块6,使转动夹板5内侧的活动杆13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在穿孔12的内部转动,随后转动夹板5可以在活动杆13的带动下使自身翻折,使固定块6可以贴合在设备的两侧,随后磨砂层7可以提高固定块6表面的摩擦力,使固定块6可以更加稳定的贴合在设备的表面,当设备放置在充电区4的表面充电时,相互交叠分布的线圈组9可以提高与设备的接触面积,使设备在充电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充电中断的情况;
32.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