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37891发布日期:2022-09-07 00:26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变电站是输电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输电工程中管母线与软导线的连接形式通常为t接形式,因此需要采用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对两者进行连接,随着管母线的规格越来越大,连接方式越来越复杂,对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现有的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管母线抱箍与软导线线夹的连接处所产生的应力较大,导致金具容易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以解决现有的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容易断裂的技术问题,采用双转接板将管母线抱箍与软导线线夹进行连接,减小管母线抱箍与软导线线夹的连接处在金具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有效避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出现断裂现象。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包括管母线抱箍、第一转接板、第二转接板、第一软导线线夹和第二软导线线夹;
6.所述管母线抱箍包括第一半圆件和第二半圆件,所述第一半圆件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软导线线夹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半圆件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二软导线线夹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半圆件和所述第二半圆件合围形成供管母线穿设的通孔。
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接板包括第一转接部和第二转接部,所述第一转接部和所述第二转接部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
8.所述第二转接板包括第三转接部和第四转接部,所述第三转接部和所述第四转接部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软导线线夹包括第一t形连接板、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
10.所述第一半圆件设于所述第一转接部,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转接部,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一线夹,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设有所述第二线夹,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的相对端。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软导线线夹包括第二t形连接板、第三线夹和第四线夹;
12.所述第二半圆件设于所述第三转接部,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四转接部,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三线夹,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设有所述第四线夹,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的相对端。
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具还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14.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圆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连接;
15.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圆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连接。
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线夹、所述第二线夹、所述第三线夹、所述第四线夹均与所述管母线之间具有第三预设夹角。
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具还包括均压屏蔽环、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
18.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均压屏蔽环;
19.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所述三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均压屏蔽环。
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均为90度。
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预设夹角为30度。
2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圆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连接,具体为:
23.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圆件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部与所述第二转接部之间的转接处;
24.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圆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连接,具体为:
25.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圆件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转接部与所述第四转接部之间的转接处。
2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双转接板将管母线抱箍与软导线线夹进行连接,减小管母线抱箍与软导线线夹的连接处在金具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有效避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出现断裂现象。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的俯视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的侧视图;
29.其中,1、管母线抱箍;101、第一半圆件;102、第二半圆件;2、第一转接板;201、第一转接部;202、第二转接部;3、第二转接板;301、第三转接部;302、第四转接部;4、第一软导线线夹;401、第一线夹;402、第二线夹;5、第二软导线线夹;501、第三线夹;502、第四线夹;6、第一加强筋;7、第二加强筋;8、均压屏蔽环;9、第一连接板;10、第二连接板;11、第三连接板;12、第四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包括管母线抱箍1、第一转接板2、第二转接板3、第一软导线线夹4和第二软导线线夹5;
32.所述管母线抱箍1包括第一半圆件101和第二半圆件102,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2的一端,所述第一软导线线夹4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2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3的一端,所述第二软导线线夹5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3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半圆件101和所述第二半圆件102合围形成供管母线穿设的通孔。
33.具体地,管母线抱箍1包括第一半圆件101和第二半圆件102,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2的一端,所述第一软导线线夹4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2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3的一端,所述第二软导线线夹5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3的另一端,相比于现有的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仅采用单板连接的方式将管母线抱箍1与第一软导线线夹4、第二软导线线夹5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双转接板连接的方式,一个转接板仅用于连接一套软导线线夹,大大减小了管母线抱箍1与软导线线夹的连接处在金具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从而有效避免了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出现断裂现象。
34.所述第一半圆件101和所述第二半圆件102合围形成供管母线穿设的通孔,且所述第一半圆件101和所述第二半圆件102的对接处通过连接件进行紧固连接。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采用双转接板将管母线抱箍1与软导线线夹进行连接,减小管母线抱箍1与软导线线夹的连接处在金具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有效避免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出现断裂现象。
3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接板2包括第一转接部201和第二转接部202,所述第一转接部201和所述第二转接部202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
37.所述第二转接板3包括第三转接部301和第四转接部302,所述第三转接部301和所述第四转接部302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
3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软导线线夹4包括第一t形连接板、第一线夹401和第二线夹402;
39.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设于所述第一转接部201,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转接部202,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一线夹401,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设有所述第二线夹402,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的相对端。
40.具体地,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设于所述第一转接部201,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转接部20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二转接部202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一线夹401,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设有所述第二线夹402,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的相对端。
4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软导线线夹5包括第二t形连接板、第三线夹501和第四线夹502;
42.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设于所述第三转接部301,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四转接部302,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三线夹501,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设有所述第四线夹502,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
的第三端的相对端。
43.具体地,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设于所述第三转接部301,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设于所述第四转接部30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四转接部302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三线夹501,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设有所述第四线夹502,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t形连接板的第三端的相对端。
4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具还包括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
45.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2连接;
46.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3连接。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连接,将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2连接,将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连接,将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3连接,能够提高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的结构强度,减小了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3的机械载荷,有效地避免金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现象。
4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线夹401、所述第二线夹402、所述第三线夹501、所述第四线夹502均与所述管母线之间具有第三预设夹角。
49.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工况下,软导线的出线方向与管母线的布置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现有的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将软导线线夹平行于管母线进行设置,在金具使用过程中,由于软导线的出线方向并非平行于管母线的布置方向,因此加大了软导线线夹的受力,导致金具容易发生断裂现象。为了克服该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所述第一线夹401、所述第二线夹402、所述第三线夹501、所述第四线夹502进行倾斜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线夹401、所述第二线夹402、所述第三线夹501、所述第四线夹502均与所述管母线之间具有第三预设夹角。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预设夹角根据输电工程的实际工况进行设置,以确保金具在使用过程中,软导线出线顺畅,减小软导线线夹的受力,避免金具发生断裂现象。
5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具还包括均压屏蔽环8、第一连接板9、第二连接板10、第三连接板11和第四连接板12;
51.所述第一连接板9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2,所述第一连接板9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均压屏蔽环8;
52.所述第三连接板1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接板12的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3,所述三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接板12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均压屏蔽环8。
53.需要说明的是,随着输电工程中的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管母线时常出现起晕现象,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还包括均压屏蔽环8、第一连接板9、第二连接板10、第三连接板11和第四连接板12;所述第一连接板9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一转接板2,所述第一连接板9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0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均压屏蔽环8;所述第三连接板1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接板12的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二转接板3,所述三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接板12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均压
屏蔽环8。将均压屏蔽环8设于管母线抱箍1和软导线线夹的四周,能够提高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的防电晕性能,避免管母线出现起晕现象。
5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预设夹角和所述第二预设夹角均为90度。
5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预设夹角为30度。
56.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输电工程的实际工况,软导线的出线方向通常与管母线的布置方向呈30度夹角,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所述第三预设夹角设置为30度。
5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板2连接,具体为:
58.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圆件101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6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部201与所述第二转接部202之间的转接处;
59.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板3连接,具体为:
60.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圆件102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7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转接部301与所述第四转接部302之间的转接处。
6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管母线接软导线金具使用过程中,转接板的转接处因受力的影响而容易断裂,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加强筋的一端与半圆件连接,将加强筋的另一端与转接板的转接处连接,从而提高转接处的结构强度,避免由于受力过大而发生断裂现象。
62.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