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宝。
背景技术:2.移动充电设备包括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移动充电设备在电源充电阶段均采用数据线连接电源,电源通过数据线给移动充电设备充电,在智能手机充电阶段,第一种是采用数据线连接智能手机,移动充电设备通过数据线给智能手机充电,第二种是将智能手机放置于移动充电设备上,移动充电设备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智能手机充电。在一些应用环境中,采用第二种移动充电设备对用户更加符合要求,例如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司机不能够一手拿着智能手机,一手拿着充电数据线,这种驾驶行为严重不规范,因此必须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才能满足安全驾驶要求,即司机直接将智能手机放置在移动充电设备上即可进行充电,其原理类似于变压器,即无线移动充电设备作为发送端,智能手机的电池作为接收端,由此实现充电,但现有的无线移动充电设备充电效率不高,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损耗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宝,缩短无线充电模块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距离,提高充电效率。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无线充电宝,包括:
6.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底壳、中壳以及前壳,所述中壳可拆卸罩设于所述底壳上,所述中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围成容纳腔,所述前壳罩设于所述中壳的外周,且所述前壳的端口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条,所述中壳的端口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条;
7.电池,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8.磁铁,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电池靠近所述底壳的一侧;
9.无线充电模块,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电池靠近所述底壳的一侧,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10.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充电线圈,所述磁铁为环状结构,所述底壳的顶面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磁铁安装于所述环形槽中,且所述磁铁环绕于所述充电线圈的周部。
11.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与所述充电线圈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将所述电池与所述充电线圈隔离。
12.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还包括充电电路板、开关按钮以及透光元件,所述开关按钮和所述透光元件均安装于所述充电电路板上,所述充电电路板分别与所述充电线圈和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开关按钮用于控制所述电池向所述充电线圈输送电能,所述透光元件用于显示所述电池的电量。
13.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充电宝还包括螺钉,所述中壳或所述底壳设置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充电电路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螺钉穿过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连接柱螺纹连接。
14.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壳和中壳二者中的一个设置有卡扣,二者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卡接适配,所述底壳的周边设置有第一阶梯台,所述中壳的周边设置有第二阶梯台,所述第一阶梯台与所述第二阶梯台紧密抵接。
15.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壳和/或所述中壳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成。
16.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中壳的顶部镂空开设有避让通孔,所述电池位于所述避让通孔的正下方,且所述电池的顶面面积小于所述避让通孔的面积。
17.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壳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路。
18.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壳采用芳纶材料制成。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宝,该无线充电宝包括壳体组件、电池、磁铁以及无线充电模块,当需要对智能手机进行充电时,将智能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宝上,使智能手机与底壳抵接,由于磁铁设置在电池靠近底壳的一侧,即磁铁与智能手机之间只隔有底壳,缩短了磁铁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距离,因此磁铁对智能手机的吸附力更强,在无线充电宝对智能手机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宝与智能手机不易脱离,提高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电池靠近底壳的一侧,无线充电模块与智能手机之间只隔有底壳,缩短了无线充电模块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距离,因此充电效率更高;将电池、磁铁以及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容纳腔内,即电池、磁铁以及无线充电模块均位于底壳与中壳之间,即便前壳被外力撞击而变形,位于容纳腔内的电池、磁铁以及无线充电模块也不易受到影响;在前壳的端口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条,第一限位条将中壳限定在前壳的内部,使得前壳不易脱离于中壳,保证前壳与中壳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中壳的端口抵接于第一限位条,避免水流或灰尘杂质渗漏到容纳腔内。
附图说明
21.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宝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爆炸图;
23.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宝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爆炸图;
24.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宝的结构剖视图。
25.图中:
26.1、壳体组件;11、底壳;111、环形槽;112、卡扣;113、第一阶梯台;12、中壳;121、连接柱;122、卡槽;123、第二阶梯台;124、避让通孔;125、第一开口;13、前壳;131、第一限位条;132、防滑纹路;133、第二开口;
27.2、电池;
28.3、磁铁;
29.4、无线充电模块;41、充电线圈;42、充电电路板;43、开关按钮;44、透光元件;45、充电接口;
30.5、隔板;
31.6、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37.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宝,该无线充电宝包括壳体组件1、电池2、磁铁3以及无线充电模块4,壳体组件1包括底壳11、中壳12以及前壳13,中壳12可拆卸罩设于底壳11上,中壳12与底壳11之间围成容纳腔,前壳13罩设于中壳12的外周,且前壳13的端口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条131,中壳12的端口抵接于第一限位条131;电池2设置于容纳腔内;磁铁3设置于容纳腔内且位于电池2靠近底壳11的一侧;无线充电模块4设置于容纳腔内且位于电池2靠近底壳11的一侧,无线充电模块4与电池2电连接。
39.具体的,当需要对智能手机进行充电时,将智能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宝上,使智能手机与底壳11抵接,由于磁铁3设置在电池2靠近底壳11的一侧,即磁铁3与智能手机之间只隔有底壳11,缩短了磁铁3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距离,因此磁铁3对智能手机的吸附力更强,在无线充电宝对智能手机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宝与智能手机不易脱离,提高充电效率;无线充电模块4设置在电池2靠近底壳11的一侧,无线充电模块4与智能手机之间只隔有底壳11,
缩短了无线充电模块4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距离,因此充电效率更高;将电池2、磁铁3以及无线充电模块4设置在容纳腔内,即电池2、磁铁3以及无线充电模块4均位于底壳11与中壳12之间,即便前壳13被外力撞击而变形,位于容纳腔内的电池2、磁铁3以及无线充电模块4也不易受到影响;在前壳13的端口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条131,第一限位条131将中壳12限定在前壳13的内部,使得前壳13不易脱离于中壳12,保证前壳13与中壳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中壳12的端口抵接于第一限位条131,避免水流或灰尘杂质渗漏到容纳腔内。
40.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模块4包括充电线圈41和充电电路板42,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模块4中的充电线圈41和充电电路板42均为现有产品,对电池2的充电过程是采用数据线连接外部电源,外部电源通过数据线和充电电路板42对电池2进行充电,对智能手机的充电过程是电池2通过充电电路板42和充电线圈41对电流的传递方式进行处理,通过与变压器类似的原理将电能传递至智能手机的蓄电池2,完成对智能手机的充电目的。
41.在本实施例中,磁铁3为环状结构,底壳11的顶面设置有环形槽111,磁铁3安装于环形槽111中,且磁铁3环绕于充电线圈41的周部。使环形槽111的槽底底壁厚度更小,将磁铁3设置在环形槽111中,使得磁铁3对智能手机的吸附力更强;将磁铁3设置为环状结构,将充电线圈41放置在磁铁3的中部,即充电线圈41与智能手机也只隔离有底壳11,缩短了充电线圈41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距离,提高充电效率。
42.在本实施例中,电池2与充电线圈41之间设置有隔板5,隔板5用于将电池2与充电线圈41隔离,避免充电线圈41在传输电能的过程中对电池2造成影响。
43.可选的,隔板5采用隔磁材料制成,例如铁材。
44.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模块4还包括开关按钮43以及透光元件44,开关按钮43和透光元件44均安装于充电电路板42上,充电电路板42分别与充电线圈41和电池2电连接,开关按钮43用于控制电池2向充电线圈41输送电能,透光元件44用于显示电池2的电量。可选的,透光元件44为led灯。
45.具体的,充电电路板42上设置有充电接口45,充电接口45用于与数据线连接。透光元件44能够显示电池2的电量,以提示用户是否对电池2进行充电。当需要对智能手机进行充电时,摁下开关按钮43,开关按钮43通过充电电路板42控制电池2向充电线圈41输送电能,以对智能手机进充电。
46.在本实施例中,中壳12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开口125,前壳13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开口133,第一开口125与第二开口133正对设置,充电电路板42上的充电接口45穿过第一开口125以及第二开口133。
47.在本实施例中,中壳12的侧壁开设有的第一透光孔,前壳13的侧壁开设有第二透光孔,第一透光孔与第二透光孔正对设置,透光元件44发出的光线透光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投射到外界。
48.可选的,无线充电宝还包括螺钉6,中壳12或底壳11设置连接柱121,连接柱121上开设有螺纹孔,充电电路板42上开设有连接孔,螺钉6穿过连接孔并与连接柱121螺纹连接。
49.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柱121设置在中壳12上,采用螺钉6将充电电路板42固定在中壳12上,能够保证充电电路板42在容纳腔内的安装稳定性,避免晃动。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柱121设置在底壳11上。
50.可选的,底壳11和中壳12二者中的一个设置有卡扣112,二者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卡
槽122,卡扣112与卡槽122卡接适配,底壳11的周边设置有第一阶梯台113,中壳12的周边设置有第二阶梯台123,第一阶梯台113与第二阶梯台123紧密抵接。
51.在本实施例中,卡扣112设置在底壳11上,卡槽122设置在中壳12上,将中壳12安装到底壳11上时,卡扣112卡入卡槽122中,使得中壳12与底壳11相对固定,此时第一阶梯台113与第二阶梯台123紧密抵接,能够保证密封性能,避免漏水或者灰尘杂质渗漏到容纳腔内。
52.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卡扣112设置在中壳12上,卡槽122设置在底壳11上。
53.可选的,底壳11和/或中壳12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1和中壳12均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成,以保证刚性强度。
54.在本实施例中,中壳12的顶部镂空开设有避让通孔124,电池2位于避让通孔124的正下方,且电池2的顶面面积小于避让通孔124的面积,在组装生产或者拆卸维修时,方便放入电池2或者取出电池2,且减少中壳12的耗材,降低成本。
55.在本实施例中,前壳13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路132,方便用户握紧无线充电宝,提高握紧摩擦力。
56.在本实施例中,前壳13采用芳纶材料制成。芳纶材料有较好的透磁材料,使得磁铁3能够更好地吸附智能手机。芳纶材料的体积小、密度小、防摔性能好。
57.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1的厚度设置为0.65毫米,能够保证磁铁3的吸附能力,同时还能够保证电能传输效率。
58.此外,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