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抑制浪涌电流的供电电路及作业设备。
背景技术:2.电源供电的后级负载或输出端电路往往会并联多级电容,在接通电池时,电源中的放电电容器提供低阻抗,当电容器从零充电至最大值时,允许大电流(即浪涌电流)流入电路。浪涌电流可能高达稳态电流的20倍。即使浪涌电流仅持续约10毫秒,仍需要30到40个周期才能使电流稳定到正常工作值。如果没有对浪涌电流进行限制,浪涌电流除了会在电源线上产生电压骤降之外,还会损坏设备,并导致由同一电源供电的其他设备发生故障。
3.因此,如何完成浪涌电流抑制,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关注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浪涌电流的供电电路及作业设备,以至少部分改善上述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抑制浪涌电流的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负载接入端以及开关模块,所述供电电源、所述负载接入端以及所述开关模块串联连接;
7.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用于在负载接入端接入负载时,接入第一电流调控信号,所述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驱动所述开关模块切换为导通状态,并将由所述供电电源、所述负载和所述开关模块形成的供电回路的供电电流调整为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流阈值。
8.可选地,所述开关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管,当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数量大于1时,所有第一开关管并联连接,其中,所有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有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有第一开关管的第三极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
9.当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数量等于1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极作为所述开关模块的控制端。
10.可选地,所述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于所述负载接入端的一端,所述负载接入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接地;
11.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为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为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极为基极;
12.所述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调控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基极电流。
13.可选地,所述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负载接入端的一端,所述负载接入端的另一端接地;
14.所述第一开关管为pnp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为发射极,所述第一开关
管的第二极为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极为基极;
15.所述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调控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基极电流。
16.可选地,所述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于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端,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负载接入端的一端,所述负载接入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为p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为源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为漏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极为栅极;
17.所述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调控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的压差。
18.可选地,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并联;
19.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接入状态切换信号,所述状态切换信号用于在所述负载的等效电势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电势阈值时,驱动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
20.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还用于接入第二电流调控信号,所述第二电流调控信号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驱动所述第一开关管切换为截断状态;
21.所述第二开关管允许的最大电流大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允许的最大电流。
22.可选地,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的信号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信号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具备用于检测所述负载的等效电势的检测端,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二控制器通信连接;
23.所述第二控制器通过信号控制端输出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或截断的状态切换信号;
24.所述第二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当前状态传输给所述第一控制器;
25.所述第一控制器通过信号控制端输出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导通或截断的所述第一电流调控信号或所述第二电流调控信号。
26.可选地,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控制器,所述第三控制器具备用于检测所述负载的等效电势的检测端、用于接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的第一信号控制端以及用于接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的第二信号控制端;
27.所述第三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端输出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或截断的状态切换信号;
28.所述第三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端输出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导通或截断的所述第一电流调控信号或所述第二电流调控信号。
29.可选地,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供电电源、所述负载以及所述开关模块串联成供电回路。
3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作业设备,所述作业设备包括上述的供电电路。
3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抑制浪涌电流的供电电路及作业设备,包括:供电电源、用于接入负载的负载接入端以及开关模块,供电电源、负载接入端以及开关模块串联连接。开关模块的控制端用于接入在负载接入端接入负载时,接入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驱动开关模块切换为导通状态,并将由供电电源、负载和开关模块形成的供电回路的供电电流调整为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流阈值。通过第一电流调控信号,驱动开关模块切换为导通状态,使供电回路导通,供电电源开始给负载进行供电,
同时限定供电回路中的电流大小,使得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流阈值,避免出现浪涌,从而对设备进行保护。
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为供电电路连接示意图之一;
3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连接示意图之一;
3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3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3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3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40.图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载等效电容的电压的上升曲线;
4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极管的放大关系示意图;
4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4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4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4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46.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连接示意图之一。
47.图中:10-供电电源;20-开关模块;30-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ntc(热敏电阻)或水泥电阻抑制浪涌电流。但是在后级电容较大、电压较高的情况下(浪涌电流较大),ntc能承受的功率过小,会因过功率失效,不适合这种工况;在这种大功率工况下,水泥电阻较为适合,但是水泥电阻重量较大,在对重量要求较高的情景下,不适合使用。
56.为了能够在后级电容较大,浪涌电流较大的情况下,简化电路,在性能和重量方面均能更好的贴近场景需求,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抑制浪涌电流的供电电路,应用于作业设备,作业设备可以是可移动平台终端设备或固定站点终端设备,可移动平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无人机或无人车或其他勘测设备,固定站点终端设备可以是无人机停靠站或充电桩。
57.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连接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连接示意图之一。如图1和图2所示,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10、用于接入负载30的负载接入端以及开关模块20,供电电源10、负载接入端以及开关模块20串联连接。
58.应理解,供电电路通过负载接入端接入负载30之后,串联所形成的供电回路可以如图1所示,供电电源10
→
负载30
→
开关模块20
→
地,也可以如图2所示,供电电源10
→
开关模块20
→
负载30
→
地,在此不做限定。
59.开关模块20的控制端用于接入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驱动开关模块20切换为导通状态,并将由供电电源10、负载30和开关模块20形成的供电回路的供电电流调整为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流阈值。
60.应理解,通过第一电流调控信号,驱动开关模块20切换为导通状态,使供电回路导通,供电电源10开始给负载30进行供电,同时限定供电回路中的电流大小,使得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流阈值,避免出现浪涌,从而对设备进行保护。
61.可选地,电流阈值可以根据负载30的特性进行预设定,例如根据负载30的等效电
容的容值进行预设定。
62.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抑制浪涌电流的供电电路包括:供电电源10、用于接入负载30的负载接入端以及开关模块20,供电电源10、负载接入端以及开关模块20串联连接。开关模块20的控制端用于接入在负载接入端接入负载30时,接入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驱动开关模块20切换为导通状态,并将由供电电源10、负载30和开关模块20形成的供电回路的供电电流调整为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流阈值。通过第一电流调控信号,驱动开关模块20切换为导通状态,使供电回路导通,供电电源10开始给负载30进行供电,同时限定供电回路中的电流大小,使得供电电流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电流阈值,避免出现浪涌,从而对设备进行保护。
63.在图1的基础上,关于开关模块20的构成,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请参图3、图5、图4以及图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2对应的开关模块的连接示意图之一。
64.如图3、图5、图4以及图6所示,开关模块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管q1,当第一开关管q1的数量大于1时,所有第一开关管q1并联连接,其中,所有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相互连接形成开关模块20的第一端,所有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相互连接形成开关模块20的第二端,所有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极相互连接形成开关模块20的控制端。
65.当第一开关管q1的数量等于1时,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作为开关模块20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作为开关模块20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极作为开关模块20的控制端。
66.具体地,开关模块20的第一端可以为图中所示的a点,开关模块20的第二端可以为图中所示的b点,开关模块20的控制端可以为图中所示的c点。
67.应理解,在供电电源10(对应图中的电池v1)开始给负载30就供电后,负载30的等效电容c1的电压上升,开关模块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电压下降,如电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即开关模块20的功率开始下降。可能地,在供电回路导通初期,开关模块20的功率最大,为了确保开关模块能够长期可靠的工作,可以使用功率较高的单个开关管,例如供电回路导通初期的开关模块20的功率为p0,预设的电流阈值为1a,供电电源10的电压为50v,p0=50v
×
1a=50w,可以选择额定功率为p=100w的开关管作为开关模块20,如图5和图6所示。
68.可选地,也可以采用多个开关管并联的电路设计,来实现确保开关模块能够长期可靠的工作的目的。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多个第一开关管q1并联,以减轻第一开关管q1的功率压力。
69.以第一开关管q1数量等于4作为示例,当预设的电流阈值为1a,每一个第一开关管q1的单个电流为0.25a,供电电源10的电压为50v,单个第一开关管q1在供电回路导通初期的功率为p1,p1=0.25a*50v=12.5w,相对于p0=50v
×
1a=50w,以减轻第一开关管q1的功率压力,延长其工作寿命。
70.需要说明的是,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开关管q1数量等于3,但并不以此为限定。并且图3、图5、图4以及图6中以第一开关管q1为三极管(npn三极管或pnp三极管)作为示例进
行展示,但并不构成限定,第一开关管q1还可以为mos管(nmos或pmos)或者igbt管。
71.请参考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载30等效电容的电压的上升曲线。应理解,电容电压的上升曲线反装后则是开关模块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电压的下降曲线。
7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供电电源10的正极连接于负载30的一端(可理解为负载接入端的一端),负载30的另一端(可理解为负载接入端的另一端)连接于开关模块20的第一端(a),开关模块20的第二端(b)接地。
73.在图1的基础上,关于第一开关管q1的选择,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开关管q1为npn三极管,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为集电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为发射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极为基极;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调控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电流。
74.应理解,根据三极管的特性:基极电流根据放大倍数(β)决定了集电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从而确定了供电回路中的供电电流大小。
75.三极管作为限流器件,由ic=β*ib可知,通过选取合适的放大倍数和相应的ib,即可控制回路中的ic。可以通过控制回路中的电流来抑制浪涌,为后级电容充电。
76.请参考图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极管的放大关系示意图。当ic较小时,放大倍数(h
fe
)较大,随着ic增大,放大倍数(h
fe
)也随之发生变化。
77.在图1的基础上,关于第一开关管q1的选择,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9所示,第一开关管q1为nmos管,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为漏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为源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极为栅极;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调控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与源极之间的压差。
78.应理解,对于nmos管来说,vgs(栅极与源极之间的压差)越大,作用于半导体表面的电场就越强,吸引到p衬底表面的电子就越多,导电沟道越厚,沟道电阻越小,即mos管的等效电阻越小。
79.nmos管的栅极所加载的第一电流调控信号为动态变化的电压信号,在供电回路导通的初期,vgs为能够将nmos管导通,但nmos管的等效电阻较大,从而限制了供电回路中的电流大小,随着负载30两端的电压上升,vds逐渐降低,此时需要调整vgs逐渐增大,从而使nmos管的等效电阻逐渐降低,减小功耗,并且保障充电电流不会过小。
80.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以开关模块20包括一个nmos管作为示例进行展示,但并不构成限定,开关模块20可以包括n个nmos管,n大于或等于1,具体可以参考图3。
81.请参考图3、图5以及图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开关模块20还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设置于开关模块20的控制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阻r1和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极之间,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
8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供电电源10的正极连接于开关模块20的第一端,开关模块20的第二端连接于负载30的一端(可理解为负载接入端的一端),负载30的另一端(可理解为负载接入端的另一端)接地。
83.在图2的基础上,关于第一开关管q1的选择,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开关管q1为pnp三极管,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为发射极,第
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为集电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极为基极;
84.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调控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电流。
85.应理解,根据pnp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特性,在pnp三极管的基极电流确定后,就限定了pnp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从而限定了供电回路中的供电电流大小,避免出现浪涌电流。
86.在图2的基础上,关于第一开关管q1的选择,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0所示,第一开关管q1为pmos管,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为源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为漏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极为栅极。
87.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用于调控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与源极之间的压差。
88.应理解,pmos管的vgs越负(绝对值越大),沟道的导通电阻越小,即等效电阻越小,电流的数值越大。所以在供电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电流调控信号灵活控制pmos管的等效电阻,从而可以限制供电回路中的电流大小。
89.具体地,当pmos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压差发生变化时,pmos管的等效电阻发生变化,从而在导通初期保持大电阻小电流,后续随着负载充电,vgs的绝对值逐渐增大,电阻逐渐变小,保持电流稳定,不会出现浪涌电流。
90.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以开关模块20包括一个pmos管作为示例进行展示,但并不构成限定,开关模块20可以包括n个pmos管,n大于或等于1,具体可以参考图4。
91.为了满足大电流应用需求,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请参考图11和图12,开关模块20还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二开关管q2与第一开关管q1并联。可选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用于接入状态切换信号。其中,状态切换信号用于在负载30的等效电势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电势阈值时,驱动第二开关管q2导通。
92.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还用于接入第二电流调控信号,第二电流调控信号用于在第二开关管q2导通时驱动第一开关管q1切换为截断状态。
93.第二开关管q2允许的最大电流大于第一开关管q1允许的最大电流。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在有多个第一开关管q1时,第二开关管q2允许的最大电流大于所有第一开关管q1允许的最大电流的总和。
94.应理解,第一开关管q1为三极管时,第二开关管q2可以为mos管,例如,若第一开关管q1为npn三极管,则第二开关管q2为nmos管;若第一开关管q1为pnp三极管,则第二开关管为q2为pmos管。
95.具体地,在供电初期,负载30的等效电势(负载30的等效电容c1的电压值)为0,为了避免出现浪涌电流,可以先通过第一开关管q1进行供电,限制供电电流大小,在等效电容c1达到一定的充电比例后,例如饱和或半饱和时,可以切换为第二开关管q2导通,第二开关管q2导通后,可以向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输入第二电流调控信号,以使第一开关管q1切换至截断状态,从而可以提升供电回路中的供电电流大小,在能够抑制浪涌电流的前提下,还能够满足大电流需求。
9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所接入的信号,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控制器提供,例如,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接入第一控制器的信号控制端,由此,第一控制器可以通过信号控制端输出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的导通或截断的第一电流调控信号或第二电流调控信号;同理,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接入第二控制器的信
号控制端,由此,第二控制器可以通过信号控制端输出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或截断的状态切换信号。其中,第二控制器可以具备用于检测负载30的等效电势的检测端,由此第二控制器可以通过检测端检测得到的等效电势来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或截断;第一控制器可以与第二控制器通信连接,由此第一控制器可以通过第二控制器获知第二开关管q2的当前状态,从而可以确定第二开关管q2处于导通状态还是截断状态,进而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截断。
9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所接入的信号也可以由同一个第三控制器提供,第三控制器具备用于检测负载30的等效电势的检测端、用于接入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的第一信号控制端以及用于接入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的第二信号控制端。
98.基于此,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分别与第三控制器的两个信号控制端。
99.由此,第三控制器可以通过检测端检测得到的等效电势来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或截断,例如,在检测到的等效电势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电势阈值时,向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输入状态切换信号,以导通第二开关管q2,然后向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输入第二电流调控信号,以截断第一开关管q1。
100.需要说明的是,等效电势的检测方式、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的信号提供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101.请参考图13,为了降低供电回路被误导通的可能性,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13所示,供电电路还包括第三开关管q3,第三开关管q3、供电电源10、负载30以及开关模块20串联成供电回路。
102.可选地,第三开关管q3可以设置于供电电源10和开关模块20之间,通过设置第三开关管q2,对电路进行保护,避免开关模块20被误触发,而导致供电回路被导通。
10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供电电源10和负载3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限流电阻r3。
10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供电电源10不限定为电池,还可以是直流供电模块。负载30不限定为具体的执行机构,例如电机,还可以是待充电的电池。
10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作业设备,作业设备包括上述的供电电路。
10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10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