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3450发布日期:2022-11-29 23:49阅读:33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属于电源适配器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搭配电源适配器来使用。电源适配器在工作时其内部的结构件会产生热量,但这些热量无法及时、有效地排出电源适配器外,导致电源适配器的散热性能较差。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4.壳体,具有第一收容空间;5.插脚组件,包括支架与插脚,所述支架装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支架具有第一插接面,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第一插接面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二收容空间,所述插脚装设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插脚的部分设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以及6.密封胶,设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密封胶连接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的所述插脚;其中,传输至所述密封胶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插脚传输至所述电源适配器外。7.本技术提供的电源适配器,通过在支架背离第一插接面的一侧设置连通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二收容空间,并使插脚的部分设于第二收容空间内,以便于插脚后续和其他部件连接。本技术还通过使密封胶设于第一收容空间内以便于和第一收容空间内的部件连接从而将这些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传输给密封胶。并且密封胶还设于第二收容空间内且连接位于第二收容空间内的插脚。这样便可将传输至密封胶的热量传输给第二收容空间内的插脚,随后再传输给第二收容空间外的插脚,最终通过插脚将热量传输至电源适配器外。8.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密封胶与插脚的配合可将壳体内的热量有效、快速地传输至电源适配器外,提高了电源适配器的散热性能。附图说明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1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1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插入插座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2.图3为图2所示的电源适配器插入插座时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4.图5为图4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15.图6为图4中电源适配器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16.图7为图4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7.图8为图4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插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8.图9为图8所示的插脚组件的爆炸图。19.图10为图8中插脚组件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0.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1.图12为图11所示的插脚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2.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侧视图。23.图1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侧视图。24.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电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25.图16为图15所示的插脚与电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26.图17为图15中插脚与电连接件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7.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与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28.图1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9.图2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部与电连接件的分解使用分解示意图。30.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31.图2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32.图2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与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33.图2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盖体相对支架闭合时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4.图2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盖体相对支架开启时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5.图2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36.标号说明:37.电源适配器-1,插座-2,电子设备-3,壳体-10,第一收容空间-101,插脚组件-20,插脚-21,插脚本体-210,散热部-211,散热基板-2110,散热翅片-2111,散热凸起-2112,电连接部-212,支架-22,第一插接面-220,第二收容空间-221,连接弹片-231,盖体-23,第二插接面-230,密封胶-30,电连接件-40,第三收容空间-400,侧壁部-41,弧顶部-42,通孔-420,弧根部-43,导线-50。具体实施方式38.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39.在介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40.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搭配电源适配器来使用,电源适配器可为电子设备提供电能。出于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电源适配器的尺寸不断减小,功率不断增加。但是高功率的超小电源适配器发热问题较明显。而且随着行业对功率密度的不断提升,发热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甚至将制约产品的进步和落地。4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在主要热源器件上加贴石墨片或者导热凝胶,将热量从发热器件上向外围均匀散开。第二种方案,在整机内部灌入密封胶,进一步将热量扩散到整机内部空间。但不管是第一种方案还是第二种方案都也都只是局限于热量在内部均匀化。但在向电源适配器外传递的方向上,只能通过电源适配器的外壳向外部空气或者其他部件传递。而电源适配器的外壳材质通常为塑胶,因此电源适配器外壳和空气通常都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系数都较低,电源适配器整体就像一座散热孤岛,散热效率十分有限。4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请一并参考图1-图1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插入插座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电源适配器插入插座时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图6为图4中电源适配器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4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4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插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插脚组件的爆炸图。图10为图8中插脚组件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43.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1,包括壳体10,插脚组件20,以及密封胶30。其中,壳体10具有第一收容空间101。插脚组件20,包括支架22与插脚21,所述支架22装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支架22具有第一插接面220,所述支架22背离所述第一插接面220的一侧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1的第二收容空间221。所述插脚21装设于所述支架22上,且所述插脚21的部分设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21内。密封胶30设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1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21内,且所述密封胶30连接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的所述插脚21;其中,传输至所述密封胶30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插脚21传输至所述电源适配器1外。44.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是为电子设备3提供电能的转换设备。通常电源适配器1可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例如电源适配器1插接插座2上,接收插座2输出的交流电压,并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通过电路板转换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用于给手机、电脑等用电的电子设备3充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1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直接供电子设备3中的电子元器件使用。另外,电源适配器1的应用环境示意图仅仅帮助理解电源适配器1的应用,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的限定。45.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3,为电子设备3提供电能,还可以为电子设备3内的电池进行充电。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电子设备3的种类进行限定。可选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3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media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46.电源适配器1主要包括壳体10、插脚组件20、以及密封胶30,但这并不意味着电源适配器1只有壳体10、插脚组件20、以及密封胶30这三个部件,而应理解为本实施方式只利用壳体10、插脚组件20、以及密封胶30这三个部件便可解决上述提及的散热问题。电源适配器1还可包括其他部件例如电路板、输出端口、各种导线等等。47.壳体10用于装设和保护电源适配器1中各种各样的结构件。壳体10的一侧具有第一收容空间101,电源适配器1的结构件可装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01内,利用壳体10来对这些结构件进行保护。可选地,壳体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胶。由于壳体10内设有各种各样的结构件,例如电路板、输出端口、导线等等。当电源适配器1在工作时上述这些部件均会产生热量。48.插脚组件20主要用于与插座2进行连接,从而将插座2内的电能通过插脚21传输至壳体10内的其他部件上。插脚组件20包括支架22与插脚21。其中支架22作为中间载体可装设于壳体10上实现插脚组件20的安装;插脚21则装设于支架22上以实现插脚21的安装。可选地,支架22可装设于壳体10中第一收容空间101的开口处,以将第一收容空间101进行密封。另外,支架22具有第一插接面220,当电源适配器1插入插座2时第一插接面220靠近甚至抵接插座2。49.在支架22背离第一插接面220的一侧可设置一个第二收容空间221,第二收容空间221连通第一收容空间101,并使插脚21的部分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因此插脚21的一部分设于支架22的第二收容空间221内,其余的部分则从第一插接面220凸出于支架22,以便后续与插座2进行连接。使插脚21的一部分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不仅便于插脚21与第一收容空间101内的电路板等结构件进行连接,还便于插脚21后续与密封胶30进行连接,降低了插脚21与各种结构件连接的难度。50.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21可相对支架22固定。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21可相对支架22运动,使得插脚21不凸出于支架22并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或者插脚21凸出于支架22,以实现当电源适配器1需要工作时控制插脚21运动凸出于支架22,当电源适配器1不需要工作时控制插脚21运动收容于支架22内。另外,本实施方式对插脚21的运动方式并不进行限定,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21可相对支架22滑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21可相对支架22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21可相对支架22滑动与转动。同样地,本实施方式对如何控制插脚21进行运动也不进行限定。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机械传动进行控制。具体地,在支架22或壳体10上设置一个开关按键,当用户按下按键时通过各种机械结构进而控制插脚21进行运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通过电机控制。具体地,电机连接插脚21,当用户按下按键时通过电机来控制插脚21进行运动。51.可选地,插脚2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导电金属,例如铜合金。支架2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胶。52.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以插脚21的数量为两个进行示意性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脚21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或者其他数量。53.密封胶30是电源适配器1中主要起密封作用的结构件。在电源适配器1的制备过程中,通常会先将各种结构件装设于壳体10的第一收容空间101内,但这些结构件通常无法将第一收容空间101填满,导致第一收容空间101内会有很多缝隙,这些缝隙可能会使得电源适配器1在移动过程中壳体10内的结构件出现松动、掉落、甚至损坏。因此在装设完结构件后,通常会向壳体10内填充液态或胶态的密封胶30,这些密封胶30会自动将壳体10内的缝隙填充满,从而覆盖第一收容空间101内的各种结构件。当液态的密封胶30固化转变成固态的密封胶30后便可装设插脚组件20。由于密封胶30的存在导致壳体10内的缝隙被填充使得结构件不会出现晃动,提高了稳定性。即使当电源适配器1跌落时也可提高电源适配器1抗跌落的可靠性,有效保护结构件。54.并且,电源适配器1在工作时有些电容例如叠层电容会发出噪音。密封胶30的存在可提高噪音的传播难度,使得噪音不易传播至外界,从而降低了电源适配器1噪音的分贝值。55.另外,可选地,密封胶30包括但不限于灌封胶。进一步可选地,密封胶3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氨酯或者硅胶。进一步可选地,密封胶30内可均匀混入纳米级的金属颗粒,使得密封胶30的导热系数可达到3-8w/m.k,是空气的导热系数(空气导热系数为0.023w/m.k)的数百倍,能更有效的传递热量。当电源适配器1工作时第一收容空间101内的结构件例如电路板、各种元器件、输出端口、各种导线会发出热量,由于密封胶30可覆盖并连接第一收容空间101内的各种结构件,因此这些结构件产生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密封胶30上,从而降低上述发热器件的热量。并且由于密封胶30是一个整体,因此密封胶30可将上述热量均匀化,防止出现热量集中的问题。56.本实施方式除了使密封胶30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01内之外,还可使密封胶30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并使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的密封胶30连接位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的插脚21。如图6所示,这样当第一收容空间101内的结构件产生热量时可传输给第一收容空间101内的密封胶30,再传输给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的密封胶30。由于密封胶30与插脚21连接,因此可传输给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的插脚21,最终在传递给第二收容空间221外的插脚21,即凸出于支架22部分的插脚21。由于插脚21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通过凸出于支架22部分的插脚21可将热量传输至外界空气或者其他结构件(例如插座2)。其中图6中的黑色实心箭头代表热量的传输路径。57.如图3所示,电源适配器1在工作时才会产生热量,电源适配器1在工作时其插脚21通常会插入插座2内部的连接弹片231上。其中连接弹片231的材质也是铜合金,导热性能优良,并且连接弹片231自身的面积大厚度薄。根据热传导公式q=△t·λ·s/l,r=l/λ·sq。其中,q代表热量(w),△t代表温差(k),s代表面积(㎡),l代表厚度(m),λ代表导热系数(w/(m·k))。热传递效率和面积成正比,和厚度成反比,因此连接弹片231的导热性能较好,热传递效率较高,插脚21上的热量可快速地传递给插座2进行散热。58.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通过使壳体10内的密封胶30与插脚21相连接,利用热的优良导体-插脚21,将插脚21作为传热通道,可将壳体10内的热量快速、有效地通过插脚21传输至电源适配器1外,并通过插脚21将热量传输至空气与其他结构件上,极大地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散热孤岛的状态,提高了电源适配器1的散热性能与散热效率,扩展了电源适配器1向外界散热的通道,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散热不佳的问题。59.请再次参考图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胶30设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21的全部,以及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01的至少部分。对于密封胶30的位置来说,本实施方式可使密封胶30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21的全部,这样密封胶30可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的散热部211均进行接触,进一步提高适配器的散热效果。并且密封胶30可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01的至少部分,以实现对第一收容空间101的密封填充。本实施方式仅以密封胶30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01的全部进行示意性说明。60.上述结构可通过改变制备工艺来实现,具体地,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先在壳体10内填充密封胶30,然后再装设插脚组件20的工艺来说,本实施方式可先在壳体10内装设完各种结构件后,直接装设插脚组件20。随后在壳体10背离插脚组件20的一侧填充密封胶30,由于灌胶工艺为重力灌胶,本实施方式反向灌胶后密封胶30将在自身重力的带动下优先填满第二收容空间221,然后再填充第一收容空间101。这样便可实现上述提及的密封胶30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21的全部,以及第一收容空间101的至少部分的技术方案。61.请一并参考图10-图12,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插脚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21包括插脚本体210、以及连接所述插脚本体210的散热部211,所述插脚本体210装设于所述支架22,所述散热部211设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21内,所述散热部211的至少部分连接所述密封胶30。62.插脚21可包括插脚本体210以及散热部211,其中插脚本体210装设并凸出于支架22,主要用于连接插座2。散热部211则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用于与密封胶30进行连接。可这样便可使传输至密封胶30上的热量先传输给散热部211,再通过散热部211传输给插脚本体210,最终将热量传输至电源适配器1外。本实施方式通过增设散热部211可提高散热效率。63.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部211的部分连接密封胶30,其余的部分未连接密封胶3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部211的全部均连接密封胶30,从而增加密封胶30与散热部211的连接面积,提高散热性能。64.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本体210与散热部21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此时插脚本体210与散热部211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插脚21不同的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本体210与散热部211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此时插脚本体210与散热部211是分别成型的,随后再将插脚本体210与散热部211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点焊或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65.请再次参考图10-图1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部211包括散热基板2110、以及自所述散热基板2110至少部分周缘弯折连接的散热翅片2111,所述散热基板2110连接所述插脚本体210;所述散热翅片2111连接所述密封胶30,或者所述散热翅片2111与所述散热基板2110均连接所述密封胶30。66.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散热部211的具体结构。散热部211可包括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其中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均具有导热功能,散热基板2110主要用于装设散热翅片2111并连接插脚本体210,以实现散热部211的固定,并且散热基板2110上还可设置其他结构件例如电连接部212。散热翅片2111弯折连接于散热基板2110的至少部分周缘,使得散热部211形成一弯折结构。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散热部211设计成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可提高散热部211的表面积,从而提高散热部211与密封胶3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67.对于密封胶30来说可仅连接散热翅片2111,将密封胶30的热量通过散热翅片2111传输给插脚本体210。或者密封胶30可连接散热翅片2111与散热基板2110,将热量通过散热翅片2111与散热基板2110传输给插脚本体210,进一步提高密封胶30与散热部2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68.可选地,本实施方式仅以散热翅片21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散热翅片2111弯折连接于散热基板2110的相对两侧进行示意性说明,此时散热部211的形状为u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散热翅片211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大于两个。69.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此时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散热部211不同的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此时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是分别成型的,随后再将散热基板2110与散热翅片2111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点焊或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70.请一并参考图11-图14,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侧视图。图1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翅片2111的形状为平直板状或波浪形状,或者所述散热翅片2111上设有多个散热凸起2112。71.本实施方式还可控制散热翅片2111的形状与结构。如图11-图12所示,在形状上可使散热翅片2111的形状为平直的板状,此时可降低加工难度。或者如图13所示,还可使散热翅片2111的形状为波浪形状,此时可增加散热翅片2111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散热翅片2111与密封胶3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如图14所示,在结构上可在散热翅片2111上设置多个散热凸起2112,也同样可以增加散热翅片2111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散热翅片2111与密封胶3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72.请一并参考图15-图19,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与电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的插脚与电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7为图15中插脚与电连接件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与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21包括插脚本体210、以及连接所述插脚本体210的电连接部212,所述插脚本体210装设于所述支架22,所述电连接部212设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21内;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电连接件40,所述电连接件40套设并连接所述电连接部212,且所述电连接件40用于电连接电路板,以使所述插脚21电连接所述电路板。73.在本实施方式中插脚21还可包括插脚本体210与电连接部212,其中插脚本体210装设并凸出于支架22,主要用于连接插座2。连接插脚本体210的电连接部212则设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电连接部212主要用于与壳体10内的电路板实现电连接,从而将插脚21电连接至电路板上。并且由于结构和尺寸设计电连接部212通常不会直接电连接电路板,而是通过中间部件-电连接件40来实现电连接。换言之电连接件40既电连接电连接部212又电连接电路板。74.在相关技术中电连接件40通常采用弹性接触的方式与电连接部212进行连接。但由于采用反向灌胶后,密封胶30会优先填满第二收容空间221,从而增加与散热部211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性能。但同时密封胶30也会包裹、覆盖住电连接片,使得电连接部212与电连接件40之间的接触部分被密封胶30所淹没。由于电源适配器1内的热量可通过密封胶30传递给插脚21。因此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密封胶30由于是胶体具有内应力从而发生收缩或者膨胀,会对其内部覆盖、包裹的物体产生应力作用。又由于插脚2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铜合金,插脚21的电连接部212是一种实心结构,基本不会又到密封胶30的影响因密封胶30的应力而发生变形。但电连接件40自身因其弹性接触的原因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将随着密封胶30的应力而变形。这种变形就可能会导致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接触松脱或者接触不良。75.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连接件40,使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的连接关系不再为弹性接触,而使电连接件40套设并连接电连接件40部,且电连接件40还电连接件40电路板,以使插脚21电连接电路板。可选地,插脚21的材质与电连接件40的材质相同均为铜合金。本实施方式将原本的小面积弹性接触更改为大面积的套设接触不仅可抵抗更大的变形从而防止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相分离,并且套设接触还可增加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降低能量损耗。其次,套设接触的密封性更好,电连接件40内部不容易被密封胶30进入,可减小内应力。另外,由于电连接件40也具有导热性,因此当密封胶30包裹覆盖电连接件40后密封胶30的热量不仅可直接传递给插脚21,还可通过电连接件40间接传递给插脚21,增加了散热通道,进一步提高了电源适配器1的散热性能。76.可选地,本实施方式对电连接件40如何电连接电路板并不进行限定。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40可直接设于电路板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40可通过其他部件例如导线电连接电路板。77.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连接部212可直接连接在插脚本体210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连接部212可通过其他部件间接连接在插脚本体210上。78.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本体210与电连接部2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此时插脚本体210与电连接部212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插脚21不同的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本体210与电连接部212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此时插脚本体210与电连接部212是分别成型的,随后再将插脚本体210与电连接部212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点焊或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79.进一步可选地,插脚本体210、散热基板2110、散热翅片2111、以及电连接部212这四个部件可以均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均为一体式结构。或者部分为分体式结构,其余的部分为一体式结构。80.请再次参考图17-图18、以及图20,图2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部与电连接件的分解使用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40具有第三收容空间400,所述电连接部212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三收容空间400内,且所述电连接件40与所述电连接部212过盈配合以使所述电连接部212的外周侧面连接所述电连接件40的内周侧面。81.本实施方式可在电连接件40的一侧设置第三收容空间400,并使电连接部212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三收容空间400内,以实现电连接件40套设电连接部212的目的。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连接部212的部分设于第三收容空间400内,其余的部分则设于第三收容空间400外,此时电连接件40仅套设了电连接部212的部分。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连接部212的全部均设于第三收容空间400内,此时电连接件40套设了电连接部212的全部。82.另外,本实施方式还可使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过盈配合,换言之电连接部212在周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三收容空间400在周向方向的尺寸。当电连接件40套设电连接部212时可利用电连接件40自身的弹性进行扩口套接,从而使电连接部212设于第三收容空间400后电连接部212的外周侧面紧密抵接电连接件40的内周侧面。这样不仅可进一步增加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热效率,降低接触电阻。还可提高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的连接性能,使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更紧固。并且由于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为紧密接触进一步防止了密封胶30进入电连接件40内,减小了内应力。83.请再次参考图16-图2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部212与所述第三收容空间400的形状为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本实施方式还可使电连接部212与第三收容空间400的形状为圆柱形或类圆柱形,从而降低电连接件40的套设难度。其中这里提及的类圆柱形指的是的电连接部212与第三收容空间400的形状大体为圆柱形,仅有少量部分发生了改变,为非圆柱形。例如电连接部212在背离插脚本体210的一侧设有倒角,但其余区域的形状为圆柱形。同样第三收容空间400也具有对应的形状以便于电连接件40的套设。84.请一并参考图19与图21,图2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40包括侧壁部41、以及弯折连接于所述侧壁部41背离所述插脚本体210一侧的弧顶部42,所述侧壁部41与所述弧顶部42围设形成所述第三收容空间400的至少部分,所述电连接部212背离所述插脚本体210的一侧连接所述弧顶部42。85.电连接件40可包括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其中侧壁部41是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主要部分,也是与电连接部212相接触的主要结构。弧顶部42设于侧壁部41的顶部,即设于侧壁部41背离插脚本体210的一侧。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至少部分。当电连接件40没有其他结构时此时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全部,当电连接件40还有其他结构时此时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仅以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部分进行示意性说明。86.当电连接件40套设电连接部212时,本实施方式除了可使电连接部212紧密抵接侧壁部41之外,还可使电连接部212背离插脚本体210的一侧连接弧顶部42,进一步提高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接触性能。并且弧顶部42的设置还可进一步防止密封胶30进入电连接件40的第三收容空间400内。87.可选地,弧顶部42具有通孔420,这样可便于围设形成电连接件40,降低电连接件40的制备难度。88.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此时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电连接件40不同的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此时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是分别成型的,随后再将侧壁部41与弧顶部42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点焊或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89.请再次参考图2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弧顶部42的开口直径小于所述侧壁部41的开口直径。这样弧顶部42还可起到限位的作用,即限制电连接件40的套设位置,防止电连接部212贯穿弧顶部42。可选地,在靠近插脚本体210至远离插脚本体210的方向上,弧顶部42的开口直径逐渐减小即弧顶部42呈圆弧状,以此来匹配具有倒角的电连接部212。90.请一并参考图15、图18-图19、以及图22,图2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件40包括侧壁部41、以及弯折连接于所述侧壁部41靠近所述插脚本体210一侧的弧根部43,所述侧壁部41与所述弧根部43围设形成所述第三收容空间400的至少部分;所述插脚21包括插脚本体210、以及连接所述插脚本体210的散热基板2110,所述电连接部212连接所述散热基板2110,所述弧根部43连接所述散热基板2110。91.电连接部212还可包括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其中侧壁部41是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主要部分,也是与电连接部212相接触的主要结构。弧根部43设于侧壁部41的根部,即设于侧壁部41靠近插脚本体210的一侧。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至少部分。当电连接件40没有其他结构时此时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全部,当电连接件40还有其他结构时此时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仅以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共同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400的部分进行示意性说明。具体地,第三收容空间400由侧壁部41、弧顶部42、弧根部43共同围设形成。92.关于插脚21包括插脚本体210、散热基板2110、以及电连接部212上文已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当电连接件40套设电连接部212时,本实施方式可使电连接件40套设全部的电连接部212,同时使电连接件40的弧根部43与散热基板2110相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的连接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接触性能。并且使弧根部43连接散热基板2110还可进一步防止密封胶30进入电连接件40的第三收容空间400内。93.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此时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只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电连接件40不同的部分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此时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是分别成型的,随后再将侧壁部41与弧根部43通过各种方法(例如点焊或其他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可选地,侧壁部41、弧顶部42、弧根部43三者为一体式结构,三者可通过一块板材经过折弯工艺形成电连接件40。当板材弯折时板材的相对两端可弯折后连接在一起,或者相对两端弯折后间隙设置,此时在电连接件40的侧壁上便会形成一条缝隙。94.请再次参考图2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弧根部43的开口直径大于所述侧壁部41的开口直径。这样可进一步增加弧根部43与散热基板211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接触电阻,提高接触性能。可选地,在远离插脚本体210至靠近插脚本体210的方向上,弧跟部的开口直径逐渐增加。95.上述内容介绍了为了解决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接触不良的问题,本技术通过改变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的连接方式来实现。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另一种实现方式。请再次参考图23,图2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与电连接件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21包括插脚本体210、以及连接所述插脚本体210的电连接部212,所述插脚本体210装设于所述支架22,所述电连接部212设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221内;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电连接件40与导线50,所述导线50电连接所述电连接部212与所述电连接件40,所述电连接件40用于电连接电路板,以使所述插脚21电连接所述电路板。96.关于插脚21包括插脚本体210与电连接部212上文已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电源适配器1在电连接件40的基础上可增设导线50,本实施方式无需使电连接件40直接连接电连接部212,而是通过利用导线50的一端电连接电连接部212,导线50的另一端电连接电连接件40,从而实现电连接件40电连接电连接部212。导线50与电连接部212和电连接件40均为固定连接,保持良好的连接关系。这样电连接件40与电连接部212便不再直接进行接触也可实现电连接,从而解决接触不良的问题。97.请一并参考图24-图25,图2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盖体相对支架闭合时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盖体相对支架开启时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组件20还包括转动连接所述支架22的盖体23,所述盖体23可相对所述支架22开启以使所述插脚21露出,或者所述盖体23可相对所述支架22闭合以使所述插脚21被隐藏。98.插脚组件20除了包括支架22与插脚21外,还可包括盖体23。其中盖体23转动连接支架22,盖体23可相对支架22转动。当盖体23转动时可相对支架22开启或闭合。换言之盖体23具有两种状态:开启状态与闭合状态。如图25所示,当盖体23处于开启状态时盖体23相对支架22打开从而使插脚21露出,此时盖体23可抵接壳体10的侧壁,随后插脚21可插入插座2进行工作。如图24所示,当盖体23处于闭合状态时盖体23相对支架22关闭以使插脚21被隐藏,可有效保护插脚21,防止插脚21刺穿电源适配器1外的物体,还可防止外界的粉尘以及液体进入电源适配器1内部,提高了电源适配器1的防尘性能与防水性能。99.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21可相对支架22保持固定不动,当盖体23相对支架22闭合时支架22收容于盖体23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插脚21可相对支架22运动,使得插脚21不凸出于支架22并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或者插脚21凸出于支架22,以实现当电源适配器1需要工作时控制插脚21运动凸出于支架22,当电源适配器1不需要工作时控制插脚21运动收容于支架22内。例如当盖体23相对支架22闭合时,插脚21下降使得只有部分插脚21设于盖体23内,或者全部插脚21均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101与第二收容空间221内。当盖体23相对支架22开启时插脚21上升,当盖体23完全打开时插脚21上升完成。100.进一步可选地,插脚21的运动与盖体23的转动可以为同步运动也可以为各自独立运动。当插脚21的运动与盖体23的转动为各自独立运动时,插脚21的运动与盖体23的转动是互不干涉的,两种结构有其各自独立的运动机构。当插脚21的运动与盖体23的转动为同步运动时,此时盖体23的转动可带动插脚21同步进行运动,例如可通过设置同步机构实现将盖体23的转动同步传递给插脚21进行运动。101.可选地,盖体23的数量为两个,当两个盖体23相对支架22开启时,两个盖体23设于壳体10的相对两侧,且两个盖体23均抵接壳体10的侧壁。当两个盖体23相对支架22闭合时,两个盖体23相互闭合且连接。102.请一并参考图25-图26,图2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盖体23相对所述支架22闭合时,所述盖体23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面220的第二插接面230;当所述盖体23相对所述支架22开启时,所述第二插接面230与所述第一插接面220齐平。103.当盖体23相对支架22闭合时,即盖体23处于闭合状态时,盖体23具有靠近第一插接面220的第二插接面230。换言之,盖体23的下表面即为第二插接面230,第二插接面230朝下设置。当盖体23相对支架22转动从而相对支架22开启时,即盖体23处于开启状态时,此时盖体23转动了180°,第二插接面230位于盖体23的上表面,第二插接面230朝上设置。因此第二插接面230也可作为电源适配器1插接插座2时的插接面,此时第一插接面220与第二插接面230共同构成电源适配器1插入插座2时的插接面。本实施方式使第一插接面220与第二插接面230齐平设置便于将电源适配器1平整地插接到外界插座2上。104.请再次参考图26,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盖体23相对所述支架22开启时,所述插脚21与所述盖体23背离所述壳体10一侧的距离为爬电距离,所述爬电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距离。105.当电源适配器1在工作时插脚21将插座2中的电能传输至电源适配器1,再通过电源适配器1传输至电子设备3。此时若用户触摸电源适配器1,插脚21中的少量电流将会从插脚21沿着适配器的表面传输至用户。电流经过的距离称之为爬电距离,若爬电距离小于预设安全距离,则会使用户造成触电的风险,对用户造成人身伤害。若爬电距离大于预设安全距离,则用户不会感受到异常。可以理解地,所述预设安全距离指的是符合电源适配器1相关安全规定的距离。所述相关安全规定不限于为中国的gb4943.1-2011、美国等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安全规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安全距离指的是6.5mm。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安全距离为5.1mm。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安全距离为7.9mm。106.当盖体23相对支架22开启时,即第二插接面230朝上时,此时用户触摸到的不是壳体10的侧壁而是盖体23的侧壁,即盖体23背离壳体10的一侧。此时爬电距离为插脚21与盖体23背离壳体10的一侧之间的距离(如图26中d所示),本实施方式可控制该爬电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安全距离,保证电源适配器1在与外界插座2插接时能够满足安全规定的要求,保护了用户的人身安全。107.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是通过插脚21至壳体10侧壁的距离、外加盖体23的厚度之和满足安全距离,因此可使得壳体10在厚度方向上设计得更加轻薄,即盖体23相对支架22闭合时适配器的厚度更薄,便于携带。可选地,插脚21至壳体10侧壁的距离(如图26中d所示)小于预设安全距离。108.可选地,当盖体23的数量为两个时,插脚21至两个盖体23背离壳体10一侧的距离均大于预设安全距离,这样用户不管接触电源适配器1的哪一侧均可保证用户的人身安全。10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