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光伏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2436发布日期:2023-01-20 14:01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屋顶光伏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屋顶光伏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2.光伏发电目前在各种场合区域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发电时组件会发热,由于夏季温度过高,这样会导致整体温度过高,太阳能光伏板工作效率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样会导致整体发电效率降低。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屋顶光伏通风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屋顶光伏通风装置,其能够满足自供电需求、解光伏板发热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屋顶光伏通风装置,包括光伏支架、光伏板以及排风组件,所述光伏支架上设有风道,所述排风组件固定在所述风道内,所述风道内还固定有支撑组件,所述光伏板固定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光伏板向所述排风组件供电。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光伏板与所述排风组件电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光伏板与所述排风组件之间设有储电单元,所述光伏板输出的电储存在所述储电单元内,所述储电单元为所述排风组件供电。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光伏板与所述风道之间沿第一方向存在间隙,所述风道通过所述间隙与外界流体连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立柱和多个檩条,所述立柱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伸出所述风道外,所述檩条与所述立柱的顶端固定,所述光伏板固定在所述檩条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光伏支架包括导水组件以及设于导水组件上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外壳以及固定于所述风道外壳底部的底架,所述风道外壳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边缘设有框体,所述风道由所述框体围设而成,所述风道的一端与所述间隙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开口连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立柱、所述排风组件均固定在位于所述开口处的底架上,所述风道外壳设有收容腔,所述底架固定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开口与所述收容腔连通。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屋顶光伏通风装置可替换屋顶若干光伏板中的任一块,所述风道外壳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确定以适应相应屋顶通风口的大小。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风道外壳包括风道板、固定在所述风道板外周边缘的外框,所述风道板、所述外框围成所述收容腔,所述开口设于所述风道板
上。
1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水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一导流槽、安装槽和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分别对称设于所述安装槽的两侧,所述风道外壳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本体固定,所述连接件包括压板和限位件,所述压板一侧压在所述风道外壳上,另一侧压在所述本体上,所述限位件穿过所述压板并限位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
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阳极氧化液在线处理再生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
17.1、光伏板发出的电能供给排风组件,不需要额外提供供电系统,排风组件可以脱离电气等约束,安装位置不受限制;排风组件、储电单元可以集成一个模块,安装较为简单;
18.2、通过排风组件转动增加空气对流以降低光伏板的整体温度,增加发电效率,同时还不减少发电量;
19.3、风道外壳上的收容腔、开口、风道与所述间隙形成直通风通道,排风效率高。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分解图;
22.图3为图2中部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的分解图;
24.图5为图1的左视图;
25.图6为图4中部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1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图7的分解图;
28.图9为图8中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风道组件、导水组件的组装图;
30.图11为图10中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图11中导水组件、连接件的分解图;
32.图13为图12中b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35.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36.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37.第一实施例
38.参见图1至图13,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屋顶光伏通风装置,包括光伏支架1、光伏板2以及排风组件3。光伏支架1为光伏板2提供支撑,光伏板2与排风组件3电连接,光伏板2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后直接向排风组件3供电,如此,不需要额外提供供电系统,排风组件3可以脱离电气等约束,安装位置不受限制,通过排风组件3转动增加空气对流以降低光伏板2的整体温度,增加发电效率,同时还不减少发电量。
39.参见图2,光伏支架1上设有风道10,排风组件3固定在风道10内,光伏板2的面积大于风道10的横截面积,风道10内还固定有支撑组件13,光伏板2固定在支撑组件13上。如图5所示,所述光伏板2与风道10之间沿第一方向v-v存在间隙h,风道10通过间隙h与外界流体连通,有利于快速散热。
40.光伏板2与支撑组件13之间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螺栓可以采用规格为m8的螺栓。如图3所示,支撑组件13的一部分位于风道10外,具体的,支撑组件13包括多个立柱131和垂直固定在多个立柱131上的多个檩条132,其中,多个立柱131成对设置,支撑组件13包括至少两对立柱131。
41.本实施例下,如图3所示,支撑组件13包括三对立柱131,每对立柱131上固定一个檩条13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13可以包括两对立柱131,在此不做限定。
42.立柱131的一部分沿第一方向v-v伸出风道10外,檩条132与立柱131的顶端固定,光伏板2固定在檩条132上。其中,光伏板2通过螺栓或螺钉与所述檩条132固定。另外,立柱131、檩条132均采用截面为l型的钢材制成,满足支撑强度的情况下减少整体用钢量。
43.参见图1、图2,光伏支架1包括导水组件11以及设于导水组件11上的风道组件12,参见图10,导水组件11上设有第一导流槽1111、第二导流槽1113和安装槽1112,当产生少量滴水,可以通过第一导流槽1111、第二导流槽1113进行排水。具体的,参见图2,导水组件11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本体112,第一导流槽1111、第二导流槽1113均沿长度方向贯穿整个本体112。本体112由刚性板弯折而成,参见图12,本体112对称设有两个l型组装槽100,风道组件12两侧分别安装于两个本体112相对的两个组装槽100内。其中,本体112可以采用钢板弯折而成。
44.本实施例下,第一导流槽1111、第二导流槽1113分别对称设于安装槽1112的两侧。继续参见图12,第一导流槽1111、第二导流槽1113均包括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以及第一底壁103,第一侧壁101沿第一方向v-v的高度大于第二侧壁102的高度,第一侧壁101靠近安装槽1112,第二侧壁102远离安装槽1112,第二侧壁102上设有平直的第一边沿部104,第一边沿部104自第二侧壁102的顶端向外垂直弯折而成。参见图13,安装槽1112包括第二底
壁105、连接于第二底壁105两侧的两个第三侧壁106、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三侧壁106的两个顶面107、分别连接于两个顶面107的两个第四侧壁108以及分别连接于两个第四侧壁108的两个支撑面109,顶面107自第三侧壁106的顶端垂直向外弯折而成,第四侧壁108自顶面107的外端垂直弯折而成,支撑面109自第四侧壁108的下端垂直向外弯折而成,两个支撑面109分别与两个第一侧壁101连接,支撑面109与第一侧壁101围成组装槽100,风道组件12两侧分别设于两个本体112的两个相对的组装槽100内。
45.两个第一侧壁101、两个第二侧壁102、两个第一底壁103、第二底壁105、两个第三侧壁106、两个顶面107、两个第四侧壁108、两个支撑面109、两个第一边沿部104共同形成本体112。
46.安装槽1112截面为倒置的t字型。具体的,第一导流槽1111的第一底壁103所在的平面低于安装槽1112的第二底壁105所在的平面。参见图13,第三侧壁106包括两个上侧壁1061、两个下侧壁1062以及分别连接上侧壁1061和下侧壁1062的连接部1063,两个上侧壁1061的间距小于两个下侧壁1062的间距,以致于安装槽1112为倒置的t字型。
47.参见图4,风道组件12包括风道外壳121以及固定于风道外壳121底部的底架122,风道外壳121上设有开口201,开口201边缘设有框体202,风道10由框体202围设而成,风道10的一端与间隙h连通,另一端与开口201连通。
48.参见图7、图9,风道外壳121设有收容腔120,底架122固定在收容腔120内,开口201与收容腔120连通,立柱131、排风组件3均固定在位于开口201处的底架122上。参见图10,风道外壳121与导水组件11固定,如图11所示,风道外壳121两侧分别固定于两个本体112的两个相对的组装槽100内。屋顶光伏通风装置可替换屋顶若干光伏板中的任一块,风道外壳121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环境确定以适应相应屋顶通风口的大小。
49.参见图9,风道外壳121包括风道板1211、固定在风道板1211外周边缘的外框1212,风道板1211、外框1212围成收容腔120。开口201设于风道板1211上,风道板1211为钣金件。
50.参见图6,底架122上设有第二安装槽1220,支撑组件13的立柱131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220内。具体的,底架122包括若干支撑轨1221,支撑轨122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本体112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
51.继续参见图6,相邻两个支撑轨1221上固定有加强筋12211,以提高支撑轨1221的强度,排风组件3固定在加强筋12211上。排风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排风扇,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根据风道10的大小选择排风扇的个数。一个排风扇固定在两个加强筋12211上,两个加强筋12211固定在相邻两个支撑轨1221上,并且,两个加强筋122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支撑轨1221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
52.参见图10,风道组件12两侧分别通过连接件14与本体112连接。连接件14包括压板141和限位件142,压板141一侧压在风道外壳121上,另一侧压在本体112上,限位件142穿过压板141并限位固定于安装槽1112内,由于安装槽1112为倒置的t字型,连接部1063作为起到挡持作用,防止限位件142从安装槽1112内脱出。
53.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压板141包括第一板部1411和位于第一板部1411两侧的第一抵接部1412及第二抵接部1413。第一抵接部1412与风道外壳121抵持,第二抵接部1413与本体112的支撑面109抵持。且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板部1411、第一抵接部1412及第二抵接部1413优选为一体式设计,其可通过一钢板一体压铸成型。当然,三者也可采用
分体式设计,可通过焊接的方式组装为一整体,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54.参见图12,限位件142包括呈“t”型的螺栓1421和螺母1422,压板141的第一板部1411上设有和螺栓1421相适配的通孔(未图示)。具体地,螺栓1421的一端设有抵接端头1401,抵接端头1401装于安装槽1112内并与连接部1063抵持。螺栓1421远离于抵接端头1401的一端经通孔向远离安装槽1112的方向伸出,伸出的部分和螺母1422相旋拧配合。本实施例通过旋拧螺母1422,可实现本体112与风道外壳121可拆卸连接。
55.第二实施例
56.参见图14,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屋顶光伏通风装置还包括储电单元4,光伏板2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后,输出直流电存入储电单元4中,储电单元4为排风组件3供电。具体的,储电单元4可以采用蓄电池。
57.综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屋顶光伏通风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58.1、光伏板2发出的电能供给排风组件3,不需要额外提供供电系统,排风组件3可以脱离电气等约束,安装位置不受限制;排风组件3、储电单元4可以集成一个模块,安装较为简单。
59.2、通过排风组件3转动增加空气对流以降低光伏板2的整体温度,增加发电效率,同时还不减少发电量。
60.3、风道外壳121上的收容腔120、开口201、风道10与间隙h形成直通风通道,排风效率高。
61.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