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4182发布日期:2023-01-17 22:2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导水排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对于安装倾角较小的光伏组件,组件表面积灰后随着雨水的冲刷,灰尘会集聚在组件下边缘,水蒸发后形成泥带,严重影响组件发电量和使用寿命。
3.现有技术通常是将导水排泥夹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1)在将现有导水排泥夹安装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夹角处的其中一条边后,现有导水排泥夹无法与夹角处的另一条边的内侧面形成紧密配合,从而影响排水效果;(2)由于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夹角处的其中一条边的底部通常会设有支撑杆,因此在将现有导水排泥夹安装在夹角处的其中一条边后,通常会与位于另一条边底部的支撑杆形成干涉,从而影响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包括立板,所述立板的顶端设有向前延伸的顶板,所述立板的底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底板;所述立板的内侧设有内立面、立导水面,所述立导水面设于内立面的左方,所述立板的左侧设有侧导水面,所述侧导水面设于立导水面的右下方;所述顶板的内侧设有内顶面、顶导水面,所述顶导水面设于内顶面的左方,所述立导水面设于顶导水面的下方;该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由具有亲水性以及弹性变形能力的非金属材料一体化成型;所述顶导水面相对于内顶面向上凹陷,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时,所述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与铝合金边框顶面、铝合金边框立面、铝合金边框底面贴合,所述顶导水面、立导水面、侧导水面以及铝合金边框顶面、铝合金边框立面围合成匚形状的空间,构成流体流动流道;所述顶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弧形折弯,所述立板的右端面为与顶板的右端面、底板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
6.进一步地,所述内立面设有沿上下延伸的凸肋,所述凸肋的顶端、底端分别与内顶面、底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立导水面相对于凸肋的内侧面向后凹陷。
7.进一步地,所述侧导水面相对于底板的左端面向左凸出,所述侧导水面的底端设有弧形方向朝向右上方的弧形面。
8.进一步地,所述立板的内侧还设有立外延面,所述立外延面设于立导水面的左方,所述立外延面相对于立导水面向左后方逐渐凹陷;所述顶板的内侧还设有顶外延面,所述顶外延面设于顶导水面的左方,所述顶外延面相对于顶导水面向左上方逐渐凹陷。
9.进一步地,所述内顶面与顶板的顶面所对应的位置设为第一顶面,所述顶导水面
与顶板的顶面所对应的位置设为第二顶面,所述顶外延面与顶板的顶面所对应的位置设为第三顶面,所述第二顶面高于第一顶面,所述第三顶面高于第二顶面。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面与第一顶面的交界处设有竖直面,所述第三顶面与第二顶面的交界处设有朝左上方倾斜的过渡面。
11.进一步地,所述立板的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于第二顶面的后方。
12.进一步地,所述立板与顶板、底板的后端面齐平。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安装结构,包括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太阳能板及安装于所述太阳能板外周的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及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所述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夹角设有向左延伸的第一条边以及向前延伸的第二条边,所述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第一条边靠近夹角的位置。
14.进一步地,所述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第二条边的底面设有沿前后延伸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左侧面与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第二条边的内侧面齐平。
15.综上所述,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1、通过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时,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与铝合金边框顶面、铝合金边框立面、铝合金边框底面贴合,顶导水面、立导水面、侧导水面以及铝合金边框顶面、铝合金边框立面围合成匚形状的空间,构成流体流动流道,从而使得光伏组件上的雨水可以从流体流动流道向下流出;2、通过顶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弧形折弯,立板的右端面为与顶板的右端面、底板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从而使得(1):顶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弧形折弯可以更好地扣住铝合金边框;(2):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的夹角处的一条边时,由于顶板靠近夹角处的一侧(即右端面)为与立板的右端面、底板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因此顶板向前下方弧形折弯的前端的右端面可以与夹角处的另一条边的内侧面紧密配合,缝隙较小,提高排水效果;(3)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夹角处的其中一条边的底部虽然通常会设有支撑杆,但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的夹角处的一条边时,由于底板靠近夹角处的一侧(即右端面)为与立板的右端面、顶板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即不进入到夹角处的另一条边的下方空间),因此底板的右端面不会与夹角处的另一条边的底部的支撑杆形成干涉,从而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第二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第三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第四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安装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立板,101-内立面,102-立导水面,103-侧导水面,104-弧形面,
105-立外延面;2-顶板,201-内顶面,202-顶导水面,203-顶外延面;3-底板;4-光伏组件,41-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411-铝合金边框顶面,412-铝合金边框立面,413-铝合金边框底面,42-太阳能板;5-凸肋,6-第一顶面,7-第二顶面,8-第三顶面,9-竖直面,10-过渡面,11-安装槽,12-第一条边,13-第二条边。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1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左,观察者右侧设为右,观察者前方设为前,观察者后方设为后,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27.参见图1到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包括立板1,立板1的顶端设有向前延伸的顶板2,立板1的底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底板3;立板1的内侧设有内立面101、立导水面102,立导水面102设于内立面101的左方,立板1的左侧设有侧导水面103,侧导水面103设于立导水面102的右下方;顶板2的内侧设有内顶面201、顶导水面202,顶导水面202设于内顶面201的左方,立导水面102设于顶导水面202的下方;该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由具有亲水性以及弹性变形能力的非金属材料一体化成型;顶导水面202相对于内顶面201向上凹陷,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41处时,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与铝合金边框顶面411、铝合金边框立面412、铝合金边框底面413贴合,顶导水面202、立导水面102、侧导水面103以及铝合金边框顶面411、铝合金边框立面412围合成匚形状的空间,构成流体流动流道;顶板2的前端向前下方弧形折弯,立板1的右端面为与顶板2的右端面、底板3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作用:1、通过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时,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与铝合金边框顶面、铝合金边框立面、铝合金边框底面贴合,顶导水面、立导水面、侧导水面以及铝合金边框顶面、铝合金边框立面围合成匚形状的空间,构成流体流动流道,从而使得光伏组件上的雨水可以从流体流动流道向下流出;2、通过顶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弧形折弯,立板的右端面为与顶板的右端面、底板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从而使得(1):顶板的前端向前下方弧形折弯可以更好地扣住铝合金边框;(2):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的夹角处的一条边时,由于顶板靠近夹角处的一侧(即右端面)为与立板的右端面、底板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因此顶板向前下方弧形折弯的前端的右端面可以与夹角处的另一条边的内侧面紧密配合,缝隙较小,提高排水效果;(3)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夹角处的其中一条边的底部虽然通常会设有支撑杆,但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的夹角处的一条边时,由于底板靠近夹角处的一侧(即右端面)为与立板的右端面、顶板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即不进入到夹角处的另一条边的下方空间),因此底板的右端面不会与夹角处的另一条边的底部的支撑杆形成干涉,从而方便安装。
28.具体地,内立面101设有沿上下延伸的凸肋5,凸肋5的顶端、底端分别与内顶面201、底板3的内侧面连接,立导水面102相对于凸肋5的内侧面向后凹陷。作用:凸肋5可以将内立面101与内顶面201所形成的空间以及立导水面102与顶导水面202所形成的空间进行分隔开来,以使光伏组件上的雨水可以更好地从流体流动流道向下排出。在实际配合时:内顶面201、凸肋5的内侧面、底板3的内侧面分别与铝合金边框顶面411、铝合金边框立面412、铝合金边框底面413贴合。
29.具体地,侧导水面103相对于底板3的左端面向左凸出,侧导水面103的底端设有弧形方向朝向右上方的弧形面104。作用:这样的设计使得侧导水面103可以更好地与立导水面102进行导水配合。
30.具体地,立板1的内侧还设有立外延面105,立外延面105设于立导水面102的左方,立外延面105相对于立导水面102向左后方逐渐凹陷;顶板2的内侧还设有顶外延面203,顶外延面203设于顶导水面202的左方,顶外延面203相对于顶导水面202向左上方逐渐凹陷。作用:通过设置顶外延面203、立外延面105,从而使得匚形状的空间(即流体流动流道)是左侧逐渐开口变大的开放空间,有尘土堵塞时,雨水会更方便从左侧开口处冲刷此空间,使其不容易堵塞。也就是说,当雨水大时,排水通道的积灰会被雨水冲击掉(排水通道即流体流动通道),从而使得雨水可以从排水通道进行流动,即适应雨水大小的能力加强,从而更好的减少淤塞。
31.具体地,内顶面201与顶板2的顶面所对应的位置设为第一顶面6,顶导水面202与顶板2的顶面所对应的位置设为第二顶面7,顶外延面203与顶板2的顶面所对应的位置设为第三顶面8,第二顶面7高于第一顶面6,第三顶面8高于第二顶面7。
32.具体地,第二顶面7与第一顶面6的交界处设有竖直面9,第三顶面8与第二顶面7的交界处设有朝左上方倾斜的过渡面10。作用:过渡面10的设计使得顶板的结构过渡性更好。
33.具体地,立板1的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槽11,安装槽11设于第二顶面7的后方。作用:安装槽11可以与外部结构固定配合,从而在需要时更好的固定该装置。
34.具体地,立板1与顶板2、底板3的后端面齐平。作用:后端面齐平可以方便与其他光伏组件的铝合金边框外侧面进行紧密贴合,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35.参见图7到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的安装结构,包括光伏组件4,光伏组件4包括太阳能板42及安装于太阳能板42外周的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41;及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41的夹角设有向左延伸的第一条边12以及向前延伸的第二条边13,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第一条边12靠近夹角的位置。参见图7、8,在光伏组件上有水聚集时,由于此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具有亲水性,水会在匚形状的空间内向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的底面方向流走,从而排除积水,带走尘土。
36.具体地,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41的第二条边13的底面设有沿前后延伸的支撑杆(图中未示出),支撑杆的左侧面与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41的第二条边13的内侧面齐平。作用:支撑杆主要是对光伏组件进行向上支撑,而由于支撑杆的左侧面与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41的第二条边13的内侧面齐平,且立板1的右端面为与顶板2的右端面、底板3的右端面齐平的平面,因此在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铝合金边框处的夹角处的第一条边时,底板靠近夹角处的一侧(即右端面)可以与夹角处的另一条边底部的支撑杆的左侧面紧
密配合,缝隙较小。
37.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