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的过充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2.充电器是采用高频电源技术,运用先进的智能动态调整充电技术的充电设备,电池作为车辆的核心部件之一,是电动车辆的能源供应中枢。
3.现有的电动车辆充电大都在晚上进行,因为有足够的时间给电动车辆进行充电,经过一个晚上在对电动车辆的充电器进行拔出,在持续的供电过程中会加剧电池的老化,始终保持电池处于饱和状态,一旦电池流失一些电能,充电器就会二次供电,进而降低电池使用寿命,而始终保持同一阈值的供电电压,在电池达到饱和时,就会使电池处于发热状态,另外,无法根据电池获取电压值的变化,控制充电器的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4.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用于电动车的过充保护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5.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电动车的过充保护系统,包括:
6.充电器,将市电压转换成电动车所需供电电压,并输给过充保护模块,
7.过充保护模块,通过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对输出的电压进行检测,三极管q1进行通断控制,并将导通的电压传输给斩波单元;
8.斩波单元,通过电阻r2、电容c1和二极管d6,对充电过程中的电压进行调压,并传输给缓冲供电模块;
9.缓冲供电模块,通过晶体管bt1模拟控制端进行缓冲供电,并传输给过压控制模块;
10.过压控制模块,通过二极管d7对电池的电压值进行检测,并管控继电器t的运行,并输出电压。
11.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过充保护模块包括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感l1和二极管d3,其中,所述电阻r1一端与充电器输出电压端口in连接;所述电阻r1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集电极端、二极管d1负极端、二极管d3负极端和电感l1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基极端与二极管d2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正极端与二极管d1正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发射极端与地d连接;所述电感l1另一端与二极管d3正极端连接。
1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斩波单元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4、电阻r2、电容c1和电感l2,其中,所述二极管d4负极端与地线gnd连接;所述二极管d4正极端分别与二极管d5正极端和电容c1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负极端分别与电阻r2一端、二极管d6正极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另一端和二极管d6负极端连接。
1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供电模块包括电感l2、电容c2、二极管d9、晶体管bt1、二极管d8和电容c3,其中,所述电感l2一端与二极管d6正极端连接;所述电感l2另一端
分别与晶体管bt1的1号引脚和电容c2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9正极端和电容c3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bt1的2号引脚连接脉冲模拟控制端;所述二极管d9负极端分别与晶体管bt1的3号引脚、二极管d8负极端和供电端口out连接。
14.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过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3、晶体管q3、三极管q2、二极管d7、继电器t和常闭触点s1,其中,所述晶体管q3的3号引脚分别与电阻r3一端、二极管d7负极端和供电端口out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2号引脚分别与电阻r3另一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基极端与二极管d7正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发射极端分别与继电器t一端和地线gnd连接;所述继电器t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常闭触点s1一端与二极管d3正极端连接;所述常闭触点s1另一端与二极管d5负极端连接。
1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器的输入电压端口连接市电压,且输出电压端口与所述电阻r1连接;所述供电端口out连接用电设备。
1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t与所述常闭触点s1联动,当继电器t得电,常闭触点s1断开;所述三极管q1和所述三极管q2型号均为npn。
17.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的过充保护系统,通过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组成过充电压保护电路,在充电器输出电压超出二极管d1导通电压时,三极管q1得电导通,切断过电压的传输,保证充电器的安全;再根据电阻r2、电容c1和二极管d6组成斩波电路,对充电过程中的电压进行调压,避免同一阈值电压的供电,晶体管bt1根据脉冲模拟控制端进行缓冲供电,降低对电池过饱冲击;二极管d7对电池的电压值进行检测,并管控继电器t的运行,保证电池的储电安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一种用于电动车的过充保护系统,包括:
20.充电器;所述充电器的输入电压端口连接市电压,且输出电压端口与所述电阻r1连接;所述供电端口out连接用电设备。
21.电连接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端口in的过充保护模块;所述过充保护模块包括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感l1和二极管d3。
22.所述过充保护模块中所述电阻r1一端与充电器输出电压端口in连接;所述电阻r1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集电极端、二极管d1负极端、二极管d3负极端和电感l1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基极端与二极管d2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正极端与二极管d1正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发射极端与地d连接;所述电感l1另一端与二极管d3正极端连接。
23.电连接所述过充保护模块的斩波单元;所述斩波单元包括二极管d5、二极管d4、电阻r2、电容c1和电感l2。
24.所述斩波单元中所述二极管d4负极端与地线gnd连接;所述二极管d4正极端分别与二极管d5正极端和电容c1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负极端分别与电阻r2一端、二极管d6正极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另一端和二极管d6负极端连接。
25.电连接所述斩波单元的缓冲供电模块;所述缓冲供电模块包括电感l2、电容c2、二
极管d9、晶体管bt1、二极管d8和电容c3。
26.所述缓冲供电模块中所述电感l2一端与二极管d6正极端连接;所述电感l2另一端分别与晶体管bt1的1号引脚和电容c2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9正极端和电容c3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bt1的2号引脚连接脉冲模拟控制端;所述二极管d9负极端分别与晶体管bt1的3号引脚、二极管d8负极端和供电端口out连接。
27.电连接所述缓冲供电模块的过压控制模块;所述过压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3、晶体管q3、三极管q2、二极管d7、继电器t和常闭触点s1。
28.所述过压控制模块中所述晶体管q3的3号引脚分别与电阻r3一端、二极管d7负极端和供电端口out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2号引脚分别与电阻r3另一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基极端与二极管d7正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发射极端分别与继电器t一端和地线gnd连接;所述继电器t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1号引脚连接;所述常闭触点s1一端与二极管d3正极端连接;所述常闭触点s1另一端与二极管d5负极端连接。
29.工作原理说明:首先将电阻r1与充电器调整后的输出电压连接,二极管d1对充电器输出的电压进行检测;
30.当二极管d1检测的电压使二极管d1反向击穿,此时三极管q1得电导通,并将超出设定电压值的输出电压传输大地,避免造成充电电池的损坏;
31.当二极管d1检测的电压未使二极管d1反向击穿时,二极管d2对电感l1稳流调整后的电流进行反向传输,进而多重稳流处理;电阻r2、电容c1和二极管d6组成斩波电路,对充电过程中的电压进行调压,避免同一阈值电压的供电,电容c1提供储备电压,电感l2进行稳流,晶体管bt1根据脉冲模拟控制端进行缓冲供电,降低对电池过饱冲击;二极管d7对电池的电压值进行检测;
32.当电池的电压超出二极管d7导通电压值时,三极管q2导通,使晶体管q3得电,并导通,此时继电器t得电,并使常闭触点s1断开,此时充电器无电压输出,并对充电器和电动车电池进行保护。
33.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