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7614发布日期:2023-02-14 15:1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电流致热型发热缺陷的快速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2.输电线路长期暴露在野外,线路各个电气连接点受大自然的风吹雨淋日晒,往往会导致线路连接点的氧化、腐蚀、磨损或接触不良等,从而发展为线路连接点发热;亦或是在导线非连接点部位出现散股、应力不均匀处,产生电流致热型发热缺陷,这些缺陷对应的发热部位易造成输电线路烧毁,导致停电事件发生。
3.现有电力行业在对输电线路发热进行检修时,主要采取三种方式:(1)采取先停电的方式;将存在发热缺陷的线路停电后,对发热的t型线夹、导线进行更换,然后恢复供电;该方法停电时间较长,影响人民的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2)安排带电操作人员攀登绝缘软梯抵达带电的发热部位,用专业工具对发热部位的连接点进行紧固或者对散股处进行绑扎,该方法专业性强,且由于发热部位温度高,极易烫伤带电作业人员,且登高作业风险较大,造成人员事故;(3)安排带电操作人员使用猴头线夹和分流线对发热部位两端进行短接分流,该方法对应装置在使用时需要登高作业、多人配合,且装置易与导线分离导致安装耗时长、分流效果差。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逐渐设计出了一些不需要在停电情况下对输电线路发热部位进行处理带电处理装置。然而在实际使用时,这些装置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1)安装操作复杂,不能或宜单人操作;(2)不易或不能带电拆除;(3)不能实现长期高效的对发热部位分流降温。
4.据此,目前急需一种装拆安全便捷、降温高效持久、可单人地电位操作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装拆安全便捷、降温高效持久、可单人地电位操作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包括主夹钳和副夹钳,主夹钳和副夹钳均包括基座、活动压板、螺杆、阻尼弹簧和分流线,基座包括基座上部、基座底部和基座侧部,三者共同围成一个开口朝向侧边的“u”型基座,“u”型基座的开口内设置有活动压板,活动压板上表面布置有第一锯齿状凸起,活动压板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螺杆,螺杆于基座的开口内向下延伸至基座之外,活动压板与基座底部之间的螺杆外周套设有阻尼弹簧;
8.主夹钳的基座和副夹钳的基座通过分流线连接。
9.进一步,主夹钳的基座侧部和副夹钳的基座侧部均各自设有第一工艺孔,两个第
一工艺孔连接分流线两端。
10.进一步,主夹钳和副夹钳还均包括闭锁卡条和闭锁弹簧,主夹钳和副夹钳各自的活动压板与基座上部之间形成咬合钳口,闭锁卡条由第一销杆固定基座上部靠近咬合钳口的开口处的侧壁上,闭锁卡条能平滑旋转,闭锁弹簧一端与闭锁卡条固定连接,闭锁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基座上部。
11.进一步,基座上部上设有用于限制闭锁卡条向外转动的限位销杆。
12.进一步,闭锁卡条长度相对于整个咬合钳口间距较短,初始状态的闭锁卡条最低端到初始状态的活动压板之间的开口用于输电线路的导线卡入咬合钳口或输电线路的导线自咬合钳口内拔出。
13.进一步,主夹钳和副夹钳各自的基座上部和活动压板分别设有弧形凹槽,上下弧形凹槽的形状大小相同且中心在同一轴线上;活动压板的下弧形凹槽的弧形内侧面设有磨砂。
14.进一步,该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还包括对接螺纹柱,主夹钳的基座和副夹钳的基座通过对接螺纹柱连接。
15.进一步,主夹钳的基座侧部朝向副夹钳的外表面上设有两个工艺孔,均为第二工艺孔;副夹钳的基座侧部朝向主夹钳的外表面上均设有两个工艺孔,均为第三工艺孔,第二工艺孔和第三工艺孔均为盲孔且一一对应;
16.或主夹钳的基座侧部设有两个通孔,均为第二工艺孔,副夹钳的基座侧部设有两个通孔,均为第三工艺孔,第二工艺孔和第三工艺孔一一对应;
17.第二工艺孔内表面是螺纹,第三工艺孔内表面是螺纹,均是用来安装对接螺纹柱,实现主夹钳的基座和副夹钳的基座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18.进一步,对接螺纹柱分为公螺纹柱和母螺纹柱,所述公螺纹柱一端是第一带外螺纹螺杆,其另一端是中空绝缘筒;所述母螺纹柱一端是第二带外螺纹螺杆,其另一端是实心绝缘柱;所述中空绝缘筒的内径略大于实心绝缘柱的外径。
19.进一步,所述实心绝缘柱表面布置有第二锯齿状凸起。
20.进一步,主夹钳的第二工艺孔都安装公螺纹柱的第一带外螺纹螺杆,副夹钳的第三工艺孔都安装母螺纹柱的第二带外螺纹螺杆。
21.进一步,所述基座侧部的内壁上还成型有一竖向设置的限位轨道。
22.进一步,所述螺杆包括螺杆头部、螺杆颈部和螺杆底座;所述螺杆头部和螺杆颈部包裹于活动压板底部的螺杆端部容纳槽内,螺杆颈部下端的螺杆向下垂直延伸出基座,并于螺杆的末端连接有螺杆底座,所述螺杆底座与绝缘操作杆的端部相配合对接。
23.进一步,所述螺杆端部容纳槽内包括圆柱状开口槽内和工艺孔槽内,圆柱状开口槽内容纳有螺杆头部与部分螺杆颈部,工艺孔槽内容纳有余下的螺杆颈部;
24.所述圆柱状开口槽的内表面、工艺孔槽的内表面与对应螺杆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空隙。
25.进一步,阻尼弹簧与螺杆同轴配合;阻尼弹簧为高弹性耐疲劳弹簧;和/或阻尼弹簧的底部抵接在基座底部,阻尼弹簧的中部套装在螺杆外围,阻尼弹簧的上部与活动压板接触。
26.进一步,第一锯齿状凸起的表面镀设有惰性高导电率金属。
27.鉴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28.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设置有主夹钳和副夹钳,主夹钳和副夹钳通过分流线连接,单人利用绝缘操作杆即可完成将主、副夹钳依次安装在发热部位两侧导线上,去除绝缘操作杆后,主夹钳与副夹钳留在输电线路上,分流线为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该装置的安装操作简单、安全便捷,能够适用于单人操作,且能够带电进行装置同导线的安装、拆除,装置同导线安装后,能够对发热部位实现长期高效的分流降温效果(即降温高效持久),即单人可带电操作完成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处理,可在所属技术领域内广泛推广。
29.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主夹钳和副夹钳通过对接螺纹柱实现可拆卸地连接,能够将主夹钳和副夹钳一同举起,提高装置同导线之间安装、拆除的工作效率。
30.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主夹钳和副夹钳均设有闭锁卡条、闭锁弹簧和限位销杆,方便在安装时将导线闭合在钳口内,防止夹钳转动时导线脱离钳口。
3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主夹钳和副夹钳均设有活动压板、阻尼弹簧,阻尼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始终面向钳口对活动压板提供压力,确保钳口对导线的咬合力,防止导线摆动或振动时与主夹钳、副夹钳脱离。阻尼弹簧是用于抵消带电设备运行时的振动力的,可以确保夹钳与导线始终有一个紧固力。
32.4、针对输电线路电流致热型发热部位,先将主夹钳和副夹钳用对接螺纹柱组合起来,利用绝缘操作杆将主、副夹钳依次安装在发热部位两侧导线上,去除绝缘操作杆,主夹钳与副夹钳留在输电线路上,分流线为发热部位分流降温。
33.5、本实用新型的双夹钳与分流线构成的并联之路实现分流,是最基础的分流降温原理,想要真正起到分流的效果并且可以在现实中使用,装置必须要确保一是分流回路电阻足够小,二是分流可靠性足够久,三是装置安装足够简便,本实用新型方法就是一种通过单人使用绝缘杆,站在地电位就可以实现对导线发热部位进行降温,安全便捷;且装置与导线接触面积足够大、考虑了去除氧化层的锯齿形结构,可以确保分流回路电阻很小;有弹性较大的阻尼弹簧,可以抵抗线路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影响,防止长时间后夹钳脱落,确保分流回路分流可靠性更长久。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实施例1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主夹钳的主视图;
35.图2是本实施例1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主夹钳和副夹钳的组合示意图;
36.图3是本实施例1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主夹钳和副夹钳的拆开后的示意图;
37.图4是本实施例1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主夹钳的左视图;
38.图5是本实施例1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副夹钳的左视图;
39.图6是本实施例1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对接螺纹柱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实施例2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副夹钳的主视图;
41.图8是本实施例2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主夹钳和副夹钳的组合示意图;
42.图9是本实施例2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主夹钳和副夹钳的拆开后的示意图;
43.图10是本实施例2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主夹钳的左视图;
44.图11是本实施例2所述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处理装置中副夹钳的左视图。
45.1为基座,10为主夹钳,11为基座上部,12为基座底部,13为基座侧部,14为开口,15为咬合钳口,2为活动压板,20为副夹钳,21为第一锯齿状凸起,22为螺杆端部容纳槽,221为圆柱状开口槽,222为工艺孔槽,3为螺杆,31为螺杆头部,32为螺杆颈部,33为螺杆底座,4为阻尼弹簧,5为弧形凹槽,6为限位轨道,7为分流线,71为第一工艺孔,8为公螺纹柱,81为第一外螺纹金属螺杆,82为中空绝缘筒,83为第二工艺孔,9为母螺纹柱,91为第二外螺纹金属螺杆,92为实心绝缘柱,921为第二锯齿状凸起,93为第三工艺孔。101为闭锁卡条、102为闭锁弹簧、103为第一销杆、104为限位销杆。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47.参见图1至图6,具体实施例1,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该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包括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均包括基座1、活动压板2、螺杆3、阻尼弹簧4和分流线7,基座1包括基座上部11、基座底部12和基座侧部13,三者共同围成一个开口朝向侧边的“u”型基座,“u”型基座的开口内设置有活动压板2,活动压板2上表面布置有第一锯齿状凸起21,这些第一锯齿状凸起21能够起到增大活动压板2和输电线路的导线之间的摩擦力作用,用来去除导线的表面氧化层,并起到固定输电线路的导线,达到夹紧导线目的。
48.第一锯齿状凸起21的表面镀设有惰性高导电率金属,这些第一锯齿状凸起21可以用来刺破导线被氧化的外表面,并且由于第一锯齿状凸起21的表面布满镀有惰性高导电率金属,可使得活动压板上表面与导线的接触电阻很小,并且防止金属腐蚀导致的接触电阻增大。
49.活动压板2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螺杆3,螺杆3于基座1的开口内向下延伸至基座1之外,活动压板2与基座底部12之间的螺杆3外周套设有阻尼弹簧4。
50.主夹钳10的基座1和副夹钳20的基座1通过分流线7连接。
51.当输电线路连接点出现电流致热缺陷时,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分别安装在输电线路连接点两侧导线上,通过分流线7给输电线路连接点分流,实现其快速降温及长期降温处理。
52.主夹钳10的基座侧部13和副夹钳20的基座侧部13均各自设有第一工艺孔71,两个第一工艺孔71连接分流线7两端。优选地,基座侧部13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工艺孔71,用来安
装分流线7,这样当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通过对接螺纹柱来实现并联组合安装时,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对应的两个第一工艺孔71位于同一侧,此时分流线7也位于同一侧,当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之间距离调整时,分流线7能够最大程度地延展开来,提高分流线7的利用率。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并联组合安装,便于单人同时举起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将导线先后卡入或同时卡入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的咬合钳口15,提高装置同导线安装的工作效率。
53.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还均包括闭锁卡条101和闭锁弹簧102,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各自的活动压板2与基座上部11之间形成咬合钳口15,闭锁卡条101由第一销杆103固定基座上部靠近咬合钳口15的开口处的侧壁上,闭锁卡条101能平滑旋转,闭锁弹簧102一端与闭锁卡条101固定连接,闭锁弹簧10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基座上部11。
54.基座上部11上设有用于限制闭锁卡条101向外转动的限位销杆104。限位销杆104使得闭锁卡条101不能朝咬合钳口15外转动,只能朝咬合钳口15内转动,当导线进入咬合钳口15时,闭锁卡条101不影响其安装;同时闭锁弹簧102会促使闭锁卡条101恢复原位(即闭锁卡条101呈竖直状态,又称初始状态的闭锁卡条101),再加上闭锁卡条101不能向外转动,在安装时,被夹导线会置于闭锁卡条101与咬合钳口15之间,在遇到大风天气或导线产生振动时,装置也不会与导线脱离,确保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安装的便捷性。也就是说闭锁卡条101的限位作用和阻尼弹簧4的柔性发力,可防止导线摆动或振动时与主夹钳、副夹钳脱离。
55.闭锁卡条101长度相对于整个咬合钳口15间距较短,初始状态的闭锁卡条101最低端到初始状态的活动压板2之间的开口用于输电线路的导线卡入咬合钳口15或输电线路的导线自咬合钳口15内拔出(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便于导线从咬合钳口15中拿出来),不会影响到装置的拆除。也就是说因为导线卡入咬合钳口15时,闭锁卡条可以向内旋转,扩大导线卡入咬合钳口15的开口空间;但是因为闭锁卡条不可以向外旋转,此时,初始状态的闭锁卡条101最低端到初始状态的活动压板2之间的开口必须大于导线厚度,才能实现将导线从咬合钳口15内拔出,完成装置拆除。
56.此时初始状态的闭锁卡条101为垂直状态的闭锁卡条101,即不发生旋转。当活动压板2将阻尼弹簧4压缩到最大压缩量时,此时的活动压板2为初始状态的活动压板2。
57.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各自的基座上部11和活动压板2分别设有弧形凹槽5,上下弧形凹槽5的形状大小相同且中心在同一轴线上。因为导线的截面是近似圆型,降温的效果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同时尽可能不改变导线的型状。为了保证导线卡入咬合钳口15后落入弧形凹槽5中,增加导线和活动压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以避免基座上部11和活动压板2将导线挤压变形,比如现有的平板型夹板对导线作用时,容易使得导线挤压变形。
58.下弧形凹槽5的弧形内侧面设有磨砂,磨砂的作用也是通过去除导线表面氧化层,在装置和导线之间减少接触电阻。
59.该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还包括对接螺纹柱,主夹钳10的基座1和副夹钳20的基座1通过对接螺纹柱连接。
60.主夹钳10的基座侧部13设有两个通孔,均为第二工艺孔83,副夹钳20的基座侧部13设有两个通孔,均为第三工艺孔93,第二工艺孔83和第三工艺孔93一一对应;第二工艺孔83内表面是螺纹,第三工艺孔93内表面是螺纹,均是用来安装对接螺纹柱,实现主夹钳10的基座1和副夹钳20的基座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61.对接螺纹柱分为公螺纹柱8和母螺纹柱9,公螺纹柱8一端是第一带外螺纹螺杆81,其另一端是中空绝缘筒82;所述母螺纹柱9一端是第二带外螺纹螺杆91,其另一端是实心绝缘柱92;所述中空绝缘筒82的内径略大于实心绝缘柱92的外径,这样保证实心绝缘柱92可以插入中空绝缘筒82,间接实现公螺纹柱8和母螺纹柱9之间的可拆卸地连接,间接帮助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之间实现安装固定、又能通过施加一定力使得公螺纹柱8和母螺纹柱9之间分离,便于单人操作两个夹钳进行发热部位分流,降低两人或多人操作时的配合难度。
62.比如可以利用绝缘操作杆与主夹钳的螺杆底座33相连,然后一同举起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主夹钳10同导线安装完毕后,可以立即开始副夹钳20同导线的安装操作,即将副夹钳20与主夹钳10分离后夹在发热导线发热缺陷部位的另一侧,通过分流线7与主夹钳10构成对发热部位分流的回路,提高装置同导线安装的安全性和效率。
63.当主夹钳10和导线安装完成后,让绝缘操作杆与副夹钳20的螺杆底座33相连,然后施加一定力使绝缘操作杆向一侧平移,致使副夹钳20脱离主夹钳10,这样能够帮助副夹钳20越过输电线路发热点(即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到达输电线路发热点的另一侧,最终实现副夹钳20同输电线路发热点的另一侧的导线安装。
64.所述实心绝缘柱92表面布置有第二锯齿状凸起921。当公螺纹柱8与母螺纹柱9对接时,即实心绝缘柱92插入中空绝缘筒82,这些第二锯齿状凸起921能够起着增大阻力作用或者说增加实心绝缘柱92和中空绝缘筒82之间摩擦力的作用,有效防止公螺纹柱8与母螺纹柱9对接后轻易分离(尤其是在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被一同举起、主夹钳10同导线安装的过程中),提高主夹钳10与副夹钳20组合安装的稳固性。
65.主夹钳10的第二工艺孔83都安装公螺纹柱的第一带外螺纹螺杆81,副夹钳20的第三工艺孔93都安装母螺纹柱的第二带外螺纹螺杆91。
66.基座上部11的开口处成型有一个圆弧状开口14,以方便装置的安装,即输电线路的导线更容易卡入咬合钳口15内,提高安装效率。
67.所述基座侧部13的内壁上还成型有一竖向居中凸起设置的限位轨道6,限位轨道6用于对活动压板2的上下移动轨迹进行限位。所述限位轨道6与活动压板2内端开设的凹槽相配合,使活动压板2于基座1的开口内上下升降时,不会左右摆动。
68.所述螺杆3包括螺杆头部31、螺杆颈部32和螺杆底座33;所述螺杆头部31和螺杆颈部32包裹于活动压板底部的螺杆端部容纳槽22内,螺杆颈部32下端的螺杆3向下垂直延伸出基座1,并于螺杆3的末端连接有螺杆底座33,所述螺杆底座33与绝缘操作杆的端部相配合对接。
69.所述螺杆端部容纳槽22内包括圆柱状开口槽221内和工艺孔槽222内,圆柱状开口槽221内容纳有螺杆头部31与部分螺杆颈部32,工艺孔槽222内容纳有余下的螺杆颈部32;所述圆柱状开口槽221的内表面、工艺孔槽222的内表面与对应螺杆3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空隙。使活动压板2与螺杆3之间不是死连接,使得活动压板2可以轻微摆动,以确保基座上部11的内侧以及活动压板2的上表面,在与导线接触时,表现为面接触,而不是线接触,以降低接触电阻。
70.工艺孔槽222开设于圆柱状开口槽221底端,工艺孔槽222与圆柱状开口槽221相连通;所述工艺孔槽222与圆柱状开口槽221同轴而设,工艺孔槽222的孔径略小于圆柱状开口槽221的开口直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螺杆头部31与活动压板2的完全分离。工艺孔槽
222孔径是等效孔径,另外螺杆端部(即螺杆头部31)的外径是最大截面的等效外径,截面可以是标准的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
71.阻尼弹簧4的底部抵接在基座底部12(即阻尼弹簧4和基座底部12是分体的,只是接触紧密,抵在了一起),阻尼弹簧4的中部套装在螺杆103外围,阻尼弹簧4的上部与活动压板2接触,阻尼弹簧4与螺杆3同轴配合;阻尼弹簧4为高弹性耐疲劳弹簧,其始终对活动压板2提供向上的弹力,并与螺杆3配合,构成自适应系统,使得导线热胀冷缩、通电振动时始终被装置夹紧,能够长期在带电的振动的设备上使用。
72.本实施例1中,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的结构完全相同,主夹钳和副夹钳组合起来更加方便,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不用区分主夹钳和副夹钳。当发现输电线路连接点或散股处等出现电流致热型缺陷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进行处理方法为:
73.s1:在地面上将主夹钳和副夹钳组合起来,分流线两端分别连接在主副夹钳上,手动依次旋转螺杆3将主夹钳10的活动压板2和副夹钳20的活动压板2均下移,使主夹钳的咬合钳口15和副夹钳的咬合钳口15都打开至合适程度(比如根据被分流导线的粗细和位置,使主夹钳10的咬合钳口15和副夹钳20的咬合钳口15打开合适程度,通常副夹钳20的咬合钳口15要比主夹钳10的咬合钳口15开口大些),便于咬合发热部位导线;
74.s2:利用绝缘操作杆与主夹钳10的螺杆底座33相连,然后一同举起主夹钳和副夹钳,主夹钳10的咬合钳口15对准输电线路发热点一侧导线,推动主夹钳10使得导线进入主夹钳10的咬合钳口15;
75.s3:旋拧主夹钳10的螺杆3使得主夹钳10的活动压板2上升,至主夹钳10的咬合钳口15夹紧导线,主夹钳10同导线安装完成;
76.s4:将绝缘操作杆与主夹钳10的螺杆底座33脱离,让绝缘操作杆与副夹钳的螺杆底座33相连,然后施加一定力使绝缘操作杆向一侧平移,致使副夹钳20脱离主夹钳10,比如附图3;这样能够帮助副夹钳20越过输电线路发热点(发热点可能是线路的连接点也可能是散股点),到达输电线路发热点的另一侧。
77.s5:移动绝缘操作杆使副夹钳20的咬合钳口15对准输电线路发热点另一侧导线,推动副夹钳20使得导线进入副夹钳20的咬合钳口15;旋拧螺杆使得副夹钳20的活动压板2上升,至副夹钳20的咬合钳口15夹紧导线,副夹钳20同导线安装完成;
78.s6:去除绝缘操作杆,主夹钳10与副夹钳20、分流线7留在输电线路上即可,三者构成分流回路;
79.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的拆除顺序与此相反。
80.参见图7至图11,具体实施例2,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发热部位分流降温装置,本实施例2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主夹钳10的基座侧部13朝向副夹钳20的外表面上设有两个工艺孔,均为第二工艺孔83,副夹钳20的基座侧部13朝向主夹钳10的外表面上均设有两个工艺孔,均为第三工艺孔93;第二工艺孔83和第三工艺孔93,均为盲孔且一一对应;第二工艺孔83内表面是螺纹,第三工艺孔93内表面是螺纹,均是用来安装对接螺纹柱,实现主夹钳10的基座1和副夹钳20的基座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81.也就是说,除了主夹钳10的第二工艺孔83和副夹钳20的第三工艺孔93相向对应关系外(为了实现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并联),主夹钳10和副夹钳20的其他结构完全相同,主
夹钳10和副夹钳20的结构呈镜像关系。
82.第二工艺孔83和第三工艺孔93的盲孔设计,能更好地帮助第二工艺孔83、第三工艺孔93同对接螺纹柱之间的连接固定,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83.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理同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