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降温功能的电风扇电机外壳。
背景技术:2.电风扇的内部设置有电机,电机外壳一般泛指所有电器电机设备的外部机壳,电机外壳是电机的保护装置,电机在使用时会产生热量,温度过高后会影响的电机使用的安全性,公开号为cn21346132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自降温功能的电风扇电机外壳,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左端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连接壳,所述电机壳体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导热壳体,所述导热壳体的右端固定安装有散热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内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旋转电机本体,所述旋转电机本体的传动端固定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延伸至连接壳左端的外侧。
3.针对上述公开技术,通过导热片实现对电机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通过散热风扇转动实现对导热片进行散热,而在使用时导热片不与电机的表面接触,进而导致在使用时对电机散热的效果较差,不便于使用,电风扇电机会因过热而出现无法实现的现象。
4.为此提出一种具有自降温功能的电风扇电机外壳。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的电风扇电机外壳在使用时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降温功能的电风扇电机外壳。
6.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自降温功能的电风扇电机外壳,包括电机壳体与电风扇电机,所述电机壳体一侧壁固定安装有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与电风扇电机的输出端呈转动套设安装设置,所述电风扇电机的表面与电机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对电风扇电机的进行降温的降温机构,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用于对降温机构和电风扇电机进行降温的散热风扇机构,所述电机壳体的内侧顶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
8.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壁固定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表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盖板的表面开设有散热孔,所述盖板的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电风扇电机的输出轴呈套设安装设置。
9.进一步地,所述降温机构包括散热套,所述电风扇电机的表面套设有散热套,所述散热套的表面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套与散热片的内部均呈中空设置,且散热套与散热片的内部填充有冷却液,所述散热片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自由端固定安装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自由端与散热片呈连通安装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风扇机构包括端盖,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的一侧壁开设有通槽,所述端盖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架,所述电机架的内部固定
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扇叶。
11.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与散热孔的数量均有多组,且散热孔与两组相邻的散热片的间隙处呈对应设置。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而实现对电机壳体内部的温度进行监测,通过循环泵使得散热套与散热片内的冷却液进行流动,从而便于对电风扇电机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通过散热片进而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增加与散热风扇机构产生的风力进行充分接触,防止电风扇电机运转过热,通过电动机带动扇叶转动,通过扇叶使得外界空气经通槽进入电机壳体的内部,空气经过散热片之间的间隙将热量吸收经散热孔排出,进而实现对散热片以及内部冷却液吸收的热量进行降低,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正剖视图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a部放大图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1、电机壳体;2、盖板组件;201、盖板;202、安装孔;203、通孔;204、散热孔;3、降温机构;301、散热套;302、散热片;303、第一管道;304、第二管道;305、循环泵;4、电风扇电机;5、散热风扇机构;501、端盖;502、通槽;503、电机架;504、电动机;505、扇叶;6、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具有自降温功能的电风扇电机外壳,包括电机壳体1与电风扇电机4,电机壳体1一侧壁固定安装有盖板组件2,盖板组件2与电风扇电机4的输出端呈转动套设安装设置,电风扇电机4的表面与电机壳体1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对电风扇电机4的进行降温的降温机构3,电机壳体1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用于对降温机构3和电风扇电机4进行降温的散热风扇机构5,电机壳体1的内侧顶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6;具体的为,通过盖板组件2将其固定安装在电风扇的后端,通过温度传感器6进而实现对电机壳体1内部的温度进行监测,通过降温机构3实现对电风扇电机4运转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防止电风扇电机4运转过热,通过散热风扇机构5进而实现对降温机构3进行降温,通过散热风扇机构5产生风力进而实现将降温机构3吸收的热量进行降温。
25.如图1所示,盖板组件2包括盖板201,电机壳体1的一侧壁固定安装有盖板201,盖板201的表面开设有安装孔202,盖板201的表面开设有散热孔204,盖板201的表面开设有通孔203,通孔203与电风扇电机4的输出轴呈套设安装设置;具体的为,通过安装孔202进而便于与电风扇的外壳进行安装,通过散热孔204进而使得电机壳体1的内部与空气连通,便于电机壳体1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交换。
26.如图3、图4所示,降温机构3包括散热套301,电风扇电机4的表面套设有散热套301,散热套301的表面设置有散热片302,散热套301与散热片302的内部均呈中空设置,且散热套301与散热片302的内部填充有冷却液,散热片302的一侧壁设置有第一管道303,第一管道303的自由端固定安装循环泵305,循环泵305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管道304,第二管道304的自由端与散热片302呈连通安装设置;具体的为,通过循环泵305经第一管道303使得散热套301与散热片302内部的冷却液流经第二管道304回流至散热套301与散热片302的内部,进而使得散热套301与散热片302内的冷却液进行流动,从而便于对电风扇电机4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通过散热片302进而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增加与散热风扇机构5产生的风力进行充分接触。
27.如图2、图3所示,散热风扇机构5包括端盖501,电机壳体1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端盖501,端盖501的一侧壁开设有通槽502,端盖50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架503,电机架50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机504,电动机504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扇叶505;具体的为,通过电动机504带动扇叶505转动,通过扇叶505使得外界空气经通槽502进入电机壳体1的内部,空气经过散热片302之间的间隙将热量吸收经散热孔204排出。
28.如图3所示,散热片302与散热孔204的数量均有多组,且散热孔204与两组相邻的散热片302的间隙处呈对应设置;具体的为,通过散热孔204与两组相邻的散热片302的间隙对应进而便于空气流通,从而便于对降温机构3吸收的热量进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