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2.线性振动马达在手机、手柄等电子设备内应用广泛,其具有能够被线圈驱动振动的振子,从而产生振动反馈,例如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产生振感,以提高使用的体验。
3.公开号为cn113726121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宽频振动马达,如图19所示,其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宽频振动马达包括外壳1、连接在外壳1内壁上的两个导向套10和两个线圈11、滑动配接在导向套10内的磁性件12以及与外壳1相连且分别与磁性件12两端相对设置的两个磁铁13。磁性件12和磁铁13是同极相对设置的,通过磁铁13提供的斥力驱动磁性件12复位,线圈11则用于提供驱动磁性件12振动的驱动力,磁性件12即为振子。
4.磁性件12和导向套10之间设有润滑油,通过润滑油隔开磁性件12和导向套10,可以防止磁性件12和导向套10直接摩擦接触,有利于提高宽频马达的使用性能。
5.申请人研究发现,在振动马达使用一段时间后,磁性件12的端面处将堆积较多的润滑油,使得磁性件12和导向套10之间的润滑油层逐渐稀薄,影响润滑效果和阻尼性能,使得振动马达产生的振感发生变化。
6.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能够减少振子端面处润滑油的堆积。
8.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线性振动马达,包括:
9.外壳组件,设有导向孔;以及,
10.振子,具有与所述导向孔滑动配接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和所述导向孔的孔壁之间填充有润滑油,所述振子的端部设有收缩部,沿着所述振子的振动轴线,所述收缩部与所述导向孔的孔壁之间的距离向着所述振子的端面逐渐增大。
11.进一步地,所述振子的端面和所述配合部的外周面之间平滑过渡。
12.进一步地,所述收缩部包括连接在所述振子的端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的第一弧面。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半径大于等于0.1mm。
14.进一步地,所述收缩部包括连接在所述振子的端面与所述外周面之间的斜面。
15.进一步地,所述收缩部包括中间斜面、连接在所述外周面和所述中间斜面之间的第二弧面以及连接在所述端面和所述中间斜面之间的第三弧面。
16.进一步地,所述端面的外缘距离所述振子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1mm。
17.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管状的外壳,所述导向孔为所述外壳的内孔;或者,
18.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设有所述导向孔。
19.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至少两个导向套,所述导向套设有所述导向孔,两个所述导向套套设于所述振子的两端,所述线性振动马达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振子振动的线圈,所述线圈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两个所述导向套之间,所述线圈环绕于所述振子的外部。
20.进一步地,所述振子包括三个磁体和两个导磁板,所述导磁板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磁体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磁体同极相对设置,所述线性振动马达包括两个所述线圈,两个所述线圈分别环绕于两个所述导磁板的外周,所述振子为单个的零件或者由多个零件连接而成。
21.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外壳两端的两个端板,每个所述端板均设有至少一个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具有磁性且与所述振子同极相对设置,或者,所述复位件为弹簧,其弹性抵接在所述端板和所述振子之间。
22.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振子的端部设置有收缩部,且收缩部与导向孔的孔壁之间的距离向着振子的端面逐渐增大,也就是说,越靠近外侧,收缩部与孔壁之间的间隙越大,也就越不容易与润滑油接触,这样,在振子振动的过程中,振子的端面不易推挤位于孔壁上的润滑油,润滑油也就不容易堆积在端面上,振子和孔壁之间的润滑油层的厚度能够更为持久的保持一致,线性振动马达的振动性能更为稳定。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线性振动马达的立体示意图。
25.图2是图1所示的线性振动马达的俯视图。
26.图3是沿图2中a-a剖切线剖得的剖视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外壳和端板的爆炸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导向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图6所示的振子的立体示意图。
31.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子与线圈的位置示意图。
32.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子端部的立体示意图,图中,振子设有倾角为45
°
的斜面。
33.图10是图9所示的振子端部的剖视示意图。
34.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子端部的立体示意图,图中,振子设有倾角为26.5
°
的斜面。
35.图12是图11所示的振子端部的剖视示意图。
36.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子端部的立体示意图,图中,振子设有第二弧面、中间斜面和第三弧面,中间斜面的倾角为45
°
。
37.图14是图13所示的振子端部的剖视示意图。
38.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子端部的剖视示意图,图中,振子设有第二弧面、中间斜面和第三弧面,中间斜面的倾角为26.5
°
。
39.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线性振动马达的剖视示意图,图中,振子与外壳滑动配接。
40.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实施例的线性振动马达的剖视示意图,图中,复位件为弹簧。
42.图19是现有技术中线性振动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4.本技术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5.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6.实施例1
47.如图1至图3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线性振动马达,其包括外壳组件2、振子3、线圈4和复位件5。
48.外壳组件2包括呈管状的外壳21以及连接在外壳21的两端部的两个端板23。外壳21可以是单个零件或者由多个零件连接而成,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外壳21包括壳体210和与壳体210相连的底板211,壳体210和底板211连接形成方管状的外壳2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2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圆管状。
49.外壳组件2包括导向孔20,振子3滑动配接在导向孔20内。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5,外壳组件2还包括设置在外壳21内且与外壳21相连的导向套22,导向套22设置有上文所述的导向孔20。如图3所示,振子3包括与导向孔20滑动配接的配合部35,配合部35与导向孔20间隙配合,使得振子3能够沿着导向孔20的轴线往复移动,导向孔20的轴线可视为振子3的振动轴线3a。可以理解的是,配合部35的截面形状与导向孔20的截面形状一致,例如,在导向孔20的截面呈矩形时,配合部35的截面也呈矩形,在导向孔20的截面呈圆形时,配合部35的截面也呈圆形。可以理解的是,振子3通过配合部35与导向孔20配合实现滑动配接,振子3的其他部分的截面尺寸、形状等参数可以与配合部35的相关参数相同或不同。
50.本实施例中,振子3整体呈长方体状,其配合部35的截面呈矩形。在振子3的端部设有收缩部30,参考图3和图6,收缩部30与配合部35相连,附图中以双点划线示意出了收缩部30和配合部35的分界线。沿着振动轴线3a,收缩部30与导向孔20的孔壁200之间的距离向着振子3的端面31所在侧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收缩部30的截面尺寸越向外越小,其外表面与导向孔20的孔壁200之间的距离(间隙)越向外越大。
51.由于振子3端部距离导向孔20的孔壁20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因此,在振子3振动过程中,振子3的端部不易推挤附着在孔壁200上的润滑油,且具有将位于收缩部30和孔壁200之间的润滑油压紧在孔壁200上的趋势,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润滑油在振子3端面31处的堆积。这样,振子3和导向孔20之间的润滑油层的厚度更为稳定,润滑效果和阻尼性能也更为稳定,线性振动马达产生的振感能够更为长期的保持一致。
5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端面31的外缘310距离配合部35的外周面350之间的距离d不小于0.1mm,以可靠的保证端面31不会推挤润滑油。
53.进一步优选的,端面31和配合部35的外周面350之间是平滑过渡的,例如通过斜面或者弧面实现平滑过渡,或者通过相连的一个或多个斜面和/或弧面的组合进行平滑过渡。这样,能够有利地防止润滑油在收缩部30的外表面上发生堆积,进而更好的保持配合部35和孔壁200之间的润滑油量。
54.收缩部30的形状不限,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收缩部30包括连接在端面31和外周面350之间的第一弧面36,即端面31和外周面350之间通过第一弧面36过渡。第一弧面36优选为圆弧面,其可以通过对振子3的端部进行倒圆角形成。第一弧面36的半径大于等于0.1mm,进一步优选的,其半径大于等于0.3mm,小于等于0.6mm,以有效的防止端面21的外缘推挤润滑油。图6示出的实施例中,端面31的外缘310为端面31与第一弧面36之间的交界线,因此,距离d的大小与第一弧面36的半径大小相同。
5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面36除了采用圆弧面外,还可以是其他弧面,例如可以是曲率随位置变化的弧面。
5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导向套22的孔壁200上开设有多个油槽201,图5中,导向孔20的四周的孔壁200均设置有油槽201,油槽201能够容纳更多的润滑油,使得振子3和导向套22之间的润滑油的储量更多,进而使得润滑油层能够起到良好且更为持久的润滑阻尼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油槽201沿着振动轴线3a设置,且贯穿导向套22的前后端面,以使得在振动方向上,振子3和导向套22之间的润滑油层的厚度的一致性更好。
57.线圈4用于通电以驱动振子3振动,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导向套22的数量为两个,其沿着振动轴线3a间隔设置,且分别套设在振子3的两端,在振子3的两端均设置有配合部35和收缩部30。线圈4则设置在两个导向套22之间,导向套22和线圈4均与外壳21的内壁固定连接。
58.如图8所示,振子3包括三个磁体33和两个导磁板34,三个磁体33沿着振动轴线3a间隔排列设置,相邻两个磁体33之间通过导磁板34相连。磁体33例如可以是磁铁或者磁钢,其具有磁性。相邻的两个磁体33同极相对设置,例如可以n极相对设置,或者s极相对设置。图8中示出了一种可行的磁极分布的情形。显然的,在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磁体33上均设置有上文所述的配合部35和收缩部30。
59.线圈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线圈4分别环绕在两个导磁板34外周,每个导磁板34的外周均环绕有一个线圈4,导磁板34采用导磁材料制成,其能够引导磁感线更为集中的穿过线圈4,以提高线圈4的驱动力。线圈4的宽度要大于导磁板34的宽度,这样,磁体33的磁感线能够更充分的穿过线圈4,在线圈4通电后,能够对振子3提供更大的驱动力,并提高线性振动马达的灵敏度。
60.复位件5用于提供驱使振子3复位的复位力,本实施例中,复位件5具有磁性,通过磁力驱动振子3复位,复位件5例如可以是磁铁或者磁钢等。如图3所示,在两个端板23上均设置有一个复位件5,当然,每个端板23上的复位件5的数量不限于是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个。复位件5与振子3的两个端部相对设置,且两者是同极相对设置的,使得复位件5和对应的振子3的端部之间产生斥力。当线圈4驱动振子3向一侧移动时,振子3与该侧的复位件5之间的斥力增大,与另一侧的复位件5之间的斥力减小,从而能够在斥力的作用下复位,并在失去线圈4的作用力时,于中位(原位)保持力平衡。
61.如图1和图3所示,线性振动马达还包括连接在底板211上的柔性线路板6,柔性线路板6一端位于外壳21内,与线圈4相连,另一端延伸至外壳21外部,用于与外部接线。
62.实施例2
63.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收缩部30的形状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
64.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和图10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振子3端部的示意图,图10中同样以双点划线示意出了收缩部30和配合部35之间的分界线。图中,收缩部30包括连接在振子3的端面31和配合部35的外周面350之间的斜面37,即端面31和外周面350之间通过斜面37过渡。
65.斜面37的倾角不限,优选的,其与外周面350之间的夹角a大于等于15
°
小于等于75
°
,且端面31的外缘310与外周面350之间的距离d不小于0.1mm。例如,图9和图10示出的实施例中,夹角a为45
°
,距离d为0.5mm。又如,图11和图12示出的实施例中,夹角a为26.5
°
,距离d为0.5mm。
66.实施例3
67.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收缩部30的形状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
68.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和图14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振子3端部的示意图,图中,收缩部30的外表面包括中间斜面302、连接在中间斜面302和配合部35的外周面350之间的第二弧面303以及连接在端面31和中间斜面302之间的第三弧面304。也就是说,端面31和收缩部30外表面的交界处以及外周面350和收缩部30外表面的交界处均通过弧面过渡,而两个弧面之间则通过中间斜面302相连,优选的,斜面和弧面是相切的,以使得过渡更为平滑。
69.中间斜面302的倾角不限,优选的,其与外周面350之间的夹角a大于等于15
°
小于等于75
°
,且端面31的外缘310与外周面350之间的距离d不小于0.1mm。例如,图13和图14示出的实施例中,夹角a为45
°
,第二弧面303和第三弧面304的半径为0.4mm,距离d为0.67mm。又如,图15示出的实施例中,夹角a为26.5
°
,第二弧面303和第三弧面304的半径为0.4mm,距离d为0.75mm。
70.实施例4
71.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6所示,外壳组件2包括外壳21和连接在外壳21的两端部的两个端板23,但是其不包括导向套22。
72.上文所述的导向孔20为外壳21的内孔,振子3直接与外壳21的内孔滑动配接,润滑油则填充在外壳21的内壁和振子3的配合部35之间。图16示出的实施例中,振子3除了收缩部30外,其他部位均与外壳21的内孔滑动配接,因此,振子3除收缩部30外的部分均可视为其配合部35。
73.本实施例中,线圈4套设在外壳21的外部,并同样环绕与两个导磁板34外周。
74.实施例5
75.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振子3结构的不同。
76.实施例1中,三个磁体33和两个导磁板34均为独立的零件,振子3为由多个零件连接而成的组件。而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7,振子3为单个的零件,三个磁体33和两个导磁板34均为振子3的一部分,而不是相互连接的独立的零件。振子3通过单个的零件在不同的部位充磁形成磁体33,未充磁的部分则形成导磁板34。
77.由于振子3为单个的零件,无需组装形成,因此,其尺寸精度更高,与导向套22的配合精度也更高,能够与导向套22滑动配接的尺寸也更大,有利于增大振子3的振幅,提高低频振感。
78.实施例6
79.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复位件5的结构不同。
80.本实施例中,复位件5为弹簧,如图18所示,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端板23和振子3端面31相连,其被压紧在端板23和振子3之间,从而对振子3施加推力,驱动振子3复位。
81.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1至实施例6中,除不能同时实施的方式之外,各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如,实施例2至5所述的方案也可以和实施例6中的一样,采用弹簧作为复位件;实施例5中振子3为单个零件的方案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
82.实施例7
8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如上文所述的线性振动马达。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手柄等。
84.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