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防振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3883发布日期:2023-01-17 22:26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防振锤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架空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防振锤。


背景技术:

2.由于架空输电线路的档距较大,因此在导线或者光缆等结构受风力作用时,会发生震动,为了减轻这种影响,会在导线或者光缆上设置防振锤,现有的防振锤连接方式如申请号为202210875125.3的一种输电线路用防振锤所示,用于固定导线或者光缆的线夹包括两个由螺栓固定在一起的板状结构连接,在导线或者光缆随风力发生震动时,线夹会随之震动且会对螺栓造成影响,使其松动,导致线夹与导线或者光缆间的固定受到影响,并且上述结构中,线夹需要多个螺栓完成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防振锤常规采用的两个板状结构构成的线夹需要多个螺栓固定,且容易发生松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防振锤。
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防振锤,包括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的两端设置有锤头,所述钢绞线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用于固定导线,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所述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的两个端部抵接,构成周向密闭孔洞,且导线自周向密闭孔洞内穿过;
6.所述第二钩体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第一钩体的一端连接,且第二钩体的转动行程受第一钩体限制,所述第二钩体的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远离第二钩体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能够拆卸,所述限位杆插入所述限位件后,能够限制第二钩体的转动行程。
7.在第二钩体转动至一定角度后,能够将导线从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的间隙处放入,之后将第二钩体与第一钩体首尾连接,并且固定限位杆后,即可完成对导线的固定。
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钩体仅能够在周向密闭孔洞内转动。限制行程,用于防止导线的意外脱离。
9.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插入所述限位件后,所述第二钩体远离转动轴的一端与第一钩体抵接,且限位杆无法在周向密闭孔洞内移动。当插入限位杆后,所述第二钩体与第一钩体位于首尾连接状态,无法移动,确保导线不会脱离。
10.为了确保导线与连接件的连接,所述第二钩体远离转动轴的一端与第一钩体远离转动轴的一端达到最大间距时,所述导线的直径小于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相邻两点的最大间距。确保导线能够从一侧放入周向密闭孔洞内。
11.为了固定导线,使其无法随意移动,所述限位件能够遮挡并缩小所述周向密闭孔洞的面积。两个所述限位件的间距大于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的厚度。
12.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导线由第一钩体和限位件固定。进一步限制导
线的移动空间,防止结构失效。
13.作为优选,所述导线位于限位件远离第二钩体的一侧。
14.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杆为螺栓,且一端设置有螺母。便于获得,且连接方便。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防振锤,本装置的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转动连接,且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间包括两个极限位置,即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首尾连接,此时构成周向密闭孔洞,导线无法脱落,且在限位件及限位杆的作用下,第二钩体无法继续转动,因此能够保证导线与连接器的连接不会脱离,且此时限位杆受压力作用,且方向与长度方向垂直,不会出现松动滑落的现象,而当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的相邻两点达到最远间距时,能够完成对连接件对导线的拆装。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方案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不同状态下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未设置限位板及限位杆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22.图中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组件为:
23.1、导线;2、连接器;21、固定底座;22、第一钩体;221、第一斜切面;23、第二钩体;231、第二斜切面;24、限位件;25、限位杆;3、钢绞线;4、锤头。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需要说明,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25.实施例
26.如图1-3所示的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防振锤,包括钢绞线3,所述钢绞线3的两端设置有锤头4,且所述锤头4包括多种,由于本结构并未对锤头4和钢绞线3做出修改,因此不再赘述。
27.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钢绞线3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连接器2,所述连接器2用于固定导线1,不同于常规的相对布置的板状结构,本装置的连接器2更加稳定,且具体结构为:
28.所述连接器2包括第一钩体22和第二钩体23,所述第一钩体22与第二钩体23首尾连接,构成周向密闭孔洞,能够实现对导线1的固定,且避免脱落。
29.进而,导线1自周向密闭孔洞内穿过后,即可相对于连接器2固定;
30.上述第一钩体22与第二钩体23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二钩体23相对于第一钩体22能够转动,及两者连接,而不是常规的分体结构,因此在使用时,不需要携带多个部件,更加
省力,且第一钩体22存在弯钩段,因此能够预先将第一钩体22挂在导线1上,更加方便安装。
31.进一步的,第二钩体23的转动行程受第一钩体22限制,且至少包括两种状态,当第一钩体22与第二钩体23首尾连接时,则处于常规固定状态,而第一钩体22与第二钩体23相邻两点达到最大间距时,则是为了完成连接件2相对于导线1的安装或者拆卸,由于导线1的两端均固定,因此不能采用直接从周向密闭孔洞穿过的方式进行两者的连接。
32.上述结构中,为了确保导线1与连接件的连接,所述导线1的直径小于第一钩体22与第二钩体23相邻两点的最大间距。确保导线1能够从一侧放入周向密闭孔洞内。完成连接。
33.且上述结构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钩体23仅能够在周向密闭孔洞内转动。限制行程,用于防止导线1的意外脱离。即第一钩体22设置第一斜切面221,第二钩体23设置第一斜切面231,两个斜切面接触后,第二钩体23无法继续移动,因此能够被第一钩体22进行限位,另一个转动方向的限位,则是因为第一钩体22和第二钩体23都为实体,因此转动必然会碰撞,因此是必然会受限的,上述结构中,斜切面的设置则是为了保证导线1从周向密闭孔洞内,无法影响第二钩体23使其转动,只能从外侧推动并施加力使第二钩体23转动。
34.仅通过上述结构即达到如图4所示状态,此时周向密闭孔洞的面积较大,因此导向1的移动范围较大,因此防振锤的整体作用就会受到影响,且上述结构中,第二钩体23并不能确保相对于第一钩体22无法转动,因此还需要设计其他结构用于确保结构正常使用。
35.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钩体23的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件24,所述限位件24远离第二钩体23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杆25,所述限位杆25能够拆卸,所述限位杆25插入所述限位件24后,能够限制第二钩体23的转动行程。使其在达到如图1所示状态时,不会继续转动,上述限位杆25必须可拆卸设置的目的在于,需要完成结构相对于导线1的拆装。
36.且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25无法在周向密闭孔洞内移动。当插入限位杆25后,所述第二钩体23与第一钩体22位于首尾连接状态,无法移动,确保导线1不会脱离。且不会出现晃动的现象,能够直接固定并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37.并且,上述结构中,所述限位件24为设置在第二钩体23两侧的板状结构,相邻面间距大于第一钩体22及第二钩体23的厚度,确保能够正常转动且不影响第二钩体23。
38.进一步的,在上述限位件24具备定位第二钩体23位置的同时,还需要对导线1进行限位,且具体方式为:
39.为了固定导线1,使其无法随意移动,所述限位件24能够遮挡并缩小所述周向密闭孔洞的面积,从而达到所述导线1由第一钩体22和限位件24固定的目的。进一步通过限位件24限制导线1的移动空间,使连接器2与导线1的连接更加稳定,不会出现间隙过大导致的相对移动的问题,且为了方便导线1的拆装,所述导线1位于限位件24远离第二钩体23的一侧。
40.上述结构即可完成本结构的功能,且相比于现有线夹固定效果更好,拆装速度更快,且上述结构的具体使用流程为:
41.首先拆卸限位杆25,所述限位杆25一般为螺栓,一端设置有螺母,只需要将一端的螺母拆卸后,将螺栓抽出即可,之后转动第二钩体23,且在第二钩体23转动至达到最大极限后,即如图2所示状态下,能够将导线1从第一钩体22与第二钩体23的间隙处放入周向密闭孔洞,之后则正常将第二钩体23与第一钩体22转动至首尾连接状态,如图1所示即可,之后,只需要将限位杆25插入固定后,即可完成对导线1的固定。且此时,本装置的限位杆25受垂
直于长度方向的压力,因此,不会在晃动中出现松动的现象,并且,上述结构中,区别于现有的线夹,安装更加方便,常规的线夹在固定时,首先需要将两个板状结构将导线1夹紧,之后通过螺栓将两个板状结构连接,此操作由一个人完成会很困难,而本装置则只需要将第一钩体22挂在导线1上即可,后续设置限位杆25的过程,则不需要手动固定第一钩体22和导线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