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场耦合传能的发射电极。
背景技术:
1、电场耦合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 ecpt),是使用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实现电能传输的技术。通常采用双发射电极、双接收电极的形式。耦合电容,又称电场耦合或静电耦合,是由于分布电容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耦合方式。耦合电容器是使得强电和弱电两个系统通过电容器耦合并隔离,提供高频信号通路,阻止低频电流进入弱电系统,保证人身安全。带有电压抽取装置的耦合电容器除以上作用外,还可抽取工频电压供保护及重合闸使用,起到电压互感器的作用。
2、对于四电极模型,当电极尺寸受限,无法达到足够的等效电容值时(基板面积过小,或基板间距过大),若想将系统谐振频率设置为所需频率,通常需要较大的电感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但是,过大的电感通常伴随着较大的串联等效电阻和较大的体积。前者会降低系统传输效率,后者通常无法满足设备体积要求。一般情况下会在两个发射电极之间增加一个谐振电容,系统的谐振状态会受极板位置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应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中时,极板的面积较小,间距也可能由于患者姿势发生变化,因而谐振频率也会随之变化。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耦合电容的电容值无法跟随患者移动而实时进行调整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对耦合电容的电容值进行实时调整,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场耦合传能的发射电极。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电场耦合传能的发射电极,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用于电场耦合传能的发射电极,包括:发射电极,以及与发射电极贴合设置的绝缘材料,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绝缘材料贴合设置后折叠,折叠后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结合贴合材料为已折叠部分;
4、其中,所述发射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贴合设置在绝缘材料的相对两面,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绝缘材料的首次折叠处为折叠中心。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绝缘材料,增加发射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从而减少所需的补偿电感,控制不同的折叠程度,则可以使增加的耦合电容值具有可实时调整的特性,通过调整该耦合电容值达到稳定系统谐振频率,通过调整耦合电容值,可以使在面对不同的移动情况时,使得强电和弱电两个系统通过电容器耦合并隔离,提供高频信号通路,阻止低频电流进入弱电系统,折叠后的发射电极和绝缘材料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在调整时更加均匀,使用时根据折叠程度对耦合电容进行实时调整,保证人身安全。
6、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均与所述折叠中心相近或相接,所述折叠中心为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绝缘材料贴合设置后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近设置的一端的中间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得到的耦合电容更加稳定,并且更便于耦合电容的调整,为了增大耦合电容的调整范围,第一电极的一端与第二电极的一端相近或相贴存在多种状况,并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在已折叠部分相同时,也可得到不同的耦合电容值。
8、优选的,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绝缘材料重合设置;
9、该重合设置的部分为重合部分,所述折叠中心与所述重合部分的中心重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重合部分的设置使当电极与绝缘材料未折叠时,靠近折叠中心处也具有耦合电容,最大程度的给予了耦合电容的可调整范围。
11、优选的,经过多次折叠的所述已折叠部分为方形,未被折叠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绝缘材料分别位于所述已折叠部分相对的两侧,未被折叠的所述发射电极与所述绝缘材料为待折叠部分。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形的已折叠部分更便于对电极以及绝缘材料进行折叠,也使得电极在折叠时更容易定型。
13、优选的,所述待折叠部分与所述已折叠部分互相转化,所述待折叠部分逐渐转化为所述已折叠部分时,所述耦合电容逐渐增加,所述已折叠部分逐渐转化为所述待折叠部分时,所述耦合电容减小。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需要不同大小的耦合电容的情况,可通过将部分或全部已折叠部分转化为待折叠部分,或通过将部分或全部待折叠部分转化为已折叠部分,对不同需求的耦合电容进行转化。
15、优选的,所述待折叠部分朝向所述折叠中心对称折叠成所述已折叠部分,所述已折叠部分转化为所述待折叠部分时,位于所述已折叠部分两侧、被转化为待折叠部分的部分长度相同。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称设置的待折叠部分和已折叠部分可以使耦合电容的电场更加均匀,保证了发射电极的使用稳定性,从而影响耦合电容的实时的稳定性。
17、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相同。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厚度相同使得已折叠部分和/或待折叠部分的电场线分布更加对称且均匀,便于对耦合电容进行实时调整。
19、优选的,所述绝缘材料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绝缘材料的厚度小于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时,同样折叠层数的已折叠部分的耦合电容较小,此时需要多折叠几次增加耦合电容,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电场线更为密集。
21、优选的,所述绝缘材料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绝缘材料的厚度等于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时,耦合电容最为稳定,电场线最为均匀,且最便于对耦合电容进行调整。
23、优选的,所述待折叠部分包括第一折翼和第二折翼,所述第一折翼与所述第二折翼以所述折叠中心为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拉拽第一折翼以及第二折翼即可调整已折叠部分的大小,进而控制耦合电容的大小。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设置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绝缘材料,增加发射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从而减少所需的补偿电感,控制不同的折叠程度,则可以使增加的耦合电容值具有可实时调整的特性,通过调整该耦合电容值达到稳定系统谐振频率,通过调整耦合电容值,可以使在面对不同的移动情况时,使得强电和弱电两个系统通过电容器耦合并隔离,提供高频信号通路,阻止低频电流进入弱电系统,折叠后的发射电极和绝缘材料使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在调整时更加均匀,使用时根据折叠程度对耦合电容进行实时调整,保证人身安全。
27、2.为了得到的耦合电容更加稳定,并且更便于耦合电容的调整,为了增大耦合电容的调整范围,第一电极的一端与第二电极的一端相近或相贴存在多种状况,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在已折叠部分相同时,也可得到不同的耦合电容值。
28、3.当绝缘材料的厚度小于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时,同样折叠层数的已折叠部分的耦合电容较小,此时需要多折叠几次增加耦合电容,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电场线更为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