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油润滑轴承的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36312发布日期:2024-02-20 20:28阅读:18来源:国知局
导油润滑轴承的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机,特别涉及一种导油润滑轴承的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电动车辆通常采用集成化的动力总成作为动力来源。目前,电机以及电机控制器通常集成为二合一动力总成,或者电机、电机控制器以及减速器通常集成为三合一动力总成,或者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以及其他电动车辆的部件通常集成为多合一动力总成。在电动车辆的动力总成中,电机是用于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较高的热量,进而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为实现对电机的温度控制,常在电机中通入冷却油。然而,目前冷却油在电机的利用率较低,致使冷却效果不够理想以及成本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提升冷却油的利用率和冷却效果的导油润滑轴承的电机、动力总成和电动车辆。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导油润滑轴承的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端盖、电机定子、导油筋和电机轴,沿电机轴向所述电机端盖与所述电机定子相邻排列,所述电机端盖包括电机轴孔,所述电机轴孔用于容纳所述电机轴,所述导油筋用于输送冷却油至所述电机轴孔,其中,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电机轴孔贯穿所述电机端盖。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导油筋与所述电机定子排列在所述电机端盖的两侧。所述导油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电机径向相交,沿所述导油筋的长度方向所述导油筋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轴孔相连接。

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轴向是指电机轴的轴向,电机径向是指电机轴的径向,将电机轴向记为第一方向。电机用于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电机定子套设于电机轴,电机轴的一端位于电机端盖的电机轴孔内。电机端盖将沿电机轴向的空间划分为电机内侧和电机外侧,其中,电机内侧是指电机端盖沿电机轴向靠近电机定子的一侧,电机外侧是指电机端盖沿电机轴向远离电机定子的一侧。电机轴孔连通电机内侧和电机外侧,导油筋与电机定子分别位于电机外侧和电机内侧。

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中具有冷却油,冷却油用于对电机定子等部件降温,有部分冷却油可能会从电机内侧泄露至电机外侧,若不针对流出至电机外侧的冷却油进行合理引流,将会降低冷却油的利用率和冷却效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导油筋位于电机外侧且导油筋的一端与电机轴孔相连接,使得导油筋能够起到引导冷却油流向的作用。由于导油筋的一端沿导油筋的长度方向与电机轴孔相连接,因此在导油筋上流动的冷却油能够再流向电机轴孔的边缘处,进入电机内侧,从而实现冷却油的回收利用。其中,导油筋的长度方向与电机径向相交,相当于电机轴孔的中心不在导油筋的延长线上,使得导油筋能够承接更大面积落下的冷却油,能够更多将冷却油导入电机轴孔中,用于冷却电机轴承。

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机:冷却油能够通过导油筋与电机轴孔从电机外侧流向电机内侧,对冷却油进行了二次利用,有利于提高冷却油的散热效率,降低成本。冷却油从电机轴孔流向电机内侧,使得处于电机内侧的电机轴承、电机定子能够被冷却散热,使得电机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下,提升电机的工作效果,保证动力传输的稳定性。

6、在一种实施例中,导油筋与电机端盖一体成型。本方案有利于提升导油筋的结构稳定性,使得冷却油能够在导油筋上平稳地流动,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7、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端盖还包括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用于连通所述电机端盖沿所述电机轴向的两侧。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回油孔的投影与所述电机定子的投影不重叠。沿所述电机径向,所述导油筋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回油孔和所述电机轴孔的轴线之间。沿所述电机周向,所述导油筋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回油孔相间隔排列。所述回油孔与所述电机轴孔的轴线的排列方向与所述导油筋的长度方向相交。

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周向是指电机轴的周向。电机轴孔和回油孔均能够连通电机内侧和电机外侧,其中,流出至电机外侧的部分冷却油通过导油筋流入电机轴孔,其余冷却油可流向回油孔。本方案在电机端盖中设置回油孔,回油孔对位于电机外侧的冷却油进行充分利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冷却油的利用率,另外,电机端盖集成电机轴孔和回油孔,能够节省电机端盖的材料和更轻量化,优化电机布局,有利于实现电机的小型化设计。

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导油筋的一端在电机径向上位于回油孔和电机轴孔的轴线之间,且回油孔与电机轴孔的轴线的排列方向与导油筋的长度方向相交,若设置回油孔与电机轴孔的轴线的排列方向与导油筋的长度方向平行,不利于将冷却油流向回油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回油孔位于导油筋长度方向的一侧,当导油筋远离回油孔的一端高于导油筋靠近回油孔的一端时,使得回油孔的高度低于电机轴孔,有利于回收更低位置的冷却油,提升冷却油回收利用率。其中,导油筋的一端与回油孔在电机周向上间隔排列,使得流入电机轴孔和回油孔的冷却油能够分别对电机内侧的不同部位进行冷却,有利于扩大冷却油的覆盖范围,增强冷却效果。

1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回油孔沿所述电机径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机轴孔的半径。所述回油孔沿所述电机周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机轴孔的半径。所述回油孔沿所述电机周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回油孔沿所述电机径向的宽度。所述回油孔沿所述电机周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导油筋的长度。

1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回油孔沿电机轴向具有一定深度,回油孔沿电机径向的宽度是指回油孔沿电机径向的平均宽度,回油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是指回油孔沿电机周向的平均宽度。本方案将回油孔与电机轴孔、导油筋进行尺寸上的比较,将回油孔在电机径向上和在电机周向上的宽度设置在相对较小的范围,避免在电机端盖上开设过大的回油孔,有利于增强电机端盖的结构强度,且回油孔相对较小能够减少通过回油孔落入电机内侧的杂质,降低电机受到的外界影响。

12、另外,将电机轴孔的半径、导油筋的长度设置在相对较大的范围,能够保证电机轴孔和导油筋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具体地,若将电机轴孔的半径设置为小于回油孔沿电机径向的宽度或者沿电机周向的宽度,将使得电机轴孔无法用于容纳电机轴,且导油筋上的冷却油难以通过电机轴孔流入电机内侧,进而降低冷却油的利用率。若将导油筋沿电机周向的宽度设置为小于回油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将使得导油筋上收集到的冷却油过少,难以对冷却油进行有效利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回油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大于回油孔沿电机径向的宽度,能够节省电机端盖在电机径向上的尺寸值,为在电机径向上设置电机轴孔和其他结构提供空间。

1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回油孔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排列在所述电机端盖相背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导油筋排列在所述电机端盖的同一表面。所述第一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开口的朝向相交,所述第一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电机轴向平行。

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且沿电机轴向排列,第二开口在电机轴向上位于电机定子与第一开口之间,使得进入回油孔的冷却油依次流经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导油筋位于电机端盖的同一表面,便于未流经导油筋的部分冷却油进入第一开口,提升冷却油回收利用率。第一开口的朝向与电机轴向平行且第一开口的朝向与第二开口的朝向不平行,能够改变冷却油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的流向,便于冷却油通过回油孔进入电机内侧后对冷却油进行收集。

15、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沿所述电机径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电机径向的投影不重叠。所述第一开口沿所述电机轴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沿所述电机轴向的投影至多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沿所述电机径向,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电机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电机轴线之间的距离。

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在电机径向上的投影不重叠,有利于将冷却油引导至电机内侧,且能够缩短冷却油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流动路径。第一开口沿电机轴向的投影与第二开口在电机轴向上的投影至多部分重叠,有利于改变冷却油从第一开口到第二开口的流向,加速冷却油的流动。本方案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沿电机径向和电机轴向的投影的重叠关系,能够避免冷却油淤积在回油孔附近,使得冷却油能够快速通过回油孔进入电机内侧。

1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电机轴向,第一开口相比第二开口更靠近电机外侧,因此,可能会有杂质通过第一开口进入回油孔中。本方案设置第二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一开口的面积,使得落入第一开口的杂质无法通过第二开口进入电机内侧,从而有利于避免体积较大的杂质进入电机中,保证电机正常工作。沿电机径向,第二开口位于第一开口远离电机轴线的一侧,且第二开口的朝向与电机轴向相交,使得冷却油通过第二开口后能够沿远离电机轴线的方向流动。

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沿电机径向,第一开口与电机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开口与电机轴线之间的距离。当将回油孔放置在较低位置时,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开口的高度低于第一开口的高度,使得冷却油能够更顺畅的流入电机内侧。

1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还包括电机绕组,所述电机端盖还包括绕组接线孔和至少一个冷却孔,所述绕组接线孔用于容纳所述电机绕组和电机控制器之间的电气连接件,每个所述冷却孔用于连通所述电机端盖沿所述电机轴向的两侧。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绕组接线孔和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孔分别贯穿所述电机端盖。沿所述电机径向,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孔与所述电机轴孔的间距大于所述绕组接线孔与所述电机轴孔的间距,所述绕组接线孔与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孔的间距小于所述绕组接线孔与所述电机轴孔的间距,至少一个所述冷却孔的投影与所述绕组接线孔的部分投影相重叠。沿所述电机径向,所述回油孔与所述电机轴孔的间距小于所述绕组接线孔与所述电机轴孔的间距。沿所述电机周向,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孔、所述绕组接线孔、所述电机轴孔的轴线排列于所述导油筋的一侧,所述回油孔排列于所述导油筋的另一侧。

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端盖包括回油孔、绕组接线孔、电机轴孔和至少一个冷却孔,将上述通孔集成于一个电机端盖,能够减小电机端盖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实现电机的小型化设计和高功率密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孔沿电机轴向贯穿电机端盖,使得冷却孔连通电机端盖沿电机轴向的两侧,因此电机中的冷却油能够通过冷却孔从电机内侧流向电机外侧。

2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孔是绕组接线孔、电机轴孔和冷却孔三者中沿电机径向距离电机轴线最远的孔,且冷却孔与绕组接线孔相邻设置,使得冷却油能够通过冷却孔对绕组接线孔中的电气连接件进行冷却,冷却油的冷却路径从电机内侧延伸至电机外侧,扩大了冷却路径覆盖的范围,有利于提高冷却油的利用率,另外,冷却孔相对电机轴孔更靠近绕组接线孔,冷却油从冷却孔流至电气连接件的路径较短,有利于减小热阻,提升对电气连接件的冷却效果,保证电气连接件能够稳定传输交流电。其中,电机轴线是指电机轴的轴线或者电机轴孔的轴线。

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机径向上,冷却孔的投影与绕组接线孔的部分投影相重叠。其中,由于冷却孔沿电机轴向延伸,且电机轴向与电机径向垂直,因此冷却孔沿电机径向的投影是指冷却孔的孔壁沿电机径向的投影。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孔和绕组接线孔沿电机径向设置,使得冷却孔流出的冷却油更多的与绕组接线孔的电气连接件接触,提升对电气连接件的冷却效果,使得冷却孔和绕组接线孔在电机端盖布局更集中,排列紧凑规整,有利于实现电机小型化。若冷却孔和绕组接线孔沿电机周向设置,则可能会增大在电机端盖占据的体积,降低冷却孔流出的冷却油与电气连接件接触的量,从而影响冷却效果。

2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机周向上,至少一个冷却孔、绕组接线孔、电机轴孔的轴线排列于导油筋在电机周向上的一侧,使得部分冷却油经冷却孔流至电气连接件后,能够再流向导油筋。回油孔位于导油筋在电机周向上的另一侧,使得位于电机外侧且没有流经导油筋的部分冷却油能够通过回油孔再次被回收利用,提升冷却油的利用率。

2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绕组接线孔沿所述电机周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绕组接线孔沿所述电机径向的宽度、大于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孔沿所述电机周向连接线的总长度、大于所述电机轴孔的直径。所述回油孔沿所述电机周向的宽度大于每个所述冷却孔沿所述电机周向的宽度。

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置绕组接线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值大于绕组接线孔沿电机径向的宽度值,使得绕组接线孔能够适配电气连接件的结构形态,便于绕组接线孔容纳电气连接件。设置绕组接线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值大于冷却孔沿电机周向连接线的总长度值,能够保证从冷却孔流出的冷却油绝大部分对电气连接件进行冷却油,提升冷却油的利用率和冷却效率。由于冷却孔、绕组接线孔以及电机轴孔沿电机径向依次排列,因此本方案设置绕组接线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值大于电机轴孔的直径尺寸值,使得绕组接线孔主要是在电机周向而非电机径向上占据一定尺寸,有利于节省电机端盖在电机径向上的整体尺寸,且由于电机端盖在电机径向上的总尺寸固定不变,绕组接线孔在电机径向上占据尺寸较小,使得冷却孔与绕组接线孔之间间隔较小,便于冷却油通过冷却孔流向绕组接线孔。

2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冷却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设置在相对较小的范围,能够保证从冷却孔流出的冷却油流速较快,有利于缩短在传输路径上的损耗,由于冷却孔的数目大于或者等于,若将冷却孔设置较大,可能会对电机端盖的结构强度造成影响。另外,将回油孔沿电机周向的宽度设置在相对较大的范围,能够使得更多的冷却油通过回油孔流入电机内,提升冷却效果,同时避免冷却油的淤积,防止电机受到影响。

27、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包括弧形凸起结构,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用于固定旋变传感器定子,所述导油筋与所述弧形凸起结构固定于所述电机端盖的一侧,所述电机端盖的一侧沿所述电机轴背离所述电机定子,其中,所述弧形凸起结构与所述电机轴孔同轴排列,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内径小于所述电机轴孔的内径,所述导油筋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弧形凸起结构沿所述电机周向的一端固定连接。沿所述电机径向,所述回油孔和所述电机轴孔的轴线排列在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两侧。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弧形凸起结构和导油筋均位于电机外侧。弧形凸起结构用于固定旋变传感器定子,旋变传感器定子用于检测电机的转速。在一种实施例中,可通过固定压板与弧形凸起结构配合实现固定段传感器定子。

29、其中,弧形凸起结构与电机轴孔同轴设置,电机轴孔用于容纳电机轴,使得固定于弧形凸起结构的旋变传感器定子与电机轴同轴设置,便于旋变传感器定子检测转速。导油筋与电机轴孔相交的一端和弧形凸起结构沿电机周向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弧形凸起结构的内径小于电机轴孔的内径,由于冷却油需要通过导油筋流向电机轴孔,因此当冷却油流至导油筋与电机轴孔连接处时,即使小部分冷却油没有进入电机轴孔,弧形凸起结构也能够对这部分冷却油引导至电机轴孔中。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弧形凸起结构沿电机轴向远离电机定子凸起,且弧形凸起结构沿电机径向位于回油孔和电机轴孔之间,当有杂质从电机轴孔中掉落出时,弧形凸起结构能够起到阻挡杂质的作用,避免杂质落入回油孔而对电机正常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31、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内径等于所述电机轴孔的内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轴孔用于容纳电机轴承,电机轴通过电机轴承转动连接至电机轴孔的内壁,本方案使得电机轴孔中的电机轴承不易脱出电机端盖。

3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端盖的所述一侧包括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所述电机轴孔相连通,其中,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导油槽的凹陷方向与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凸起方向相背离。沿所述电机径向,所述导油槽的凹陷方向背离所述电机轴。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导油槽排列于所述电机轴孔与所述导油筋的所述一端之间。沿所述电机周向,所述导油槽与所述回油孔间隔排列。沿所述电机周向,所述导油槽与所述回油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导油槽的长度,所述导油槽的长度小于所述回油孔的长度。

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导油槽、导油筋以及弧形凸起结构均位于电机端盖的同一侧。由于电机轴孔的内壁与电机轴之间的间距一般较小,位于电机外侧的冷却油很难输送至电机内侧,而本方案通过设置导油槽,在电机轴向上,导油筋、导油槽和电机轴孔依次排列,且导油槽的凹陷方向与弧形凸起结构的凸起方向相背离,使得导油槽具有沿电机轴向的一个开口,导油筋上的冷却油能够沿电机轴向通过这一个开口流入导油槽。另外,在电机径向上,导油槽朝背离电机轴的方向凹陷,使得导油槽还具有沿电机径向的另一个开口,流入导油槽中的冷却油能够沿电机径向通过这另一个开口流入电机轴孔,进而对电机内侧进行冷却,导油槽本身还能起到储油的功能。因此,本方案中的导油槽有利于对冷却油进行回收利用,将回收的冷却油输送至电机内侧,增大冷却油的进液量。

3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导油槽用于向电机轴孔通入冷却油,回油孔用于向电机内侧通入冷却油,本方案设置导油槽与回油孔间隔排列,且导油槽与回油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导油槽的长度,能够避免导油槽与回油孔之间的冷却油混流。由于电机轴孔内的空间有限,设置导油槽的长度小于回油孔的长度,可以使得电机轴孔内的部件固定更稳定,避免导油槽的长度过长而使电机轴孔内的部件脱离出,为了能够补偿导油槽的长度多小而降低了冷却油回收率,将回油孔的长度较长能够避免过多冷却油在电机轴孔中淤积。

35、在一种实施例中,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导油槽排列于所述电机轴孔与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的一端之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机轴向上,弧形凸起结构、导油槽和电机轴孔依次排列,冷却油经导油筋流向导油槽和电机轴孔,弧形凸起结构能起到引导冷却油的作用。

36、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包括接线盖板固定结构,所述接线盖板固定结构用于固定所述电机的接线盖板,其中,沿所述电机轴向,所述接线盖板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电机端盖的所述一侧,所述接线盖板固定结构与所述电机定子排列于所述电机端盖的两侧,所述接线盖板固定结构的投影所围设的区域覆盖所述电机轴孔、所述弧形凸起结构、绕组接线孔、所述冷却孔和所述回油孔。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线盖板与电机轴孔、弧形凸起结构、绕组接线孔、冷却孔以及回油孔均位于背离电机定子的一侧,且接线盖板固定结构的投影所围设的区域沿电机轴向覆盖电机轴孔、弧形凸起结构、绕组接线孔、冷却孔以及回油孔,接线盖板固定结构用于固定接线盖板。本方案设置接线盖板固定结构和接线盖板能够起到以下作用:避免流出冷却孔的冷却油混入杂质,减少电气连接件与电机控制器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受到外界环境影响,防止杂质进入电机轴孔和回油孔,且能够保证弧形凸起结构与旋变传感器定子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从多个方面确保电机正常工作。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接线盖板固定结构沿电机径向的投影覆盖弧形凸起结构沿电机径向的投影,表明在电机轴向上,接线盖板固定结构的尺寸值大于弧形凸起结构的尺寸值,即接线盖板沿电机轴向凸起的高度大于弧形凸起结构沿电机轴向凸起的高度。

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孔、绕组接线孔、电机轴孔的排列方向与电机径向大致平行,使得电机的电气接口布局更紧凑,有利于减少接线盖板的体积,节约成本。

40、在一种实施例中,导油筋远离电机轴孔的一端与接线盖板固定结构相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冷却油自冷却孔和电气连接件流向导油筋时,即使部分冷却油落在接线盖板固定结构与导油筋的连接处上,接线盖板固定结构也能够将冷却油引导至导油筋上,从而有利于提升冷却油的利用率。

41、在一种实施例中,接线盖板固定结构、导油筋与电机端盖为一体成型结构。本方案使得电机端盖整体结构强度更高。

4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包括电机控制器、三相输入铜排和如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所述电机控制器通过所述三相输入铜排与所述电机的电机绕组电连接,所述三相输入铜排包括三个输入铜排,沿所述电机周向所述三个输入铜排依次间隔排列。

4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控制器和电机绕组之间的电气连接件包括三相输入铜排,三相输入铜排分别与电机控制器和电机绕组连接,电机控制器用于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电机控制器再通过三相输入铜排向电机绕组输出交流电,其中,三相输入铜排通过绕组接线孔中的电气连接件与电机绕组连接,三相输入铜排中的三个输入铜排向电机绕组传输三相交流电。三个输入铜排沿电机周向间隔排列,有利于减小三个输入铜排之间的电气干扰,保证电气连接的稳定性。

4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总成包括集成式壳体,所述集成式壳体包括减速器容纳腔和电机容纳腔,所述电机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机,所述减速器容纳腔用于容纳减速器,沿第一方向所述电机容纳腔贯穿所述集成式壳体并与所述减速器容纳腔相连通,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用于带动所述减速器,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机轴向,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电机端盖与所述减速器分别排列于所述电机的两侧。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集成式壳体用于容纳减速器和电机,其中,减速器位于减速器容纳腔中,电机位于电机容纳腔中,减速器和电机共用一个集成式壳体。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速器是指用于实现减速器功能的多个功能组件的集合,减速器包括减速器输入轴、减速器轴承、齿轮组件等,围设形成减速器容纳腔的部分集成式壳体构成减速器的减速器容纳壳。围设形成电机容纳腔的部分集成式壳体构成电机的电机容纳壳。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动力总成为二合一动力总成,采用集成式壳体容纳减速器和电机,相比于分体式的动力总成,本技术实施例有利于提升动力总成的集成度,使得动力总成的空间利用率增大,并减小成本,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还能够增强动力总成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的电机轴与减速器固定连接,电机在接收到输入铜排传输的交流电之后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并通过电机轴将动力传输至减速器,减速器再驱动车轮转动。其中,输入铜排、电机端盖、电机和减速器沿电机轴向依次排列,顺应能量的传递路径,有利于减小能量损耗。

4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总成包括集成式壳体,所述集成式壳体包括控制器容纳腔、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和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所述控制器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机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容纳腔与所述电机容纳腔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电机端盖包括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和绕组接线孔,所述三个输入铜排穿过所述绕组接线孔与所述电机绕组电连接,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和所述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分别贯穿所述集成式壳体并与所述控制器容纳腔相连通,所述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贯穿所述电机端盖,所述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与所述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相对排列,所述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的投影覆盖所述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的投影,所述三相输入铜排的投影与所述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的投影部分重叠。沿所述电机径向,所述绕组接线孔排列于所述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和所述电机轴孔之间。所述导油筋与所述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的间距大于所述导油筋与所述绕组接线孔的间距。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集成式壳体用于容纳内部的减速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其中,电机控制器是指用于实现电机控制器功能的多个控制功能组件的集合,电机控制器包括电容模组、功率模组、电路板、铜排组件等,围设形成控制器容纳腔的部分集成式壳体构成电机控制器的控制器容纳壳。在一种实施例中,减速器容纳壳、电机容纳壳和控制器容纳壳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集成式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中,减速器容纳壳、电机容纳壳和控制容纳壳共用相邻部分的壳体。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动力总成为三合一动力总成,采用集成式壳体容纳减速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相比于分体式的动力总成,本技术实施例有利于提升动力总成的集成度,使得动力总成的空间利用率增大,并减小成本,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还能够增强动力总成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和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控制器容纳腔沿第一方向的两端。有利于避免直流电和交流电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电气干扰,从而提升安全性能,另外,使得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与电机相邻设置,有利于缩短电机控制器通过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与电机的接线端的距离。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和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共同用于容纳交流输出接口,在第一方向上,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位于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远离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的一侧,且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的投影覆盖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的投影,便于交流输出接口能够依次穿设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和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三相输入铜排分别与交流输出接口以及电气连接件连接,本方案设置三相输入铜排的投影与绕组接线孔、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的投影部分重叠,有利于减小能量在传递路径上的损耗。

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机径向上,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位于绕组接线孔远离电机轴孔的一侧,即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绕组接线孔以及电机轴孔沿电机径向依次排列,上述通孔的位置关系反应了交流输出接口、电气连接件以及电机轴的布局特点,即顺应能量的流向,缩短了能量在动力总成中的传递路径。电机端盖集成了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冷却孔、绕组接线孔、电机轴孔以及回油孔,能够减小电机端盖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实现电机的小型化设计和高功率密度。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与导油筋的间距是指交流输出接口到导油筋的垂直距离,绕组接线孔与导油筋的间距同理。本方案设置导油筋与绕组接线孔的间距小于导油筋与交流输出接口连通孔的间距,使得冷却油更易于流向电气连接件,缩短冷却油的传输路径,有利于减小损耗。

5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电容模组、功率模组和铜排组件,所述功率模组和所述电容模组用于接收直流电,所述功率模组用于通过所述铜排组件输出交流电,所述控制器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容模组、所述功率模组和所述铜排组件,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和所述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中任一个的投影与所述电容模组、所述功率模组中任一个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沿第二方向所述电容模组和所述功率模组层叠排列,沿第三方向所述铜排组件与所述功率模组相邻排列。所述功率模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相邻排列的多个桥臂模块。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电机轴的投影分别与所述电容模组、所述功率模组、所述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中任一个的投影不重叠。所述控制器容纳腔与所述电机容纳腔在所述第三方向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控制器容纳腔与所述电机容纳腔在所述第三方向重叠的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电机定子的外径的一半。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能量传递依次经历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电容模组、功率模组以及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且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与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即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与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之间的功率流的流向为第一方向,本方案设置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的投影与电容模组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与电容模组之间的能量传递路径较短,进而有利于减小电机控制器内部的能量损耗。

5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的投影与功率模组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方案有利于缩短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与功率模组之间的能量传递路径,减小电机控制器内部的能量损耗。

5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的投影与电容模组、功率模组的投影均至少部分重叠。本方案有利于缩短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电容模组、功率模组三者之间的能量传递路径,减小电机控制器内部的能量损耗。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能量传递依次经历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电容模组、功率模组以及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且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与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即直流输入接口安装孔与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之间的功率流的流向为第一方向,本方案设置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的投影与电容模组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与电容模组之间的能量传递路径较短,进而有利于减小电机控制器内部的能量损耗。

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的投影与功率模组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方案有利于缩短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与功率模组之间的能量传递路径,减小电机控制器内部的能量损耗。

6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的投影与电容模组、功率模组的投影均至少部分重叠。本方案有利于缩短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电容模组、功率模组三者之间的能量传递路径,减小电机控制器内部的能量损耗。

6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容模组与功率模组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铜排组件与功率模组沿第三方向相邻设置,相比于将电容模组、功率模组及铜排组件沿第一方向平铺排列,本方案有利于减小电机控制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值,进而减小动力总成的体积大小。可将电容模组和功率模组沿第二方向连接,缩短连接路径,降低功率传输能耗,使得电容模组和功率模组之间的功率流顺畅。沿第一方向,多个桥臂模块依次相邻排列,多个桥臂模块用于构成逆变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轴与电容模组、功率模组和交流输出接口安装孔中任一个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投影均不重叠,有利于减小动力总成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值。控制器容纳腔与电机容纳腔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沿第三方向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电机控制器和电机在第三方向上的总尺寸值变小。电机定子固定嵌套于电机容纳腔中,本方案使得控制器容纳腔与电机容纳腔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没有完全重叠,可为控制器容纳腔下方设置其他部件或者装置提供空间,提升动力总成的空间利用率。

63、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车本体、车轮和如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或如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所述电机或所述动力总成用于驱动所述车轮,所述车本体用于固定所述电机或所述动力总成,所述电机或所述动力总成中所述电机端盖的所述导油筋的所述一端沿重力方向的高度低于所述导油筋的另一端的高度,其中所述导油筋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导油筋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导油筋的长度方向排列。

6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油的流动受到重力的影响,冷却油从导油筋的另一端流向导油筋的一端,且导油筋的一端与电机轴孔相连接。当电机应用于电动车辆场景下,需要设置导油筋的另一端沿重力方向的高度高于导油筋的一端的高度,相当于导油筋的另一端沿重力方向高于导油筋的一端,使得冷却油在导油筋与电机轴孔之间的流动路径顺应重力方向,有利于减小流阻。将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或如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应用于电动车辆,有利于提升电动车辆的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