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电容管理应用,具体涉及一种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充放电电路及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1、电容,尤其是超级电容作为新型的储能设备,具有比传统电池更加进步的优点,比如功率高、充电速度快、放电电流大、循环使用寿命长,深度充放电循环使用次数可达1-50万次,没有“记忆效应”、不污染环境等,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
2、电容的充放电管理方式主要是恒压充电和恒流放电,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将多个电容器串联/并联起来使用。电容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放电电路通常采用的集成模块的内部结构和参数往往已经固定,难以更改,因此同一型号同一规格的集成模块在进行充电时,充电过程的参数(如充电电压、速度等)基本也已经固定,导致难以对电容的充电过程的参数进行灵活设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充放电电路及供电电路,用于解决现有的电容充放电电路难以对电容的充电过程的参数进行灵活设置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包括用于与待充电电容并联的充电分压支路;所述充电分压支路上串接有至少两个充电分压电阻;
3、所述充电分压电阻之间设有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充电分压节点,以将所述充电分压节点处的电信号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充电电压并传输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待充电电容输出的电压。
4、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设置及监测端连接的电流调节电阻,以将所述电流调节电阻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设置及监测端的设定电压源所产生的电流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电流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充电电流并传输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待充电电容输出的电流。
5、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容中间连接支路,用于将两组串联且电容值差异小于设定阈值的待放电电容之间的电压值反馈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容中间连接端,以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电容中间连接端对应的电量均衡电路进行两组待放电电容之间的电压均衡。
6、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与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连接的放电分压支路;所述放电分压支路至少包括两个放电分压电阻;
7、所述放电分压支路的放电分压电阻间设有用于与电容放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放电分压节点,以将所述放电分压节点处的电信号通过电容放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放电电压并传输至电容放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放电负载输出的电压。
8、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串设在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放电负载的回路上的防反冲电路;所述防反冲电路包括二极管。
9、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串设在待放电电容与电容放电模块所在的回路上的第一滤波电路,以维持待放电电容向电容放电模块传输的直流放电电压。
10、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设置在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放电负载所在的回路上的第二滤波电路,以维持电容放电模块的直流输出电流。
11、进一步地,还包括充电指示支路;所述充电指示支路包括用于在不同的电压水平下变换状态的指示器件,所述指示器件还用于串设在充电电压源与电容充电模块所在的回路上。
12、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充电分压支路的充电分压电阻以及充电分压电阻之间的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充电分压节点的设置,能够利用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及其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的功能,使得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能够向待充电电容输出能够通过改变充电分压电阻的阻值灵活设置的电压,由此能够对恒压充电时的充电电压进行灵活设置,从而适应不同电容的充电电压需求。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容充放电电路,包括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电容充电模块和电容放电模块;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包括用于与待充电电容并联的充电分压支路;所述充电分压支路上串接有至少两个充电分压电阻;
14、所述充电分压电阻之间设有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充电分压节点,以将所述充电分压节点处的电信号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充电电压并传输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待充电电容输出的电压。
15、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设置及监测端连接的电流调节电阻,以将所述电流调节电阻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设置及监测端的设定电压源所产生的电流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电流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充电电流并传输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待充电电容输出的电流。
16、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电容中间连接支路,用于将两组串联且电容值差异小于设定阈值的待放电电容之间的电压值反馈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容中间连接端,以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电容中间连接端对应的电量均衡电路进行两组待放电电容之间的电压均衡。
17、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与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连接的放电分压支路;所述放电分压支路至少包括两个放电分压电阻;
18、所述放电分压支路的放电分压电阻间设有用于与电容放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放电分压节点,以将所述放电分压节点处的电信号通过电容放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放电电压并传输至电容放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放电负载输出的电压。
19、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串设在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放电负载的回路上的防反冲电路;所述防反冲电路包括二极管。
20、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串设在待放电电容与电容放电模块所在的回路上的第一滤波电路,以维持待放电电容向电容放电模块传输的直流放电电压。
21、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设置在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放电负载所在的回路上的第二滤波电路,以维持电容放电模块的直流输出电流。
22、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充电指示支路;所述充电指示支路包括用于在不同的电压水平下变换状态的指示器件,所述指示器件还用于串设在充电电压源与电容充电模块所在的回路上。
23、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容充放电电路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充电分压支路的充电分压电阻以及充电分压电阻之间的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充电分压节点的设置,能够利用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及其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的功能,使得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能够向待充电电容输出能够通过改变充电分压电阻的阻值灵活设置的电压,由此能够对恒压充电时的充电电压进行灵活设置,从而适应不同电容的充电电压需求。
2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包括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电容充电模块和电容放电模块;或者,包括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两组电容,所述电容在放电状态下为待放电电容,在充电状态下为待充电电容;所述两组电容串联且电容值差异小于设定阈值;
25、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包括用于与待充电电容并联的充电分压支路;所述充电分压支路上串接有至少两个充电分压电阻;所述充电分压电阻之间设有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充电分压节点,以将所述充电分压节点处的电信号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充电电压并传输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待充电电容输出的电压。
26、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设置及监测端连接的电流调节电阻,以将所述电流调节电阻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充电电流设置及监测端的设定电压源所产生的电流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电流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充电电流并传输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待充电电容输出的电流。
27、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电容中间连接支路,用于将两组串联且电容值差异小于设定阈值的待放电电容之间的电压值反馈至电容充电模块的电容中间连接端,以通过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电容中间连接端对应的电量均衡电路进行两组待放电电容之间的电压均衡。
28、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与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连接的放电分压支路;所述放电分压支路至少包括两个放电分压电阻;
29、所述放电分压支路的放电分压电阻间设有用于与电容放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放电分压节点,以将所述放电分压节点处的电信号通过电容放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转换得到对应放电电压并传输至电容放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作为向放电负载输出的电压。
30、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串设在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放电负载的回路上的防反冲电路;所述防反冲电路包括二极管。
31、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串设在待放电电容与电容放电模块所在的回路上的第一滤波电路,以维持待放电电容向电容放电模块传输的直流放电电压。
32、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用于设置在电容放电模块的电压输出端与放电负载所在的回路上的第二滤波电路,以维持电容放电模块的直流输出电流。
33、进一步地,电容充放电模块应用电路还包括充电指示支路;所述充电指示支路包括用于在不同的电压水平下变换状态的指示器件,所述指示器件还用于串设在充电电压源与电容充电模块所在的回路上。
34、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供电电路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充电分压支路的充电分压电阻以及充电分压电阻之间的用于与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连接的充电分压节点的设置,能够利用电容充电模块的反馈输入端及其对应的反馈调节电路的功能,使得电容充电模块的电能输出端能够向待充电电容输出能够通过改变充电分压电阻的阻值灵活设置的电压,由此能够对供电电路中的电容进行恒压充电时的充电电压进行灵活设置,从而适应不同电容的充电电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