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因为必须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连接充电线的缺点而备受用户诟病;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手机必须平放在发射线圈上侧,而且对多台手机同时充电时,各手机分别平放在对应的发射线圈上侧,一台手机对应一个发射线圈,所以其占用的面积较大,而且还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手机内设置的接收线圈及控制电路占用手机内部空间较大及其内置接收线圈发热而造成手机过热等缺点;为此,近期开发人员转而开发了一种叫接触式无线充电的新充电方案,其原理是给手机配一只手机保护套,该手机保护套的背部设置正负输入电触点与外露于充电器表面的正负输出电触点相配,手机保护套的正负输入电触点与插在手机充电插孔中的充电插头电连接,使用时只需将带上手机保护套的手机直接放在充电器表面使手机保护套背部的输入电触点与充电器的输出电触点相接触即可实现无线充电,其结果是装上手机保护套后的手机总体积增大;这种接触式无线充电器其实质原理与线充的相同,只是在充电器与手机保护套之间用触点代替了充电线。
[0003]因为手机一般由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构成,手机屏幕所在的面为前面,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最大,其它面的面积远小于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上述现有接触式充电器在使用时手机前侧面(也就是屏幕所在的平面)向上(即手机屏幕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手机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面积最大,手机充电装置占用桌面面积也大,从而这种接触式无线充电方案存在占用面积大的问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手机容易放反而使正负输出电触点与正负输入电触点接反,从而向手机内输入反向电压使手机重启甚至损坏手机内部元件。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器中存在的占用面积大、正负极容易接反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占用面积小、可以防止电压接反的手机充电装置及其手机。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手机下侧的第一输入电极的第一输出电极,在所述本体的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所述手机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的第二输出电极,所述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分别与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电连接,所述本体上设有支撑住所述手机背部的靠板;充电电源的电力经所述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以及手机的第一输Λ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后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0006]所述本体底部设有向前伸出并支撑住台面的支撑部以防止手机充电装置在手机重力作用下向前翻。
[0007]所述本体内设有将市电电力转变成充电电源的电子电路。
[0008]所述本体后部设有横截面为燕尾形的燕尾槽或横截面为Τ形的Τ形槽,所述燕尾槽或Τ形槽与枢接在点烟插头上的横截面为燕尾形的燕尾摆杆或横截面为Τ形的Τ形摆杆相配;使手机充电装置可以用于车载充电。
[0009]所述点烟插头内设有将车载电力转变成充电电源的电子电路。
[0010]在所述本体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前凸台,所述第一输出电极设置在该第一前凸台上;所述本体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二前凸台,所述第二输出电极设置在该第二前凸台上。
[0011]所述第一输出电极与第一前凸台之间和所述第二输出电极与第二前凸台之间分别设有弹簧。
[0012]一种与上述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手机,包括外壳、显示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外露于所述外壳下侧,而所述第二输入电极外露于所述外壳右侧,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分别与所述外壳内的充电电路电连接;充电时,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电连接而将充电电力送入手机内部的充电电路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0013]所述第一输入电极与所述外壳下侧持平,所述第二输入电极与所述外壳右侧持平。
[0014]所述第二输入电极经手机背部延伸至所述外壳左侧而构成所述外壳的中部金属壳,该中部金属壳作为手机外壳的一部分。
[0015]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手机充电时是侧向放置在所述手机充电装置中,所以手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较小,该手机充电装置占用的面积也可以较小,而且只要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设置的位置得当,则当手机放置的方向不正确时,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无法同时分别与第一输出电极和第二输出电极接触,所以不会向手机的第一输入电极和第二输入电极提供反方向电压。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充电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18]图2是与图1实施例的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一种手机的立体外观图。
[0019]图3是与图1实施例的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另一种手机的立体外观图。
[0020]图4是图2中的手机在图1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1]图5是图3中的手机在图1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图6是两部图3中的手机在图1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中同时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图7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充电装置用于车载充电时的实施例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外观图。
[0024]图8是与图7所述手机充电装置配套使用的点烟插头的立体外观图。
[0025]图9是将图7与图8两大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外观图。
[0026]图10是图3中的手机在图9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7]图11是图2中的手机在图9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8]图12是两部图3中的手机在图9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同时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9]图13是图9所示的手机充电装置经改进后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30]图14是图2中的手机在图13所示手机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31]图中1、本体,11、靠板,12、支撑部,21、第一输出电极,22、第二输出电极,911、第一输入电极,912、第二输入电极,913、屏幕,921、第一输入电极,922、第二输入电极,923、924、绝缘体,925、金属套,91、92、手机,3、本体,31、靠板,41、第一输出电极,42、第二输出电极,51、点烟插头,52、T形摆杆,6、本体,61、靠板,71、第一前凸台,72、第二前凸台,81、第一输出电极,82、第二输出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实施例一,见图1,所述手机充电装置,包括本体1、第一输出电极21和第二输出电极22,其中在本体1的左下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一输出电极21,在本体1的右上部位处设有向前伸出的第二输出电极22,本体的下部向前伸出有支撑部12,本体后部向上伸出靠板11 ;第一输出电极21和第二输出电极22分别与设置在本体1内的充电电源的正负输出电极电连接,该充电电源为将市电电力转换成充电电力的电子电路。
[0033]实施例二,见图2,它是与实施例一配套使用的手机的立体外观图,该手机包括外壳、显不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911和第二输入电极912,其中屏幕913为所述显不部分,手机的其它部分未标出;从图2中可见,第一输入电极911外露于手机外壳的下侧且与该下侧表面持平,第二输入电极912外露于手机外壳的右侧且与该右侧表面持平,第一输入电极911和第二输入电极912分别与手机外壳内的充电电路电连接。
[0034]实施例三,见图3,它是与实施例一配套使用的手机的立体外观图,该手机包括外壳、显不部分、电路部分、可充电电池、第一输入电极921和第二输入电极922,手机的其它部分未标出;从图3中可见,第一输入电极921外露于手机外壳的下侧而且第一输入电极921横跨整个手机的下侧,第二输入电极922外露于手机外壳的右侧,而且第二输入电极922经手机背部延伸至手机外壳的左侧而构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