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门的框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3887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带门的框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的门将开口封闭的带门的框体。



背景技术:

当前,使用一种将在箱体形成的开口利用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的门封闭的带门的框体。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将在门形成的钩与在箱体形成的凸部进行钩挂而维持由门将开口封闭的状态的结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实现了由门将开口封闭的状态的稳定的维持、门的开闭动作的容易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214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如上所述的带门的框体,存在对箱体的薄型化的要求。另外,针对带门的框体,要求一种能够兼顾由门将开口封闭的状态的稳定的维持、门的开闭的顺滑化的构造。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带门的框体,该带门的框体即使在将箱体薄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兼顾由门将开口封闭的状态的稳定的维持、门的开闭的顺滑化。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箱体,其在一面形成有开口;以及门,其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地支撑于箱体,将开口进行封闭,在箱体之中的从开口侧向里侧延伸的壁的内侧形成凸部,门具有:钩部,其在将开口封闭的状态下,位于与凸部相比的箱体的里侧,钩挂于凸部而限制门打开;以及弯曲部,其在由门将开口封闭的状态下,沿从形成有凸部的壁面远离的方向延伸,弯曲部在门的开闭动作时,伴随钩部跨越凸部的动作而进行弯曲。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带门的框体取得下述效果,即,即使在将箱体薄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兼顾由门将开口封闭的状态的稳定的维持、门的开闭的顺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带门的框体的外观斜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沿图2所示的a-a线观察的矢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从底面侧对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进行观察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钩体的斜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从门主体的表面侧对门进行观察的图,且为表示将门主体和钩体分解后的状态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沿图7所示的b-b线的矢向剖视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钩体向门主体的安装顺序的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钩体向门主体的安装顺序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门打开时的、钩体的动作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门打开时的、钩体的动作的图。

图13是对比例涉及的带门的框体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带门的框体的外观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将图14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中的图14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中的钩体的斜视图。

图18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钩体向门主体的安装顺序的图。

图19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钩体向门主体的安装顺序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将图14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门打开时的、钩体及弯曲部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带门的框体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带门的框体的外观斜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沿图2所示的a-a线观察的矢向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带门的框体1具有:箱体2,其在一面形成有开口2a;以及门3,其将开口2a进行封闭。箱体2整体呈长方体形状,开口2a在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在箱体2形成有将开口2a包围的第1壁21、第2壁22、第3壁23以及第4壁24。第1壁21、第2壁22、第3壁23以及第4壁24从开口2a向箱体2的里侧延伸。

箱体2将门3支撑为能够以跨过第3壁23及第4壁24之间的旋转轴10为中心而进行旋转。门3通过以旋转轴10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能够移动至将开口2a封闭的位置和将开口2a开放的位置。在由门3将开口2a封闭的状态下,在与门3的远离旋转轴10的自由端相对的第1壁21的内侧,形成有凸部25。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从底面侧对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1进行观察的分解斜视图。门3具有门主体31和钩体32。门主体31呈将箱体2的开口2a封闭的板状形状。在将开口2a封闭的状态下,将门主体31之中的朝向外侧的一面设为表面31a,将朝向内侧的一面设为背面31b。钩体32支撑于门主体31的背面31b。在门主体31的表面31a侧,形成有用于在打开门3时钩挂手指的钩挂部31d。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钩体32的斜视图。在钩体32形成有钩部33,该钩部33在由门3将开口2a封闭的状态下位于与在箱体2的第1壁21形成的凸部25相比的里侧,且钩挂于凸部25。钩体32具有从钩部33向门主体31延伸的钩支撑部34。

钩体32具有弹性部35,该弹性部35从钩支撑部34之中的成为门主体31侧的端部向在由门3将开口2a封闭的状态下与开口2a平行且从形成有凸部25的第1壁21的壁面进行远离的方向延伸。弹性部35是在将门3打开时进行弯曲的弯曲部。

在钩支撑部34和弹性部35的连接部分,形成与弹性部35相比向门主体31侧凸出的支点部37。由于支点部37向门主体31侧凸出,因此在弹性部35和门主体31之间设置有间隙。弹性部35形成得比钩支撑部34长,且形成得比钩支撑部34薄,因此与钩支撑部34相比容易进行弹性变形。如图6所示,也可以为了使弹性部35更容易进行弹性变形而形成开口。通过向弹性部35形成开口,从而也能够实现材料的削减。

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从门主体31的表面31a侧对门3进行观察的图,且为表示将门主体31和钩体32分解后的状态的图。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沿图7所示的b-b线的矢向剖视图。在门主体31的背面31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从两侧将钩体32的弹性部35夹住的支撑壁36。支撑壁36沿从第1壁21朝向第2壁22的方向、即与旋转轴10垂直的方向延伸。在支撑壁36,形成有向相对的支撑壁36侧凸出的分离限制部38。在分离限制部38和门主体31的背面31b之间设置有间隙。

钩体32的弹性部35被插入至门主体31和分离限制部38之间。分离限制部38从门主体31隔着弹性部35的相反侧与弹性部35抵接,限制弹性部35沿从门主体31分离的方向进行移动。分离限制部38形成得比弹性部35的整体长度短,从弹性部35之中的钩支撑部34侧的端部起以固定的范围与弹性部35相对,不从钩支撑部34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起以固定的范围与弹性部35相对。

在支撑壁36之中的在由门3将开口2a封闭的状态下成为第1壁21侧的端部、且为与门主体31的连接部分处,形成有向旋转轴10侧凹入的凹部36a。凹部36a是对钩体32的支点部37进行支撑的门侧支撑部。

在弹性部35,在与分离限制部38相对的部分处形成有向分离限制部38侧凸出的第1弹性部凸部35a。在弹性部35之中的与第1弹性部凸部35a相比的旋转轴10侧的位置处,形成有向门主体31侧凸出的第2弹性部凸部35b。另外,在门主体31,形成有在与第2弹性部凸部35b相比的钩支撑部34侧向弹性部35侧凸出的门主体侧凸部31c。通过将第2弹性部凸部35b钩挂于门主体侧凸部31c,从而对钩体32向钩支撑部34侧移动而从门主体31脱离的情况进行限制。

下面,对钩体32向门主体3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9、10是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钩体32向门主体31的安装顺序的图,且为沿图7所示的c-c线观察的矢向剖视图。首先,如图9所示,从第2弹性部凸部35b侧起将钩体32向在门主体31处形成的支撑壁36的彼此之间进行插入。此时,弹性部35向门主体31与分离限制部38的间隙进行插入。

如果将钩体32插入至支撑壁36的彼此之间,则在门主体31形成的门主体侧凸部31c与在钩体32形成的第2弹性部凸部35b抵接。如果进一步将钩体32按入,则如图10所示,为了使第2弹性部凸部35b跨越门主体侧凸部31c,弹性部35进行弹性变形。为了使弹性部35的弹性变形顺滑地进行,第2弹性部凸部35b与门主体侧凸部31c的抵接面优选为形成有切口的锥形面。

如果第2弹性部凸部35b跨越了门主体侧凸部31c,则弹性部35从弹性变形复原,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钩体32的安装完成。在钩体32安装于门主体31的状态下,支点部37嵌入且支撑于在支撑壁36形成的凹部36a。在钩体32安装于门主体31的状态下,在钩体32向分离限制部38侧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分离限制部38与钩体32在第1弹性部凸部35a部分处抵接。

下面,对将带门的框体1的门3打开时的钩体3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1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将图1所示的带门的框体1的门3打开时的钩体32的动作的图。在为了打开门3而将门主体31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为了使钩部33跨越凸部25,钩部33部分试图沿箭头e所示的方向进行移动。

由于钩部33部分试图沿箭头e所示的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对钩支撑部34施加以支点部37为中心而沿箭头f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的力。由于对钩支撑部34施加有旋转的力,因此如图12所示,弹性部35以向门主体31侧凸出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从而钩部33能够跨越凸部25,能够将门3打开。为了使弹性部35以向门主体31侧凸出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在门主体31和弹性部35之间需要间隙。

下面,关于对比例涉及的带门的框体进行说明。图13是对比例涉及的带门的框体100的剖视图。在对比例涉及的带门的框体100中,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带门的框体1相同地,在形成有开口102a的箱体102处,可旋转地支撑有将开口102a进行封闭的门103。

在对比例涉及的带门的框体100中,在门103没有设置钩体,钩支撑部134直接形成于门主体131的背面131b。在带门的框体100中,在将门103打开时,为了使在钩支撑部134的前端形成的钩部133跨越在箱体102形成的凸部125,需要钩支撑部134自身进行弯曲。在这里,为了使钩支撑部134顺滑地进行弯曲,钩支撑部134需要一定程度以上的长度。在钩支撑部134过短的情况下,为了使钩支撑部134进行弯曲而需要较大的力,妨碍门103的顺滑的开闭。

然而,在门主体131的背面131b直接形成的钩支撑部134的长度x2无法比带门的框体100的厚度y2更长。因此,为了确保钩支撑部134顺滑地进行弯曲的长度x2,有时会妨碍带门的框体100的薄型化。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带门的框体1中,在门3的开闭时使钩体32的弹性部35进行弯曲,而不是使钩支撑部34进行弯曲。如图3所示,弹性部35是与箱体2的开口2a平行地进行延伸的,因此能够与带门的框体1的厚度y1无关地决定长度z1。另外,由于无需使钩支撑部34进行弯曲,因此能够与带门的框体1的厚度y1相配合地使钩支撑部34变短。因此,即使在将弹性部35的长度z1设定为弹性部35容易顺滑地进行弯曲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厚度y1而实现带门的框体1的薄型化。例如,在工作机械的操作板面中,在对usb连接口或者外部存储介质的插入口进行覆盖的罩部采用带门的框体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薄型化而实现设计性及功能性的提高。

另外,由于如果将钩体32插入至在门主体31的背面31b形成的支撑壁36之间,就能够将钩体32安装至门主体31,因此能够实现门3的组装的容易化。

另外,由于门主体31与钩体32是分体形成的,因此在钩体32破损的情况下,只要更换钩体32就能够实现门3的再利用,能够抑制修理费用。另外,能够将门主体31和钩体32以不同的材料而形成。因此,对箱体2的内部进行保护的门主体31能够由强度及耐久性好的材料而形成,需要将弹性部35进行弯曲的钩体32能够由弯曲性好的材料而形成。

另外,通过在弹性部35形成第1弹性部凸部35a,从而能够将分离限制部38与弹性部35抵接的部分规定为第1弹性部凸部35a部分。通过第1弹性部凸部35a与分离限制部38进行抵接,由此能够使第2弹性部凸部35b抵接于门主体31的背面31b,其结果,能够防止第2弹性部凸部35b跨越门主体侧凸部31c而钩体32从门主体31脱落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第1壁21形成凸部25,将钩体32设置为弹性部35从第1壁21向第2壁22进行延伸,但也可以在第3壁23或者第4壁24形成凸部25。在该情况下,只要将钩体32设置为弹性部35从第3壁23向第4壁24进行延伸,构成为钩部33钩挂于凸部25即可。

另外,门主体31及开口2a的形状不限于所例示的长方形形状。门主体31的形状可以采用包含圆形、椭圆形以及除长方形以外的多边形在内的各种形状。

另外,虽然图示了箱体2具有与开口2a相对的底面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没有底面的筒状形状的箱体2。

实施方式2.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带门的框体的外观斜视图。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将图14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图16是实施方式2中的图14所示的带门的框体的剖视图。此外,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带门的框体51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在形成有开口2a的箱体2处,能够以旋转轴10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地支撑有将开口2a进行封闭的门53。门54具有钩体82和呈长方形形状而将开口2a封闭的门主体81。

在门主体81形成有贯通槽81c,该贯通槽81c以向形成有凸部25的第1壁21侧开放的折返形状而从表面81a贯通至背面81b。贯通槽81c也可以描述为在俯视观察时呈“コ”字形状。在本实施方式2中,门主体81之中的由贯通槽81c包围的区域成为在门53的开闭时进行弯曲的弯曲部81d。弯曲部81d在由门53将开口2a封闭的状态下与开口2a平行地延伸。在门主体81的背面81b形成的支撑壁36形成于隔着贯通槽81c的两侧。

图17是实施方式2中的钩体82的斜视图。钩体82被插入至支撑壁36之间而被安装于门主体81。在钩体82形成有钩部83,该钩部83在由门53将开口2a封闭的状态下位于与在箱体2的第1壁21形成的凸部25相比的里侧,且钩挂于凸部25。钩体82具有从钩部83向门主体81延伸的钩支撑部84。

钩体82具有延伸设置部85,该延伸设置部85从钩支撑部84之中的成为门主体81侧的端部向与开口2a平行且从形成有凸部25的第1壁21的壁面进行远离的方向而延伸。延伸设置部85与弯曲部81d相对。在延伸设置部85,形成有沿从门主体81进行远离的方向凸出的肋85a。

在钩支撑部84和延伸设置部85的连接部分,形成与延伸设置部85相比向门主体81侧凸出的支点部87。由于支点部87向门主体81侧凸出,因此在延伸设置部85和门主体81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延伸设置部35,在形成有钩支撑部84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向门主体81侧凸出的延伸设置部凸部85b。延伸设置部凸部85b与门主体81的弯曲部81d之中的成为贯通槽81c的折弯部分侧的端部进行抵接。

另外,在门主体81,形成有在与延伸设置部凸部85b相比的钩支撑部84侧向延伸设置部85侧凸出的门主体侧凸部81e。通过将延伸设置部凸部85b钩挂于门主体侧凸部81e,从而对钩体82向钩支撑部84侧移动而从门主体81脱离的情况进行限制。

下面,对钩体82向门主体8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8、19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钩体82向门主体81的安装顺序的图。首先,如图18所示,从成为钩支撑部84的相反侧的端部起将钩体82向在门主体81处形成的支撑壁36的彼此之间进行插入。此时,延伸设置部85向门主体81与分离限制部38的间隙进行插入。

如果将钩体82插入至支撑壁36的彼此之间,则在门主体81形成的门主体侧凸部81e与在钩体82形成的延伸设置部凸部85b抵接。如果进一步将钩体82按入,则如图19所示,为了使延伸设置部凸部85b跨越门主体侧凸部81e,弯曲部81d进行弹性变形。为了使弯曲部81d的弹性变形顺滑地进行,延伸设置部凸部85b与门主体侧凸部81e的抵接面优选为形成有切口的锥形面。

如果延伸设置部凸部85b跨越了门主体侧凸部81e,则弯曲部81d从弹性变形复原,成为图16所示的状态,钩体82的安装完成。在钩体82安装于门主体81的状态下,支点部87嵌入且支撑于在支撑壁36形成的凹部36a。

下面,对将带门的框体51的门53打开时的钩体82及弯曲部81d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将图14所示的带门的框体51的门53打开时的钩体82及弯曲部81d的动作的图。

如果为了打开门53而将门主体81进行旋转,则为了使钩部83跨越凸部25,会对钩支撑部84施加以支点部87为中心而沿箭头g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的力。由于对钩支撑部84施加有旋转的力,因此如图20所示,弯曲部81d被延伸设置部凸部85b按压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将门53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门53的开闭时使与箱体2的开口2a平行地延伸的弯曲部81d进行弯曲,而不是使钩支撑部84进行弯曲。因此,即使在将弯曲部81d的长度设定为弯曲部81d容易顺滑地进行弯曲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带门的框体51的厚度而实现薄型化。

另外,由于如果将钩体82插入至在门主体81的背面81b形成的支撑壁36之间,就能够将钩体82进行安装,因此能够实现门53的组装的容易化。

另外,由于门主体81与钩体82是分体形成的,因此在钩体82破损的情况下,只要更换钩体82就能够将门53再利用,因此能够抑制修理费用。另外,能够将门主体81和钩体82以不同的材料而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第1壁21形成凸部25,将钩体82设置为使延伸设置部85从第1壁21向第2壁22进行延伸,但也可以在第3壁23或者第4壁24形成凸部25。在该情况下,只要在门主体81形成以向第3壁23侧或者第4壁24侧开放的方式进行折返的形状的贯通槽81c即可。另外,只要将钩体82设置为延伸设置部85从第3壁23向第4壁24进行延伸,构成为钩部83钩挂于凸部25即可。

另外,门主体81及开口2a的形状不限于所例示的长方形形状。门主体31的形状可以采用包含圆形、椭圆形以及除长方形以外的多边形在内的各种形状。

另外,虽然图示了箱体2具有与开口2a相对的底面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没有底面的筒状形状的箱体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的说明中,着眼于将门打开时而说明了弯曲部进行弯曲的情况,但在将门关闭时,为了跨越凸部25,弯曲部也会进行弯曲。

以上的实施方式示出的结构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既能够与其他公知的技术进行组合,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标号的说明

1带门的框体,2箱体,2a开口,3门,10旋转轴,21第1壁,22第2壁,23第3壁,24第4壁,25凸部,31门主体,31a表面,31b背面,31c门主体侧凸部,31d钩挂部,32钩体,33钩部,34钩支撑部,35弹性部(弯曲部),35a第1弹性部凸部,35b第2弹性部凸部,36支撑壁,36a凹部(门侧支撑部),37支点部,38分离限制部,51带门的框体,53门,81门主体,81a表面,81b背面,81c贯通槽,81d弯曲部,81e门主体侧凸部,82钩体,83钩部,84钩支撑部,85延伸设置部,85a肋,85b延伸设置部凸部,87支点部,100带门的框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