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摸按键及触摸信号处理方法、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74699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摸按键及触摸信号处理方法、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摸按键。本发明同时还涉及一种触摸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机械式按键相比,触摸感应按键不仅美观,而且耐用、寿命长。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按键控制,用户只要轻轻触摸碰触按键就可以实现设备的开关控制、量化调节以及方向控制等功能。目前,触摸按键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DVD、洗衣机、电磁炉等消费类产品中。

一般情况下,利用触摸按键芯片内的比较器特性,结合外部一个电容传感器,构造一个简单的振荡器,针对传感器上电容的变化,频率对应发生变化,然后利用内部的计时器来测量出该变化,从而达到响应触摸功能的实现。在电路板PCB上构建的触摸按键,电容式触摸感应按键实际上只是PCB上的一块“覆金属焊盘”,触摸按键与周围的“地信号”构成一个感应电容,当手指靠接触触摸面板时,会干扰电场,从而引起电容等介电常数相应变化,然后判断介电常数的变化值是否达到阈值来响应该操作。

现有技术中,触摸按键由于美观、操作方便而越来越多被应用在电子产品中,其原理为实时检测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是否存在变化,据此判断用户是否对触摸面板进行了操作以及操作的是哪个触摸按键。相应地,通过判断单个按键的响应值大小或其变化量大小,设备能够确定是否应响应用户该触摸操作。

目前,触摸按键的感应区域(面板)均是面朝触摸面板的界面安装或贴合在按键膜上。厂商在触摸界面的面板上标记了按键符号后,用户可以清晰的识别出按键面板的按键位置,并直接通过手指对设备进行触摸操作。然而,在当触摸按键布局紧凑而用户手指的触摸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误触的产生。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容易导致误操作产生的触摸按键的示意图,该示意图以按键A和按键B这2个按键为例,当用户手指触摸按键面板的按键位置(a)时,按键板的信号检测单元检测到感应面板(b)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若该变化值大于预设的阈值,则触摸按键响应该触摸操作。当用户手指触摸两个相邻按键之间的区域C时,由于手指存在一定的宽度,可能使这按键位置(a)和按键位置(b)产生变化,且变化值有可能大于预设的阈值,当按键板的信号检测单元检测到这两个按键的感应面板的介电常数变化值均大于预设阈值时,这两个按键同时响应操作,这样导致了按键误操作的产生,影响用户使用,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由此可见,如何防止触摸按键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因为用户的触摸面积较大而导致误操作的发生,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摸按键,以防止触摸按键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因为用户的触摸面积较大而导致误操作的发生,该触摸按键包括触摸面板和感应面板,所述感应面板的各感应区域与所述触摸面板的各个按键区域一一对应,所述触摸按键还包括导电屏蔽层,其中,

所述导电屏蔽层位于所述感应面板与所述触摸面板之间,且分布于所述感应区域周围。

优选的,所述触摸按键还包括:

所述导电屏蔽层通过所述感应面板与所述触摸按键的地网络连接。

优选的,所述感应面板具体为PCB电路板,还包括:

所述感应区域为通过PCB layout方式在所述PCB电路板表面绘制的独立区域,

或,所感应区域为通过在所述PCB电路板表面绘制的用于设置检测焊盘的焊点位置;

其中,各所述感应区域之间相互隔离。

优选的,所述导电屏蔽层粘附于所述触摸面板面向所述感应面板的一面,还包括:

当所述感应区域为所述独立区域时,所述导电屏蔽层、所述感应面板与所述触摸面板存在间隙;

当所述感应区域为所述焊点位置时,所述触摸按键还包括检测焊盘,所述焊点位置的检测焊盘与该焊点位置对应的按键区域之间设有导电弹性部件。

优选的,所述按键面板由不导电材料制成;所述导电屏蔽层至少由以下部分组成:

导电膜、导电板以及导电ITO。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触摸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的触摸按键中,该方法包括:

按照预设的周期,获取所述感应面板各所述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

当根据所述介电常数确定所述感应区域的产生触摸信号时,判断所述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

若是,输出所述感应区域对应的按键区域的键值,或执行所述按键区域对应的操作;

若否,清除所述触摸信号。

优选的,当根据所述介电常数确定所述感应区域的产生触摸信号时,判断所述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具体为:

判断所述感应区域在当前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相对于所述感应区域在上一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是否发生变化;

若是,将发生变化的介电常数的数值作为所述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触发阈值。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触摸信号处理装置,应用于前述的触摸按键中,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按照预设的周期,获取所述感应面板各所述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

判断模块,当根据所述介电常数确定所述感应区域的产生触摸信号时,判断所述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

处理模块,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输出所述感应区域对应的按键区域的键值或执行所述按键区域对应的操作,以及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清除所述触摸信号。

优选的,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感应区域在当前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相对于所述感应区域在上一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是否发生变化;

若是,将发生变化的介电常数的数值作为所述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触发阈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该触摸按键包括触摸面板和感应面板,感应面板的各感应区域与触摸面板的各个按键区域一一对应,该触摸按键还包括导电屏蔽层,该导电屏蔽层位于感应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且分布于感应区域周围。通过应用该触摸按键,可以防止触摸按键在用于的使用过程中因为用户的触摸面积较大而导致误操作的发生,提高触摸控制的准确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容易导致误操作产生的触摸按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摸按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摸按键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摸按键的构造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摸信号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摸信号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摸信号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按键区域 2、感应区域 3、导电屏蔽层 4、按键面板 5、地网络 6、弹性导电结构 7、检测焊盘 8、按键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述,因为用户的触摸面积较大,当用户手指触摸两个相邻按键区域之间的区域时,电场的干扰可能会使两个按键区域对应的感应面板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使这两个按键区域对应的感应面板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会产生按键误响应,从而导致按键误操作,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触摸按键,通过对按键非按键位置的区域进行屏蔽,来减少按键误操作的发生。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摸按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触摸面板、感应面板、和导电屏蔽层,其中,触摸按键中灰色部分为导电屏蔽层,阴影部分为触摸按键的感应面板的感应区域部分,感应区域周边的环状区域为按键面板的按键区域,感应面板的各感应区域与触摸面板的各个按键区域一一对应,该触摸按键的重要特征部件的介绍如下:

(1)导电屏蔽层位于感应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

(2)导电屏蔽层分布于所述感应区域周围。

对于现有的触摸按键,当触摸操作发生于按键面板的按键区域时,由于按键面板的按键区域与感应面板的感应区域一一垂直对应,中间没有导电屏蔽层,不会对按键区域上的电场进行屏蔽,触摸操作带来的外界电场变化会引起感应面板的耦合效应,使感应面板产生介电常数变化,从而可以通过触摸按键确定出具体的按键区域来对该触摸操作发出响应。为了防止用户触摸操作中触摸面积过大,触摸操作对非按键区域进行覆盖时,对其他感应区域造成影响,故在感应面板和触摸面板之间增加了导电屏蔽层,该导电屏蔽层分布于感应区域周围,覆盖了感应区域以外的非感应区域,屏蔽了外界干扰电场面积过大时对触摸按键其他感应区域的影响。

基于本申请所提出的触摸按键,当触摸操作发生于相邻两个按键区域之间的非按键区域时,由于按键面板的非按键区域与感应面板之间有屏蔽层的存在,在有屏蔽层的区域可以将外界电场耦合效应产生的电流等通过地网络释放,外界电场在有屏蔽层的区域不会对感应区域造成影响,检测到感应面板的介电常数变化很小,没有达到按键响应的阈值,故忽略该触摸操作,不对该触摸操作进行响应。

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由于触摸按键的构造不同,在触摸按键中,会存在这触摸按键的按键区域比较密集,或按键区域分布比较稀疏的不同情况,在此根据触摸按键感应面板上按键区域的布局不同,感应区域的分布也不同,因此感应区域周围导电屏蔽层的布局也不相同,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a)当感应面板上具有多个感应区域时,且感应区域分布比较密集时,导电屏蔽层位于感应区域的周围,感应区域周边的非感应区域均覆盖有导电屏蔽层;

b)当感应面板上感应区域分布比较稀疏时,可以为感应区域单独布置导电屏蔽层,感应区域周边的非感应区域上方覆盖有导电屏蔽层,具体以在触摸操作面积过大时,能够屏蔽触摸操作对其他感应区域的影响为准。

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使导电屏蔽层有效地屏蔽掉外界电场,故采取导电屏蔽层通过与感应面板和触摸按键相连的地网络连接的方式,该导电屏蔽层通过焊接或导电结构压合等方式与按键板的地网络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屏蔽网络。当接收到外界电场干扰作用时,导电屏蔽层可以充分与外界电场产生耦合效应,不会对导电屏蔽层下方的感应面板的感应区域发生电场干扰等影响。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触摸按键中的导电屏蔽层至少由导电膜、导电板以及导电ITO等材料组成,导电屏蔽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充分地与外界电场发生耦合效应,使外界干扰电场不能穿过导电屏蔽层对触摸按键的感应区域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屏蔽层可以为一个导电的金属材质的片状物,包括但不限于铝、铜、合金等材质,也可以为一种多种结构的合成物,在不对屏蔽层材质进行创造性改进的情况下,并不会影响本发明中关于屏蔽层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触摸按键的感应面板具体为PCB电路板,该感应面板上具有多个感应区域,感应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也有差异,具体为以下两种:

(1)感应区域是通过PCB layout方式在在PCB电路板表面绘制独立的区域,感应区域之间互相间隔,感应区域互相独立;

(2)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触摸按键往往会在触摸面板下方布置一些LED灯等方式来对按键面板进行标识,来方便用户进行识别选中按键,由此感应面板与按键面板的距离过大,按键面板无法根据外界电场发生效应产生介电常数等变化,当触摸按键的感应面板与按键面板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感应区域所能感知的电场较弱,经过耦合效应产生的介电常数变化很小;另一方面,当在触摸按键中,将感应区域贴合按键区域时,感应区域与触摸按键的按键板之间的距离又会过大,导致触摸操作发生于按键面板的按键位置时,受中间电阻等作用,传递到按键板的电流较弱,从而引起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的变化值较小,影响判断触摸操作的准确性。

因为如上所述的原因,由于感应面板与触摸按键的按键面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了减少由于间隙距离过大导致感应面板感知的电场衰弱,不能有效的感知外界电场变化,所在通过在PCB电路板表面绘制多个独立的隔离的焊盘位置,通过金属弹簧等导电结构与触摸面板接触,感应区域为用于设置检测焊盘的焊点位置。

根据上述两种不同构造的感应区域,相应的,在触摸按键中感应面板、触摸面板及导电屏蔽层之间的构造也不同,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a)当感应区域为独立区域时,导电屏蔽层、感应面板和触摸面板之间都存在着间隙,不直接进行接触;

b)当感应区域为焊点位置时,此时的触摸按键中,感应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间隙的距离过大,为了减少由于间隙距离过大导致电场衰弱触摸按键的感应区域不能有效的感知外界电场变化,该触摸按键还增加了检测焊盘,在焊点位置的检测焊盘与该焊点位置对应的按键区域之间设有导电弹性部件,用于连接焊点位置处的检测焊盘。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触摸按键中的按键面板由不导电的玻璃或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用户无需直接接触按键本体,仅需要触摸下方有感应区域或感应导电结构的按键面板区域即可实现对按键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触摸按键的按键面板中的按键区域为圆形区域,但是包括并不限于圆形,相应的,触摸按键的感应面板的感应区域与按键面板感应区域相对应,包括但不限于圆形区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按键面板按键区域与感应面板感应区域对应的基础上,无论按键面板按键区域与感应面板的感应区域发生任何形状上的变化,不会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通过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该触摸按键包括触摸面板和感应面板,感应面板的各感应区域与触摸面板的各个按键区域一一对应,该触摸按键还包括导电屏蔽层,该导电屏蔽层位于感应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且分布于感应区域周围。通过应用该触摸按键,可以防止触摸按键在用于的使用过程中因为用户的触摸面积较大而导致误操作的发生,提高触摸控制的准确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申请的触摸按键构造,现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摸按键的构造示意图,在本发明提出的触摸按键中,该触摸按键包括按键面板(4),感应面板(8)和导电屏蔽层(3),感应面板(8)的感应区域(2)与按键面板的按键区域(1)一一垂直对应,感应面板位于触摸按键的按键板上,该触摸按键具体有如下特征:

触摸按键的按键面板(4)紧贴于按键膜下方,按键板上通过PCB layout电路板的方式绘制出多个感应区域(2),在触摸界面的按键面板(4)下方与感应面板(8)下方增加导电屏蔽层(3),该导电屏蔽层(3)与按键感应区域(2)的地网络(5)连接,导电屏蔽层(3)位于感应区域(2)的周围,感应区域(2)周边的非感应区域上方覆盖有导电屏蔽层(3)。

在包含上述特征的触摸按键中,触摸按键的感应面板(8)紧贴在触摸界面的按键面板(4)下方,感应面板(8)上通过PCB layout的方式绘制多个感应区域(2)并分别对应不同的按键区域(1),触摸按键的多点检测单元MCU通过这些感应区域(2)可以实时检测各个感应区域附件的介电常数的变化。当按键区域(1)排布较密集时,所对应的感应区域(2)与相邻的感应区域的检测范围可能重叠。通过在触摸界面的按键面板(4)下方与感应面板(8)之间增加导电屏蔽层(3),该屏蔽层通过焊接或导电结构压合等方式与感应面板(8)的地网络(5)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屏蔽网络。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用户手指触摸两个临近按键区域(1)的中间位置,由于屏蔽作用,MCU通过这两个临近的感应区域(2)检测到的介电常数变化值较小,未满足触发操作的阈值,则两个按键均不响应。用户手指触摸一个按键区域(1),由于导电屏蔽层(3)有开孔,该区域无屏蔽作用,MCU通过该感应区域(2)检测到的介电常数变化值较大,当该变化值满足触发操作的阈值,则该按键响应。

如附图4所示,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触摸按键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摸按键具体包括,按键面板(4)、感应面板(8)、检测焊盘(7)、屏蔽层(3)以及金属弹簧(6),在此处的金属弹簧则相当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导电弹性部件,具体的,该触摸按键具体包括如下特征:

A)触摸按键的按键面板(4)紧贴于按键膜下方,按键板上通过PCB电路板表面绘制多个独立的隔离的焊点位置(2),通过金属弹簧等导电结构与触摸面板的触摸区域(1)接触,感应面板(8)的感应区域即焊盘位置(2)分别与按键面板的按键区域(1)一一垂直对应;

B)在触摸界面的按键面板(4)与感应面板(8)之间增加导电屏蔽层(3),该屏蔽层(3)与按键感应面板(8)的地网络(5)连接,导电屏蔽层(3)位于感应区域(2)的周围,感应区域即焊点位置(2)周边的非感应区域上方覆盖有导电屏蔽层(3)。

C)触摸按键的按键区域(1)通过金属弹簧(6)与触摸按键的焊盘位置(2)处的的接检测焊盘(7)连接,一般接收导电装置为焊盘或导电结构压合等装置等。

在包含上述特征的触摸按键中,触摸按键的感应面板(8)距离触摸界面的按键面板(4)下方有一定距离,按键感应区域也可以通过在PCB电路板表面绘制多个独立的隔离的焊盘位置(2),通过金属弹簧(7)等导电结构与触摸界面的面板接触,MCU检测PCB电路板上得焊盘处(2)的介电常数变化,间接的检测了这些导电结构附件的介电常数变化。当按键区域(1)(金属弹簧等导电结构)排布较密集时,相邻按键区域对应的感应区域(2)的检测范围可能重叠。通过在触摸界面的按键面板下方增加导电屏蔽层(3),该导电屏蔽层(3)与金属弹簧(7)等导电结构不接触,该导电屏蔽层(3)通过焊接或导电结构压合等方式与按键板本体的地网络(5)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屏蔽网络。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当用户手指触摸到两个相邻按键之间时,由于导电屏蔽层的屏蔽作用,MCU检测到临近的两个按键介电常数变化量均较小,未满足触发操作的阈值,则两个按键均不响应;由于导电屏蔽层在按键区域(1)有开孔,当用户手指触摸到按键区域(1)时,开孔处无屏蔽作用,MCU检测到该按键检测到的介电常数变化量较大,满足触发操作的阈值,则按键响应。

通过应用本申请以上具体实施例中提出的触摸按键,当感应面板距离按键面板距离较大时,在感应面板上上的感应区域焊点位置处增加了检测焊盘,通过金属弹簧将按键区域的外界电场传递到检测焊盘上,感应面板将自身耦合效应的介电常数变化传递到MCU上,通过MCU来判断是否响应按键操作,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能够减少按键误操作的发生的基础上,还提高了触摸按键的适用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出的触摸按键,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触摸信号处理方法,用以减少用户按键操作触摸面积较大时造成的按键误操作的发生,并对按键多次操作进行确认判断,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触摸信号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前述的触摸按键中,具体步骤为:

步骤501,按照预设的周期,获取感应面板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

记录当前周期内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每隔预设时长的周期后,获取所记录的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

步骤502,当根据介电常数值确定感应区域的产生触摸信号时,判断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

当一个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则确定该感应区域产生了触摸信号,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相邻按键区域的触摸操作也会对非对应的相邻感应区域造成干扰,因此需要对感应区域的收到的触摸操作的电场强度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根据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的变化值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来判断该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

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为了更准确对触摸操作进行判断,避免一些误判断,采用了多个周期相互比较进行判断,具体为:

当感应到介电常数变化时,判断当前介电常数变化值相对于该感应区域在上一个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是否变化,若当前感应区域对应的介电常数变化值相对于该感应区域上一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发生了变化,则将该感应区域相较于上周期的介电常数变化值作为该感应区域的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

若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的变化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则感应区域的该触摸信号强度达到了触发阈值,响应该触摸操作,输出感应区域对应的按键区域的键值,执行按键区域对应的操作。

若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的变化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则认为该触摸信号强度没有达到触摸操作的触发阈值,不响应该操作,并清除该操作。

若发生变化,则进一步判断所述介电常数变化值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

通过应用本申请提出的方案,可以有效地针对触摸按键的触摸操作中对相邻按键区域的干扰,通过判断介电常数的阈值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触摸信号,通过判断介电常数变化值的大小来判断触摸信号的强度是否达到触发阈值,避免了相邻按键区域对其他感应区域的电场干扰。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触摸信号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前述的触摸按键中,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601,获取并记录当前周期内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

通过触摸按键的多点检测单元MCU将一个获取到的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进行记录。

步骤602,判断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是否发生变化,确定发生触摸信号的感应区域;

具体的,将当前周期内各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与上个周期各感应区域对应的介电常数进行比较,将介电常数发生变化的感应区域进行记录,确定介电常数发生变化的感应区域发生了触摸操作,即该感应区域发生了触摸信号。

步骤603,判断触摸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若当前感应区域对应的介电常数变化值相对于该感应区域上一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发生了变化,则将该感应区域相较于上周期的介电常数变化值作为该感应区域的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变化值是否大于触发阈值;

若介电常数变化值小于预设的触发阈值,则表示该触摸信号为无效信号,所对应的触摸操作为无效操作,清除该触摸信号;

若介电常数变化值大于或等于触发阈值,则执行步骤604.

步骤604,响应该感应区域对应的触摸信号;

若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的变化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则感应区域的该触摸信号强度达到了触发阈值,响应该触摸操作,输出感应区域对应的按键区域的键值,执行按键区域对应的操作。

通过应用本申请提出的方案,可以有效地针对触摸按键的触摸操作中对相邻按键区域的干扰,通过判断介电常数的阈值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触摸信号,通过判断介电常数变化值的大小来判断触摸信号的强度是否达到触发阈值,避免了相邻按键区域对其他感应区域的电场干扰。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触摸信号处理装置,应用于前述的触摸按键中,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触摸信号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71,按照预设的周期,获取所述感应面板各所述感应区域的介电常数;

判断模块72,当根据所述介电常数确定所述感应区域的产生触摸信号时,判断所述触摸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

处理模块73,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输出所述感应区域对应的按键区域的键值,或执行所述按键区域对应的操作,当判断结果为否时,清除所述触摸信号。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判断模块72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感应区域在当前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相对于所述感应区域在上一周期输出的介电常数是否发生变化;

若是,将发生变化的介电常数的数值作为所述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触发阈值。

通过应用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在触摸按键在按键区域和感应区域之间增加了导电屏蔽层,当按键操作发生于按键之间的非按键区域时,在导电屏蔽层的作用下,非按键位置相邻的两个感应面板的介电常数变化数值均小于阈值,不会响应该触发操作,通过应用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降低对按键误操作触发的概率,提高触摸控制的准确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硬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硬件产品的按键形状、按键个数等包括但不限于附图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