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通信设备主要是用于作为有线电视机顶盒和Cable modem接入广电网络的通信系统。该通信设备输送信号过程中,通信设备中的线卡坏掉时,需将这块线卡原来的信号切换到备份单板上去,现有的通信设备需要一块背板和一块射频板才能实现信号切换,成本较高,并且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必要提供一种成本低的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包括机柜、置于机柜内的背板、安装在背板上的插卡、安装在机柜内的风扇模块以及电源模块,所述背板上形成有若干插接口,以供安装所述插卡,所述插卡与所述背板呈正交对叉结构连接,以实现数字信号的正交以及射频信号的正交。
进一步的,所述插接口包括形成在背板一侧的横向插接口以及形成在背板另一侧的纵向插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以供风流通过,所述通孔包括上通孔以及下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插卡包括前插卡以及后插卡,所述前插卡对应插接至背板的纵向插接口上,所述后插卡对应插接至背板的横向插接口上,所述前插卡与所述后插卡正交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插卡上设有I/O连接器,I/O连接器与纵向插接口对应连接,所述后插卡上设有FFC/FPC连接器,FFC/FPC连接器与横向插接口对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插卡上设有插头,所述后插卡上设有插口,插头穿过背板的下风道,并对应插入至插口内,以使前插卡与后插卡正交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插卡为十三块线卡,且每一块线卡分别对应插接至背板的纵向插接口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插卡包括两块SMM板以及两块RFIO板,SMM板与RFIO板交替插接至背板的横向插接口上,以使线卡和SMM板之间实现数字信号的正交、以及线卡和RFIO板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的正交。
进一步的,所述机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包括柜体底壁以及形成在所述柜体底壁两侧的柜体侧壁,所述柜体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卡持凸起,用以卡持所述后插卡。
进一步的,所述机柜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安装在两柜体侧壁的顶端面上,所述盖体上设有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通过插卡与所述背板呈正交对叉结构连接,以实现数字信号的正交以及射频信号的正交,以降低成本、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插卡与背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插卡与背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风扇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风扇盒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包括机柜10、置于机柜10内的背板20、安装在背板20上的插卡30、安装在机柜10内的风扇模块40以及电源模块50。
机柜10包括柜体11以及安装在柜体11上的盖体12。所述柜体11包括柜体底壁111以及形成在柜体底壁111两侧的柜体侧壁112,柜体底壁111一端形成有导向凸条(图未示),以供安装风扇模块40,侧壁112上开设有若干卡持凸起1121,以便对插卡30卡持并在插接时导向。盖体12上设有加强筋(图未示),以提高盖体12的稳定性。
背板20垂直地安装在柜体11内,将柜体11分成两段空腔,背板20用于供插卡30插置。请参阅图4,背板20的前后板面上设置有若干插接口21,包括形成在背板20前板面的横向插接口211以及形成后板面的纵向插接口212,以便安装插卡30;背板20上开设有若干通孔22,以供风流通过或前后的插卡30对接。本实施例中,背板20分为上板体区与下板体区,上板体区开设有呈排排列的若干通孔221,可视为上通孔;下板体区开设一通孔222,视为下通孔,下通孔222接近占据整个下板体面积。
请参阅图3、图5,插卡30连接在背板20的前板面与后板面,前后板面的插卡30呈正交对叉结构连接,以实现数字信号的正交以及射频信号的正交。插卡30包括前插卡31以及后插卡32,前插卡31对应插接至背板20后板面的纵向插接口212上,呈纵向插置;后插卡32对应插接至背板20前板面的横向插接口211上,呈横向插置,后插卡32两侧部对应卡设在柜体侧壁112的卡持凸起1121处,前插卡31与后插卡32正交连接,具体地,前插卡31上设有I/O连接器311以及插头312,前插卡31纵向插置在柜体11内的背板20后板面上,I/O连接器311与纵向插接口212对应连接,后插卡32上设有FFC/FPC连接器321以及插口322,后插卡32横向插置在柜体11内的背板20前板面上,FFC/FPC连接器321与横向插接口211对应插接,前插卡31的插头312穿过背板20的下通孔222,并对应插入至后插卡32的插口322内,使前插卡31与后插卡32正交连接。本实施例中,前插卡31为十三块线卡(图4中所示为其中一块线卡的结构示意图),且每一块线卡分别对应插接至背板20的纵向插接口212上,如果一块线卡损坏,能将这块线卡原来的信号切换到备份单板上去,实现12+1冗余备份,以提高可靠性,降低备份成本、节省空间;后插卡32包括SMM板323以及RFIO板324,SMM板323和RFIO板324各为两块、且交替插接至背板20的横向插接口211上(图4中所示为其中一块SMM板323与一块RFIO板324的结构示意图),以使线卡和SMM板323之间实现数字信号的正交、以及线卡和RFIO板324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的正交。本实施例中,后插卡32与前插卡31正交连接,如果其中一块后插卡32损坏,能通过板上的交换芯片将信号切换到另外一块后插卡32上,对外的接口不会由于前插卡31的变化而改变,用户不会感知到前插卡31的切换,在射频同轴线路上用户的cable modem也不会掉线。
风扇模块40用以对通信设备散热,请参阅图3、图6,风扇模块40包括风扇转接板41以及安装风扇转接板41上的若干风扇盒42。风扇转接板41水平地插接在背板20后板面上且邻近背板20的顶端,以通过背板20与电源模块50连接,风扇转接板41用以挡风并对风扇盒42供电,具体地,风扇转接板41上开设有导向孔(图未示),以便连接风扇盒42;若干风扇盒42安装在柜体11一端与风扇转接板41连接,位于风扇转接板41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结合参阅图1),风扇盒42用以提供风源;请参阅图7、图8,风扇盒42包括盒体421以及置于盒体421内的风扇422(图示中有两个),盒体421包括底壁4211、形成在底壁4211上的两侧壁4212以及盖设在两侧壁4212上的顶壁4213,两侧壁4212一端设有若干通风窗板4214(图示未完全示出,仅示出上端部分),两侧壁4212的另一端形成有背壁4215;具体地,当风扇422转动时,产生风流,通风窗板4214在风流吹动的作用下,自动打开,以便风流进入背板20的下通孔222内;当风扇422停止转动时,通风窗板4214自动垂下,以保持风压平衡。底壁4211上开设有导向槽4216,用以与柜体11上形成的导向凸条配合;顶壁4213相对底壁4211伸出,顶壁4213的伸出端上设有导向针4217,以与风扇转接板41上的导向孔配合,具体地,导向针4217穿入风扇转接板41上的导向孔内,导向槽4216穿插至柜体11形成的导向凸起上,以保证风扇盒42精准的安装在柜体11与风扇转接板41上。背壁4215上设有拉环4218,以方便风扇盒42的拉动。
请参阅图3、图6,电源模块50通过背板20对插卡30以及风扇模块40供电,电源模块50包括电源安装板51以及若干电源52(图中仅示出一个),电源安装板51水平地插接在背板20的另一侧(与风扇转接板41相对的一侧),电源安装板51通过背板20与风扇转接板41连接,以对风扇模块40供电,结合参阅图2,若干电源52并排地安装在电源安装板51上表面且对准背板20上的上通孔221,电源52自带有散热装置,以便上通孔221对电源52自带的散热装置吸风。
通信设备工作时,电源模块50供电,后插卡32的两块SMM板上联接口过来的以太网数据,经过内部的交换芯片,分发到前插卡31的十三块线卡上,经过线卡处理,最后变为同轴射频信号经后插卡32的RFIO板324接入到用户端,同时风扇模块40中的风扇422产生风流,并驱使通风窗板4214自动打开,以便风流进入背板20的通孔22内对该交互器散热,当风扇422停止转动时,通风窗板4214自动垂下,以保持风压平衡。本通信设备中,风扇转接板41与电源安装板51相对地连接在背板20的前后板面,并且分隔背板20的上板体区域与下板体区域对应的空间,从而将上板体区域与下板体区域对应的空间的热流分开,上通孔221仅对电源模块50自带散热装置吸风,使冷空气不经过上通孔221下面的插卡30,直接进入至电源模块50,如此提高了电源模块50在高温环境下的可靠性,下通孔222以使风扇模块40对插卡30散热时通风,风流方向是从风扇模块40吹至插卡3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基于正交结构的通信设备通过背板的结构设计,使插卡与背板呈正交对叉结构连接,实现数字信号的正交以及射频信号的正交,以降低成本、节省空间;通过降低通信设备机柜的高度,在运营商相同的机柜空间里可以实现更大的接入容量,同时省去昂贵的高速背板,成本更低,后期维护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