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电器和各种器械设备进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但是随着电子设备的使用,解决电子设备的自身产生热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电器内部产生热量极易引起电子元件的损坏,甚至会引发失火等问题,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散热装置基本都利用散热风扇风冷散热,但是风冷散热效果差,并且在炎热的夏天效果会更差,利用风冷散热并不能完全的达到为电器散热,为了解决散热问题人们又开始采用水冷的方式散热,但是一般利用水冷散热的装置大多为循环水散热,因为水在吸热时流动速度并不是很快,而且接触面积小,导致了吸热效果并不是很突出,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包括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内部设有橡皮塞,所述橡皮塞的中部固定有螺栓,所述螺栓的中部螺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下端设有电机,所述循环腔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电机控制终端,所述循环腔的外侧壁的上端设有外循环管,所述循环腔的外侧壁的下端固定有内循环管,所述外循环管的下端固定有吸热腔,且外循环管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的外侧壁的下端,所述内循环管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外侧壁的上端,所述吸热腔的上表面嵌入有双向电机,所述双向电机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所述双向电机的下端设有叶轮,所述吸热腔的底面设有放置槽,所述电机控制终端单向电连接在电机上。
优选的,所述螺栓的上端固定有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上端连接有轴承。
优选的,所述放置槽的上侧壁设有硬质薄膜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双层循环管的使用实现了快速将水降温,并且通过叶轮的使用,加快了吸热腔内部水的晃动,实现了快速吸收热量,并且利用螺纹杆和橡皮塞的使用实现了水的快速循环,避免了风冷散热差的弊端,并且避免了水冷吸热差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循环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热腔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循环腔、2橡皮塞、3螺栓、4螺纹杆、5电机、6电机控制终端、7外循环管、8内循环管、9吸热腔、10双向电机、11散热风扇、12叶轮、13放置槽、14支撑板、15轴承、16硬质薄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微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包括循环腔1,所述循环腔1内部设有橡皮塞2,所述橡皮塞2的中部固定有螺栓3,所述螺栓3的中部螺接有螺纹杆4,所述螺纹杆4的下端设有电机5,所述循环腔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电机控制终端6,所述循环腔1的外侧壁的上端设有外循环管7,所述循环腔1的外侧壁的下端固定有内循环管8,所述外循环管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吸热腔9,且外循环管7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9的外侧壁的下端,所述内循环管8的下端固定在吸热腔9的外侧壁的上端,所述吸热腔9的上表面嵌入有双向电机10,所述双向电机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11,所述双向电机10的下端设有叶轮12,所述吸热腔9的底面设有放置槽13,通过内循环管8和外循环管7的使用,并且通过散热风扇11的转动实现了给内循环管8和外循环管7内部的液体快速降温,并且通过叶轮12的使用,实现了将吸热腔9内部的水晃动,加快了热量的吸收,解决了以往的吸热速度慢和效率低的问题,所述电机控制终端6单向电连接在电机5上。
具体而言,所述螺栓3的上端固定有支撑板14,防止橡皮塞2在滑动时变形。
具体而言,所述螺纹杆4的上端连接有轴承15,防止螺纹杆4在转动时摆动,并且防止螺纹杆4在转动时卡顿。
具体而言,所述放置槽13的上侧壁设有硬质薄膜层16,加快热量的吸收。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放置槽13固定在电子元件的外侧,然后将电机5和双向电机10供电,使电机5和双向电机10工作,电机控制终端6控制电机5的正转和反转,电机5转动时会带动螺纹杆4转动,同时螺纹杆4转动的同时会带动橡皮塞2上下滑动,橡皮塞2在向下滑动的同时会带动内部水从内循环管8流入吸热腔9内,同时吸热腔9内部的水会从外循环管7流入到循环腔1内,实现了水循环,并且通过双向电机10带动叶轮12转动,使吸热腔9内水晃动,加快了吸热腔9内部吸热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吸热。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