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路板安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结合散热孔的线路板导向槽结构。
背景技术:
电气设备在安装内部线路板时,经常需要用到线路板槽结构,同时需要设计散热孔用于电子元器件散热,由于线路板槽的宽度只是略宽于线路板的厚度,在多块线路板安装对位时很难对准线路板槽口,即使在线路板槽口加倒角用于导向,受限于开模工艺,线路板槽边厚度有限,倒角过小,起到的导向作用非常小,导致装配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线路板安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路板安装装置,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的两侧分别固设有一一对应的多个凸起块,该壳体的两侧对应位置的每相邻两个凸起块的间隙构成一用于安装线路板的线路板槽,每个凸起块的顶端边角处开设有锥形导向边,每个凸起块至该壳体的侧外表面形成的厚壁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该线路板槽入口处的锥形导向边有足够大的导向区域,线路板安装时无需精准对位,锥形导向边可以自动将线路板导入线路板槽;散热孔将此厚壁分割使其符合注塑工艺。
较佳地,该线路板槽的入口处远离该壳体的入口处。线路板槽有了锥形导向边的导向作用,线路板槽的入口可远离壳体的安装入口,缩短了线路板槽的长度,增加线路板的排布面积,降低了线路板布局难度,使线路板布局更合理。
较佳地,该些散热孔的内边所在的平面与该些线路板槽的槽边处于同一平面。
较佳地,该散热孔和该线路板槽的脱模方向相垂直且互不干涉,模具结构简单,无需增加额外滑块模具结构,降低了开模难度和成本。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合散热孔的导向槽结构,可以设计足够大的锥形导向边,相较于传统的线路板槽,线路板安装时无需精准对位,锥形导向边可以自动将线路板导入线路板槽,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少安装时间,增加装配效率;而且,这种结构可以将线路板槽缩短,增加线路板的排布面积,降低了线路板布局难度,使线路板布局更合理;这种结构所开模具结构简单,无需增加额外滑块模具结构,降低了开模难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壳体和散热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壳体和线路板槽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线路板安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4(a)~(c)为线路板装入壳体的安装过程的示意图,为描述更为清楚使用剖面示意图。
图5为散热孔内边与线路板槽边所在平面与壳体外表面间形成的厚壁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线路板安装装置,其包括一壳体1,该壳体1的两侧分别固设有一一对应的多个凸起块1d,该壳体1的两侧对应位置的每相邻两个凸起块1d的间隙构成一用于安装线路板的线路板槽1b,每个凸起块1d的顶端边角处开设有锥形导向边1c,每个凸起块1d至该壳体1的侧外表面形成的厚壁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a,该些散热孔1a的内边所在的平面与该些线路板槽1b的槽边处于同一平面,该线路板槽1b的入口处远离该壳体1的入口处。
如图3所示,线路板2按图示方向装入壳体1。为更直观地描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安装过程示意图使用剖面示意图4(a)~4(c),并以三块线路板为例:
如图4(a)所示,三块线路板2按图示方向装入壳体1,每块线路板2对应一个线路板槽1b,线路板的厚度为a,线路板槽1b的宽度略大于a,锥形导向边1c最大开口处尺寸为b和c,可以看出尺寸b和c远大于尺寸a,如图4(b)所示,由于尺寸b和c远大于尺寸a,线路板2装入时允许有如图所示角度e和f的偏差,锥形导向边1c能将线路板2导入线路板槽1b,完成安装状态如图4(c)。传统的电气设备的线路板槽1b即使设计导向边,也只有如图4(a)中尺寸d的宽度,略大于线路板2的厚度a,对位难度远大于此实施例方案。
如图5所示,散热孔1a内边所在平面与线路板槽1b边在同一平面,此平面与壳体1外表面间形成一个厚壁g,结合图1,散热孔1a将此厚壁g分割使其符合注塑工艺,注塑时散热孔1a的脱模方向为B。
如图6所示,散热孔1a分布于多条线路板槽1b之间,线路板槽1b的脱模方向为C,与散热孔1a的脱模方向B垂直且互不干涉,模具结构简单,无需增加额外滑块模具结构。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