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电路板任意组合式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的能量补给装置,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充电桩在使用时由于功率比较大等原因其内部电源模块会产生大量热量,如不及时散热或散热效果不好,整个充电桩内部的温度就快速升高,当充电桩内部热量达到一定温度值的时候,高温环境将影响充电桩内部的电路板稳定运行,可能出现电子故障导致不能够稳定得给电动汽车充电,或者降低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而现有的充电桩降温方式主要是通过风冷进行降温,这种降温方式存在降温效果差,能耗高的缺陷。为此,急需一种充电桩冷却装置来解决充电桩使用过程中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充电桩电路板任意组合式冷却装置,避免了充电桩使用过程中热量不易散出,充电桩内部温度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充电桩电路板任意组合式冷却装置, 一种充电桩电路板任意组合式冷却装置,包括位于充电桩内部用来放置电路板和取热单元的内箱体,以及设置在充电桩外部用来放置散热单元的外箱体,外箱体侧壁设有百叶窗,取热单元用于对电路板进行降温,所述取热单元和散热单元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管路内充有降温介质,所述电路板、取热单元和散热单元一一对应;所述取热单元输出端与散热单元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散热单元输出端与取热单元输入端管路连接,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为多组;所述散热单元输入端距离外箱体底板的高度大于散热单元输出端距离外箱体底板的高度,所述散热单元为倾斜式放置;所述散热单元输出端水平高度高于取热单元至少150mm。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单元的倾斜角度为15°~75°。
作为优选,所述内箱体四个面均设有排风扇,每个面上的排风扇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外箱体顶部设有电动风扇,所述百叶窗设置在外箱体四个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多组循环系统为分层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单元为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为管片式或管带式。
作为优选,所述取热单元包括用来分别连接散热管两端的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以及分别设置在散热管上下两端的上盖板和下托板,所述上盖板上固接有支撑架。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板与散热管连接面上设有与散热管相适应的弧面,所述下托板与散热管连接面上设有与散热管相适应的弧面。
作为优选,所述下托板远离散热管的一面为平面,下托板平面与电路板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左集流管上设有出液口,所述右集流管上设有进液口,出液口和进液口分别通过管路与散热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与单纯风冷降温的方式相比较,具有降温效果好,能耗极低的优势。
2、依靠降温介质不断的循环,交替进行气液转化实现降温,整个降温过程无需人工进行干预,无需配套温度传感器等辅助设备,也无需设定发生温度,只要温度达到降温介质沸点温度,循环过程自动开始,起到了自动监控,自动降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取热单元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电路板,2、取热单元,3、内箱体,4、排风扇,5、管路,6、散热单元,7、电动风扇,8、外箱体,9、百叶窗,10、左集流管,11、右集流管,12、出液口,13、进液口,14、上盖板,15、支撑架,16、下托板,17、散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位于充电桩内部用来放置电路板1和取热单元2的内箱体3,以及设置在充电桩外部用来放置散热单元6的外箱体8,取热单元2用于对电路板1进行降温,所述取热单元2和散热单元6之间通过管路5连接,所述管路5内充有降温介质,所述电路板1、取热单元2和散热单元6一一对应。所述取热单元2输出端与散热单元6输入端管路连接,所述散热单元6输出端与取热单元2输入端管路连接,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所述散热单元6输入端距离外箱体8底板的高度大于散热单元6输出端距离外箱体8底板的高度,即散热单元6为倾斜式放置,散热单元6的倾斜角度优选为15°~75°,将散热单元6倾斜式放置主要目的是降温介质在散热单元6冷凝液化之后,液态的降温介质在倾斜角度的作用下,从散热单元6输入端自动汇入散热单元6输出端,并经管路再次进入取热单元2输入端,整个过程无需人工进行干预,可以自动进行。而倾斜角度之所以控制在15°~75°是因为当倾斜角度在15°~75°范围内时,降温介质冷凝后自流效果最佳。
所述散热单元6输出端水平高度高于取热单元2至少150mm,之所以散热单元6高于取热单元2是因为降温介质在取热单元2吸收热量之后会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此时高温的气态降温介质气压升高,会沿着管路5上升进入散热单元6。
使用时可以根据充电桩的功率和发热量进行任意组合式配置,即可以设置多组独立的循环系统,多组循环系统为分层设置,每组循环系统包括取热单元2和散热单元6,所述取热单元2和散热单元6之间通过管路5连接。组合式配置的优势在于既能满足在既定功率下充电桩的散热需求,同时实现了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避免了浪费。
为了增加使用过程中内箱体3和外箱体8的通风散热效果,所述内箱体3四个面均设有排风扇4,每个面上的排风扇4均匀分布,所述外箱体8顶部设有电动风扇7,外箱体8侧壁设有百叶窗9,百叶窗9设置在外箱体8四个侧壁上。电动风扇7可以起到强制循环的作用,加快外箱体8内部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散热单元6为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可以是管片式的,也可以是管带式的。如图3所示,所述取热单元2包括用来分别连接散热管17两端的左集流管10和右集流管11,以及分别设置在散热管17上下两端的上盖板14和下托板16。所述上盖板14上固接有支撑架15。所述上盖板14与散热管17连接面上设有与散热管17相适应的弧面,所述下托板16与散热管17连接面上设有与散热管17相适应的弧面,所述下托板16远离散热管17的一面为平面,下托板16平面与电路板1接触,用来吸收电路板1的热量,对电路板1进行散热。所述左集流管10上设有出液口12,所述右集流管11上设有进液口13,出液口12和进液口13分别通过管路5与散热单元6连接。利用降温介质在气液转化过程中,吸放热过程对电路板1进行散热,当电路板1温度过高时,其温度经过热传递传输到散热管17,散热管17内部的降温介质吸收热量使自身温度升高,当温度升至降温介质沸点温度时,降温介质汽化,由液态形式转为气态形式,带走电路板1传递给下托板16的热量,电路板1的温度开始逐步降低。汽化后的降温介质沿管路5进入冷凝器,放出热量,重新液化成液体状态,释放的热量,在电动风扇7的作用下,经外箱体8侧壁百叶窗9排出外箱体8。依靠降温介质不断的循环,交替进行气液转化实现降温,整个降温过程无需人工进行干预,无需配套温度传感器等辅助设备,也无需设定发生温度,只要温度达到降温介质沸点温度,循环过程自动开始,起到了自动监控,自动降温的效果。而且与单纯风冷降温的方式相比较,具有降温效果好,能耗极低的优势。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