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灯控制电路,特别涉及一种智能人体感应灯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小区、办公楼灯场所的过道公共场所都安装了各种延时照明灯,如声控延时照明、触摸延时照明,这些照明灯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方便、节能的作用,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声控延时照明灯灵敏性差,往往要制造非常大的响动才会有反应,触摸延时照明,对于不熟悉周围环境的人,很难起到照明的作用。
为克服常用延时照明灯存在的缺陷,一种能智能感应人或车辆的靠近,根据环境亮度控制照明灯的开关,并实现人或车经过后延时功能的智能控制灯的设计就非常必要。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人体感应灯采用红外线传感器取代声控、触控方式,可实现远距离控制。此外还设计包含了光敏元件,当有人或车辆靠近时,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有信号输入,结合光敏元件判断周围的亮度,再决定是否开灯,另外的延时功能,使得在人或车经过后延时一定的时间再熄灭,实现了智能控制和节能的目的。
中国专利文献号 CN 103822176A 于 2014 年 05 月 28 日公开了一种 LED 灯,它包括灯头、可绕所述灯头的轴心线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灯头一端上的散热座、一或多个发光单元,所述灯头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这种 LED 灯由于是直接与外部电源相接,故其安全性能比较差。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185337A,公开日2014年12月03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感应灯电路及灯具,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感应灯电路,当人体感应器感应到人的皮肤时,将给开关管一个触发脉冲,使开关管导通,继电器吸合,从而点亮灯 LAMP,当人体离开感应的区域时,人体感应器 U1 感应的触发脉冲将消失。其不足之处是:不对周围环境的亮度进行检测就开灯,如果周围亮度足够其实是无需开灯的,这也是对电能的浪费,另外在冬天人们穿得衣服比较厚包裹比较严实时,是无法检测到人体皮肤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智能感应物体靠近并根据环境亮度开启照明并且控制范围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智能人体感应灯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人体感应灯控制电路,包括感应灯、电源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感应信号接收模块,接收感应信号;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检测环境亮度,控制感应灯,所述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感应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感应灯的第一端连接,感应灯的第二端与电源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当有物体在一定范围内(8-10米内)靠近时,感应信号接收模块的红外线传感器接收到感应信号,此时进行环境亮度检测,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照明灯,当照明灯打开时,感应信号接收模块实现延时功能,之后自动关闭。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模块包括:78L12 三端稳压管、电容C7、电容C9,电阻R13、电阻R16、二极管VD3、二极管VD4、稳压二极管VZ1和稳压二极管VZ2;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入端与电容C8的第一端、稳压二极管VZ1的阴极以及二极管VD3的阴极连接,78L12 三端稳压管的公共端与电容C8的第二端、稳压二极管VZ2的阳极以及二极管VD4的阳极连接接地,稳压二极管VZ2的阴极与稳压二极管VZ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VD3的阳极与电容C9的第一端、电阻R16的第一端以及VD4的阴极连接,电容C9的第二端、电阻R16的第二端与交流220V电源、感应灯的第二端连接,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出端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电容C7的第一端、感应信号接收模块的电源端以及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的电源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与电阻R13的第二端、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感应信号接收模块,包括:电阻、电感、电容、第一感应元件L、三极管、第一放大器N1A 和第二放大器N1B;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出端、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感L2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一感应元件L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感应元件L的第二端与电容C1的第一端、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容C2的第二端、电阻R5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三极管VT1的基极以及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与电容C3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放大器N1A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N1A的正向输入端与电阻R7的第一端、电容C4的第一端、电阻R9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放大器N1A的输出端与电容C3的第二端、电阻R6的第二端以及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与电阻R8的第一端、第二放大器N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二放大器N1B的正向输入端与电阻R9的第二端、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第二放大器N1B的输出端与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阻R4的第二端、电阻R7的第二端、电阻R8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二极管VD1的阴极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包括:电阻R12、电阻R17、电阻R11、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第二感应元件RG、第三放大器N1C、第四放大器N1D、二极管VD1以及二极管VD2;电阻R12的第一端与所述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二端、电阻R17的第二端、第二感应元件RG的第一端、第三放大器N1C的正向输入端以及第四放大器N1D 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第二感应元件RG的第二端、三极管VT2的基极、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电阻R10的第二端以及第三放大器N1C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三放大器N1C的输出端与二极管VD2的阴极连接,二极管VD2的阳极、电容C7的第二端、电阻R13的第二端以及第四放大器N1D 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四放大器N1D 的输出端、电阻R14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与双向可控硅VS的G端子连接,双向可控硅VS的T1端子与感应灯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二端、电阻R14的第二端、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电容C6的第二端以及双向可控硅VS的T2端子连接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感应元件L为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二感应元件RG为光敏电阻。
作为优选,所述感应灯为LED感应灯。
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效果:远距离智能感应物体靠近,控制范围更广,根据环境亮度开启照明的,更加节能,此外所具有的延时功能使得控制方式更加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气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路图。
图中:1-电源模块,2-控制模块,3-LED感应灯,21-感应信号接收模块,22-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智能人体感应灯控制电路,包括LED感应灯3、电源模块1和控制模块2,如图1所示。控制模块2包括感应信号接收模块21,接收感应信号;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22,检测环境亮度,控制LED感应灯3,所述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22的输入端与所述感应信号接收模块2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22的输出端与LED感应灯3的第一端连接,LED感应灯3的第二端与电源模块1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电源模块1包括:78L12 三端稳压管、电容C7、电容C9,电阻R13、电阻R16、二极管VD3、二极管VD4、稳压二极管VZ1和稳压二极管VZ2;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入端与电容C8的第一端、稳压二极管VZ1的阴极以及二极管VD3的阴极连接,78L12 三端稳压管的公共端与电容C8的第二端、稳压二极管VZ2的阳极以及二极管VD4的阳极连接接地,稳压二极管VZ2的阴极与稳压二极管VZ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VD3的阳极与电容C9的第一端、电阻R16的第一端以及VD4的阴极连接,电容C9的第二端、电阻R16的第二端与交流220V电源、LED感应灯3的第二端连接,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出端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电容C7的第一端、感应信号接收模块21的电源端以及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22的电源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与电阻R13的第二端、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22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感应信号接收模块21,包括:电阻、电感、电容、红外线传感器L、三极管、第一放大器N1A 和第二放大器N1B;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出端、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感L2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2的第二端与红外线传感器L的第一端连接,红外线传感器L的第二端与电容C1的第一端、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容C2的第二端、电阻R5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三极管VT1的基极以及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与电容C3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放大器N1A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N1A的正向输入端与电阻R7的第一端、电容C4的第一端、电阻R9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放大器N1A的输出端与电容C3的第二端、电阻R6的第二端以及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与电阻R8的第一端、第二放大器N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二放大器N1B的正向输入端与电阻R9的第二端、二极管VD1的阳极连接,第二放大器N1B的输出端与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阻R4的第二端、电阻R7的第二端、电阻R8的第二端、电容C4的第二端、二极管VD1的阴极连接。
所述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22,包括:电阻R12、电阻R17、电阻R11、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光敏电阻RG、第三放大器N1C、第四放大器N1D、二极管VD1以及二极管VD2;电阻R12的第一端与所述78L12 三端稳压管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二端、电阻R17的第二端、光敏电阻RG的第一端、第三放大器N1C的正向输入端以及第四放大器N1D 的正向输入端连接,光敏电阻RG的第二端、三极管VT2的基极、电阻R11的第一端以及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电阻R10的第二端以及第三放大器N1C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三放大器N1C的输出端与二极管VD2的阴极连接,二极管VD2的阳极、电容C7的第二端、电阻R13的第二端以及第四放大器N1D 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四放大器N1D 的输出端、电阻R14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与双向可控硅VS的G端子连接,双向可控硅VS的T1端子与LED感应灯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1的第二端、电阻R14的第二端、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电容C6的第二端以及双向可控硅VS的T2端子连接接地。
本实施例中,当有物体在一定(8-10米)范围内靠近时,红外线传感器L检测到信号,经过放大电路处理后,将信号传送到亮度检测及处理模块22,光敏电阻RG检测环境亮度,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照明,如果需要打开照明,双向可控硅VS导通,照明灯EL形成电流通路,此外感应信号接收模块21实现延时功能,时间到后,双向可控硅VS关闭,照明灯灭。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他的变体及改型。